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中市40~69岁居民人体测量指标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扬中市40~69岁人群11种人体测量指标(AIs)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联.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2年12月,扬中市10698名参与上消化癌筛查的40~69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内镜检查及病理学诊断.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别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体脂百分比(BF%)、锥度指数(CI)、身体肥胖估计量(BAE)、身体形态指数(ABSI)、身体肥胖指数(BAI)、身体圆度指数(BRI)和腹部容积指数(AVI)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联.结果 10115名调查对象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患病率为39.37%.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与第1分位数(Q1)相比,BMI的Q3和Q4人群患胃癌及癌前病变风险分别降低 11.1%(OR=0.889,0.791~0.999)和 12.4%(OR=0.876,0.779~0.984).BF%的 Q2,Q3 和 Q4 人群患胃癌及癌前病变风险分别降低 14.2%(OR=0.858,0.756~0.974)、17.4%(OR=0.826,0.689~0.991)和 26.6%(OR=0.734,0.603~0.893).BAE的Q2和Q4人群患胃癌及癌前病变风险分别降低13.2%(OR=0.868,0.766~0.983)和21.3%(OR=0.787,0.648~0.957).BAI的Q2和Q3人群患胃癌及癌前病变风险分别降低13.7%(OR=0.863,0.767~0.970)和 13.1%(OR=0.869,0.769~0.983).分层分析显示,BMI、BF%、BAE 和 BAI 与非贲门胃癌及癌前病变风险降低有关(均P<0.05).但与Q1相比,仅BAE的Q2水平与贲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风险降低有关(P<0.05).结论 扬中市40~69岁人群BMI、BF%、BAE和BAI水平的增加与胃癌及癌前病变患病风险降低相关.这种关联大多适用于非贲门而不是贲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管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完全良性的血管瘤和高度恶性的血管肉瘤之间,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前内皮细胞,以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外观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EHE在所有血管肿瘤中发病率<1%,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肝脏,其次是肝和肺同时受累、肺单独受累、骨单独受累。目前在国内未见报道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EHE的病例。该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异常细胞,指引临床下一步诊疗方向,最终诊断为EHE,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重要依据。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需要与多种良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尤其与其他类型的上皮样血管源性肿瘤鉴别困难。目前已经发现该病有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异常,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综合考虑可以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985—2014年中国汉族13~18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1985—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析中国近30年来汉族13~18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的流行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方法:从1985—2014年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原始数据库中,选取性别、年龄、城乡、身体形态、肺活量和身体素质指标完整的738 523名13~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计算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和优良率(90.0~120.0分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分析不同年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特征学生优良率的差异,并采用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1985—2014年间,中国汉族13~18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从1985年的27.6%上升到1995年的35.6%,随后持续下降至2005年的13.9%,在2010和2014年,优良率稳步上升,分别为16.5%和19.1%。男生优良率除1995、2014年外,均高于女生( P<0.001);13~15岁学生优良率始终高于16~18岁学生( P<0.001);农村学生优良率在1995、2000、2014年高于城市学生( P<0.05)。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生[ PR(95% CI)=1.03(1.00~1.05), P=0.021]、农村[ PR(95% CI)=1.09(1.07~1.12), P<0.001]、13~15岁[ PR(95% CI)=1.89(1.84~1.94), P<0.001]、东部[ PR(95% CI)=1.94(1.88~2.00), P<0.001]和中部地区[ PR(95% CI)=1.15(1.11~1.20), P<0.001]、体育锻炼≥1 h/d[ PR(95% CI)=1.41(1.37~1.45), P<0.001]、父母支持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PR(95% CI)=1.10(1.06~1.15), P<0.001]、看电视时间≤1 h/d[ PR(95% CI)=1.26(1.21~1.30), P<0.001]、玩电子游戏、看视频或电子书等≤1 h/d[ PR(95% CI)=1.05(1.02~1.09), P<0.001]是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高的相关因素。 