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体内或体外尿流改道术后的肾功能变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膀胱癌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体内或体外尿流改道(UD)术后的肾功能变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RARC+UD的26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2例,女34例,平均年龄(67.4±9.4)岁,原位新膀胱 84例,回肠膀胱 182例.通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患者术后长期肾功能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评估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尿流改道过程中肠管处理的手术入路不同,将 266例患者分为体外尿流改道(ECUD)组(79例)和体内尿流改道(ICUD)组(187例).ECUD组与ICUD组的平均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ICUD组平均手术估计失血量[(303.5±116.5)ml]少于ECUD组[(379.8±23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ECUD 组术后第 1、2、3 年的平均 eGFR 分别为(92.3±26.5)、(90.4±26.5)、(88.1±28.3)ml/(min·1.73m2),ICUD 组分别为(98.9±23.3)、(97.3±23.3)、(95.7±23.5)ml/(min·1.73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2、0.034、0.037).随访期内共有112例(42.1%,112/266)患者出现长期肾功能损伤,其中12例(4.5%,12/266)进展至慢性肾脏病(CKD)3B期及以上,ECUD组9例(11.4%)、ICUD组3例(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术后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长期肾功能损伤将患者分为肾损伤组和未发生肾损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7)、手术入路(P<0.001)、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P<0.001)、病理分期T3期及以上(P<0.001)、术后肾积水(P=0.006)、估计出血量(P=0.007)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手术入路(OR=0.24,95%CI:0.12~0.46,P<0.001)、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OR=4.37,95%CI:1.32~14.45,P=0.016)、病理分期T3期及以上(OR=6.21,95%CI:3.20~12.07,P<0.001)为术后发生长期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期内共30例(11.3%)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其中ECUD组6例(7.6%),ICUD组24例(1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结论:急性和长期肾功能损伤是膀胱癌根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的肿瘤病理分期、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尿流改道过程中对肠管处理的入路(ECUD和ICUD),是患者长期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精准评估、选择合适手术入路和长期随访,对于保护膀胱癌患者术后肾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输尿管-回肠膀胱吻合口狭窄的分型及腔内处理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输尿管-回肠膀胱吻合口狭窄(UAS)的分型及腔内处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同济医院收治的34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UA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9例。年龄(66.3±7.7)岁。发生UAS时间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14.7±6.5)个月。单侧肾盂积水32例,双侧肾盂积水2例。2例在外院已行肾造瘘。3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其中2例伴发热,先行积水侧肾造瘘和抗感染治疗,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且停用抗生素24 h无发热后再手术。34例术前肾积水(2.7±0.6)cm。本组34例中,5例经术前留置的肾造瘘管注射亚甲蓝,29例用18G穿刺针于超声引导下穿刺肾盂注射亚甲蓝。用输尿管硬镜于回肠膀胱中观察,4例可见亚甲蓝,依亚甲蓝引导寻及狭窄处并置入超滑导丝,其中3例用5 mm输尿管扩张球囊导管扩张,1例用F14软镜鞘扩张,然后留置F6单J管。30例未见亚甲蓝,其中16例顺行经肾造瘘口用输尿管软镜寻及狭窄处,用30 W钬激光切开,然后9例行球囊扩张、7例行软镜鞘扩张后留置F6单J管。14例顺行方法无法寻及狭窄处,根据手术时间、患者情况等决定即刻或二期行双镜联合手术,经肾造瘘口用软镜沿超滑导丝进镜至狭窄处,经回肠膀胱用输尿管硬镜观察,借助超滑导丝抖动和内镜光点寻找狭窄处。