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梨醇脱氢酶缺乏性周围神经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32岁,警察,2019年9月1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8岁时跨越障碍物时跌倒,右腿胫骨磕伤,右踝扭伤,行走时右小腿及足背部疼痛感明显,3个月后逐渐缓解,发现右腿变细,自觉足尖站立无力,但仍可独立行走,无拖曳。31岁时右下肢无力及小腿肌肉萎缩较前加重,长时间活动及行走后右小腿肌肉疼痛,遂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程中,自觉双上肢及左下肢力量正常,无肢体麻木及"肉跳"。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外踝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分析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外踝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0-06采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治疗的46例因训练伤导致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外踝撕脱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1(12~65)个月.1例术中腓浅神经损伤,术后1年完全恢复;2例术后残留部分不稳,但未再手术治疗.随访期间未发生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石膏并发症.术后1年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满意39例,一般5例,不满意2例.主要不满意为运动强度大时外踝前方轻度疼痛,分析其原因为线结反应引起;术后6个月内部分患者内翻、跖屈略降低,术后1年时基本恢复正常;其中2例术后未定期复查,末次随访评分与术前相当,满意度差,且疼痛评分较术前加重.结论 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外踝撕脱骨折疗效良好,患者接受度高,可有效恢复踝外侧稳定性,降低韧带重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有限元法对摇拔戳手法治疗外侧踝关节韧带联合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对外侧踝关节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联合损伤进行初步研究,分析摇拔戳手法治疗踝关节的作用机理和韧带联合损伤恢复过程中足踝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基于1例患有右侧足踝扭伤的男性志愿者进行CT扫描,使用Mimics 10.0,Solidworks 2016,Hypermesh 12.0,Abaqus 6.13软件建立足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验证了模型有效性,结合临床研究,通过调整韧带弹性模量来模拟韧带损伤,对踝关节在不同治疗时期下的趾屈、背伸、内翻、外翻4种工况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随着摇拔戳手法的治疗和韧带损伤的恢复,4种工况下胫距与腓距关节面的最大应力和受力较大的区域逐渐增大,最大受力韧带的应力值逐渐增大,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应力发生分散和转移,所受轴力逐渐减小.结论: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摇拔戳手法的力学状况,直观看出足踝距腓前和跟腓韧带联合损伤治疗前后韧带、关节面受力的变化,将治疗效果进行量化,为该手法的临床推广及应用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模型进化与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外侧踝关节扭伤(lateral ankle sprain,LAS)是参加运动或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下肢肌肉骨骼系统损伤之一[1].Doherty等在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首次LAS后一年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的患病率为40%,主要表现为频繁发作的关节不稳与反复的踝扭伤,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2-5].尽管对CAI开展了许多研究,但其损伤分型与病理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对CAI分类模型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CAI的病理机制与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CAI的康复评定与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骨纤维结构不良——2018年读片窗(2)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15岁,发现左腓骨下段肿物1周.患者1周前跑步不慎致左踝扭伤,遂行X线检查,提示左腓骨下段膨胀性骨质改变.查体:左踝部肿胀,压痛(+),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既往体健,否认手术史、外伤史及肿瘤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运动捕捉摇拔戳手法治疗踝扭伤运动轨迹相关问题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运动捕捉技术在踝部手法量化领域应用成功的关键点.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门诊收集30位外踝关节扭伤且无手法禁忌症的患者,男20例,女10例;年龄18~47岁,平均(27.76±6.14)岁;并选取1位临床经验丰富且手法操作娴熟的医师.前期试验按照运动捕捉系统预设的方案在医师双手及患者患踝表面粘贴Marker点,后期试验按照调整后的方案粘贴Marker点,然后通过数字运动捕捉镜头对医师向患者患踝施行摇拔戳手法操作过程进行动态拍摄,得到由运动捕捉系统保存、记录和描记的动态运动轨迹图.