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20年黄渤海海域主要经济类海产品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掌握黄渤海海域主要经济类海产品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状况,为异尖线虫系统监测和相关疾病防治提供基线数据。方法: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对山东省烟台市和威海市沿海所属黄渤海海域9个捕捞点周边海域(渤海湾、黄渤海交界中部、黄渤海交界南部、黄海北部、黄海南部)现场捕捞的海产品样本进行解剖和虫体检测,比较不同类别样本和样本体内各脏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和分布情况,以及各捕捞点周边海域间、国内不同采样点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差异;同时,对各捕捞点附近居民开展异尖线虫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在黄渤海海域共检测5类海产品708例,其中海鱼类581例、软体类22例、棘皮类20例、甲壳类75例、贝类10例。仅海鱼类检出异尖线虫幼虫感染(191例),检出异尖线虫幼虫4 723条,感染率为32.87%(191/581),感染强度为24.73(4 723/191)条/例;主要分布在肠系膜及肠壁(38.96%,1 840/4 723)、体腔(22.04%,1 041/4 723)和胃壁(17.95%,848/4 723)。各捕捞点周边海域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比较,黄海南部感染率最高,且感染强度明显高于黄渤海交界中部和黄渤海交界南部(均 P < 0.05)。国内不同采样点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比较,舟山口岸以及锦州、烟台、汕头市售感染率均明显高于黄渤海海域(均 P < 0.05),丹东、青岛市售感染率均明显低于黄渤海海域(均 P < 0.05)。共对1 805例黄渤海海域附近居民开展异尖线虫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其中,20.78%(375/1 805)的居民听说过异尖线虫病,15.73%(284/1 805)的居民知道异尖线虫病是怎么得的,12.30%(222/1 805)的居民知道异尖线虫病对人体的危害,16.68%(301/1 805)的居民知道怎么做才能预防异尖线虫病。 结论:黄渤海海域海鱼类存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且感染水平较高,今后应加强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普及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型机器人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微型机器人大小约几毫米到几微米,由纳米颗粒或分子物质构成,包括磁控细菌机器人、纳米马达、生物激活螺旋机器人、DNA纳米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和液态金属纳米机器人等不同类型,它们通过自给的动力在人体中输送药物、靶向肿瘤、操控细胞并最终清除肿瘤。微型机器人蜂群呈现从自我组织到自主运动的集体行为,未来将成为肿瘤精微治疗的主要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底栖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是粤西岸段中底栖贝类历史研究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是揭示南海北部底栖动物地理格局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2023年间在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及近海海域采集的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及己发表文献中记载物种的整理,更新了该海域的底栖贝类名录,并对各物种在东亚大陆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采集贝类标本2,600余号,分属73科144属207种,其中38种为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新记录.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及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物种,至本研究为止,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共记录底栖贝类115科330属602种,为目前南海北部大陆岸段海洋底栖贝类物种数最多的地区.区系成分上,热带性暖水种占26.2%;热带-亚热带性暖水种占49.3%;余下24.4%为广温性种.地理格局上,有89.0%的种类在海南岛也有分布记录,80.2%的种类在北部湾也有分布记录,粤东岸段有分布记录的种类也占80.2%.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十分丰富,热带性特征明显,且与海南岛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栖生物地理区划上可考虑同海南岛划入同一生物地理地区.基于本文结果及近年来的南海北部底栖生物相关研究,我们推测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南海北部底栖生物扩散及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很有可能被高估了.本研究丰富了雷州半岛东侧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为开展整个南海北部的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与区系区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没食子酸与氯硝柳胺联合灭螺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具有交替氧化酶(AOX)抑制活性的中药单体分子没食子酸和氯硝柳胺的联合灭螺效果及其灭螺机制.方法 阴性钉螺采自湖北省公安县,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H2O),实验组分别为氯硝柳胺(N1组:0.06 mg/L,N2组:0.1mg/L)和没食子酸(G1组:0.8 g/L,G2组:1.6 g/L)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M1组:0.06 mg/L氯硝柳胺+0.8 g/L没食子酸,M2组:0.06 mg/L氯硝柳胺+1.6 g/L没食子酸).