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体温管理策略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血脑屏障结构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不同体温管理策略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血脑屏障(BBB)结构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96例,年龄44~78岁,体重45~104 kg,ASA分级Ⅰ~Ⅲ级,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3组( n=32):液体加温组(WBI组)、多模式加温组(AW组)和多模式加温联合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WBI组患者采用医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将术中静脉输注液体加热至37 ℃;AW组患者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加温毯目标温度设在38 ℃;SBC组患者采用AW组患者相同加温方案,并联合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术毕时抽取患者肘正中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计数;术后第1天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分别在术前1和术后7 d时采用视觉词语学习测试、数字符号测试、连线试验和Stroop色词命名测试进行POCD发生评估。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寒颤、躁动及术后发热的发生情况;术后第7天采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估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与WBI组比较,AW组和SBC组患者POCD发生率、PACU寒颤发生率、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和血清CRP浓度降低,热舒适度评分和QoR-40评分升高( P<0.05);与AW组比较,SBC组外周血BMECs计数降低( P<0.05)。 结论:多模式加温不明显损伤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BBB结构,可降低POCD发生;多模式加温联合选择性脑降温可改善BBB结构完整性,但未降低POCD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美国FDA MADUE和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输血输液加温器不良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挖掘输血输液加温器使用风险,为国家"十四五"输血输液加温器重点监测及医疗机构正确和安全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提供信息和参考.方法 对2018-2022年美国FDA MADUE和2019-2022年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303条输血输液加温器不良事件报告进行整理,就涉及的产品品牌、型号、上报人对不良事件的陈述、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对不良事件可能原因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品牌输血输液加温器的设计原理,对输血输液加温器的使用风险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1303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事件后果主要是设备故障、患者严重伤害、患者死亡.其中设备故障1280条,占98.23%;患者严重伤害10条,占0.77%;患者死亡13条,约占1.00%.主要现象有死亡、心脏骤停、低血压、电击、低体温、皮肤烧伤、无法开机、黑屏、不加温、加温效果差、过热或超温报警、输液管内出现气泡、液体漏液、焦糊味、输血输液流量不足、报警失效或无报警等.结论 生产企业要加强输血输液加温器产品的研发升级,完善产品功能,提高其性能及安全性;医疗机构等使用单位要加强输血输液加温器的使用和维护保养培训,并加强输血输液加温器的临床使用效果研究,为医院安全用械和生产企业产品研发升级提供参考和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输液输血加温设备质量关注要点分析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介绍了输液输血加温设备的主要构成和工作原理,基于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和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了输液输血加温设备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了输液输血加温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点,从设备标记和文件、结构、温度3个方面阐述了输液输血加温设备的质量关注要点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为输液输血加温设备的标准制定、上市前技术审评、体系核查等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野外严寒环境下加温加压输血装置的性能与适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评价自主研制的加温加压输血装置在野外严寒环境下的性能和适用性.方法:在野外严寒条件下,将模拟失血性休克伤员置于担架中转运至2 km外的转运车上,转运途中采用加温加压装置进行液体复苏、加温加压血液回输等紧急救治,分析该装置在转运途中的加温加压效果;选取2只健康成年雄性猪构建战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将其中的一只猪作为实验动物,采用加温加压装置进行输血输液抢救,另一只猪作为对照动物,采用市售充气加压袋和加温器进行输血输液抢救,比较2种加温、加压方式救治前后动物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加温加压输注效果.结果:加温加压输血装置使用方便、加温加压效果好,在伤员转运途中适用性良好;与对照动物相比,实验动物的血容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恢复得更快,输血输液速度及液体复温的效果也更优.结论:加温加压输血装置性能良好,适合在野外严寒环境下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急救输血输液加温控速装置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发一套适用于现场紧急医疗救援的输血输液加温控速装置,能实现液体快速、精准地输注和加温,且具备自动排气功能.方法 采用Pro/E建模软件进行三维结构设计,主机以PIC16F1947微处理器芯片为核心,采用蠕动泵实现精准控速.可分离式加温器单独使用PIC16F1936微处理器与主机通讯,通过PID算法实现控温.采用铝合金材料做加温盒传热表面,并采取双面加温和对向齿形铝板结构设计,提高了加温效率.结果 研制出最大速度200 mL/min的急救输血输液加温控速装置,可满足加温加压快速输血输液的临床要求.