结果:前期试验得到的操作者双手及患者患踝运动轨迹繁多而杂乱,且轨迹存在中断,无法进行后续的数据的提取.后期试验得到的运动轨迹简洁且连续,并据此可提取出手法操作时间及最大位移数据.结论:Marker点的数量及位置的选择、Marker点粘贴的牢固性、相机的位置调整是运动捕捉技术在踝部手法量化领域应用成功的关键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散瘀肿痛酊联合针灸治疗急性外踝扭伤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自制伤药水(散瘀肿痛酊)联合针灸治疗急性外踝扭伤的疗效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金华市中医院收治的急性外踝扭伤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自制散瘀肿痛酊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自制散瘀肿痛酊并配合针灸治疗,治疗期间两组均接受良好的临床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Karlsson评分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4,P<0.05);两组踝关节功能均逐渐改善(均P<0.05),对照组在第2 周、第4 周、第3 月的脚踝功能 Karlsson 评分分别为(35.6 ±4.8)分、(52.4 ±5.1)分、(81.2 ±4.3)分,观察组在第2周、第4周、第3月的脚踝功能Karlsson评分分别为(48.1 ± 4.6)分、(67.8 ±5.3)分、(90.6 ±4.7)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98、4.117、4.078,均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自制散瘀肿痛酊联合针灸治疗用于治疗急性外踝扭伤,同时给予良好的临床护理,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驻西南高原地区空军某部官兵2017年夏季军事训练伤调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驻西南高原地区空军某部2017年夏季军事训练伤发病特点,为卫勤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驻西南高原地区空军某部官兵2017年6—9月间就诊的官兵病例资料,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分类统计,并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对其按部位、疾病种类进行统计;并对常驻官兵和短期驻训官兵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7年夏季驻西南高原地区空军某部官兵中,最常见军事训练伤为软组织损伤,构成比为79.58%,关节损伤为13.32%;其中,常驻部队官兵软组织损伤构成比明显高于短期驻训组(P<0.05),但关节损伤明显低于短期驻训组;发病部位以腰部最常见占30.83%,其次依次为颈27.29%,下肢25.83%;常驻官兵颈部伤病构成比明显高于短期驻训组(P<0.05),而下肢伤病明显低于短期驻训组(P<0.01);最常见训练伤为腰痛30.83%,其次为颈痛26.67%;常驻组颈痛构成比明显高于短期驻训组(P<0.05);踝扭伤明显低于短期驻训组(P<0.05).结论 2017年夏季驻西南高原地区空军某部军事训练伤发病率较高,其中软组织损伤发病率最高,伤部较多发生在腰部、其次为颈部、下肢;对常驻和短期驻训官兵的训练应行针对性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踝扭伤后关节生物力学和本体感觉变化特征及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观察踝扭伤恢复期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肌力、刚度和本体感觉变化,分析踝关节生物力学和本体感觉定量评价对踝扭伤康复的指导价值.方法 2019年4月至7月,选取21例恢复期踝扭伤患者,记录双侧踝关节活动度、肌力,采用踝关节测试训练系统评估双侧踝关节刚度,即背屈末端、跖屈20°和跖屈末端位置时关节活动所需力矩;同时定量评估踝关节本体感觉,包括关节活动阈值(MPT)和关节位置觉(PAPS).比较双侧踝关节活动度、肌力、关节刚度和本体感觉,分析关节活动度、关节刚度和本体感觉之间相关性.结果 患侧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度小于健侧(|t|>2.817,P<0.05);背屈和跖屈肌力明显小于健侧(|t|>5.785,P<0.01);患侧跖屈末端刚度明显大于健侧(t=3.036,P=0.007),而背屈末端和跖屈20°时关节刚度与健侧无显著性差异(t<0.874,P>0.05);两侧MPT和PAPS无显著性差异(t<0.695,P>0.05).患侧跖屈活动度与跖屈末端刚度(r=-0.466,P<0.05)、MPT(r=-0.613,P<0.05)均呈负相关,MPT与跖屈末端刚度呈正相关(r=0.469,P<0.05).结论 踝扭伤恢复期患者背屈、跖屈关节活动度和肌力下降,跖屈末端关节僵硬度升高,且与本体感觉相关.踝关节生物力学和本体感觉定量测量有助于定量指导踝关节康复策略.踝扭伤患者康复需加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背屈和跖屈活动度训练,尤其要重视跖屈刚度改善,可能有助于本体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探穴针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30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探穴针法对30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采用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从而观察及评价探穴针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30/30),对照组总有效率80%(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Kofoed功能评分总体评分及活动度、解剖功能、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探穴针法能有效促进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软组织修复,改善损伤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