10例寻及狭窄处,用30 W钬激光切开,8例行球囊扩张、2例行软镜鞘扩张后留置F6单J管。4例采用双镜联合方法仍无法准确寻及狭窄处(其中1例为双侧狭窄,1侧已解除),继续留置肾造瘘管。本研究成功解除狭窄的定义为输尿管可以置入F6单J管。结果:根据术中所见严重程度将UAS分成4型:Ⅰ型,狭窄处管腔较正常输尿管缩窄>50%,但亚甲蓝可以成股通过;Ⅱ型,针尖样狭窄,仅允许亚甲蓝细丝样通过;Ⅲ型,膜状闭锁,狭窄段长1~3 mm,亚甲蓝无法通过;Ⅳ型,长段狭窄。本组34例中,Ⅰ型4例,采用逆行方法疏通狭窄段;Ⅱ型16例,采用顺行方法疏通狭窄段;Ⅲ型10例,采用双镜联合方法疏通狭窄段;Ⅳ型4例(其中1例为双侧UAS,一侧Ⅲ型,一侧Ⅳ型,计入Ⅳ型),通过上述方法均未成功疏通。本研究34例中,30例成功解除吻合口狭窄,1例双侧梗阻患者单侧吻合口狭窄解除;余3例因为狭窄段过长,腔内手术风险大,其中2例改行肾造瘘,1例改行开放手术。本组手术成功率为88.2%。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24个月,4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肾积水加重,肌酐升高(32.5±10.9)μmol/L,需更换单J管;其余26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肾积水(0.9±0.6)cm,较术前(2.6±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3例为分期手术,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1.9±0.6)分,较术前留置肾造瘘管期间(5.2±0.7)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采用逆行、顺行、双镜联合3种腔内处理方法治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UAS的成功率高,可使部分患者避免留置外引流管的不便和开放手术的风险。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用最小的创伤达到治疗狭窄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镜联合钬激光内切开+球囊扩张治疗术后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钬激光内切开+球囊扩张治疗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使用双镜联合钬激光内切开+球囊扩张治疗的11例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1例(1处)患者吻合口闭塞改行开放手术,其余10例(13处)患者使用经皮肾穿刺输尿管软镜联合输尿管硬镜顺行钬激光内切开+球囊扩张治疗,手术时间73~136(89.20±15.35)min;术后第3个月拔除双J管,随访时间6~24个月,行泌尿系CT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其中7例(9处)患者腰痛消失、肾积水明显减轻,2例(3处)肾积水长期随访无加重,1例(1处,狭窄段长1.2 cm)狭窄复发,行开放手术治疗,术后肾积水明显减轻。结论:双镜联合钬激光内切开+球囊扩张治疗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效果显著、微创、安全,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舌黏膜在输尿管狭窄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输尿管狭窄已成为临床上常见问题,其中肾盂及输尿管的先天畸形、病理狭窄、后天损伤(主要是医源性损伤)等都会导致输尿管狭窄,输尿管狭窄可分为输尿管近端、中部和远端狭窄。根据不同病变位置及不同病变长度,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目前临床可选择的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手术、腔内治疗、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等。对于狭窄长度>2 cm甚至更长时,由于端对端吻合已经不能满足无张力吻合,自体组织移植手术变成了首选替代方案,输尿管成形术中常用的自体移植物包括口颊、膀胱、回肠和阑尾黏膜等。口腔黏膜移植物,尤其是颊黏膜移植物已被广泛接受为输尿管修复术的移植物选择。颊黏膜移植物的输尿管成形术成功率为71.4%~100.0%。但是,一些研究表明,颊黏膜移植物术后长期并发症较多,而使用舌黏膜移植物的输尿管修复术可产生更好的受区部位融合,并减少供区部位的并发症。本文旨在阐明目前舌黏膜在输尿管狭窄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邢氏吻合法在尿流改道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邢氏吻合法在尿流改道术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1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回肠通道术的38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例,女8例;年龄(61.6±15.1)岁;体质量指数(25.1±2.7)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分25例,2分10例,3分3例;临床分期T 2N 0M 0期35例,T 3N 0M 0期3例。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回肠通道术,输尿管肠管吻合术式均采用邢氏吻合法,即均分输入襻开口后将两侧输尿管末端纵行剖开1.5 cm,分别与输入襻两个腔端端吻合。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吻合口狭窄、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吻合口瘘、肾结石、尿路感染、肾盂肾炎。 