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成人双颌前突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4小时前
目的:探讨分析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成人双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1月笔者医院就诊的60例双颌前突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予以传统支抗治疗,研究组予以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软组织指标[上唇至审美平面的垂直距离(UI-E1)、下唇至审美平面垂直距离(L1-E1)、上唇最低点与中切牙最高点距离(GSL)],硬组织指标[上中切牙唇倾角(UI-SN)、下中切牙唇倾角(L1-MP)、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UI-L1)、上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垂直距离(U1/PP)、下切牙切缘至下颌平面垂直距离(L1/MP)],患者外观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L1-E1、UI-E1、GSL、L1-MP、U1/PP、UI-SN水平较对照组低,UI-L1、L1/MP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与对照组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外观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可有效内收成人双颌前突患者上下前牙,从而改善成人双颌前突软硬组织侧貌,提高患者外观满意度,且安全性良好,宜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4小时前
-
中美公共卫生教育及其相关课程教学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美国现代医学教育起步早,梳理其当前医学教育构架、相关经验,有助于我国医学院校完善教学体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UNMC)教学软硬件完备,课堂组织形式丰富,综合采用传统讲授、翻转课堂、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基于先进的教学系统,教师可方便快捷地开展课堂测验,以促进自主学习;该校经常邀请公共卫生部门、医院、实验室的一线工作人员实施教学;此外,该校的多学科协同教学平台建设措施也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性Ⅲ类错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唇部形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骨性Ⅲ类错 正颌手术减数病例治疗前后唇部相关软硬组织形态变化特点。 方法:本研究为双向性队列研究,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Ⅲ类错 上颌减数患者32例[男女各16例,年龄(23.54±4.24)岁]。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各阶段的面部三维扫描及头颅侧位片进行唇部软组织三维形态测量及头影测量,通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探究唇部形态变化规律。 结果:患者上唇红饱满度术前正畸后减小,治疗后增大[治疗前(9.99±2.45) mm,术前(7.36±1.99) mm,结束时(10.27±2.42), P<0.001],下唇红饱满度术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减小[治疗前(11.90±2.82) mm,术前(12.11±2.37) mm,结束时(10.36±2.81) mm, P=0.003],上唇红面积术前减小,治疗后增大[治疗前(387.08±89.59) mm 2,术前(309.3±112.27) mm 2,结束时(407.96±106.98) mm 2, P<0.001],下唇红面积术前增大,治疗后减小[治疗前(510.76±115.95) mm 2,术前(536.26±122.83) mm 2,结束时(453.64±122.39) mm 2, P<0.001]。术后6个月到治疗结束时,唇部形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唇高、人中宽、中弓角、下唇红侧突角等在治疗中各阶段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上颌减数的骨性Ⅲ类手术病例,在术前正畸去代偿过程中,唇部美学特征发生明显恶化,但正颌术后6个月时唇部软组织三维形态可基本接近正常。不过仍有部分唇部形态特征在正颌手术后并不发生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合并口腔上颌窦瘘种植修复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口腔上颌窦瘘是指口腔与上颌窦发生的病理性连通。由于上颌窦底骨板的缺损,在缺牙区进行种植治疗具有较大困难。本文报道1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合并口腔上颌窦瘘的病例,上颌窦底缺损直径大于5 mm。一期手术行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及位点保存术;二期手术行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引导骨再生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完成上部结构修复。通过治疗重建牙槽嵴的软硬组织,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并获得较理想的美观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增宽术的关键技术原则与手术方案决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作为一种改善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稳定性的有效手段,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增宽术的应用日趋广泛,然而其风险因素、术式决策及关键技术原则尚缺乏深入系统讨论。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增宽术的临床常用术式;系统讨论并提出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增宽术外科五原则;针对常用术式,探讨了影响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增宽术疗效的局部解剖因素,基于风险评估提出手术决策方案,以期为此类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用于骨性Ⅲ类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牙周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与系统综述评价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用于骨性Ⅲ类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牙槽骨形态和牙周软组织的变化。方法:对六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筛选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术前正畸采用牙周辅助加速的成骨正畸(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 PAOO)并评价牙周软硬组织变化的纵向研究,对纳入的研究结果(牙槽骨厚度、高度和牙周软组织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本综述共纳入11篇研究。相比于未行PAOO的患者,PAOO治疗后患者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显著增加(根中部增加1.15 mm, P=0.02;根尖部增加1.57 mm, P<0.001,根颈部增加0.36 mm, P=0.26)。PAOO治疗后,患者下前牙唇侧牙槽骨高度无明显下降,但未行PAOO的患者正畸治疗后唇侧牙槽骨高度出现降低,二组唇侧骨吸收高度差平均为2.88 mm( P<0.001)。软组织方面,PAOO术后角化龈宽度显著增加,探诊深度无显著差异,未发生显著的牙龈退缩。 结论:PAOO技术应用于骨性Ⅲ类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可以增宽角化龈宽度,增加下前牙唇侧根中部和根尖部牙槽骨厚度,较好地维持下前牙唇侧牙槽骨高度及根颈部骨厚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个体化聚醚醚酮在上颌骨缺损精确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定制聚醚醚酮(PEEK)在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13例行上颌缺损的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5~62岁,平均28.6岁。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及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均采用个体化PEEK置入修复。