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尿管尤因肉瘤疑诊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性,34岁,因体检超声提示右肾积水于2022年4月先后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及妇科。否认腰痛、血尿及其他不适。痛经程度较轻,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3分。既往"盆腔粘连松解术、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烧灼术"史4年余。查体:双肾区无叩击痛。子宫稍大、质硬、活动欠佳;双附件未及明确包块;三合诊右侧宫旁可及质硬结节,触痛。实验室检查:尿红细胞阳性(25个细胞/μl),CA125轻度增高(65.5 U/ml)。尿液细胞学病理未见瘤细胞。影像学检查:CT提示右肾积水,右输尿管全程扩张。MRI提示右输尿管下段走行区见富血供实性占位(18 mm×14 mm实性软组织影)致上方输尿管积水,病灶不除外恶性可能,右附件正常结构显示不清,不除外病灶与之相关。经腹及经阴道联合超声检查:右侧盆腔偏外侧见一低回声,大小约26 mm×17 mm×14 mm,形态尚规则,边界尚清,与输尿管管壁关系密切,其近端输尿管明显扩张,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低回声内见丰富杂乱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右侧盆腔内实性占位,与输尿管管壁关系密切。肾血流灌注显像提示:右肾血流灌注及滤过较差,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25.25 ml/min·1.73m2,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积水;左肾血流灌注及功能大致正常,GFR:41.00 ml/min·1.73m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期个体化治疗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下肢复杂畸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采用分期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复杂下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治的10例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下肢复杂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期行软组织松解、肌腱转移联合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畸形,二期根据患者术后步态及下肢畸形程度予以个体化适量截骨辅助增加Ilizarov外架延长、踝上截骨术及股骨远端截骨术等相关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18个月踝关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18个月下肢生物力线相关影像学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均为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无针道口、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24个月.术后各时间点AOFAS评分较术前查体时增加(P<0.05),VAS评分较术前查体时降低(P<0.05).术后18个月下肢生物力线相关影像学参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分期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复杂下肢畸形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经口四级松解技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等级经口松解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经口四级松解技术治疗297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资料,男132例,女165例;年龄为(42.3±12.1)岁(范围10~63岁)。采用经口四级松解技术的例数:Ⅰ级(前部软组织松解)196例(66.0%)、Ⅱ级(360°软组织松解)54例(18.2%)、Ⅲ级(360°软组织松解+齿突切除)28例(9.4%)、Ⅳ级(截骨矫形)19例(6.4%)。临床评价指标为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及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记录不同等级松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14.8±10.2)个月(范围9~36个月)。Ⅰ~Ⅳ级松解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02±0.35) h、(3.00±0.36) h、(4.07±0.96) h和(5.24±0.8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5.43, P<0.001);术中出血量为(84.08±27.21) ml、(153.61±31.36) ml、(268.93±48.94) ml和(444.21±109.5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2.39, P<0.001)。Ⅰ~Ⅳ级松解组术前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83.85±6.68)分、(84.06±5.47)分、(84.07±5.99)分和(85.00±4.1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8.34±2.38)分、(98.67±1.79)分、(98.86±1.58)分和(98.32±2.11)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JOA评分分别为(11.44±1.73)分、(11.59±1.72)分、(11.61±1.47)分和(11.32±1.8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6.22±1.00)分、(16.28±1.02)分、(16.14±1.04)分和(16.16±1.07)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CCA分别为110.19°±8.76°、112.48°±7.66°、106.61°±6.54°和109.05°±7.7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0.22°±8.04°、141.86°±7.04°、142.35°±8.62°和140.15°±6.49°,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CMA分别为113.48°±9.54°、116.03°±8.38°、109.55°±7.13°和112.46°±8.3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4.28°±7.75°、146.40°±6.98°、145.81°±8.27°和143.24°±6.36°,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3例患者发生骨不愈合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3~14个月)。