检测各组钉螺经药物浸杀12、24和48 h后的存活率,液氮包埋后切片并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定量分析,检测钉螺软体切片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和乳酸脱氢酶(LDH)的相对酶活力值,以平均光密度值表示.钉螺匀浆后离心、取上清,DCFH-DA探针共孵育,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总蛋白含量,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ROS值以样品测得的荧光强度(FI)除以蛋白质浓度(μg)的值表示,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SOD水平.钉螺死亡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CCO活性和氧化应激水平的数据用Levene's Test确定方差齐性后,用Tukey HSD的多重比较方法进行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G1和G2组浸杀后未表现出显著的灭螺效应.M1组和M2组在浸杀48 h后的钉螺死亡率分别达到70.0%(56/80)和84.2%(101/120),均高于N1组(44.4%,32/72)(x2=9.13、32.52,均P<0.05);与N2组相比,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1、2.58,均P>0.05).N1和N2组钉螺的LDH活性呈下降趋势;M1组和M2组钉螺体内CCO和LDH活性均降低(均P<0.05),48 h后M1组的LDH活性在肌肉组织和肝脏分别为0.152±0.002和0.172±0.016,CCO活性分别为 0.180±0.022 和 0.335±0.014;M2 组的 LDH 活性为 0.166±0.008 和 0.173±0.022,CCO 活性为 0.199±0.009 和0.294±0.015,与空白对照组 LDH 活性(0.229±0.006 和 0.227±0.010)、CCO 活性(0.259±0.008 和 0.428±0.02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1组在处理后24 h的SOD活性为(5.56±0.91)UI/g,高于空白对照组的(5.26±0.08)UI/g(P<0.05);M2组的SOD活性在处理后12、24和48 h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40±0.45)、(8.14±0.15)、(1.60±0.21)UI/g],与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3.54±0.94)、(5.26±0.08)、(5.10±0.87)UI/g相比,变化趋势显著(均P<0.05).M1组在处理后24h和48h的ROS水平分别为(1 619.00±168.25)FI/μg和(1 866.65±211.79)FI/μg,M2组在48 h后的ROS水平达到(2 451.29±195.91)FI/μg,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802.37±114.69)、(1 393.81±86.12)FI/μg(均P<0.05).结论 没食子酸显著增强了低浓度氯硝柳胺的灭螺效果,其灭螺机制为通过阻断AOX的代偿上调,进一步加重了钉螺能量代谢失衡和氧化应激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刚度增强型气动软体驱动器优化设计与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4/6/15
针对软体机器人刚度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内置弹性骨架的刚度增强型气动软体驱动器.基于二参数Yeoh模型建立驱动器材料本构模型,通过拉伸试验获得材料参数.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驱动器设计,分别对气囊结构、几何参数,纤维线径、缠绕角,弹性骨架刚度等进行仿真分析,获得设计参数对驱动器弯曲角度和刚度的影响规律.由仿真结果可知:具有扇形截面气腔、较大长径比、较薄外壁厚、较大腔室角及较细纤维线径的驱动器能提供更高柔性,而内置的弹簧骨架能够在保证柔性的同时提升刚度.根据优化设计结论,制作驱动器样机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软体驱动器动作灵活柔顺,在0.16 MPa气压下弯曲角度可达55°,增设适宜骨架后,刚度提升了65.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池蝶蚌急性高温和菌刺激胁迫应答HSP70 B2-like的表达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1/13
为探究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对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在应对不利环境胁迫时的作用,研究结合转录组测序和RACE-PCR获得池蝶蚌HSP70家族一个成员(暂命名:HSP70 B2-like)cDNA全长序列(2 209 bp),同源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HSP70家族的签名序列,C末端存在细胞质特异性调控信号EE-MD.与其他物种的HSP70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进化树分析表明,获得序列与褶纹冠蚌HSP70亲缘关系最近,并和其他软体动物HSP70 B2亚家族聚为同一进化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池蝶蚌HSP70 B2-like在检测的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闭壳肌中表达量最高.经热刺激(37℃)后,池蝶蚌闭壳肌、肝胰腺、外套膜和肾中的HSP70 B2-like mRNA表达快速上调,6 h达到峰值(P<0.01),随后逐渐下降.池蝶蚌鳃和血细胞中的HSP70 B2-like mRNA表达量则是先降后升再回落.但血细胞、外套膜和肾中的HSP70 B2-like在48 h再次出现表达上调.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HSP70 B2-like在肝胰腺、血细胞和闭壳肌的表达量均显著上升,6 h开始上调(P<0.05),持续到24 h,到48 h回落.而鳃中的HSP70 B2-like基因的表达则是先降后升再回落.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HSP70 B2-like是一个应激蛋白基因,可能在机体耐受高温胁迫和抗病原菌浸染时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性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是滨海湿地的关键生态过程,也是维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的重要途径.