该机设计先进、操作便捷,适合短时间大容量输血和输液加温.结论 该装置可满足各类重伤员的输注救治要求,在现场和院外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加温加压对输血效果及血液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输血效果以及对红细胞形态、溶血率以及血钾等指标的影响,筛选快速输血的适宜加温温度和施压强度,为研制战时加温加压输血装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4℃保存10d的去白全血400mL,将加压、加温装置自上而下依次安装在输液架上,开启电源,设定加压参数分别为0kPa、5kPa、10kPa、15kPa和20kPa,将输血器管路嵌入加温仪的加温管内,通过调节温控器设置输血管路加温温度,进行模拟加温加压输注试验,检测不同施压情况下血液经过40℃、45℃、50℃、55℃加温后的升温效果和流速的变化,同时与未加温加压状态下红细胞形态、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和血钾指标的改变,评价加温加压后的输注效果和对血液质量的影响.结果:在低于50℃加温加压输血,红细胞溶血率波动在0.035~0.093%之间,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值在0.075~0.184g/L之间变化,血钾浓度测定值在7.44mmoL/L~9.75mmoL/L之间,三者的检测结果与加温加压输注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外界温度和压力的增加,当温度>55℃时,在高倍镜下可见少量变型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血液流速与温度和施压强度呈正相关.结论:在温度<55℃、压力<20kPa的情况下加温加压输血,短时间内不会引起有意义的红细胞溶血,血液游离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溶血率无明显变化,血液质量不受影响,而更高的温度和压力可出现红细胞轻度溶血和形态异常的改变.血液质量完全符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的标准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加温加压对输血效果及血液质量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快速输注去白细胞全血对红细胞溶血率、形态以及血清钾等指标的影响,筛选安全快速输血的适宜施压强度和加温温度,为研制加温加压输血装置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将加压、加温装置自上而下依次安装在输液架上,开启电源,设定加压参数分别为0 kPa、5 kPa、10 kPa、15 kPa、20 kPa和25 kPa,将输血器管路嵌入加温管内,通过调节温控器设置输血管路加温温度,取400 mL保存10 d的去白全血,连接输血器和收集袋,进行模拟加温加压输血,记录血液流速的变化,检测收集袋内的血液在不同施压情况下流经40℃、45℃、50℃、55℃加温管后的升温效果和处理前后红细胞形态、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和血钾指标的改变,评价加温加压后的输注效果以及对血液质量的影响.结果:加压可明显提高输血速度,血液流速与温度和施压强度呈正相关.在温度<55℃、压力<20 kPa情况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值为0.075~0.184 g/L,红细胞溶血率为0.035%~0.093%,血清钾浓度为7.44~9.75 mmol/L,检测结果与加温加压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温度和(或)压力高于以上数值时,高倍镜下可见少量变形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结论:在温度<55℃、压力<20 kPa的情况下加温加压输血,短时间内不会引起有意义的红细胞溶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溶血率无明显变化,血液质量完全符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的标准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加温加压输血仪器核心性能检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检测自主研发加温加压输血仪器(输血/输液速度和温度可控)的核心性能.方法 使用透析参考仪表检测并比较室温下生理盐水和悬浮红细胞实际流速;检测生理盐水(初始温度为(10±0.5)℃和(20±0.5)℃)在36℃、38℃、40℃和42℃预设加温条件下,流速达50 mL/min、100 mL/min、150 mL/min和200 mL/min时的输出温度;检测2~6℃冷藏悬浮红细胞在42℃预设加温条件下,流速为50 mL/min、100 mL/min、150 mL/min和200 mL/min时的输出温度,比较加温加压前后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FHb)含量、钾离子浓度及血常规差异.结果 生理盐水和悬浮红细胞的实际流速无明显差异(P>0.05);加温加压输血仪器可使起始温度为(10±0.5)℃和(20±0.5)℃的生理盐水输出温度达到31~34℃.在42℃不同流速条件下,4℃冷藏悬浮红细胞的输出温度分别为(40.8±0.3)℃、(36.4±0.2)℃、(34.7±0.9)℃和(32.8±0.4)℃,高于初始温度(F=878.641,P=0.000,P<0.05).加温加压后悬浮红细胞上清中FHb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仍符合国家标准(≤0.72 g/L);钾离子浓度无明显升高;HGB、HCT、MCV、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温加压输血仪器显示了较佳的加温加压效果,对悬浮红细胞的溶血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全自动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32例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探讨改良全自动换血术在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改良全自动换血术进行治疗,治疗时动脉三通管分别连接排血管及肝素钠的延长管,由注射泵控制肝素钠泵注速度,用输液泵控制排血管放血速度.静脉三通管分别连接血浆输入管及红细胞输入管,分别用P型贝朗容积泵控制,并由输血加温器控制输入血温度.同时打开4个控制泵及输血输液加温器,使换血过程在封闭回路中全自动进行.结果 32例患儿换血过程中及换血后生命体征平稳,持续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正常,平均换血持续时间(2.3±0.38)h.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P<0.001),血红蛋白值明显上升(P<0.001),血糖、血钙、血压、体温无明显变化(P>0. 05).结论 改良全自动换血术免去了输血前血浆、红细胞混合过程,既减少了感染机会又可准确控制输入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并可酌情随时调节输入血浆与红细胞比例.血液的输入与排出都由输液泵控制,使换血过程在封闭回路中全自动进行.输血输液加温器的使用保证了换血过程中患儿体温的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