发生并发症33例次,发生率为11.1%(33/297);包括骨不融合3例、脑脊液漏3例、切口感染3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脑脊液漏继发颅内感染导致,另1例为术后入睡时舌后坠导致呼吸道阻塞窒息死亡)、咽部不适11例、髂骨取骨区疼痛4例、髂骨切口愈合不良8例。 结论:经口四级松解策略能有效指导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使经口松解技术更有效、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工具(PSI)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SI辅助下单侧KA-TKA的1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6.6岁(范围:56~79岁),左膝9例,右膝5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软组织松解情况,术中有无增加内翻或外翻截骨及截骨量。测量术中截骨块数据并与所用假体对应位置进行对比。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髋-膝-踝角(HKA)、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记录膝关节功能评分(KS-F)、膝关节临床评分(KS-C)、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和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非参数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81.8±16.9)min(范围:60~115 min)。2例患者手动增加内翻截骨2 mm,1例患者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所有病例均未行内外侧软组织松解。术中测量股骨侧截骨误差<2 mm,内外髁远端、内外后髁分别相对多截0.50、0.21、0.93、0.71 mm;胫骨侧截骨误差<1.5 mm,内外侧平台分别相对少截0.43 mm和0.32 mm。HKA由术前的(8.8±5.6)°纠正到术后的(1.6±4.3)°( t=20.723, P=0.000),KS-C由术前的(28.2±13.5)分升至术后的(78.1±8.0)分( t=-16.570, P=0.000),KS-F由术前的(41.0±15.3)分升至术后的(85.0±10.9)分( t=-14.675, P=0.000),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的53.5(25.75)[ M( QR)]分升至术后的5.5(5.25)分( Z=-3.297, P=0.001)。术后mLDFA和MPTA较术前均无差异。随访期间无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 结论:PSI辅助TKA截骨具有较高的精准度,KA-TKA技术注重保持膝关节原有的解剖形态,只矫正软骨磨损导致的下肢力线改变,对软组织干扰少,易于获得满意的膝关节松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胫后肌与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在儿童高弓内翻足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介绍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在儿童高弓内翻足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其操作方法、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以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2016—2018年收治的21例高弓内翻足患儿为研究对象,共25足;手术时患儿年龄(11.10±2.08)岁,随访(4.37±1.14)年。通过足部软组织松解、截骨治疗(骰骨、内侧楔骨或中跗关节截骨等)矫正足部畸形,畸形矫正后通过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平衡足部内、外侧肌肉力量。使用克氏针固定截骨端及踝关节,术后石膏固定六周;术后一年通过佩戴可行走支具及手法按摩巩固疗效。术前、术后随访均拍摄负重位足正侧位及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足功能(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经过手术治疗,21例均能恢复正常负重行走。1例术后畸形复发,行进一步手术治疗;1例出现皮肤坏死,换药后愈合。Kite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术后3年以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73, P=0.162)。Hibbs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3.831, P<0.001),通过两两比较发现,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Hibbs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但术后、末次随访Hibb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eary角和跟骨矩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且随着时间推移,Meary角和跟骨矩角有逐渐减小的趋势。AOFAS评分及FAAM评分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治疗儿童高弓内翻足操作简单,足内、外侧背屈力量平衡效果满意,可以较好地维持手术后足部畸形矫正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亚分型与临床治疗选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订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分型亚分型,并探讨其可靠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39.2±13.3)岁(范围16~65岁)。根据全身麻醉后大重量牵引(1/6体重)状态下寰枢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变化制订新的亚分型,即牵引松动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和牵引稳固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对牵引松动型不必行前路或后路软组织松解,直接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对牵引稳固型先行经口咽软组织松解,再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术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寰椎枢椎角(atlantoaxial angle,AAA)评价复位效果;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枕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1周、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时均行X线、CT检查,以评价寰枢椎椎间复位稳定性、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牵引松动型22例,16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6例行枕颈复位融合固定术。