结论:1985—2014年,中国汉族13~18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呈波动趋势;性别、年龄、地区、体育锻炼时间、非学习目的屏幕时间及父母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均与学生体质健康有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比赛为契机的弹力带健身操训练对成年人身体成分及训练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以比赛为契机的弹力带健身操训练对成年人身体成分及训练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全国各省市24个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组队参加弹力带健身操比赛活动。各参赛队通过视频学习弹力带健身操比赛动作,自行组织练习。各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经过专业流程培训的工作人员,完成其参赛队员训练前后的各项指标测试以及出勤率等资料收集。测试指标:形态学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体脂含量、肌肉含量、腰围、臀围和体脂率;生理指标包括安静收缩压和安静舒张压。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前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经过8周的弹力带健身操训练,男性参赛者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体脂含量、收缩压和舒张压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分别下降1.39%、1.45%、0.98%、3.61%、2.28%、2.34%和3.05%;女性参赛者的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含量以及体脂率较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分别下降1.25%、1.59%、0.65%、0.99%、4.22%和2.38%。进入决赛的前10支队伍和未进入决赛的14支队伍,两者缺勤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缺勤率分别为2.8%和10.7%);且参赛人员总体出勤率为92.6%,高于临床界定高依从性80%的标准。 结论:8周弹力带健身操训练能显著改善成年人的身体成分,降低体脂率,减小腰围;以比赛为契机的训练方案可显著提高成年人运动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晶状体后表面形态异常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女,4岁,因"体检发现左眼验光异常1周"于2021年9月13日就诊于沈阳兴齐眼科医院。患儿身体及智力发育同同年龄儿童,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相关眼病史,全身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0.15;眼压:右眼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 mmHg。验光呈现为多次验光结果的不一致,散光数值的大幅变化,查体:裂隙灯显微镜下右眼前节未见异常,左眼晶状体透明,前表面形态未见异常,双侧对称,后囊膜中央部呈不规则弧形,中央部向后突起,后囊膜透明,双眼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眼轴:右眼22.17 mm,左眼21.94 mm。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左眼晶状体后表面形态异常。角膜地形图提示:双眼角膜前后表面形态正常,见图1。临床诊断:左眼晶状体后表面形态异常。指导患儿家属引导患儿明确视力、检影验光等检查结果,确定患儿左眼视力为0.15,矫正无提高,检影验光为不规则散光,符合晶状体后表面形态异常诊断,建议择期行左眼"晶状体摘除+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儿家属拒绝手术治疗,并于多家医院就诊后均拒绝手术治疗,返回我院要求单纯遮盖健眼,患眼行弱视训练。患儿于2022年2月及7月随访2次,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无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错构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1岁,因偶然发现右眼视物不清1年于2023年3月18日到成都爱迪眼科医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05、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7、16 mm Hg (1 mm Hg=0.133 kPa)。双眼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盘周围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环,透见脉络膜中大血管,视网膜平伏,视网膜血管走行及形态正常。视盘与黄斑中心凹之间一边界清晰,轻微突出于视网膜表面的圆形病灶,病灶以黑色为主,鼻侧混杂小片无色素斑,黄斑中心凹少许边界清晰的结晶样颗粒及轻微色素紊乱,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图1A)。眼底自身荧光(AF)检查,右眼病灶呈弱荧光,周围环绕稍弱荧光晕轮,黄斑中心凹少许不规则分布点状弱荧光,旁中心区不均匀的稍强荧光斑,视盘及周围呈弱荧光,外围呈环形稍强荧光带(图1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横断面扫描,右眼病灶附近视网膜放射状皱褶(图1C),B扫描右眼病灶呈"驼峰样"隆起,位于视网膜内呈团块状,病灶的色素浓密区见带状强反射,其后为弱反射暗区;病灶无色素区见由浅至深呈逐渐减弱"瀑布样"反射。病灶侵犯视网膜全层达内界膜,但尚未突破内界膜,病灶附近及黄斑中心凹椭圆体带消失(图1D)。眼部B型超声检查,右眼后极部球壁一小的突向玻璃体腔的回声影(图1E)。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右眼表层血流影像,病灶内精细血管网,病灶与视盘间有一横向走行的引流血管(图1F);无血管层血流影像,视盘附近2支细小血管并行进入病灶(图1G)。OCTA检查B扫描血流密度图,右眼病灶血流密度明显高于附近视网膜(图1H)。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右眼早期病灶呈圆形弱荧光,病灶内精细的血管网,并有一条小血管与视盘相连,病灶周围透见荧光晕,视盘周围呈边界清晰弱荧光环,环内脉络膜大血管,其外围以环形透见强荧光晕,黄斑区花纹状透见荧光(图1I);晚期病灶的颞侧部分为色素遮蔽呈弱荧光,无色素的鼻侧部分则染色呈强荧光,周围环绕透见荧光晕轮,视盘外围荧光逐渐晕染着色(图1J)。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右眼病灶全程呈圆形弱荧光斑,晚期病灶外围略弱荧光环,视盘及周围萎缩区晚期呈边界清晰弱荧光斑,外围略强荧光环(图1K)。左眼上述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眼先天性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错构瘤(CSHRPE)。建议随访观察。患者6个月后于我院复查,眼底病灶无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蜂螫伤致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8岁。因右眼马蜂螫伤后视物不见2 d,于2020年8月1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2 d前患者在当地医院紧急处理4处头部皮肤马蜂螫伤。