13例患者术前均拍摄颌面部CT,然后三维重建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患者通过虚拟手术计划制定肿瘤切除范围,获得相应的上颌骨缺损模型,并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根据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并打印手术截骨导板。然后在截骨导板辅助下切除肿瘤,植入PEEK。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通过术前颌面部CT三维重建直接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然后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术中置入PEEK,如腭部缺损则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患者面部外形、咬合关系、眼球位置及活动度,统计患者满意度。术后1个月行CT扫描,将CT数据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数据进行拟合比较,评估PEEK置入位置的精确度;测量评估手术前、后眼球突出、上抬或内陷、下移的复位矫正情况,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3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顺利完成PEEK置入手术,其中2例患者PEEK置入时与眶下壁区缺损不完全匹配,经调磨后就位。一期重建的5例骨纤维病变患者术中行抽屉式切除术,保留了牙槽骨;7例二期重建患者中,2例为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后利用PEEK支撑眶底改善外形,3例上颌骨缺损患者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分割口、鼻腔。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个月复查时,患者面部对称性及眼球位置术后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眼球运动正常无受限,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CT图像拟合显示PEEK置入位置准确,误差为(0.68±0.12) mm。6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眶容积(26.37±0.94) ml,眼球高度(0.98±0.48) mm,眼球突度(1.10±0.28) mm,分别较术前的(24.06±0.85) ml、(3.83±0.81) mm、(2.53±0.67)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7例上颌骨缺损患者术后眼球高度(0.77±0.42) mm,眼球突度(0.61±0.31) mm,较术前的(2.03±1.07) mm、(2.01±0.34)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随访时间1~27个月[(12.0±7.6)个月],出现1例感染排异、1例肿瘤复发,行PEEK拆除术,其余11例未发现肿瘤复发及PEEK感染排异。 结论:个体化定制的PEEK,在虚拟手术计划辅助下,必要时联合软硬组织瓣,可以精确恢复上颌骨外形,支撑眶底,有效提高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釉基质蛋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作用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釉基质蛋白(enamel matrix proteins,EMP)在牙骨质形成前沉积在发育中的牙根表面,并可能在牙骨质形成中发挥作用,釉原蛋白(amelogenins,Am)是EMP中的主要组分和活性成分。研究显示EMP在牙周组织再生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EMP可通过影响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作用于各类牙周组织再生相关细胞,发挥促进血管形成、抗炎抑菌和加速组织愈合等功能,从而达到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效果(新生牙骨质、牙槽骨并有牙周膜功能性穿通)。单独使用EMP或EMP联合植骨材料或屏障膜,可用于骨内缺损、上颌颊侧和下颌Ⅱ度根分叉病变的再生性手术治疗;EMP还可以辅助治疗退缩类型为1或2类的牙龈退缩,使暴露的根面重新获得真正的牙周组织再生。随着学界对EMP的牙周再生原理和当前临床应用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展望EMP未来的发展。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重组的人Am以替代动物来源的EMP,研究EMP与其他胶原生物材料的联合应用,以及探讨在重度牙周软硬组织缺损和种植体周病变中EMP的具体应用方式,都是未来EMP相关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修复流程制作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效果的3年临床随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全数字化修复流程与常规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拟行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35例,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49.0±15.4)岁(24~86岁)。分为全数字化组(采用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即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口内扫描,用数字化模型直接制作全氧化锆单冠,共14件)和常规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取常规印模,灌制实体模型,模型扫描为数字化模型后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共21件)。修复后3年对修复体颜色、表面质地、外形、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价;检查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状况,记录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边缘骨丧失量以及机械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组比较。 结果:修复后3年修复体及种植体的总存留率均为100%(35/35)。两组修复体颜色、外形、表面质地和边缘适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5件修复体中16件修复体出现邻接触丧失。35件修复体中10件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全数字化组修复体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的发生率(4/14)与常规组[29%(6/2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和种植体近远中颈部边缘骨丧失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142.50, t=-0.53, U=119.50和133.00, P>0.05)。 结论: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稳定,其临床修复效果与常规修复流程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性别骨性Ⅱ类无鼾青少年患者的上气道、舌骨及牙颌软硬组织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12~16岁青少年上气道、舌骨及牙颌软硬组织差异及其相关性,为临床制定具有性别差异的诊疗参考。方法:选择70例骨性Ⅱ类青少年患者,男女比例为1∶1,年龄、垂直骨面型严格匹配。用Invivo 5进行三维重建并测上气道、舌骨及牙颌软硬组织指标,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男、女性患者舌咽体积分别为[(6.68±2.71) cm 3、(5.36±1.73) cm 3, P=0.019],男、女性患者舌骨垂直距离分别为[(101.56±16.72) mm、(92.44±19.11) mm, P=0.037],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Y轴角、NP-FH、RH、PFH、AFH、FHR、OP-SN、IOB、U1-E、Sn-G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上气道与颌骨有显著相关性,女性上气道与牙齿角度及软组织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男性舌咽体积更大,牙颌软硬组织趋向于 平面平整且上唇及颏部靠前的水平生长型。临床上制定不同性别的诊疗方案时,男性趋向于着重考虑颌骨指标对上气道及舌骨的影响,女性着重考虑牙性指标对上气道及舌骨的影响,旨在逐步建立反映不同性别患者特征的颌骨及牙性指标,为预判不同性别患者治疗后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的改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