牵引稳固型26例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24例行前路TARP复位融合固定术、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后1周X线、CT及MRI均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牵引松动型组和牵引稳固型组各有1例失访,余4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8.0±17.2)个月(范围6~72个月)。21例牵引松动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9±2.2)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3±0.9)mm及末次随访的(2.3±1.0)mm,AAA由术前57.9°±12.3°升至术后3个月的91.0°±2.2°及末次随访的90.9°±2.2°,SAC由术前(9.8±1.3)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1±0.7)mm及末次随访的(14.9±0.7)mm,VAS评分由术前(1.5±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1.0)分及末次随访的(0.3±0.6)分,JOA评分由术前(10.2±1.7)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3.3±1.3)分及末次随访时(14.9±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5例牵引稳固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7±2.0)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1±1.4)mm和末次随访的(2.1±1.3)mm,AAA由术前55.8°±9.2°升至术后3个月的90.9°±1.4°及末次随访的90.9°±1.3°,SAC由术前(10.5±1.0)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4±0.5)mm及末次随访的(14.8±2.8)mm,VAS评分由术前(1.7±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0.9)分及末次随访时(0.3±0.5)分,JOA评分由术前(10.1±1.3)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2.9±1.5)分及末次随访的(14.4±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松动型组中10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改善至E级;牵引稳固型组中2例术前AIS C级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改善至E级、1例改善至D级,11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改善至E级。骨性融合时间为(4.4±1.5)个月(范围3~6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无复发脱位。 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分为牵引松动型和牵引稳固型;牵引松动型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即可实现满意复位,牵引稳固型则宜先行前路松解,再采用前路TARP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方能实现满意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扩张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扩张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8月—2021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7例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6~65岁,瘢痕面积20 cm×4 cm~34 cm×14 cm。Ⅰ期于腹股沟韧带上方埋置额定容量为500~600 mL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拆线后注射生理盐水扩张以满足修复手术需求。Ⅱ期手术切除瘢痕,矫正畸形,松解粘连及挛缩;取出扩张器后切取扩张髂腹股沟游离皮瓣,需较大皮瓣时联合切取脐旁穿支皮瓣,将皮瓣移植于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观察并记录扩张器埋置个数、注射生理盐水总量、扩张时间,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取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个数、面积、厚度、吻合血管蒂,采用皮瓣类型,供瓣区修复方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远期修复效果及供区情况,于末次随访时参照李克特量表5级评分调查患者对每个手术部位的疗效满意度。结果:7例患者共埋置10个扩张器,其中4例患者各埋置1个,3例患者各埋置2个。注射生理盐水总量为800~1 800(1 342±385)mL,扩张时间为4~24(11±5)个月。1例患者置入扩张器后因感染致扩张器外露,其余患者未发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切取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个数为10个,面积为22 cm×6 cm~36 cm×16 cm[(326±132)cm 2],厚度为0.6~1.1(0.77±0.16)cm。10个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中,5个以旋髂浅动脉为蒂,3个以口径相对较大的腹壁浅动脉为蒂,1个以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共干为蒂,1个皮瓣吻合旋髂浅动脉的同时桥接腹壁浅动脉做动脉内增压。4例患者联合切取单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与同侧脐旁穿支皮瓣,1例患者联合切取双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2例患者仅切取单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除1例患者联合切取双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后供瓣区移植自体刃厚头皮修复外,其余患者供瓣区均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尖端坏死,无创面残留。随访3~30(15±10)个月,皮瓣质地柔软且不臃肿,受区功能、外观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供区外观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者对手术部位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4~5(4.5±0.4)分。 结论:扩张髂腹股沟皮瓣可获取面积大,具有血运丰富、供区损伤小、位置隐蔽、便于联合脐旁穿支皮瓣切取移植等优势,适合用于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整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扩张皮瓣整复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扩张皮瓣整复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5月—2022年9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7例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3~55岁,颈部挛缩程度Ⅱ度者3例、Ⅲ度者14例,12例患者合并面部瘢痕挛缩畸形。