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调坐姿作业疲劳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从事长时间单调坐姿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探讨由于长时间采用坐姿工作而带来的职业疲劳问题。方法:于2021年1月,选择某制造业坐姿工作人员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4h的模拟坐姿装配作业,采用《疲劳自觉症状量表》(Borg's RPE)获取调查对象的主观疲劳评价、单调感数据,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调查对象的肌电信号变化,采用无线传感动作捕捉及力学评估系统获取研究对象的运动学参数和身体姿态相关指标,评估作业者的疲劳状态。结果:从事单调的作业任务时,作业人员的单调感与主观疲劳感呈现了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6~0.988( P<0.05)。工作开始初期,颈部的主观疲劳感更明显( P=0.046)。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背部疲劳感明显高于颈部( P=0.029)。调查对象工作4 h后,背部竖脊肌肌电平均功率频率值出现明显下降( P=0.025)。身体姿态数据显示,肩颈部指标在工作约2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颈部=0.032, P肩部=0.021)。腰臀部指标在工作约4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左臀=0.031, P右臀=0.028)。颈部的弯曲角度先增加,后减小;腰臀部的屈曲角度随着工作时间延长持续增加。 结论:单调坐姿作业对作业者的疲劳影响主要体现在腰背部,作业的单调感加剧了作业者的主观疲劳感受,应考虑给予作业者相应的劳动保护,合理设置作业内容,建议每间隔2 h,作业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或短暂的休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房水流出通道造影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维持正常的房水流出(AHO)是眼内细胞健康和视力稳定至关重要的因素。AHO的损伤可导致眼压升高、神经损伤并伴随青光眼的发生。了解AHO能更好地指导青光眼手术,促进AHO靶向药物的研发,进而改善AHO的功能。AHO通道造影是一种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类似的、应用荧光素或吲哚菁绿辅助显影AHO的眼前节造影技术,但其成像的是房水的排出轨迹而不是血流的运动。将造影剂引入前房,经房水循环,追踪造影剂的运动轨迹,捕捉围绕角膜缘360° AHO图像信息,可获得实时、动态的AHO影像资料。研究者先后研究了不同物种离体眼球的AHO特点,实时观察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活体眼球AHO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活体眼球房水引流的运动轨迹及变化特点。AHO通道造影技术作为一种AHO功能评估的新工具,为AHO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其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研究过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该技术,本文就AHO通道造影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及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及姿势对疼痛进展和身体功能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变化,分析与疼痛进展及功能变化相关的步态和姿势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2021年5月连续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0例髋关节OA患者,在入组时(基线)和随访12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中的身体功能子量表评估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程度和身体功能。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评估患者的步态,采用脊柱动态测量仪测量矢状面脊柱线角度和活动性。以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变化为因变量,以与步态和站姿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对基线时的年龄、关节间隙宽度(JSW)、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进行调整。结果: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髋关节外伸角度受限[标准化回归系数( β)=-0.52,95%置信区间( CI):-0.88~-0.17]、髋关节外旋转受限( β=-0.51,95% CI:-0.85~-0.18)是患者髋关节疼痛加重的影响因素( P<0.05);胸椎后凸角增加( β=-0.54,95% CI:-0.99~-0.09)、骶骨前倾斜程度降低( β=0.40,95% CI:0.01~0.79)、胸椎活动度的降低( β=0.59,95% CI:0.23~0.94)、每日行走步数减少( β=0.53,95% CI:0.13~0.92)、步行速度减慢( β=0.45,95% CI:0.04~0.86)是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行走时髋关节外伸受限和髋关节外旋受限是髋关节OA患者髋关节疼痛加重的相关因素,胸椎后凸角增加、骶骨前倾斜程度降低、胸椎活动度降低、每日行走步数减少、行走速度变慢是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的相关因素。建议护理人员将上述因素作为预防髋关节OA进展的临床干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步态轮廓评分分析青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步态模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研究步态轮廓评分(GPS)和运动分析剖面图(MAP)来量化青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患者和健康青年人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变化。方法:采用3D光学运动捕捉系统(Qualisys,Gothenburg,Sweden)采集CNLBP组和健康组受试者各11例的步态运动学数据,将其导入索尔福德大学Richard Baker教授编写的Excel文件并计算出GPS和MAP分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右膝关节膝关节屈曲和伸展GVS值CNLBP组为(5.66±1.83)°,健康组为(3.64±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组受试者其余各项GVS变量和GP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青年CNLBP患者存在步态异常,GPS和MAP在青年CNLBP患者的步态评估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膝对跑步过程中膝关节外翻幅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佩戴膝关节护具和不同种类的膝关节护具对普通男大学生膝关节外翻幅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首都体育学院18~22岁的男大学生20例,使用三维红外摄像系统监测20例受试者佩戴两种不同款式的常用膝关节护具在相同跑步速度下的下肢膝关节外翻幅度。