了解水文连通性如何影响生物在生境之间的扩散潜力,对于恢复和维持区域和局地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分别于 2021 年春季(5 月)和秋季(10 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三条水文连通梯度明显的潮沟进行野外调查和原位观测,探讨不同水文连通梯度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 50 种,隶属 4 门 8 纲 39 科 45 属,包括环节动物 23 种、软体动物 18 种、节肢动物 5 种和纽形动物 1 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春季高于秋季,春季以体型小、适应能力较强的软甲类、多毛类和双壳类为主,秋季以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类、腹足类为主;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密度及生物量和多样性随水文连通性的升高有升高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中等水文连通区域.研究表明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性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生境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具有明显的影响,但群落结构及多样性随水文连通梯度的变动规律在季节间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滨海湿地水文连通对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并为湿地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磁性黏附材料和磁性软体材料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12/9
介绍了磁性黏附材料和磁性软体材料的构建原理、组成成分以及具有的特点,综述了磁性黏附材料和磁性软体材料在微创手术、靶向给药、导管导航、组织工程、载体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磁性黏附材料和磁性软体材料在医疗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提升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优化材料的几何结构以及构成方案,提高材料的抗锈蚀、高温稳定性、pH稳定性等性能是未来磁性黏附材料和磁性软体材料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利用sQMRA开展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致病风险控制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评估广州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人群致病风险,确定风险控制点.方法 对2009-2022 年广州市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利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软件(swift quantitative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QMRA),开展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依据分层分析以及评估软件评估结果,进行风险控制点分析.结 果2009-2022 年广州市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7.30%(98/1343).评估每年有3012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发病.减少生食的比例,发病人数将大幅降低,其中食用鱼类发病人数将从2128人降至217 人.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远高于海产品,人群感染发病概率更高.食用鱼类感染发病人数最多,甲壳类及软体动物类等生食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更高.食用鱼类感染发病率依次为 3季度4.93×10-5、2 季度2.53×10-5、1 季度2.40×10-5、4 季度1.77×10-5.结论 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人群副溶血性弧菌致病风险较高,做好公众健康宣传教育,水产品食用前应烧熟煮透,减少生食的比例,避免交叉污染,关注夏秋季节以及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水产品的风险.重点开展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科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红树林恢复初期莱氏锥滨螺分布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树栖腹足类动物是红树林底栖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和分布受到红树植被的影响.因此,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腹足类动物的恢复依赖于植被的发育.滨螺科(Littorinidae)锥滨螺属(Mainwaringia)动物是亚洲红树林的广布种,但针对其在红树林中的分布及种群特征的研究较少,对红树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锥滨螺属动物的恢复动态更是鲜有研究.调查了厦门下潭尾湿地秋茄(Kandelia obovata)红树林恢复初期,新记录种莱氏锥滨螺(Mainwaringia leithii)种群恢复的时间动态,并分析其与植被参数的关系.研究发现,红树林恢复初期,秋茄植被生长迅速,株高、冠幅、基径和覆盖度分别由 0.5 年生幼林的41.3 cm、25.0 cm、1.04 cm 和 25%增长为 8 年生样地的 179.2 cm、76.7 cm、5.96 cm 和 95%.在秋茄胚轴种植 6 个月左右开始记录到莱氏锥滨螺的个体,其密度和生物量在 1.5 a后达到最大(分别为 136 个/m2和 1.86 g/m2),而后逐渐降低,种植 3a后秋茄林内莱氏锥滨螺仅零星分布.除8 年生的样地,莱氏锥滨螺的个体大小随恢复时间的变化特征与其密度相反,在1.5 a和2a个体相对较小.结果表明,莱氏锥滨螺是下潭尾秋茄红树林常见的树栖软体动物,其种群快速响应红树林植被的恢复,这种恢复动态可能与植被发育过程中栖息环境的变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