Ⅰ期于面、胸、肩、腹部等处置入34个额定容量为100~600 mL的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注射生理盐水扩张。Ⅱ期切除瘢痕组织、松解挛缩,纠正畸形,局部转移2个扩张面部皮瓣、带蒂转移17个扩张皮瓣、游离移植15个扩张皮瓣修复松解后继发创面(对7个皮瓣行动脉增压),并使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评估移植时皮瓣动脉血流灌注和静脉回流状况。除2个面部皮瓣外的32个皮瓣切取面积为10 cm×8 cm~36 cm×16 cm,将31个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封闭,1个皮瓣供区创面采用自体刃厚头皮移植修复。观察并记录扩张器的埋置部位皮肤状态、扩张时间、注射生理盐水总量,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Ⅱ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患者面颈部远期整复效果和皮瓣供区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的疗效满意度。结果:17例患者的34个扩张器埋置部位中,22个部位为深Ⅱ度烧伤后浅表瘢痕皮肤,8个部位为多次供皮后浅表瘢痕皮肤,4个部位为正常皮肤。经4~15个月的扩张,扩张器注射生理盐水总量为238~2 000 mL,扩张区域无并发症发生。Ⅱ期术后,2个带蒂移植皮瓣蒂部远端部分坏死,坏死创面分别经皮瓣修整和对侧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后愈合,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6~18个月,2个扩张脐旁皮瓣和1个扩张腹股沟皮瓣较臃肿,行修薄术后臃肿改善,其余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所有皮瓣供区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均明显改善,患者疗效满意度:8例非常满意、9例比较满意。结论:采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扩张皮瓣,综合应用局部转移、带蒂转移、游离移植方式,可使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得到有效整复,在恢复术区功能的同时改善外观,且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膜后及泌尿男性生殖系统IgG4相关性疾病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以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症状入院的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腹膜后及泌尿男性生殖系统IgG4相关性疾病(IgG4-RUMR)的认识。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3月11例IgG4-RUMR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按照2019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IgG4-RD分类标准评分,达到20分即诊断为IgG4-RUMR。结果:11例IgG4-RUMR患者男女比为9∶2,发病年龄44~83岁,中位年龄59岁,均有明显的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症状或影像学异常。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就诊于泌尿外科/肾移植科(10例)及肿瘤科(1例)。11例患者中3例有泪腺肿物、涎腺肿大、IgG4相关性胰腺炎等相关病史。影像学上,8例显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影并肾脏、输尿管积水(其中1例伴肾占位),1例显示睾丸、附睾及精索肿物,1例显示单纯肾实质占位,1例考虑前列腺增生。在接受过血清IgG4检测的10例患者中,血清IgG4水平为0.8~14.4 g/L。组织学上,11例均见显著的浆细胞浸润及席纹状纤维化,少数伴闭塞性静脉炎,IgG4阳性浆细胞数目为12~155个/HPF,IgG4/IgG比值15%~77%。根据2019 ACR/EULAR IgG4-RD分类标准评分,11例得分20~48分,均满足IgG4-RUMR的诊断标准。治疗方面:1例行肾部分切除,病理学检查提示IgG4相关性疾病后,行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行前列腺经尿道电切,病理学诊断为前列腺组织非特异性慢性炎,之后患者因涎腺肿大再次入院,复核原病理切片修正诊断为前列腺IgG4相关性疾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进入腹膜后纤维化药物研究性治疗;其余8例根据病情需要行粘连松解术或输尿管支架置入解除尿路梗阻后,行糖皮质激素伴或不伴免疫抑制剂治疗;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在治疗后好转。结论:IgG4-RUMR发病率低,临床、影像学表现非特异,其诊断需借助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综合评估。在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病变中,应将IgG4-RUMR纳入鉴别诊断。另外,在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中,2019ACR/EULAR IgG4-RD分类标准虽较复杂,但客观实用,适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足趾蹼三叶皮瓣修复相邻多指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六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4年5月—2018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6例相邻2指或3指掌侧瘢痕增生造成的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其中男4例8指、女2例5指,年龄13~51岁。患指近侧指间关节屈曲60~90°,掌指关节屈曲60~80°,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的被动伸指度数之和为-180~-120°。瘢痕切除、肌腱松解伸直患指后均存在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面积4.0 cm×2.0 cm~8.5 cm×4.0 cm。采用趾腓侧皮瓣、第2趾趾腹皮瓣及跖底皮瓣组成的三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4.5 cm×2.5 cm~9.0 cm×4.5 cm。供区跖底创面直接缝合,残留创面采用大腿外侧全厚皮修复。本组患者创面全部愈合。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血管危象。随访6个月~2年,皮瓣外形较佳,不臃肿,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质地柔软,触觉、痛觉恢复可,两点辨别觉距离达6~8 mm;患指主、被动屈伸活动好;足部供区无功能障碍,仅遗留轻微瘢痕。本文说明足趾蹼三叶皮瓣是修复掌侧严重瘢痕增生所致手指严重屈曲畸形,特别是相邻2指或3指瘢痕增生切除松解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