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C-MS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全缘金粟兰的挥发性成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比较全缘金粟兰根、茎、叶、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环己烷回流提取全缘金粟兰根、茎、叶、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并运用峰高归一化法计算和比较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共鉴定出7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萜类、醇类、烯烃类、酯类、酮类等.其中,根、茎、叶、花中分别鉴定出37、17、27、34种;4个部位中特有挥发性成分分别为29、3、4、15种.此外,共有成分1-辛烯-3-醇在茎、叶、花中的含量均超过12%,而(E)-β-金合欢烯则低于5%.结论 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缘金粟兰的叶与花聚为一组,再与茎聚为一组,最终与根聚为一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治疗策略和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9年11月,6例成人TAPVC行手术矫治,Darling分型心上型4例,心内型1例,混合型1例。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28.6±4.8)岁,体质量(47.3±3.7)kg。术前经皮氧饱和度0.91±0.05。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及并发症。体外循环(122.0±35.9)min,主动脉阻断(78.2±20.4)min,术后住院(9.7±2.9)天,监护室滞留(3.5±1.4)天,机械通气(17.1±2.9)h。术后随访6~100个月,无远期死亡,超声心动图未见肺静脉回流梗阻,左心功能正常,无肺动脉高压。结论:成人TAPVC手术适应证良好,手术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辅助定位与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在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与体表标记定位技术相比,超声辅助定位技术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旁正中入路腰麻的效率。方法:拟行择期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以1∶1的比例随机进入超声辅助定位或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主要观察指标为腰麻穿刺成功所需的进针次数,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首次进针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数量、首个穿刺点穿刺成功率、腰麻操作总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共88例受试者进入随机分组。超声辅助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穿刺成功所需的进针次数显著少于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2.0(1.0,3.0)次比5.0(3.0,8.8)次, Z=-4.708、 P<0.001)],超声辅助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首次进针穿刺成功率高于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40.9%(18/44)比4.5%(2/44), χ2=16.565、 P<0.001)],穿刺点数量和首个穿刺点穿刺成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超声辅助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腰麻操作总时间长于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252(218,317)s比168(143,195)s, Z=-5.592、 P<0.001],超声辅助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脑脊液回流带血的发生率低于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0%(0/44)比18.2%(8/44), χ2=6.738、 P=0.009)]。 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中,超声辅助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穿刺成功所需的进针次数显著少于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提示超声辅助定位技术可以被推荐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疑似出现下肢DVT的孕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诊断出DVT的15例患者为观察组,以无血栓的45例孕产妇为对照组,对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有40例存在静脉回流障碍症状,其中有15例孕产妇出现了下肢DVT,且均在产后出现,7例出现在左下肢,5出现在右下肢,3例出现在双下肢;对15例DVT患者按照DVT分型进行分类,9例孕产妇其胫后、小腿肌静脉丛内血栓,为周围型;3例髂骨静脉内血栓,为中央型;3例为混合型。观察组患者股浅静脉内径为(7.58±1.74)mm、内侧腓肠静脉内径为(4.18±0.27)mm、双侧股总静脉内径为(11.87±1.47)mm、腘静脉内径为(5.12±1.11)mm,肛周静脉内径(2.10±1.84)mm,均大于对照组( t股浅静脉=8.675, t内侧腓肠静脉=10.440, t双侧股总静脉=5.972, t腘静脉=3.765, t肛周静脉=2.742,均 P<0.05);两组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进行比较,观察组血管压缩性差、血管壁增厚、血管壁毛躁、血栓回声不清晰症状突出(χ 2=54.737、43.200、114.961、133.333,均 P<0.05)。 结论:对孕产妇下肢DVT疑似病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诊断,有助于排除产前高危因素,提高下肢DVT的诊断准确率,有效避免误诊和漏诊,保护孕产妇生命安全,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腔内治疗双下腔静脉合并左下腔静脉狭窄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发现左下肢蚯蚓状可复性团块1年余入院。患者左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伴有左下肢酸胀沉重感、盆腔脏器坠胀感及发作性下腹隐痛不适等。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左股静脉瓣膜反流时间>1.5 s。CT静脉造影(CTV)提示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处重度狭窄。左下肢静脉及下腔静脉顺行造影前后位投照显示左下肢深静脉通畅,行Valsalva动作时左股静脉及大隐静脉瓣膜可见反流,造影剂经左髂静脉自可疑左下腔静脉回流。左髂静脉顺行穿刺置管,部分造影剂经盆腔多个粗大侧支循环至右下腔静脉回流(图1)。跨越腹主动脉段左下腔静脉重度狭窄,与CTV检查结果相符合(图2)。静脉测压显示左下腔静脉(跨越腹主动脉段以下)下段静脉压为18 cm水柱,总下腔静脉静脉压约为5.5 cm水柱。诊断为双下腔静脉,左肾静脉上段左下腔静脉重度狭窄。以12 mm×40 mm球囊对左下腔静脉狭窄段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扩张成形后置入14 mm× 120 mm支架,再以14 mm× 40 mm球囊对支架进行后扩张,造影显示狭窄解除,造影剂回流迅速,原粗大盆腔侧支循环基本消失(图3),再次静脉测压显示左下腔静脉(跨越腹主动脉段以下)下段静脉压约为7 cm水柱,总下腔静脉静脉压约为6 cm水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4~76岁,平均40岁,均切取携带旋股外侧动脉(LCFA)降支与斜支两组血管的游离ALTF进行移植并应用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进行创面修复。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5 cm~22 cm×10 cm,皮瓣切取面积8 cm×6 cm~23 cm×11 cm,供区直接缝合。采用皮瓣内增压(或超回流)术式15例,采用皮瓣外增压(或超回流)术式16例。术后经门诊、电话、微信或上门定期随访,评估创面修复术后疗效。