结果:本研究38例共76侧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中位随访35.6 (17.0, 46.3)个月。38例中,术后3例一侧出现吻合口狭窄,5例一侧出现输尿管反流,2例一侧出现肾积水;3例出现左肾结石;术后无吻合口瘘、尿路感染及肾盂肾炎发生。结论:邢氏吻合法的构建方法简单,术后吻合口狭窄、肾积水、输尿管反流等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MI对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腔内尿流改道术围手术期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腔内尿流改道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BMI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组(<25.0 kg/m 2)61例,超重组(25.0~29.9 kg/m 2)52例,肥胖组(≥30.0 kg/m 2)33例。正常组男45例(73.8%),女16例(26.2%);中位年龄73.6(59,79)岁;吸烟34例(55.7%);既往有高血压病19例(31.1%),糖尿病10例(16.4%),心脏病12例(19.7%),腹部手术史6例(9.8%);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2分51例(83.6%),3~4分10例(16.4%);10例(16.4%)接受新辅助化疗。超重组男38例(73.1%),女14例(26.9%);中位年龄69.7(60,78)岁;吸烟30例(57.7%);既往有高血压病20例(38.5%),糖尿病10例(19.2%),心脏病9例(17.3%),腹部手术史5例(9.6%);ASA评分1~2分25例(48.1%),3~4分27例(51.9%);9例(17.3%)接受新辅助化疗。肥胖组男21例(63.7%),女12例(36.3%);中位年龄69.9(61,78)岁;吸烟18例(54.5%);既往有高血压病17例(51.5%),糖尿病19例(57.6%),心脏病7例(21.2%),腹部手术史4例(12.1%);ASA评分1~2分20例(60.6%),3~4分13例(39.4%);9例(27.3%)接受新辅助化疗。肥胖组和超重组的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高于正常组(均 P<0.05),3组间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均接受RARC和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然后行腔内尿流改道。淋巴结清扫范围分为标准范围和扩大范围。尿流改道方式包括原位新膀胱和回肠膀胱。原位新膀胱制作方法:用腔内切割闭合器在距回盲部15 cm处取回肠末段40~50 cm肠管,用切割闭合器在腔内完成U形新膀胱的制作,并将新膀胱与尿道和双侧输尿管吻合。回肠膀胱制作方法:距回盲部15 cm处用切割闭合器截取约15 cm回肠制备回肠膀胱通道并恢复回肠连续性;将双侧输尿管间距3 cm分别吻合于回肠膀胱通道上。正常组淋巴结清扫范围分别为标准20例(32.8%),扩大41例(67.2%);尿流改道方式分别为原位新膀胱22例(36.1%),回肠膀胱39例(63.9%)。超重组淋巴结清扫范围分别为标准12例(23.1%),扩大40例(76.9%);尿流改道方式分别为原位新膀胱26例(49.1%),回肠膀胱26例(50.9%)。肥胖组淋巴结清扫范围分别为标准7例(21.2%),扩大26例(78.7%);尿流改道方式分别为原位新膀胱7例(21.2%),回肠膀胱26例(78.8%)。3组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尿流改道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固体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 Ⅰ~Ⅱ级定义为轻微并发症,≥Ⅲ级定义为严重并发症)、术后肿瘤病理等指标。 结果:3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普通腹腔镜,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行RARC+原位新膀胱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50(230,310)min、310(250,350) min、370(310,42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行RARC+回肠膀胱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0(220,290) min、270(220,300) min、280(230,30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56);出血量分别为190(100,350)ml、230(150,450)ml、310(250,6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输血例数分别为5例(8.2%)、4例(7.7%)、2例(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63)。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术后排气时间[2(1,3)d与2(1,4)d与2(1,4)d, P=0.624]、术后进固体食物时间[4(3,5)d与4(3,6)d与4(3,6)d, P=0.618]、术后住院时间[10(5,16)d与10(6,17)d与12(6,20)d, P=0.