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规划联合计算机导航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复合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男性,33岁,因“强直性脊柱炎20年,双侧髋关节强直、脊柱侧后凸10年”于2021年4月20日入院。患者13岁确诊强直性脊柱炎,10年前进展至以双侧髋关节屈曲位强直和脊柱侧后凸融合为特征的“剃刀背”畸形,并丧失竖直站立外观和双髋关节活动能力,行走能力严重受限,无法平视和仰卧。腰椎及双侧髋关节活动度丧失,双侧膝关节活动度0°~130°,双侧踝关节背伸20°,跖屈45°,行走时主要为双足跖跗关节和双踝关节屈伸活动。影像学检查: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可见典型竹节样改变。冠状位、矢状位严重失平衡,顶椎位于L 1~2椎间盘,上端椎位于T 10,下端椎位于L 4。骨盆前后位X线片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破坏(4级),骨盆极度后倾,双侧髋关节融合于屈曲45°,右侧外旋25°,左侧内旋30°(图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8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6%,血红蛋白161 g/L,C反应蛋白12.2 mg/L,红细胞沉降率2 mm/1 h,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终末期),脊柱侧凸后凸畸形并骨性融合,双侧髋关节破坏并骨性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6例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5~61岁[(31.6±12.5)岁]。合并骨折10例,跖跗关节脱位3例,骨缺损9例,肌腱损伤5例,韧带损伤3例。前足复合组织缺损处理方法:软组织缺损均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面积6.0 cm×3.5 cm~26.5 cm×10.0 cm;骨缺损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Ⅰ期植骨修复或抗生素骨水泥占位膜诱导后Ⅱ期植骨修复;趾长伸肌腱损伤采用直接缝合或肌腱转位修复;跖跗韧带损伤Ⅰ期缝合修复。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3,6,12个月至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软组织修复后足部外形美观及供区愈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5±4.6)个月]。皮瓣均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缺损得到修复。皮瓣质地良好,其中Ⅰ期修薄皮瓣11例,术后3~6个月Ⅱ期修薄15例。供区愈合好,仅遗留线性瘢痕。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3例皮瓣局部感染,经清创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痊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4~94分[(76.6±10.4)分],与术前11~51分[(27.2±1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优5例,良11例,可10例,优良率为62%。 结论:对于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同期联合多种技术治疗骨缺损及肌腱韧带损伤,皮瓣外观满意,供区外形美观,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底内侧创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9岁,平均36.9岁。损伤缺损位置均位于足底内侧跖跗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5.0 cm~8.0 cm×14.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全厚皮片游离植皮部分修复。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观察患肢功能、皮瓣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结果:13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部分拆线减压,经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皮瓣瘀紫及张力性水泡,手术探查、去除局部血肿、蒂部拆线减压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术后8个月予以皮瓣削薄整形。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皮瓣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足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可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理想,将皮瓣所携带的隐神经与受区皮神经缝接,可以重建皮瓣的保护性感觉,是临床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陈旧性Lisfranc损伤手术治疗的中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陈旧性Lisfranc损伤手术治疗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9例陈旧性Lisfranc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中位数为49岁(25~58岁);术前病程中位数为24个月(3~312个月)。第1、2、3跖跗关节行关节融合术,第4、5跖跗关节行复位固定或成形术。通过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ublin评分,并记录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6.1±23.2)个月(12~104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AOFAS的中足评分为87(79,90)分,VAS评分为1(0,2)分,Lublin评分为70(60,75)分,较术前[51(44,63)分、4(4,6)分、50(40,55)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6例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3例患者融合不愈合,1例发生钢板断裂,未见感染、皮肤及伤口相关并发症。 