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部肿瘤患者辐射性肺炎的发生和预测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辐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由此造成的呼吸衰竭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辐射性肺炎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体力状况评分、吸烟状况、肺部基础情况、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放化疗相关因素、炎症指标、单核苷酸多态性等。还有研究者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PET-CT等影像学检查应用于辐射性肺炎的预测,而其实用性仍有待加强。目前仍需进一步研究,找出预测辐射性肺炎发生的金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放射性肺炎的诊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射性肺炎是电离辐射照射肺部而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儿童放射性肺炎经典三联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干咳和低氧血症,可伴有低热。胸部CT可呈现早期的磨玻璃影到晚期的斑片状实变区等改变,病灶通常与放射治疗区域相符,而不是肺叶结构的分界线相一致。治疗首先推荐糖皮质激素口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发放射唤醒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肿瘤治疗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但近年来发现,胸部放疗后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起到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也会引发放射唤醒性肺炎(RRP)。RRP是一种少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RRP的相关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对加强RRP的认知管理以及降低RRP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接受胸部放疗和免疫治疗肺癌患者肺炎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接受胸部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肺原发癌和肺转移癌患者放射性肺炎(RP)和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CI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发生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胸部放疗且至少接受一周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137例肺原发癌和肺转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胸部薄层CT确定患者有无RP、CIP发生。对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计划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症状性RP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比较症状性RP发生时间与胸部放疗和免疫治疗顺序的关系。结果:137例接受胸部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肺原发癌和肺转移癌患者中有42例(30.7%)患者发生症状性RP,包括2级RP 33例(24.1%)、3级RP 6例(4.4%)、4级RP 1例(0.7%)、5级RP 2例(1.5%)。胸部放疗同步免疫治疗与非同步患者的症状性RP发生率分别为40.0%(28/70)和20.9%(14/67),严重RP发生率分别为10.0(7/70)和3.0%(2/67)。137例患者中有11例(8.0%)患者发生CIP,包括2级CIP 4例(2.9%)、3级CIP 6例(4.4%)、5级CIP 1例(0.7%)。有54.5%(6/11)的CIP患者先前或者同时合并症状性RP。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 χ2=9.85, P=0.002)、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史( χ2=31.34, P<0.001)、胸部放疗同步免疫治疗( χ2=5.88, P=0.015)、放疗总剂量( χ2=8.57, P=0.003)均与症状性RP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PD史( OR=9.96,95% CI为3.40~29.14, P<0.001)、胸部放疗同步免疫治疗( OR=2.84,95% CI为1.15~7.00, P=0.024)、放疗总剂量≥60 Gy( OR=4.76,95% CI为1.68~13.50, P=0.003)均为症状性R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胸部放疗前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发生症状性RP的时间[68.5 d(47.0 d,101.8 d)]早于胸部放疗后接受免疫治疗患者时间[117.5 d(79.0 d,166.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54, P=0.010)。 结论:胸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患者的症状性RP发生率较高。COPD史、胸部放疗同步免疫治疗、放疗总剂量≥60 Gy是胸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患者发生症状性RP的独立影响因素。胸部放疗前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发生症状性RP的时间早于胸部放疗后接受免疫治疗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胃扭转的临床特征与诊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胃扭转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情况,探讨早期识别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新生儿胃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结果:共纳入30例新生儿胃扭转患儿,男14例,女16例,胎龄23 +6~42 +5周,中位确诊时间为发病后5.0 d(范围2~241 d)。胎龄越小,发病到确诊时间越长( P=0.003)。30例均表现为频繁喂奶后呕吐,26例(86.7%)为生后3 d内发病。14例患儿可查阅到腹部X线片,可见与上消化道造影对应的胃双泡影或胃泡水平扩张。30例患儿均予头部抬高、右侧卧位或右侧前倾卧位,多于1~2 d内明显好转。1例合并胃食管反流及反复吸入性肺炎,予改变体位及空肠喂养后好转。 结论:当新生儿同时出现开奶后频繁餐后吐奶及腹部X线片示胃双泡影或胃水平面扩张时,需警惕胃扭转,予右侧前倾卧位后若呕吐好转,可减少上消化道造影的辐射暴露;合并严重胃食管反流者,可结合空肠喂养,以减少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放射性肺损伤治疗中的实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核事故重症损伤的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其通过归巢至损伤部位并分化成受损组织、分泌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起到防护肺组织辐射损伤的作用。此外,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使其不仅具有MSCs的主要特性,而且能够高效稳定表达或敲低某些目的基因,从而增强或降低间充质干细胞对各种生理刺激的敏感性,加强其在放射性肺损伤中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就近年来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剂量预照射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低剂量辐射预照射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20只6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0 Gy)、低剂量组(0.5 Gy)、高剂量组(20 Gy)和低剂量预照射组(0.5 Gy+20 Gy),每组80只。