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孢素A联合达那唑±沙利度胺治疗原始细胞不增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联合达那唑±沙利度胺治疗原始细胞不增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确诊且接受CsA联合达那唑±沙利度胺治疗的115例原始细胞不增高初诊原发性MDS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疗效及疗效影响因素,并建立疗效预测模型。结果:55例(47.8%)患者获得治疗反应,其中11例获得完全缓解,44例获得血液学改善[红系反应率为49.5%(52/105),血小板反应率为40.7%(35/86),中性粒细胞反应率为35.0%(14/40)]。29例红细胞输注依赖的患者中7例(24.1%)脱离输血依赖。总体中位疗效持续时间为20(3~8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较≥60岁患者疗效好(52.5%对22.2%, P=0.018),而伴红细胞输注依赖较非红细胞输注依赖患者(24.1%对55.8%, P=0.003)、U2AF1突变型患者较U2AF1野生型患者(26.1%对53.2%, P=0.020)疗效差。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 OR=4.302, 95% CI 1.245~14.820, P=0.021)、无红细胞输注依赖( OR=3.774,95% CI 1.400~10.177, P=0.009)和无U2AF1突变( OR=3.414,95% CI 1.168~9.978, P=0.025)均为获得血液学改善的独立预后因素。联合上述影响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疗效预测模型,具有0、1、2、3个危险因素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0%~35%、10%~15%、3%。 结论:CsA联合达那唑±沙利度胺可有效改善原始细胞不增高MDS患者的血细胞减少症状。年龄<60岁、不伴红细胞输注依赖且无U2AF1突变患者治疗反应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转化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转化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PMF转化为B-ALL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4岁,初始诊断为PMF,先后使用泼尼松、达那唑、左旋咪唑、阿司匹林、沙利度胺及杰克替尼等治疗。17个月后复查示转化为B-ALL,给予诱导治疗,持续缓解8个月后复查示ALL复发。再诱导治疗后未缓解,2个月后放弃治疗出院。转化为白血病前后JAK2 V617F基因突变均为阳性。结论:PMF转化为B-ALL的患者临床预后差,生存时间短。其原因可能与额外的遗传学事件或某些高风险基因相关,但具体转化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探究病因,寻求针对性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由血小板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ITP发病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因此对老年人ITP的诊治更需予以重视。一方面,ITP老年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较多,导致对其诊断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以糖皮质激素和(或)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对ITP老年患者的疗效不佳,并且ITP老年患者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血栓和出血,以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老年人ITP的二线治疗方案包括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利妥昔单抗、氨苯砜、达那唑等。脾切除术通常为ITP老年患者对其他治疗无效时的选择。笔者拟就近年老年人ITP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及治疗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ITP老年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来那度胺联合替莫唑胺对U251/TR细胞耐药性及 MGMT基因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来那度胺(LEN)联合替莫唑胺(TMZ)对TMZ耐药性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系U251/TR细胞增殖、侵袭、耐药性及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MGMT)基因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 方法:将前期应用分步诱导法成功构建的U251/TR细胞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LEN组、TMZ组及LEN+TMZ组,其中DMSO组不进行任何药物干预,LEN组、TMZ组、LEN+TMZ组分别按LEN 100 μmol/L、TMZ 200 μmol/L、LEN 100 μmol/L+TMZ 200 μmol/L浓度处理U251/TR细胞(给药1次/24 h)。处理后24、48、72、96 h时,采用磺酰罗丹明B比色分析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处理后96 h时,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中MGMT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中 MGMT mRNA水平,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细胞中 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 结果:处理后24、48、72、96 h时,LEN+TMZ组的细胞增殖率较TMZ组、LEN组、DMSO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处理后96 h时,LEN+TMZ组的穿膜细胞数较其他3组均明显减少,G0/G1期细胞比例较其他3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MZ组及LEN+TMZ组细胞中MGMT蛋白、mRNA水平较LEN组、DMSO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MZ组及LEN+TMZ组中胞浆内MGMT表达呈强阳性或中等阳性的细胞数量较LEN组、DMSO组明显更少,MGMT荧光强度(+)较LEN组(+++)、DMSO组(+++)明显减弱。