结论:第1、2、3跖跗关节融合、第4、5跖跗关节复位固定或成形术治疗陈旧性Lisfranc损伤具有良好的中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isfranc关节损伤不同影像学检查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Lisfranc关节损伤不同检查方法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以及分型,为临床提高Lisfranc关节损伤诊断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Lisfranc关节损伤23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损伤类型的不同按照Myerson分型和Nunley-Vertullo分型进行分型和统计分析,观察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特征。结果:238例患者中,Lisfranc关节骨折并脱位者175例,Myerson分型:Ⅰ型18例,Ⅱ型例149,Ⅲ型8例;Lisfranc关节损伤或扭伤63例,Nunley-Vertullo分型Ⅰ型14例,Ⅱ型45例,Ⅲ型4例。只做X线检查8例,只做CT检查10例,只做MRI17例;做X线和CT检查172例,做X线和MRI检查13例,做CT和MRI检查13例,三项检查均做5例。首次X线诊断正确率为85.35%(169/198),其中157例Myerson分型中诊断正确率为92.36%(145/157);41例Nunley-Vertullo分型中诊断正确率65.85%(27/4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35, P=0.024);CT检查患者中累及M2基底部占88.50%(177/200),累及M2~M4基底部占64.00%(128/200),M2存在外侧脱位占65.00%(130/200)。三维重建后背侧脱位或半脱位者占37.00%(74/200),跖侧脱位或半脱位者占7.50%(14/200)。MRI检查中I度损伤患者6例,表现为信号异常但无中断,Ⅱ度损伤患者24例,表现为韧带部分断裂,Ⅲ度损伤患者18例,表现为韧带完全断裂,图像中可见韧带信号中断或是消失。 结论: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不同诊断方法中,X线检查存在一定漏诊的情况,对于临床中高度怀疑Lisfranc关节损伤且X线检查阴性的患者,需加做CT或是MRI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期与择期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分期与择期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6例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2~52岁[(44.3±5.2)岁]。按照受伤至收治时间分组,伤后8 h内收治的14例患者行分期手术治疗(分期组),Ⅰ期手术均为急诊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行复位和克氏针临时内固定术,待肿胀消退后Ⅱ期行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伤后超过8 h收治的12例患者行择期手术(择期组),待肿胀消退后,择期行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5±3.8)个月]。分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7.3±5.6)min、(14.3±2.2)d、(12.3±1.2)周,短于择期组的(101.5±7.5)min、(20.3±5.2)d、(14.3±2.2)周( P均<0.01)。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VAS显著降低,AOFAS中足评分显著升高( P均<0.05)。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 05);分期组术后1,6个月VAS分别为(4.4±0.8)分、(2.1±0.4)分,低于择期组的(6.0±1.0)分、(3.5±0.6)分( P均<0.01)。两组术前AOFAS中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分期组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分别为(67.6±4.5)分、(75.7±5.2)分、(83.6±2.2)分、(85.9±4.3)分,高于择期组的(60.2±3.9)分、(70.2±3.4)分、(75.4±3.3)分、(78.7±4.4)分( P均<0.01)。分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 3%(2/14),低于择期组的33.3%(4/12)( P<0.05)。 结论:与传统择期手术相比,分期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快减轻疼痛,促进足部功能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isfranc韧带损伤钉板固定与实心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Lisfranc韧带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钉板内固定与实心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集正常人体足部的CT断层扫描数据,重建足部几何形态,截断Lisfranc韧带、第1、2跖骨跖跗韧带,模拟单纯韧带断裂的Lisfranc损伤。应用Abaqus6.14软件分别在钉板固定模型(共2块锁定钢板+8颗锁定螺钉+1枚实心螺钉)及螺钉固定模型(3枚实心螺钉)上加载载荷后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模型整体的应力应变情况、足骨的应力分布和位移以及内固定系统自身的应力分布。结果:在相同载荷下,钉板固定模型整体的应力分布集中在钉板系统上,螺钉固定时内固定应力同样明显高于骨质;两种固定下整个足部模型的形变均为足弓下榻,内侧柱明显。钉板固定模型内中柱的钉孔应力最大为39.91 MPa,小于螺钉固定模型的53.13 MPa。钉板固定模型内侧楔骨与第1跖骨相对位移为8.515×10 -1 mm,大于螺钉固定模型的3.893×10 -1 mm。二者内固定自身均有应力集中现象,钉板固定应力集中于固定第1跖跗关节的钢板中段偏腓侧,两端应力分布较小,螺钉固定应力峰值位于固定第1跖跗关节的内侧柱螺钉中部,明显高于钉尖和钉尾。钉板系统应力峰值为239.5 MPa,小于螺钉系统的256.8 MPa。 