将低剂量组和低剂量预照射组的小鼠于充分清醒的状态下放入固定装置中进行0.5 Gy低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2周后将高剂量组和低剂量预照射组的小鼠进行麻醉,行20 Gy的高剂量X射线胸部照射。而对照组小鼠行模拟照射(0 Gy)。所有小鼠在完成照射计划后按照设计的时间点(24 h、1个月、3个月和5个月)进行处理,每个时间点处理小鼠20只/组。取小鼠肺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纤维化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单次高剂量20 Gy照射后1个月的肺组织发生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放射性肺炎和少量胶原蛋白堆积,随着照射后时间的递增,病理改变越为严重;而低剂量预照射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均较高剂量组的轻。同时,除照射后3个月和5个月组的proSP-C蛋白外,低剂量预照射组的proSP-C和HOPX的mRNA和蛋白水不同程度地高于高剂量组。更为显著变化的是,高剂量组TGF-β1的mRNA水平在照射后5个月时是其他组的5.8~13.6倍。在照射后5个月,高剂量组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远高于低剂量预照射组( t=4.22、5.11, P<0.05)。同时,在照射后24 h和1个月的低剂量预照射组viment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高剂量组( t=6.54、4.28, P<0.05)。 结论:生物组织接受0.5 Gy低剂量电离辐射预照射可诱导正常组织产生适应性保护反应,进而对后续的治疗剂量的辐射产生耐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放疗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的变化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RP)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确诊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80例,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和欧洲肿瘤治疗研究协作组(RTOG/EORTC)诊断分级标准,分为并发≥2级RP患者组和<2级RP患者组,动态观察两组患者其放疗前及治疗开始后1、2和3个月NLR和乳酸脱氢酶(LDH)、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改变,并分析NLR与RP的相关性。对80例并发RP的NSCLC患者根据放疗后3个月NLR水平做ROC分析,评估NLR水平预测患者并发≥2级RP的价值。同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KPS评分、分期和放射总剂量等临床特征与≥2级RP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放疗的NSCLC患者中,有18例(22.5%)患者并发≥2级RP,有62例(77.5%)患者并发<2级RP。≥2级RP的发生与放射总剂量有关( P<0.05),而与性别、年龄、吸烟、病理、KPS评分及分期均无关(均 P>0.05)。≥2级RP患者在接受放疗前NLR水平分别为2.01±0.21。放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NLR分别为3.34±0.45、3.86±0.42和4.89±0.56,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均 P<0.05)。<2级RP患者在接受放疗前后的NL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放疗后3个月≥2级RP患者的NLR水平明显高于<2级RP患者(4.89±0.56比2.38±0.54, P<0.05)。两组患者的LDH和TGF-β1水平在放疗前后无变化(均 P>0.05)。ROC分析显示NLR诊断≥2级RP临界值2.861,其诊断≥2级RP的敏感度为90.2%,特异度为82.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放射总剂量增加、NLR增高与≥2级RP的发生具有相关性。NLR≥2.861( OR=13.55,95% CI:3.233~38.220, P=0.001)和放射总剂量≥60 Gy( OR=3.872,95% CI:1.211~15.632, P=0.014)可作为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放疗后NLR水平增高与肺癌患者发生≥2级RP明显相关,可作为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食管癌患者调强放疗效果及发生放射性肺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调强放疗效果及分析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昆山市中医医院进行调强放疗的8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治疗期间发生放射性肺炎1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吸烟史、病理分期、年龄与放射性肺炎发生无相关性( P>0.05),而肿瘤位置、糖尿病、同步化疗、再程放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 P<0.05)。放射性肺炎和非放射性肺炎患者V30、V35、V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V5、V10、V15、V20和全肺照射的平均剂量(ML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调强放疗效果为病情无缓解9例(11.25%)、部分缓解59例(73.75%),完全缓解12例(15.00%),临床有效率为88.75%(71/80)。调强放疗导致的不良反应中,放射性食管炎、白细胞减少、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93.75%(75/80)、12.50%(10/80)、22.50%(18/80),不良反应程度均为1、2级。 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在调强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位置、糖尿病、V5、V10、V15、V20、MLD、同步化疗、再程放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血NLR、PLR及血清LDH对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对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RP)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肿瘤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84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图像引导下放射治疗。根据是否发生RP将其分为RP组25例与非RP组59例,比较两组放疗开始前和放疗后外周血NLR、PLR及血清LDH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外周血NLR、PLR及血清LDH单独和联合检测对小细胞肺癌发生RP的诊断价值。结果:放疗前,两组外周血NLR和PL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放疗后,RP组外周血NLR(3.39±0.81)、PLR(129.06±24.90)均明显高于非RP组的(2.54±0.71)、(104.76±26.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1、3.83,均 P < 0.05)。RP组患者中分级为2级的NLR(2.86±0.30)和PLR(110.07±10.05)最低,分级为4级的NLR(4.49±0.63)和PLR(168.88±14.11)最高,RP级别与外周血NLR、PLR呈正相关。外周血NLR对RP的诊断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66.1%,曲线下面积(AUC)为0.791;PLR对RP的诊断灵敏度为48.0%,特异度为94.9%,AUC为0.735;NLR联合PLR对RP的诊断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59.3%,AUC为0.801。两组放疗前后血清LD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LR、PLR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RP的危险因素( OR=2.309、1.037;95% CI分别为1.061~5.024、1.004~1.071)。 结论:发生RP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其外周血中的NLR和PLR明显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小细胞肺癌的RP有很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