各组细胞中 MGMT基因启动子区均为未甲基化状态。 结论:LEN单药对U251/TR细胞的增殖、侵袭无明显抑制作用,而LEN联合TMZ能抑制该细胞的增殖、侵袭并逆转其耐药性,但其机制与 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改变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伴PIGA突变阴性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42岁,于2020年8月因“确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0年,贫血加重半年”入住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先后予以输注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达那唑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促造血、口服磷酸芦可替尼靶向治疗,半年后贫血进行性加重,且出现茶色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及FLaer结果均为阳性,PIGA突变阴性,诊断为PMF合并PNH克隆。加用糖皮质醇激素后1个月,患者脱离输血。治疗24个月时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AML-M5),除JAK2 V617F、ASXL1、SRSF2基因突变外,新获得RUNX1、PTPN11、KRAS、NRAS基因突变。患者疾病进展过程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负荷和PNH克隆在粒系表达均逐渐增高。给予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方案治疗后,患者达到部分缓解,为提高患者深度缓解率,拟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本病例提示,高风险突变基因ASXL1、RUNX1、PTPN11、KRAS、NRAS有可能使PMF细胞、PNH克隆细胞获得了“二次基因突变打击”,助长了恶性克隆增殖优势,可能促进PMF向AML疾病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益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滴眼液兔眼单次点眼的眼部药代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益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E-SLNs)滴眼液在兔眼单次点眼后的眼部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微乳法制备质量分数0.2%的E-SLNs,采用微量稀释法评估其在体外抑制镰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那他霉素滴眼液进行比较。取健康无眼疾新西兰大白兔25只,任取4只作为空白对照组,未给予药物干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另21只实验免依据处理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3只。双眼均用E-SLNs滴眼液点眼,分别于点眼后不同时间点采用滤纸收集泪液,处死动物后剖取角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泪液和角膜样品中的药物含量,并对样品药物的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及药物抑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泪液及角膜样品药物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4%~4.04%;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样品中药物RSD均小于10%。E-SLNs的半数抑菌浓度(MIC 50)和90%抑菌浓度(MIC 90)分别为0.37 μg/ml和0.89 μg/ml,那他霉素滴眼液的MIC 50和MIC 90分别为1.15 μg/ml和1.70 μg/ml。E-SLNs滴眼液兔眼单次点眼后,泪液、角膜中的药物质量分数达峰时间均为5 min,峰值质量分数分别为597.64 μg/g和33.15 μg/g。 结论:E-SLNs滴眼液兔眼单次点眼后在泪液及角膜中可获得远高于对致病镰刀菌MIC的药物质量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 131I继发骨髓造血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1例 131I治疗甲状腺癌后继发重度骨髓抑制的诊疗经过。该例行 131I治疗后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形态学检查及骨髓活检提示骨髓细胞增生减低,流式细胞学未见原始细胞,诊断为继发性骨髓造血衰竭。后经达那唑、环孢素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疾病持续进展,采用清髓预处理方案,行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获得长期无症状生存。这一结果提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 131I后继发骨髓造血衰竭是有效且安全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阐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8号染色体三体及特纳综合征嵌合体合并多发性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女,12岁,因"持续发热伴阵咳1周"于2017年6月25日入院。入院前当地医院检查:白细胞16. 9×10 9/L,中性粒细胞71.1%,超敏C反应蛋白233. 2 mg/L,胸部X线检查提示左下肺感染性病变,予以抗感染治疗后未见好转。遂来武汉儿童医院就诊,门诊以"肺炎"收入院。追问病史:入院前1 d患儿出现呕吐3次,平时身体欠佳,近2年反复发热,偶有腹痛。患儿出生6个月后每年多次因不同部位肺炎入院治疗,期间反复出现扁桃体化脓性感染。入院体格检查可见身高为134 cm(低于同龄人第三百分位),发育欠佳,智力一般,反应稍迟钝。面部可见散发黑色素痣,前额突出,眼距增宽,双内眦赘皮,鼻翼宽大,唇厚,双耳呈低位耳,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右手为通贯掌,左侧第五指不能并拢,右侧中指末端指节呈屈曲挛缩状,左足第四趾呈轻度外翻畸形,双侧足底跖纹加深,足底见散发黑色素痣。腹部体格检查见腹部平坦,腹肌软,肝脏触诊肋下平脐,脐周有深压痛,反跳痛阴性,未触及明显腹部包块,移动性阴性,肠鸣音正常3次/min。