结论:实心螺钉内固定Lisfranc损伤中表现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强于背侧钢板,但其自身承受应力更多,发生断钉的风险也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体化钢板系统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体化钢板系统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30例Lisfranc损伤患者资料,男22例,女8例;年龄22~58岁,平均44.5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8例合并跖跗基底部骨折,2例合并骰骨压缩性骨折。Lisfranc关节损伤分型:单纯内侧柱损伤6例,内侧柱与中间柱损伤10例,中间柱与外侧柱损伤4例,三柱损伤10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机器伤10例,坠落伤8例。所有患者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择期手术采用切开复位一体化钢板系统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 d,平均5 d。术后评价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测量跖跗关节间隙,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oot and Ankle Surgery,AOFAS)中足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周,克氏针均取出。3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跖跗关节脱位及合并跖骨骨折和骰骨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无一例出现复位丢失。合并骨折的Lisfranc损伤者,术后10~16周(平均12周)X线片示骨折骨性愈合。在重力应力位X线片上测量跖跗关节间隙,术前为(3.30±0.58)mm,术后为(0.68±0.36)mm,较术前减少2.6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542, P<0.001);术后12个月患侧为(0.70±0.23)mm,与健侧(0.65±0.26)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为65~95分,平均85分;其中优15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25/30)。术后8个月,1例患者因出现低毒反应、皮肤发红而取出一体化钢板系统后皮肤顺利愈合;术后1年,10例患者要求取出内固定;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钢板、螺钉及克氏针断裂;2例三柱损伤患者分别于术后12、18个月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行走疼痛,遂予行跖跗关节融合术,术后疼痛消失。 结论:一体化钢板系统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技术简单,可避免关节再脱位及关节面软骨再损伤,是治疗Lisfranc损伤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足第一跖列关节外双截骨术治疗儿童僵硬性高弓足畸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关节的足第一跖列关节外双截骨和软组织松解手术,矫治以第一跖列僵硬性高弓为主的儿童高弓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儿童高弓足畸形病例资料,共11例18足,平均年龄8.5岁(6.2~12.5岁)。均采取足第一跖列关节外双截骨及软组织松解与肌力平衡术,手术要点:①第一跖骨近端背侧闭合性楔形截骨术;②内侧楔形骨跖侧截骨撑开术;③截骨术后行软组织松解和肌力平衡术。疗效评价采用Wicart高弓足评分方法。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平均32(24~48)个月,末次随访时外形、足负重及行走功能均明显改善,无一例行走疼痛,2例2足遗留跟骨内翻需行跟骨截骨矫形术。X线测量Meary角由术前平均(34.4±8.5)°下降至(11.2±2.4)°( P<0.05),跟骨轴线由术前平均内翻-6.1°±1.3°改善至外翻4.2°±0.8°( P<0.05),Pitch角由术前平均(45.2±6.4)°下降至(22.4±5.4)°( P<0.05),Hibb角由术前平均(121.4±11.2)°增加至(145.8±10.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评价优13足,良3足,可2足。 结论:足第一跖列关节外双截骨术在高弓足畸形顶点截骨,保留了中跗关节,避免了关节融合,用于矫正位于第一跖列的儿童僵硬性高弓足,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该方法适合骨骼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高弓足;对于合并固定性前足内收和内翻、跟骨外翻者,需行骰骨和跟骨截骨矫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及逆行修复 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对1例男性成人足部标本的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血管解剖,观察足底内侧动脉及分支、足背动脉及其分支的分布吻合情况。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 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2例,采用逆行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进行修复,供区游离皮片移植修复。观察皮瓣成活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经解剖研究可见足底内侧动脉深支是足底内侧动脉的直接延续,走行于趾短屈肌与 展肌之间,沿途发出多条穿支,近端穿支穿过 展肌,与足内侧动脉浅支和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吻合,在第1跖趾关节近端发出3条穿支,即关节支、皮穿支和交通支,皮穿支为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的主要血供来源。临床12例患者共切取皮瓣12块,面积为4.5 cm×3.0 cm ~9.0 cm×6.0 cm,3例术后皮瓣出现颜色暗紫、少许水泡,立即给予拆除蒂部缝线,外涂抗生素软膏保持湿润等处理,术后5 d皮瓣颜色逐渐好转。12块皮瓣最终均完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2~12个月电话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可正常行走。 结论: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血供可靠,将其逆行修复第1跖趾关节以远 趾中小面积的皮肤缺损,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