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夷挥发油提取方法及辛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辛夷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如散风寒、宣通鼻窍等,常用来治疗风寒头痛、鼻塞、鼻渊等病症,其主要作用物质为其挥发油.辛夷主要含有挥发油类、木脂素类、水溶性成分等.辛夷挥发油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微波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现对辛夷挥发油的提取方法、辛夷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辛夷进一步开发利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降血脂药的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10年,高血脂患者迅速增多刺激了降血脂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此类药物检测技术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经过广泛的文献调查,简要阐述了此类药物的样品前处理及检测方法,归纳总结此类药物在各类基质中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前处理方法包括: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固相萃取(SPE)、固相微萃取(SPME)、基质固相分散(MSPD)、超临界流体萃取(SFE)、超声辅助萃取(UE)等,检测方法主要有气质联用技术、高效液相方法、液质联用技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物样品前处理技术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物样品前处理技术是药动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 最困难和最繁琐的步骤,选择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是进行药动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动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其特点,包括蛋白沉淀、 液液萃取、 液相微萃取、 固相萃取、 固相微萃取、 微透析、 分子印迹、 柱切换、 超临界流体萃取.目前,样品前处理的新方法及新技术不断出现,而且正向着简便化、 自动化、 超灵敏化以及样品、 试剂微量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临界流体萃取补肾活血方产物GC/MS分析及诱导成骨细胞增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超临界流体萃取选择性萃取补肾活血方产物的化学组成及体外诱导成骨细胞增殖的活性.方法:采用多元超临界流体萃取补肾活血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表征各萃取产物的化学组成,并以体外培养原代大鼠颅成骨细胞为模型,研究各萃取产物含药血清诱导成骨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补肾活血方经超临界流体萃取得到SFEI和SFEII两个产物,GC/MS分析显示两个萃取产物挥发性组分的化学组成极为相似,为倍半萜和醛类化合物,但组成比例不同;体外研究显示SFEI与SFEII高、中、低剂量组合药血清均可显著诱导成骨细胞增殖(P<0.05),且SFEI中剂量组、SFEII低剂量组促成骨细胞增殖作用显著强于醇-水提取物组和阳性对照药组(P<0.05).结论:超临界流体可萃取选择性萃取补肾活血方中的挥发性和脂溶性成分,且该萃取物具有体外诱导成骨细胞增殖的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制作工艺存在缺陷,致使缓释微球内毒性溶剂残留,载药率、包封率低下.目的:综述各种不同工艺方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研究现状及进展方向.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 及Google学术数据库中,2012年1月至 2017年4月发表的关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制作、实验、应用研究的文章,分析各种制作工艺原理及优缺点.结果与结论:目前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的方法主要有:单/复乳溶剂挥发法、喷雾干燥法、水凝胶模板法、微流体、同轴静电喷涂、相分离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这些制作方法都有各自的不足,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兼顾微球的药物包封、释放、溶剂无残留、形态大小及产量.通过对制作工艺的研究和改进,将不同工艺的优点结合起来,有望制作出各种包封率理想、释放平稳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苦丁茶多糖的工艺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讨超临界CO2萃取广西苦丁茶中多糖的工艺条件,该研究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分离苦丁茶多糖,利用苯酚-硫酸法对苦丁茶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并考察不同萃取温度(35、40、45、50、55、60℃)、萃取压力(20、25、30、35、40、45、50 MPa)、萃取时间(30、60、90、120、150 min)、夹带剂(甲醇、95%甲醇、50%甲醇、无水乙醇、95%乙醇、50%乙醇)以及夹带剂(95%乙醇)用量(2.0、2.5、3、3.5、4.0、4.5、5.0 mL· min-1)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方案,对超临界CO2萃取广西苦丁茶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苦丁茶多糖提取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 ℃,萃取压力40 MPa,夹带剂流量3.5 mL·min-1,萃取时间150 min;采用苯酚-硫酸法对苦丁茶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在最优萃取条件下得到的苦丁茶多糖的提取率为7.05%.由此可知,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具有提取温度低、萃取率高、萃取周期短、低耗以及污染小等优点,适用于苦丁茶多糖的提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工艺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的工艺.方法 以压力、温度、CO2总流量、提取物粒度为影响因素,银杏酸脱除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结合遗传算法优化脱除工艺.结果 最佳条件为压力35 mPa,温度58℃,CO2总流量1000 L,提取物粒度10目,银杏酸脱除率84.3%.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超临界CO2流体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GC内标法同时测定青刺果油中4种脂肪酸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GC内标法同时测定青刺果油中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有量.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青刺果油,以苯甲酸苯酯为内标物,选择CP-WAX 52CB毛细管柱(30 m×0.32 mm,0.50 μm)分离;进样口温度260℃;检测器(FID)温度300℃;柱温205℃,保持15 min;进样量1μL;分流比为30∶1;载气为高纯氮气;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分别在0.110 ~1.104 mg/mL(r =0.999 8)、0.078 ~0.777 mg/mL(r=0.999 5)、0.232 ~2.315 mg/mL(r=0.999 8)、0.238~2.376 mg/mL(r=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0%(RSD=0.8%)、99.9% (RSD=1.2%)、99.3% (RSD=1.0%)、99.9% (RSD=0.9%).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灵敏,可为青刺果油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砂仁超临界萃取物中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海南砂仁超临界CO2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海南砂仁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成分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峰而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从海南砂仁油中共分离出38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35种成分,所鉴定的成分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5.55%,其中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有2-(3-羟基-4-甲氧基苯基)-3,7-二甲氧基-4H-苯并吡喃-4-酮(17.38%)、顺-9-十八碳烯醛(7.21%)、2-十一碳烯-10-十一碳炔酸酯(6.79%)、E,E,Z-1,3,12-十九碳三烯-5,14-二醇(5.97%)等.结论 从海南砂仁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5种成分,它们的含量占超临界萃取成分总面积的95.5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蒲公英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炎抗肿瘤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蒲公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以及抗炎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蒲公英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超临界流体C02萃取法对蒲公英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GC-MS联用仪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炎症模型研究挥发油抗炎活性;采用乳腺癌细胞(MCF-7)、小鼠乳腺癌(4T1)组织HE、TUNEL染色和Micro-CT扫描研究蒲公英挥发油抗乳腺癌活性.结果: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法提取蒲公英挥发油,萃取率为5.55%;GC-MS联用分析鉴定蒲公英挥发油成分26个,占总挥发油成分83.72%,主要成分为亚麻酸(51.70%)、棕榈酸(18.41%)、油酸(2.75%)、棕榈酸乙酯(1.94%)、二十二烷酸(1.40%)、十九烷酸(1.23%)等,其中油酸、棕榈酸乙酯首次从蒲公英挥发油中获得.抗炎活性实验表明蒲公英挥发油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对炎症因子NO以及TNF-α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抗肿瘤细胞实验表明蒲公英挥发油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有很好的抑制作用,IC50为0.61mg/mL;动物实验中HE、TUNEL染色发现蒲公英挥发油组乳腺癌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排列变稀疏,能明显抑制肿瘤增值、促进凋亡,Micro-CT扫描发现肿瘤组织体积变小、且小鼠骨骼完好.结论:蒲公英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和抗乳腺癌作用,可以为蒲公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