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氟化物对成釉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氟化物对成釉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小鼠成釉细胞株(LS8细胞),根据氟化钠(NaF)终浓度分为对照组(0.0 mmol/L NaF)和染氟组(1.6 mmol/L NaF)。对两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DEGs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筛选关键模块和关键基因。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关键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染氟组与对照组比较,共有709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223个,下调基因486个。DEGs的GO分析主要涉及受体配体活性、细胞黏附分子结合、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等分子功能,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受体复合物、膜筏等细胞组分,外部封装结构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细胞外基质组织等生物学过程。全基因集的GSEA发现,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发生、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脂肪酸降解、丙酮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处于抑制状态。构建PPI网络后,得到3个关键模块和4个关键基因[Ⅰ型胶原α1(Col1a1)、Ⅰ型胶原α2(Col1a2)、Ⅴ型胶原α1(Col5a1)和纤维蛋白原-1(Fbn1)]。与对照组比较,染氟组LS8细胞Col1a1、Col1a2、Col5a1、Fbn1 mRNA表达水平均较低( P均< 0.05),与GEO数据库中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一致。 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得到的关键基因Col1a1、Col1a2、Col5a1、Fbn1及IL-17、NF-κB信号通路可能与氟化物对成釉细胞的毒性作用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釉基质蛋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作用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釉基质蛋白(enamel matrix proteins,EMP)在牙骨质形成前沉积在发育中的牙根表面,并可能在牙骨质形成中发挥作用,釉原蛋白(amelogenins,Am)是EMP中的主要组分和活性成分。研究显示EMP在牙周组织再生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EMP可通过影响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作用于各类牙周组织再生相关细胞,发挥促进血管形成、抗炎抑菌和加速组织愈合等功能,从而达到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效果(新生牙骨质、牙槽骨并有牙周膜功能性穿通)。单独使用EMP或EMP联合植骨材料或屏障膜,可用于骨内缺损、上颌颊侧和下颌Ⅱ度根分叉病变的再生性手术治疗;EMP还可以辅助治疗退缩类型为1或2类的牙龈退缩,使暴露的根面重新获得真正的牙周组织再生。随着学界对EMP的牙周再生原理和当前临床应用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展望EMP未来的发展。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重组的人Am以替代动物来源的EMP,研究EMP与其他胶原生物材料的联合应用,以及探讨在重度牙周软硬组织缺损和种植体周病变中EMP的具体应用方式,都是未来EMP相关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氟牙症发生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氟牙症是指牙发育形成期间,机体摄入过量氟引起牙釉质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牙发育性疾病,可影响患牙的美观和功能。氟牙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氟化物诱导应激通路、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等领域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的研究,深化了对氟牙症发生机制的认识。本文重点阐述氟牙症发生机制的新进展,包括氟对成釉细胞和釉基质蛋白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和膳食营养因素,以期为氟牙症的精准防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通量测序分析高血压伴或不伴牙周炎大鼠牙龈mRNA差异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基于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高血压大鼠伴或不伴牙周炎状态下牙龈组织中的差异mRNA,旨在为高血压伴牙周炎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获得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给予含8%(w/w)NaCl的高盐饲料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使用3-0的无菌丝线结扎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高血压组(H组)和高血压伴牙周炎组(PH组),测量血压、心率、牙槽骨吸收量和牙槽骨中破骨细胞数量;取3组牙龈组织进行NGS,分析组间差异基因表达;H组和PH组间所有差异基因行基因功能(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筛选关键基因;免疫组织化学验证关键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在各组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关键基因在各组全身循环中的表达.