入院后完善检查,白细胞29. 21×10 9/L(正常值范围为3. 85~10. 00×10 9/L),中性粒细胞24. 96×10 9/L(正常值1.08~5.80×10 9/L),内见中毒颗粒伴核左移,超敏C反应蛋白230 mg/L(正常值0~3 mg/L),总胆红素24. 9 μmol/L(正常值2~19 μmol/L ),直接胆红素11. 0 μmol/L(正常值0~ 6.8 μmol/L ),白蛋白28.5 g/L(正常值39~53 g/L),前白蛋白11. 3 mg/L(正常值170~420 mg/L)。胸部及腹盆CT检查提示左肺下叶肺炎,肝脏增大,肋下6 cm,腹腔内部分肠管肠壁稍增厚。所见胸腰段脊柱T 12至L 3椎体边缘毛糙,L 5椎体边缘缺损,T 12和L 1部分融合,L 2/3椎间隙缩小(图1A)。患儿入院后按肺炎行抗感染治疗,感染指标控制不佳,入院后第五天患儿再次呕吐并诉腹痛,完善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左中下腹部局部肠管扩张,肠壁黏膜下水肿(图1B、1C),腹部X线检查提示高位不全性肠梗阻。完善头颅CT检查提示枕大池增大,双侧侧脑室体部平行分离,前纵裂较深,多考虑为胼胝体发育不良(图2)。腹部体格检查出现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小肠、结肠多处坏死(图3A~3C),回盲部至距末端回肠30 cm小肠共有5处肠坏死,最大直径约为0. 5 cm,大网膜包裹好。结肠共有5处肠坏死,大小为3 cm×4 cm,分别位于升结肠(1处),横结肠(2处),降结肠上端(1处),乙状结肠(1处)。横结肠2处坏死及降结肠坏死与空肠近端粘连严重,近端空肠扩张严重,直径约为8 cm,肠管增厚,水肿严重,可见4处少许浆肌层撕裂。行坏死结肠切除+肠粘连松解+肠修补+回肠造口+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后病理检查提示:阑尾淋巴组织增生,阑尾系膜炎及周围炎;肠壁坏死以及慢性炎症,小血管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图4A、4B)。术后予以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肝功能提示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黄疸指数高:总胆红素70.8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 000 U/L(正常值7~4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40 U/L(正常值10~40 U/L),予以护肝治疗。同时请多学科会诊,多学科会诊讨论考虑基因染色体疾病可能,完善染色体核型检查。术后第三天伤口感染,全层裂开(图5A),伴发热,最高体温达39. 5℃,结合伤口分泌物药敏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为丁胺卡那、利奈唑胺,加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40 mg抗炎,感染控制后出院。后续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提示:45X/47,XX,+8 (14%/86%),为8号染色体三体合并特纳综合征嵌合体核型。8个月后患儿情况好转,家长要求关闭回肠造瘘口,于本院行回肠造口闭合术,感染指标控制后出院。1年后患儿因伤口感染及腹壁瘘多次入院,予以换药清创、抗感染,嘱家属注意护理伤口(图5B)。后患儿腹壁伤口感染逐渐好转,自行在家护理,腹壁伤口形成瘢痕,肠壁瘘口突出腹壁,携瘘口生活(图5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寻常型天疱疮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8岁,因口腔糜烂1个月,面部、躯干、四肢红斑、水疱20 d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腔黏膜糜烂,伴疼痛,糜烂逐渐增多,当地医院行组织病理检查示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20 d前躯干部皮肤开始出现红斑、松弛水疱、大疱,易破溃,逐渐蔓延至四肢近端及面部,无发热、关节疼及光敏等症状。既往史:15年前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近10年服用甲泼尼龙(6 mg/d)并间断加用硫酸羟氯喹(0.2 g每日2次)。对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磺胺、洛美沙星、阿奇霉素、达那唑过敏。除长期服用甲泼尼龙及硫酸羟氯喹外否认接触新药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颊部、胸背及四肢近端散在红斑和0.5 ~ 4.0 cm不等薄壁松弛水疱,疱液清亮,尼氏征阳性,其间散在糜烂及渗出(图1A)。上下齿龈黏膜、颊黏膜及上腭后部多处糜烂(图1B)。未见面部蝶形红斑、脱发及关节肿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9.10 × 10 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12 × 10 9/L[参考值:(0.02 ~ 0.52) × 10 9/L,下同],红细胞4.35 × 10 12/L,血红蛋白126 g/L(115 ~ 150 g/L),血小板503 × 10 9/L。肝肾功能、尿便常规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阴性(1个月及2个月复查均为1∶320),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补体C3及C4、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抗ENA抗体、抗双链DNA抗体、C反应蛋白均正常;抗桥粒芯糖蛋白1(Dsg1)抗体26.19 RU/ml(阴性< 20 RU/ml),Dsg3抗体138.02 RU/ml(阴性< 20 RU/ml)。血清免疫印迹试验:表皮产物出现Dsg3条带,未见其他条带。口腔黏膜病理:表皮内水疱,基底细胞层上棘层松解(图1C);未见基底细胞空泡样变性,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系统性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系统性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是因淀粉样蛋白原纤维聚集沉积引起的蛋白质错误折叠疾病,可导致器官不可逆性功能障碍。本文根据疾病危险分层详述本病的系统性治疗方法,低危系统性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适用化疗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高危患者可用蛋白酶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及依沙唑米和免疫调节药物如来那度胺、泊马度胺及新型免疫制剂如达拉图马布、NEOD001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