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术后90 d内轻微并发症例数[20例(32.8%)与28例(53.8%)与16例(48.5%), 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总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泌尿系统并发症[18例(29.5%)与21例(40.4%)与26例(78.8%), P=0.019]和切口并发症[2例(3.3%)与3例(5.8%)与6例(18.2%), 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肠道并发症和输尿管吻合口并发症(狭窄或尿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清扫淋巴结数量[19(10,25)枚与21(14,28)枚与21(14,26), P=0.384],阳性淋巴结例数[9例(14.8%)与7例(13.5%)与6例(18.2%) P=0.541],切缘阳性例数[3例(4.9%)与2例(3.8%)与1例(3.0%), P=0.437],病理分期[T is~T 1/T 2~T 3期:13例(21.3%)/48例(78.7%)与10例(19.2%)/42例(80.8%)与5例(15.1%)/28例(84.9%), P=0.6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BMI不影响RARC+腔内尿流改道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肿瘤治疗效果,但对超重和肥胖患者行RARC+原位新膀胱存在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增加术后轻微并发症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膀胱癌术后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的微创治疗:机器人手术的优势和技术要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是膀胱癌根治尿流改道术后较为严重且棘手的并发症,目前治疗该并发症的手术方式并未统一,常见的有传统手术、腔内手术及腹腔镜/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等,传统的手术方法分为开放手术和肾造瘘术.目前腔内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输尿管狭窄长度较短的良性输尿管狭窄患者.研究表明无论经膀胱还是膀胱外,腹腔镜输尿管再植术都安全可行,机器人手术的优势已经日益凸显.本中心近8年来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RAUR)治疗该并发症效果良好,本文总结了该术式应遵循的合理步骤.另外,Bricker膀胱术和原位膀胱回肠术后的输尿管再植手术各有其自身的技术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劈开乳头式与直接吻合式输尿管-肠道新膀胱吻合方法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劈开乳头式与直接吻合式输尿管-肠道新膀胱吻合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采用自身配对对照、随机信封分组方法,将同一患者左、右侧输尿管-肠道新膀胱吻合术式分为劈开乳头式(A组)和直接吻合式(B组).采用机器人辅助或腹腔镜手术在腔内完成淋巴结清扫及膀胱切除后,在体外构建M形原位回肠新膀胱.A组将输尿管末端纵行剖开0.5 cm,外翻并固定2~3针形成乳头,置入单J管.在储尿囊上切除一块圆形的浆肌层和黏膜组织,将乳头置入肠壁开口0.5 cm,用4-0可吸收线固定4~6针.B组将输尿管末端剖开0.5 cm,在储尿囊上切除一块圆形的浆肌层组织和黏膜,用可吸收线先将输尿管与储尿囊黏膜对黏膜全层连续缝合一半,置入单J管后再连续缝合余下的输尿管全层与储尿囊全层.两侧均放置单J管引流10~ 12 d.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0例患者,男63例,女7例.年龄(62.5±10.4)岁.70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3.2个月,1例术后3个月出现双侧输尿管狭窄,1例术后6个月出现劈开乳头吻合侧狭窄,2例分别于术后6、12个月出现直接吻合侧狭窄.术后A组6例肾输尿管出现反流,B组21例肾输尿管出现反流,反流率分别为8.6%和30.0%(P=0.004);A组反流的临界压力为(23.5±9.0)cmH20(1 cmH2O =0.098 kPa),B组为(15.5 ±4.9) cmH2O(P=0.042).术后12个月A组和B组GFR分别为(38.1±7.6) ml/min和(38.6±12.9) ml/min(P >0.05).术后2周A组22例和B组17例发生肾积水;随访12个月A组20例和B组14例肾积水消失(P>0.05).A组和B组分别有1例和4例发生急性肾盂肾炎(P>0.05),分别有4例和1例发生肾结石(P>0.05).A组和B组的吻合时间分别为(8.8±3.5) min和(6.7±1.5) min(P =0.03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尿瘘.结论 与直接吻合术式相比,劈开乳头吻合术式的抗反流效果好,可明显减少原位回肠新膀胱的输尿管反流发生率.劈开乳头吻合术式所用时问稍长于直接吻合术式,两者在狭窄率、肾积水、分侧肾小球滤过率,以及急性肾盂肾炎、结石和尿瘘等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肾穿刺联合膀胱软镜在输尿管回肠膀胱吻合口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肾穿刺联合膀胱软镜技术治疗输尿管回肠膀胱吻合口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2例输尿管回肠膀胱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4.8岁.单侧狭窄8例,双侧狭窄4例,共16处吻合口狭窄.采用经皮肾穿刺X线观察下顺行放置导丝,经回肠造口逆行置入膀胱软镜将导丝引出体外,高压球囊扩张吻合口,逆行置入支架管.结果 15处吻合口狭窄手术顺利完成,1处吻合口闭塞,改行皮下分流管置入术.术后每3个月在X线观察下更换输尿管支架管.