结果:佩戴膝关节护具可有效减少膝关节外翻幅度。佩戴膝关节护具1,膝关节外翻幅度与无防护措施相比左侧下降6%、右侧下降4%;佩戴护具2后,膝关节外翻幅度与无防护措施相比左侧下降28%、右侧下降26%。佩戴护具2和无防护措施下时进行对比,两组组间出现统计学差异(左侧 P=0.002<0.05,右侧 P=0.011<0.05)。受试者佩戴护具2膝关节外翻幅度与佩戴护具1相比分别左侧下降23%、右侧下降20%,佩戴护具1和佩戴护具2时进行对比,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 P=0.018<0.05,右侧 P=0.023<0.05)。 结论:佩戴适合的膝关节护具可有效防止出现动态膝关节外翻角度过大而导致的损伤。带有两侧硅胶支持带和髌骨缓冲垫片的膝关节护具可更好地防止膝关节外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立体脑电图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应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技术评估24例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发作症状,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头颅CT、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等影像学资料,依据解剖-电生理-临床表现,提出癫痫发作起源和扩散路径的核心及备用假设;将电极置入癫痫网络的相关靶点,SEEG监测判断癫痫起源区;通过皮质电刺激(ECS)诱发惯常发作验证致痫区、定位功能区后行射频热凝(RFTC)毁损治疗,仍有癫痫发作者行二期开颅手术切除致痫灶;采用Engel分级评估癫痫的控制效果。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126根电极,每例置入(5.3±1.1)根(3~8根)。单侧电极置入6例,双侧电极置入18例。24例患者的实际靶点与计划靶点误差为(1.61±0.88)mm。无一例患者补充置入电极。SEEG监测时间为(10.1±2.6)d,均捕捉到3~20次惯常发作。ECS诱发出惯常发作15例,非惯常发作5例,未诱发出发作4例。明确致痫区23例,其中颞叶、额叶各10例,枕叶3例;未能定位1例。行RFTC治疗22例,毁损后出现头痛9例、严重脑水肿致对侧上肢无力1例,无症状硬膜下血肿1例,均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电极折断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未行RFTC治疗2例,其中1例未能验证假设,1例致痫区与运动语言区重叠,调整抗癫痫发作药物后均好转。24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 M( Q1, Q3)]为12.5(10.2,26.8)个月,末次随访显示,22例行RFTC治疗的患者中,Engel分级Ⅰ级1例;Engel分级Ⅱ级21例,其中16例行二期手术切除致痫区,切除术后癫痫发作消失13例(Engel分级Ⅰ级),无改善3例(Engel分级Ⅱ级),5例拟行二次电极置入RFTC治疗。 结论:合理掌握适应证,采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可帮助判断致痫区部位,指导手术切除致痫区,且术后效果好,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膝关节步态分析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识别指标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普通人、运动员和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平地步行时的膝关节步态图特征,探讨可早期识别ACL损伤风险的潜在运动学指标。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招募在校大学生78名,包括39名普通大学生(普通人组)和39名大学生运动员(运动员组),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招募26例ACL损伤患者(患者组)。普通人组男20例,女19例;中位年龄为19(18,21)岁;运动员组男22例,女17例;中位年龄为19(18,20)岁;患者组男23例,女3例;中位年龄为20(19,20)岁。利用便携式膝关节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受试者在跑步机上以3 km/h速度行走时的膝关节步态图,比较3组受试者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内外旋角度、屈伸角度和胫骨相对股骨的前后、内外、上下位移等。结果:3组受试者之间除性别外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3组受试者整个步态周期内(1%~100%)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承重反应期(9%~10%)的膝关节内外旋角度、支撑相和摆动相(1%~27%、29%~100%)的膝关节屈伸角度、承重反应期(1%~3%)和摆动相末期(96%~98%)的前后位移、支撑相中期(15%~19%)、末期(29%~33%、36%~43%)和摆动相(68%~94%)的上下位移、支撑相中期至摆动相中期(12%~82%)的内外位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人组、运动员组受试者的最大内外翻角度(-10.89°±4.55°、-12.20°±4.38°)显著大于患者组(-5.44°±3.72°),普通人组受试者支撑相中期内外位移[3.69(0.13,7.25) mm]显著大于运动员组、患者组受试者[-0.59(-6.65,5.24)、0.96(-1.54,3.89)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学生运动员的步态与普通大学生、ACL损伤患者的步态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内外翻角度和内外位移指标可作为早期识别ACL损伤风险的遴选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髋关节镜手术对髋臼股骨撞击症足轴角影响的运动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对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al 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患者下肢横断面运动学的改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髋关节镜手术的FAI患者8例,男3例、女5例,年龄(35.3±13.0)岁(范围17~53岁),身高(168.0±12.8)cm(范围154~192 cm),体重(61.1±8.5)kg(范围52~74 kg),体质指数为(21.7±2.6)kg/m 2(范围17.6~24.5 kg/m 2);左侧3例、右侧5例。所有患髋髋关节撞击(flexion,abduction,internal rotation,FADIR)试验均为阳性,flexion、abduction、external rotation(FABER)试验阳性4例。