结果 实验终点(第11周)时,H组和PH组的血压均高于N组(P<0.001),但PH组的血压与H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心率无统计学差异.Micro-CT显示PH组下颌第一磨牙的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骨嵴顶(alveolar bone crest,ABC)距离较N组和H组增加,牙槽骨中破骨细胞数量多于N组和H组(均P<0.016 7).3组的共同差异基因为0个,H组和PH组牙龈组织共 235 个差异基因,相较于H组,在PH组有P-选择素(P-selectin,SELP)、角蛋白 16(keratin 16,KRT16)和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9,S100A9)等137个上调基因,以及FK506结合蛋白 5(FK506 binding protein 5,FKBP5)、介体复合体亚基 22(mediator complex subunit 22,MED22)和含锌指和BTB域16(zinc finger and BTB domain containing 16,ZBTB16)等98个下调基因.H组和PH组差异基因的GO分析结果提示,主要富集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es,BP)为白细胞迁移,主要的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为胶原三聚体复合物,主要的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s,MF)为细胞外基质结构的构建;H组和PH组差异基因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细胞因子之间受体相互作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信号通路中.通过PPI分析筛选出4个作用于高血压状态下牙周炎的关键基因,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Ⅰ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 Ⅰ alpha 1,COL1α1)、趋化因子配体 1(chemokine ligand 1,CX-CL1).与N组和H组比较,IL-1β和TNF-α在PH组牙龈组织及全身血清中的表达均上调(P<0.016 7).结论 高血压伴牙周炎或不伴牙周炎时的差异mRNA为IL-1β和MMP-9以及差异信号通路为IL-17和TNF-α信号通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高血压伴牙周炎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复合骨增量材料在牙槽嵴保存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牙槽嵴保存术(ARP)可以有效减少牙齿拔除后牙槽嵴的形态变化,从而创造出有利于种植义齿修复的软硬组织条件.目前,用于填充拔牙窝的复合骨增量材料主要为不同类型骨增量材料间的联合应用,以及各类型骨增量材料与自体血液制品、生长因子、胶原蛋白、多糖以及牙釉质基质衍生物等的联合应用,这些类型的复合材料在成骨效果上相较于单一材料更为显著.本文对ARP中常用的复合骨增量材料的特点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食源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大鼠牙周炎症及牙龈血管生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探究食源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大鼠牙周炎症及牙周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雄性8周龄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N组),AGEs饲料组(AGEs组),牙周炎模型+普通饲料组(P组),牙周炎模型+AGEs饲料组(PAGEs组),每组各6只.P组、PAGEs组采用部分牙龈剥离及丝线结扎法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N组及P组给予普通饲料,AGEs组及PAGEs组给予AGEs饲料,均饲养6周.采取牙釉牙骨质界(CEJ)至牙槽嵴顶(AC)之间距离表示牙槽骨吸收量;ELISA检测牙周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HE染色观测牙周病理变化及血管数量,免疫组化检测牙周组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牙周核转录因子κB(NF-κB)、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的蛋白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AGEs组和P组牙周血管数量,IL-1β、TNF-α、VEGF含量及 RAGE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1),P组CEJ-AC距离,VEGFR、MMP-9表达量亦显著增加(P<0.01).与P组比较,PAGEs组CEJ-AC距离和牙周血管数量,IL-1β、TNF-α、VEGF含量,以及RAGE、p-NF-κB、MMP-9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食源性AGEs可能加重牙周炎症状,促进牙周血管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沉默c-myc基因对成釉细胞瘤hTERT+-AM永生化细胞株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沉默癌基因c-myc对人成釉细胞瘤细胞株hTERT+-AM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及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慢病毒载体Lenti-shc-myc-eGFP/puro稳定转染hTERT-AM细胞,成功构建c-myc沉默稳转细胞株.利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c-myc、MMP-2、MMP-9的mRNA表达情况.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myc、MMP-2、MMP-9的蛋白表达情况,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其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沉默c-myc基因后hTERT+-AM细胞中c-myc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0.41±0.02,下降约60% (LSD-t =-0.591,P<0.001),而其蛋白的表达也下调约50% (LSD-t =-0.461,P<0.001),MMP-2、MMP-9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9±0.05和0.76±0.01,均下降约20%(LSD-tMMP-2 =-0.206,LSD-tMMP-9 =-0.242,P<0.001),而MMP-2、MMP-9的蛋白表达均约下调了50%(LSD-tMMP-2=-0.257,LSD-tMMP-9=-0.261,P<0.001),细胞迁移(-x±s=24.9±4.5,LSD-t=-17.000,P=0.021)、侵袭(-x±s=10.8±4.1,LSD-t =-22.250,P=0.011)能力均下降.