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外伤和手术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0.8。右眼眼压10.3 mm Hg (1 mm Hg=0.133 kPa)、左眼眼压15.3 mm Hg。右眼位及运动正常,外眦部球结膜轻度充血,8点时钟位结膜可见出血点;角膜透明;房水闪辉(++);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直径约6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密度增加;玻璃体明显白色混浊,眼底窥不入。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B型超声检查,右眼玻璃体腔内可见中等量密集点状回声,颞下方球壁前见带状强回声隆起,相应位置周边球壁可见弧形带状回声(图1A)。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右眼前房内及晶状体囊膜表面探及散在点状回声,虹膜形态可,房角开放,全周见睫状体与巩膜分离(图1B)。角膜内皮镜检查,右眼2 809个/mm 2,左眼3 215个/mm 2。诊断:(1)右眼蜂毒性视网膜病变、脉络膜脱离;(2)右眼视力无光感;(3)感染性眼内炎(可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乳腺转移性小叶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乳腺转移性小叶癌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22年8月收治的1例以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乳腺转移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81岁女性,因排便习惯改变3年余,腹痛伴腹胀、呕吐、大便未解4 d入院就诊。经CT、内镜检查为升结肠肝区占位,肠镜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可疑低分化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结合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乳腺经典型小叶癌转移。术后复查超声提示右乳低回声伴钙化,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4a-4b类,行右乳象限切除术及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冷冻及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术后出院随访11个月,身体状况尚可。结论:胃肠道乳腺转移性小叶癌罕见且容易误诊,日常乳腺癌筛查、乳腺癌病史及基于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病理学检查对此类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体肥胖测量指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人体肥胖测量指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1至4月接受健康检查的553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腹部B超影像学参数,分为NAFLD组(321例)与非NAFLD组(232例)。所有研究对象完成一般资料问卷调查、肝脏超声检查、血清生化指标检测以及体格测量。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分析人体肥胖测量指标[颈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体重指数(BMI)、腰臀比、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身体圆度指数(BRI)以及身体形态指数(ABSI)]与NAFLD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单一人体肥胖测量指标及联合指标对NAFLD的预测价值。结果:将研究对象以性别进行分层,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BMI、颈围、TSF、腰臀比、LAP、VAI、BRI四分位水平与NAFLD均具有相关性(均 P<0.05);进一步校正混杂因素后,相较于Q 1组,上述指标的Q 4组仍具有更高的 OR值(均 P<0.05)。对于男性和女性,LAP预测NAFLD的AUC值均最大,为0.836(0.788~0.876)、0.885(0.839~0.921),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1.93、33.27,其与BRI、BMI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BSI的AUC<0.7,即0.584(0.525~0.641)和0.679(0.618~0.735),其对NAFLD预测效能不佳。在两两联合指标中,男性以TSF+LAP的AUC最大,为0.864(0.819~0.901),与BRI[AUC=0.818(0.769~0.860)]、BMI[AUC=0.816(0.767~0.858)]比较,均 P<0.05,但与LAP[AUC=0.836(0.788~0.876)]比较, P>0.05;女性以VAI+LAP的AUC最大,即0.894(0.849~0.928),与BMI[AUC=0.849(0.799~0.890)]比较, P<0.05,但与LAP[AUC=0.885(0.839~0.921)]和BRI[AUC=0.870(0.822~0.908)]比较,均 P>0.05。 结论:BMI、颈围、TSF、腰臀比、LAP、VAI和BRI对NAFLD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5∶2轻断食对代谢综合征患者体重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5∶2轻断食对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体重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56例,分为5∶2轻断食治疗组( n=36)及一般饮食控制治疗组( n=20),给予5∶2轻断食及一般饮食控制治疗16周。观察治疗后患者身体形态指标和代谢指标变化。 结果:治疗16周后,5∶2轻断食治疗组各身体形态指标包括体重、体重指数、腰围、骨骼肌、体脂肪、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5);代谢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尿酸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 P<0.05)。与一般饮食控制治疗组比较,5∶2轻断食治疗组在治疗16周后体重指数、体脂肪、体脂率及内脏脂肪面积、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OMA-IR水平更低( P<0.05)。治疗16周后,5∶2轻断食治疗组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糖代谢异常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比例较治疗前下降( P<0.05)。 结论:5∶2轻断食能够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体重、体脂率,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减轻胰岛素抵抗,且优于一般饮食控制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