比较术前和术后10个月患髋的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joint function scale,mH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年轻髋关节(胯)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问卷12(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评分。应用无反光点动作捕捉系统采集并测量患者步态、双腿下蹲、前向弓箭步蹲、单腿站立和原地踏步动作下的足轴角,比较术前和术后10个月足轴角的变化特点。 结果: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1.0±1.2)个月(范围10~13个月)。术前、术后10个月mHHS分别为(60.9±20.5)、(82.9±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7, P=0.018);术前、术后10个月患侧iHOT-12评分分别为(51.4±23.7)、(79.2±1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6, P=0.007);术前、术后10个月VAS分别为(4.6±2.3)、(1.5±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6, P=0.016)。术前和术后10个月各动作下健侧与患侧足轴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步态下术后健侧与患侧足轴角为26.52°±5.97°和24.41°±3.70°,较术前的34.4°±7.20°和30.80°±6.43°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3, P=0.013; t=3.05, P=0.041),手术前后双腿下蹲、前向弓箭步蹲、单腿站立及原地踏步动作的足轴角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髋关节镜手术可改变FAI患者下肢横断面运动学特征,对FAI患者术前足轴角异常具有潜在纠正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廓清障碍的步态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三维步态系统观察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廓清策略。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观察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最小足廓清(MTC)及其变异性,绘制摆动相足趾运动轨迹,并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步态参数与MT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偏瘫侧和非偏瘫侧的MTC分别为(12.01±3.36)mm和(22.38±5.51)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6.94±3.0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偏瘫侧和非偏瘫侧的MTC变异性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偏瘫侧的MTC和MTC变异性与组内非偏瘫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偏瘫侧的MTC与其步速、步长、摆动相百分比、最大伸髋角度、最大屈膝角度、最大踝背屈角度、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ROM)均呈显著正相关( P<0.05)。 结论: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廓清能力显著下降,步行稳定性降低,需要针对髋、膝、踝等多个因素进行干预,以减轻其廓清障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贴扎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男性篮球运动员正向和侧向跳跃时踝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贴扎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男性篮球运动员正向和侧向跳跃时踝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29例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男性篮球二级运动员贴扎与未贴扎条件下的正向和侧向跳跃落地数据,包括受试者未贴扎和贴扎条件下正向跳跃落地动作和侧向跳跃落地动作踝关节触地(TD)前200 ms、TD前150 ms、TD前100 ms、TD前50 ms、TD时、TD后50 ms、TD后100 ms、TD后150 ms和TD后200 ms的背屈/跖屈角度、外翻/内翻角度和外旋/内旋角度,以及背屈/跖屈角速度、外翻/内翻角速度、外旋/内旋角速度。采用Visual 3D三维运动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建模计算,并采用SPSS 25.0版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向跳跃落地,受试者贴扎后TD前50 ms和TD的踝关节跖屈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3.27°和2.70°,TD前50 ms的踝关节内翻角度较未贴扎时减少了2.13°,TD前200 ms和TD前150 ms的踝关节外旋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2.59°和2.17°,TD后100 ms的落地踝关节外旋角度较未贴扎时减少了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侧向跳跃落地,受试者贴扎后TD前50 ms和TD的踝关节跖屈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1.94°和3.23°,TD前50 ms和TD的踝关节内翻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2.86°和2.87°,TD前200 ms和TD前150 ms的踝关节外旋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0.93°和2.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正向跳跃落地,受试者贴扎后TD和TD后100 ms的踝关节背屈角速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58.47°/s和28.3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侧向跳跃落地,受试者贴扎后TD的踝关节背屈角速度较未贴扎时减少了20.52°/s,踝关节内翻角速度较未贴扎时增加了49.69°/s,差异均统计学意义( P<0.05);TD后50 ms时,受试者贴扎后的踝关节外翻角速度较未贴扎时减少了30.28°/s,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踝关节贴扎可以改变CAI男性篮球运动员正向和侧向跳跃落地动作时踝关节的角度和角速度,踝关节贴扎可使正向和侧向跳跃落地TD前50 ms和TD的踝关节跖屈和内翻角度减小,使正向跳跃落地TD的踝关节背屈角速度减小,使侧向跳跃落地TD的踝关节角速度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