结论 c-myc基因参与人成釉细胞瘤AM局部侵袭的调节,沉默c-myc基因后,继而下调MMP-2、MMP-9,抑制AM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c-myc可能成为人成釉细胞瘤AM侵袭防治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牙髓干细胞对牙周炎中破骨细胞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牙髓干细胞(DPSC)对牙周炎中破骨细胞形成及牙槽骨再生的影响,并初步探索DPSC对小鼠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诱导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破骨分化,观察破骨细胞组(OC组)及其与DPSC共培养组(OC+DPSC组)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破骨分化相关基因包括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c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TRAP的表达差异.体内构建小鼠慢性牙周炎模型,通过微计算机体层摄影(micro-CT)扫描后三维重建,比较慢性牙周炎+0.9%氯化钠溶液注射组(NS组)和慢性牙周炎+DPSC注射组(DPSC组)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CEJ-ABC)距离,并对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和TRAP染色,观察DPSC对小鼠破骨细胞及牙槽骨再生的影响.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校正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体外TRAP染色发现,与DPSC共培养明显抑制成熟破骨细胞形成,OC+DPSC组成熟破骨细胞均数(4.2 ± 0.2)少于OC组均数(6.8 ± 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22,P<0.001);破骨细胞表面积均数(0.046 ± 0.007)mm2也明显小于OC组(0.763 ± 0.01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174,P<0.001).相对OC组,OC+DPSC共培养组的MMP-9、NFATc1及TRAP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均值分别为0.38 ± 0.17(t=6.217,P=0.003)、0.24 ± 0.12(t=10.569, P=0.003)和0.55 ± 0.13(t=6.077,P=0.026).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DPSC注射组CEJ-ABC的平均距离为(0.215 ± 0.017)mm,明显小于0.9%氯化钠溶液组(0.311 ± 0.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21,P<0.001),组织学观察下DPSC组炎症反应较0.9%氯化钠溶液组轻,且破骨细胞更少.结论 DPSC可通过抑制牙周炎破骨细胞的形成从而促进牙槽骨再生,有望作为一种可局部注射的骨代谢双向调节生物制剂,治疗临床上包括牙周炎等因骨代谢失衡引起的炎症性骨吸收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牙周膜龈手术的临床应用Ⅱ:异体材料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牙周膜龈手术主要用于治疗牙龈退缩,增加临床附着水平和牙龈角化组织(附着龈),以及牙周美容.近年来牙周膜龈手术技术和材料发展迅速,自体上皮下游离软组织移植术一直被公认为是效果最好和最稳定的术式,但由于存在多手术区的缺点,研究人员也一直在探索代替自体组织的材料.本文主要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种膜龈手术异体材料:1)同种无细胞上皮基质;2)异种胶原基质;3)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4)釉质基质衍生物蛋白;5)引导组织再生膜;6)组织工程来源结构.应用异体材料的牙周膜龈手术,不仅避免了自体组织的缺点,有些手术效果可以等同甚至超过自体组织,因此异体材料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本文介绍了牙周膜龈手术中常用异体材料的优缺点和适应证,并简要介绍了各种膜龈手术的临床选择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釉细胞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14和细胞角蛋白-7的表达及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测成釉细胞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12、MMP-14和细胞角蛋白( CK)-7的表达,分析三者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73例行手术治疗的成釉细胞瘤患者为观察组,均留取术后标本并应用石蜡包埋, 21例非肿瘤性口腔黏膜组织为对照组,留取术后标本并应用石蜡包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MMP-12、MMP-14和CK-7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表达差异.结果 两组MMP-12、MMP-14和CK-7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观察组中MMP-12、MMP-14和CK-7表达阳性率均与肿瘤是否复发有关(P<0. 05),MMP-12、MMP-14表达阳性率均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密切相关(P<0. 05). MMP-14表达阳性率与肿瘤最大径密切相关. MMP-12、MMP-14和CK-7表达阳性率均与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 05).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MMP-12、MMP-14表达呈正相关(P<0. 05),其他指标间未见明显相关性(P>0. 05).结论 成釉细胞瘤术后组织中MMP-12、MMP-14和CK-7表达均升高,MMP-12和MMP-14蛋白对促进病变形成有一定作用,对肿瘤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 MMP-12和MMP-14之间具有正向协同作用.联合检测术后组织中MMP-12、MMP-14和CK-7表达可能对判定病变是否易复发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