结果:本组31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皮瓣术后创口轻度感染,予拆线换药处理,术后供区及受区创面均完全愈合。术后随访3~55个月,受区皮肤质地、色泽、外观良好,皮瓣TPD为7~12 mm。结论: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在游离ALT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中,疗效稳定、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寰椎压迫致颈内静脉狭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脑鸣和(或)耳鸣患者寰椎压迫致颈内静脉狭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超声科行颈内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25例存在寰椎横突压迫致颈内静脉狭窄的脑鸣和(或)耳鸣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均经头颈部CT静脉成像(CTV)和手术证实为单侧寰椎横突压迫颈内静脉。对比分析其双侧颈内静脉各节段的管腔内径、面积、最高流速、最高压力梯度及平均血流量。结果:患侧颈内静脉J1、J2、J3节段的内径和面积均小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侧与健侧颈内静脉J1段最高流速和最高压力梯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健侧相比,患侧颈内静脉J2、J3段最高流速和最高压力梯度均较小,各节段的平均血流量均较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寰椎压迫致颈内静脉狭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上表现为患侧颈内静脉全段管腔内径、面积和平均血流量减小,J2、J3段最高流速减慢、最高压力梯度减小,可间接反映颈内静脉回流的通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中心新生儿和1岁以内婴儿ECMO置管方式九年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单中心新生儿和1岁以内小婴儿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置管经验,探讨ECMO置管技术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呼吸、循环衰竭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童外科重症监护科收治的1岁以内接受ECMO治疗10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24例;新生儿77例(新生儿组),婴儿32例(小婴儿组);中位年龄为3.0(1.0~41.0)d;置管时中位体重为3.5(3.1~4.1)kg,最低2.10 kg。对比分析两组患儿ECMO的置管方式、型号、深度、操作、相关并发症、相关感染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109例患儿中,单纯呼吸支持7例,单纯循环支持42例,呼吸联合循环支持60例,均予静脉-动脉(V-A)ECMO模式支持且顺利完成置管操作。采用中心置管32例,外周置管77例。新生儿组外周置管时间为(54.25±9.53)min,小婴儿组为(51.63±9.94)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35)。出现置管相关并发症6例(5.5%),包括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改右侧胸前第4肋间经右心房置管1例(0.92%)、颈总动脉荷包滑脱导致出血1例(0.92%)、颈内静脉置过深给予调整2例(1.8%)、拔管后致皮下血肿1例(0.92%)和置管后颈内静脉插管内血栓1例(0.92%),无因置管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病例。存活出院51例中,经外周置管存活41例,予颈总动脉修复27例,结扎14例;予颈内静脉修复9例,结扎32例;复查颈部血管超声颈总动脉修复再通率达100%,且所有患儿均无静脉回流障碍表现。经中心置管存活10例,主动脉及右心房均给予修复处理,复查心脏超声均无血流动力学异常。 结论:婴幼儿经右颈内静脉-颈总动脉行ECMO置管是安全、有效的置管方式,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且风险可控。外周ECMO置管术后予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修复病例中,随诊血管超声血流再通率达100%。经中心ECMO置管术后予主动脉及右心房修复病例中,随诊心脏超声均无血流动力学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回流技术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超回流技术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1年3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急诊收治的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吻合静脉将其分为超回流技术组(2017年7月至2021年3月)和传统方法组(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超回流技术组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将皮瓣携带的皮下静脉与创面周围皮下静脉行端端吻合。2组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或游离中厚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观察2组皮瓣成活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患者皮瓣张力性水疱和色素沉着的发生率,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其中超回流技术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18 ~ 57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 cm × 2 cm ~ 13 cm × 4 cm;传统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0 ~ 61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7 cm × 2 cm ~ 14 cm × 3 cm。超回流技术组切取皮瓣面积为7 cm × 3 cm ~ 15 cm × 6 cm,术后全部成活,未发生感染,皮瓣均未出现张力性水疱;随访8 ~ 22个月,1例皮瓣出现色素沉着。传统组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 × 3 cm ~ 16 cm × 4 cm,术后有5例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出现张力性水疱,拆除蒂部部分缝线及换药处理后皮瓣成活,未发生感染;随访8 ~ 23个月,7例皮瓣出现色素沉着。超回流技术组患者皮瓣张力性水疱和色素沉着发生率分别为0(0/27)和3.7%(1/27),明显低于传统组的20.8%(5/24)和29.2%(7/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中采用超回流技术,可降低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的风险,有效减少皮瓣张力性水疱和色素沉着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下肢摆放角度对俯卧位胸腰椎手术患者静脉回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下肢摆放角度对俯卧位胸腰椎手术患者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北京医院手术室行择期俯卧位胸腰椎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需要将其分为低角度组51例,传统角度组54例。以手术前后超声下下肢静脉血流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以下肢皮温改变、腿围变化为次要观察指标,比较不同下肢摆放角度对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超声下左、右两侧腘静脉和左、右两侧胫后静脉的血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左、右踝上10 cm腿围变化和左、右髌骨上15 cm腿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侧皮温变化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俯卧位胸腰椎手术患者的下肢摆放角度可能影响其静脉回流,手术室护士在体位摆放时应当注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