-
小议张卿子《仲景全书》的形成和流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张卿子《仲景全书》(以下简称张版《仲景全书》)是日本学者出于实用目的,将赵开美《仲景全书》进行改编而成的,此书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仲景全书》为底本,增入《张卿子伤寒论》,并对前言、目录部分进行调整,于日本万治二年(1659)首次刊行,是日本江户前中期《伤寒论》的主要传本。清代光绪年间此书传回国内,经成都邓氏翻刻,并增入《运气掌诀录》《伤寒明理论》。组成五种书目的张版《仲景全书》在清末民国时期流传。张版《仲景全书》在流传过程中,曾被误认为是赵开美《仲景全书》。之后随着宋本《伤寒论》受到重视,此书被与赵版相区分,但是张版《仲景全书》在临床和文献两方面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赵开美本《伤寒论》所附牒文考证——兼谈北宋国子监所刻3种医书所附牒文、衔名的位置问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明代赵开美刻本《伤寒论》被认为是翻刻北宋版,依据是其卷首所载元祐三年(1088)牒文,但医史文献学者对这通牒文的真伪问题还存在争议。通过梳理牒文形成过程,对牒文后所载衔名进行分类讨论,并对照同时期所刻医书,分析赵刻《伤寒论》卷端所载牒文、衔名现状的成因,认为牒文、衔名本身没有问题。而牒文的位置,应该是从全书最后移动到卷首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无己事迹及其著作追踪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成无已生于北宋卒于金,考证其生卒年代;金宋正式签约宋将淮河以北地区割让金国聊摄沦为金国领地;成无己被绑架到金首府临潢行医随身携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方论》;成无己充满爱国情怀宁死不将所著三书进呈金朝刊行;全文录入《注解伤寒论》魏公衡序、王纬序、王鼎后序及《伤寒明理论》严器之序,此四序对考证成无己事迹及其著作非常重要;儒生王鼎亲至临潢面见成无己求书未果,终于在1172年将《注解伤寒论》在大宋故土首先刊行(刊行时间不是严器之写序的1144年);南宋张孝忠据金刻本《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方论》于开禧元年(1205年)刊行《成无己全书》;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建安市庆有书堂翻刻张孝忠本;元大德八年(1304年)孝永堂据金刻本翻刻《注解伤寒论》;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以金刻本为底本翻刻保留金刻本某些文字特征(如“杏仁”金刻本作“杏人”);明刻本以熊宗立本、汪济川本、吴勉学本、赵开美本为代表,赵开美本有增字增句;日本天保六年(1835年)本不是覆刻元本而是覆刻明本;本文制定《注解伤寒论版本流传一览表》.本文是成无己事迹及其版本流传简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唐、宋本《伤寒论》中半夏用"升"和"两"换算关系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伤寒论》中半夏、芒硝、吴茱萸、薤白等药材均存在用量描述方法的不一致,尤其是使用容量单位计算用量的药物,因受药材质地、大小甚至干湿程度等影响,而无法精确真实用量.我们通过对比唐本《伤寒论》(孙思邈记载)和宋版《伤寒论》(赵开美版),发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记载半夏用量时,前者描述为"半夏一合"而后者描述为"半夏二十铢".因此,我们就半夏不同计量单位的换算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日本江户时期学者研究宋本《伤寒论》简史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围绕江户时期冈岛玄提对宋本《伤寒论》的首次刊刻,山田正珍、浅野元甫对宋本的深入挖掘,以及汉方考证派医家丹波家族及森立之、堀川济等学者对宋本的考证与推崇进行简要论述,以期展现宋本《伤寒论》的兴起过程,并借鉴日本汉方医学的考证方法,弥补中国此时间段的研究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宋本《伤寒论》学术小史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宋本《伤寒论》作为当今学者研究《伤寒论》的重要版本之一,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回顾其学术发展,自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后,其后较长时间内并不受国内医家重视,论及版本者寥寥无几,直至清末,宋本研究仍处空白.而与此时代相应,处于江户时期的日本,则较重视古籍版本研究,善用考证之法,其中以山田正珍、丹波家族及其弟子为首,对宋本《伤寒论》进行深入考证,至江户后期宋本已得到日本学界的普遍认可,并奉为诸多版本中的善本进行研读.清末民初,该学术思想影响国内,国内学者逐渐关注此本,后经钱超尘先生的推动下,宋本现已作为《伤寒论》通行本进行流传.本文就此内容作简要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宋本《金匮要略》首篇来源及原貌之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明代赵开美本《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是后世称张仲景"治未病"的理论来源,然而浅田栗园、胡希恕、陆渊雷等却认为此篇非张仲景所作,针对此问题笔者就篇名、五行理论的部分进行探讨,发现五行理论与经方不属同一体系,经方的指导思想应为八纲及四气五味,而五行在张仲景书中出现频率极低,且首篇篇名在宋以前不见记载.在《脉经》中首篇为"平卒尸厥脉证第一",推测五行部分内容是宋臣从《难经》《医门方》等书中辑录而来,"脏腑经络先后病"之篇名亦非作者原意,《金匮要略》首篇原貌应为治"卒中"方,篇中记载了桂枝汤、还魂汤等治疗自缢死、客忤死的条文,"卒中"之病最危最急,不应散落于四处,而应列于篇首方便查找救急,更具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伤寒杂病论》痞证治疗整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消痞,白术、枳实、半夏、桂枝、姜、茯苓为主要药物.结论:张仲景治疗痞证在选药组方时证症相参,值得现代中医医师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虞山医派对仲景之说北学南移的学术贡献
编辑人员丨2023/8/5
虞山医派历代医家甚为重视张仲景之学说,从赵开美刊刻医圣之学说,使其福泽江南、贻范古今,到缪希雍、喻昌、柯琴、钱潢及余景和等的注释、运用及变通,并结合江南的地域、气候、饮食及患者体质,促进了温病学派的诞生,再到后世医家,如方仁渊、陶君仁、裴鸿及周本善等对缪氏"伤寒时地议"、柯氏"寒温一体论"等理论的学术沿袭,知常达变,加之翁同龢及钱谦益等文化学者的交流促进,皆对仲景学说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纲要,论述了虞山医派对仲景之说北学南移的历史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历史人文视域下的虞山医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虞山医派是江苏医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常熟地区发展绵延数千年.明代赵开美版《仲景全书》出版为虞山医派成熟的标志,此书对后世江南乃至全国医家研习仲景之说具有重要意义.虞山医家不拘泥原书,根据江南实际情况,知常达变,促进了温病学的诞生.虞山医家医儒结合、广交贤友、兼容并蓄、知常达变、不墨守成规的特点,以及精诚合一之临证、治学精神,对传承发展仲景学说及促进温病学的诞生功不可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