随访1~36个月,效果良好.结论 采用经皮肾穿刺联合膀胱软镜的方法治疗输尿管回肠膀胱吻合口狭窄效果良好,且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完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对术后控尿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完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对术后控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1月我院79例局部进展性膀胱癌(cT2~3 N0~2M0)患者的临床资料.79例均经膀胱镜活检或诊断性电切确诊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后尿道及膀胱颈口活检未见肿瘤侵犯.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无明显控尿功能下降,术前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评估均无明显尿失禁症状.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50~82岁,平均66岁;肿瘤临床分期为cT2期26例,cT3期14例.对照组39例,男30例,女9例;年龄51~80岁,平均65岁;肿瘤临床分期为cT2期24例,cT3期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全麻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观察组采用完全机器人手术,患者取平卧位,头低足高约30°,脐上2~ 3crm置入12mm套管,30°观察镜进入后直视下放置其他4个套管.分别于左、右腹直肌旁脐上1cm置入1、2号臂套管;右腋前线平脐置入3号臂套管;左腋前线平脐置入12 mm套管做为辅助孔.在输尿管髂血管交叉处旁开l~ 2cm打开腹膜,沿髂外动静脉及闭孔神经周围行标准或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向下暴露输尿管至输尿管壁段.手术顺序先右后左,每侧均需结扎膀胱上动脉,以减少切除膀胱时的出血.用第3臂将膀胱提起,在精囊和输精管壶腹部后打开腹膜,向两侧与已经打开的腹膜连通,打开狄氏筋膜,暴露前列腺后方.打开腹膜至耻骨后,显露前列腺区.向下游离膀胱前间隙至盆筋膜和耻骨前列腺韧带.用Hem-o-lok夹闭两侧输尿管后离断.用Hem-o-lok夹闭两侧膀胱侧韧带并离断,于筋膜内层面切除膀胱、前列腺,保留两侧血管神经束至前列腺尖部.拔除导尿管后,于前列腺尖部用Hem-o-lok夹闭尿道后离断,取少量远端尿道组织送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将前列腺、膀胱标本暂时放入腹腔内.取回肠构建新膀胱的方法与标准腹腔镜手术相同.取两根长约15cm的双针3-0单乔线,将线尾部相互打结.于膀胱颈6点由外向内进针,然后于尿道对应的位置由内向外进针,两侧分别沿逆时针、顺时针方向连续缝合吻合后壁.经尿道置入F7单J管2根和F18导尿管1根.于新膀胱左、右侧壁分别做1 cm切口,将单J管经切口分别置入两侧输尿管,用5-0单乔线连续吻合输尿管和新膀胱壁.再连续缝合吻合尿道与新膀胱前壁,于12点处汇合打结.新膀胱顶端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关闭.膀胱内注水观察无明显漏液后,放置引流管,经下腹正中切口取出标本.对照组采用普通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内压、单侧输尿管反流及狭窄发生率,以及拔除导尿管后即刻控尿率及术后1、3、6、12个月尿控恢复情况.结果 本研究7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286.5±37.2) min与(288.5±32.9) min,P=0.801]、术中出血量[(185.1±41.6)ml与(189.3±54.2) ml,P=0.700]、术后住院时间[(14.3±1.6)d与(14.9±2.2)d,P=0.16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的切缘均为阴性.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新膀胱容量[(300±10)ml与(245±10)ml,P<0.01],以及尿动力学检查残余尿量[(20±10) ml与(50±10)ml,P<0.01]、最大尿流率[(16±4)m1/s与(13±2)m1/s,P<0.01]、膀胱内压[(22.5±3.0) cmH2O与(17.5±2.5) cmH2O,P<0.01](1 cmH2O =0.098 kP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膀胱造影检查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侧输尿管反流发生率分别为5.0% (2/40)和20.5% (8/39),单侧输尿管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5%(1/40)和15.4% (6/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38,P=0.044).观察组和对照组拔除导尿管后即刻控尿率分别为37.5% (15/40)和15.4% (6/39),术后1个月分别为62.5%(25/40)和38.5%(15/39),术后3个月分别为82.5% (33/40)和56.4%(22/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26,P=0.033,P=0.012),其他时间点控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标准腹腔镜手术相比,完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对患者早期控尿功能的恢复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