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锥属(壳斗科)一新记录种——巨盘锥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巨盘锥(Castanopsis grandicicatricata)是原产于越南中、北部的壳斗科锥属植物,现于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地区发现一零星分布的居群.为确定该种的身份,检验原始文献基于形态学推测的近亲,并展示该种所处的系统地位.[方法]利用细胞核rRNA基因5.8S、26S间隔区ITS2与叶绿体基因rbcL分子标记重建系统树.[结果]形态上,该种壳斗4.5~6.0 cm,刺树状分枝,坚果扁球形,果脐占坚果表面积2/3,与中国已知锥属均不同.分子系统树支持形态学推测,湄公锥(C.mekongensis)是其近缘种之一.[结论]巨盘锥是中国锥属一新记录种,这对于研究中国滇东南与越南北部植物区系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蓝额红尾鸲在中国分布变化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蓝额红尾鸲(Phoenicurus frontalis)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鹟科(Muscicapidae),无亚种分化,国内已知分布于山东、陕西南部、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西藏、青海南部和东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浙江、广东(郑光美2017)、广西(周放2011,伊剑锋等2016)、江西永修(刘涛等2019)、台湾(台湾野鸟学会2020),香港亦有记录,但可能是笼养逃逸或人为放生种(香港观鸟会2020);国外分布于阿富汗西北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地区和印度阿萨姆邦,冬季见于缅甸北部(赵正阶2001)、老挝、泰国和越南,种群数量稳定(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及区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资源现状,2012年4月、2014年5月、2015年7月及2016年5月先后对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11条样线、1个样点的实际调查,并参考相关文献,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119种.其中,两栖动物47种,隶属于3目11科31属;爬行动物72种,隶属于2目16科48属.G-F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保护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均处于较高水平.两栖动物生态类型以流水型、陆栖-静水型最为丰富,静水型、树栖型次之,陆栖-流水型、穴居型最少.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区系表现出以华南区为主、华中华南区共存的分布格局;与地理距离相近的其他6个保护区的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保护区与广西南部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最高,为密切关系;而与越南北部的Tay Yen Tu自然保护区相似性最小,为疏远关系.保护区内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广西重点保护动物22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极危等级的物种12种,濒危19种,易危20种;CITES附录Ⅰ1种,附录Ⅱ20种,因此该保护区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结合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濒危情况和保护现状,提出了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和越南苔类植物新记录种——柏氏细鳞苔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道了采自中国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细鳞苔属新记录种———柏氏细鳞苔[Lejeunea patersonii(Steph.) Steph.].该种的主要特征为侧叶顶端圆形或钝形,叶边缘具圆齿;腹叶小,远生,宽为茎的1~2倍;叶细胞角质层平滑,三角体不明显或中等大,中部球状加厚缺.该研究对柏氏细鳞苔与其相似种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讨论,并对柏氏细鳞苔原有的地理分布信息进行了更正,重新确认了该种的地理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吸盘棱皮树蛙新纪录及其分布区扩大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0年到2013年间分别在广西大瑶山、广东南昆山、江西九连山和江西三百山共采集到8个红吸盘棱皮树蛙(Theloderma rhododiscus)标本,为江西省的新纪录.结合已有的资料,红吸盘棱皮树蛙已知分布点共有10个,红吸盘棱皮树蛙的分布区域可从原先的广西金秀、龙胜和南宁,向南扩展至越南北部和云南东南部,向东沿南岭山脉扩展至福建武夷山中段的广大连片的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爬行类新纪录——长肢滑蜥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4年6月,笔者在广西西北部喀斯特石山区的凌云县(106.661°E,24.195°N,海拔384 m)考察时采集到1号蜥蜴标本(图1),该标本(GXLK356)存放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动物标本室.经鉴定为长肢滑蜥Scincella doriae,属广西新纪录种(张玉霞,2009;周放等,2011).长肢滑蜥隶属于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石龙子科Scincidae滑蜥属Scincella (蔡波等,2015),国内仅分布于四川和云南,国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和泰国(赵尔宓等,1999;黎振昌等,2011;Das,201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勐海早稻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虫源地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是勐海稻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当地水稻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试验旨在研究勐海早稻白背飞虱种群发生动态与虫源地位置,明确迁飞种群发生规律,为实施害虫的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模型和GRADS软件,分析2000-2016年灯诱峰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和气象背景情况;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雌成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2013年勐海稻区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以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结果]勐海稻区4月的虫源地主要集中在缅甸中部,部分来自于缅甸南部和金三角地区,5月的虫源地集中在缅甸东部,泰国、老挝、越南的北部也能提供部分虫源;灯诱峰期的天气背景主要为风切变、下沉气流、低温屏障和降水;第2代白背飞虱为危害勐海早稻的主害代,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结论]明确了勐海早稻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及主害代发生时期,为白背飞虱在当地的防治和异地预测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那坡凤仙花,越南凤仙花科新记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道了越南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1新记录种:那坡凤仙花(Impatiens napoensis Y.L.Chen).该种产自越南北部河江省(Ha Giang)的Quan Ba地区,凭证标本保存在越南科学技术院生态和生物资源研究所标本馆(HN)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提供了该种的描述、彩色照片、生态学、花果期等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田中线”及其在生物地理上的运用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日本学者根据对柑桔种系的地理分布设想了一条从云南西北部(28°N,98°E)向东南部延伸到越南北部东京湾(大约18°45'N或19°N、108°E)的分界线,将其命名为“柑桔分布的田中线”,简称“田中线”.后来它被认为在区分中国-日本植物分布属与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属上具有生物地理意义,并与一些兰科植物属的分布相结合提出了“田中-楷永线”,建议将它作为一条划分东亚植物区系东部的中国-日本植物亚区与西部的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的区系线.一些研究显示该线对一些物种的种群分化和谱系地理有意义,但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引起的环境梯度变化,不支持它是一条古老的生物地理分界线.另外,这条“柑桔分布的田中线”本身,未得到柑桔属内及其近缘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的支持.云南植物区系的生物地理分异明显,但与“田中线”无显著联系,在云南植物区系分区上,“田中线”也基本无意义.云南复杂的地质历史、多样的气候和地貌,影响了植物区系的生物地理分异,用这条设想的从云南西北部向东南部延伸的斜直线作为一条生物地理界线,与最近的研究具有不相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越南苦苣苔科植物国家级分布新记录——大苞漏斗苣苔
编辑人员丨2023/8/6
漏斗苣苔属(Raphiocarpus Chun)是分布于中国至中南半岛一带的小属,主要产于中国华南西南抵越南北部至中部,但之前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仅有3个种.大苞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begoniifolius(Lévl.)Burtt]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特有种,仅分布在中国的广西西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尚未见有在越南的相关研究报道.该文首次报道了越南植物区系中大苞漏斗苣苔的国家级分布新记录,使得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上升到了4个种,并着重讨论了大苞漏斗苣苔与其近缘种长筒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macrosiphon(Hance)Burtt]的区别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越南所分布的漏斗苣苔属植物检索表.根据中越两国的各自与联合野外考察工作对该种的濒危现状进行了讨论,为中越两国开展该种乃至该属植物的保育提供了直接证据.凭证标本保存于越南生物资源与生态研究所标本馆(HN)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