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脑深部电刺激25周年应用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脑深部电刺激(DBS)现已成为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重要方法。DBS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迄今已经有25年的时间。本文通过对DBS在中国25年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综述,梳理历史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目前,DBS开展单位数量及手术量均飞速增长,治疗疾病谱日趋广泛(已涵盖运动障碍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等)。这些进步均与脑立体定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国产DBS设备的开发密不可分。目前国产DBS设备已具备变频刺激,高场强磁共振兼容,闭环刺激,远程程控等先进功能,为服务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当然,DBS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DBS的神经机制,最优靶点的选择以及疗效的预测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远程程控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6至10月在四川省12家暂缺随访专员的综合医院的CIED置入患者,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远程随访中心的随访专员通过5G云技术支持平台对患者器械进行实时远程检查和远程程控。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器械报警事件、再程控事件、不良反应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结果:共纳入195例CIED置入患者,年龄(72.5±11.3)岁,男性103例(52.6%),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远程检查和程控,用时(5.8±4.0)min。根据随访结果,91例患者的CIED需要再程控,累计参数调整104次。所有程控过程通信情况无异常,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97.9%(191/195)的患者信任或比较信任远程随访,86.7%(169/195)的患者愿意选择远程随访模式进行设备管理。结论: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CIED患者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可能是可行、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XR技术的医用直线加速器质量保证远程培训系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发一种用于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质量保证(QA)的多终端虚拟仿真远程培训系统,以提高放疗工作人员及医学生的QA操作技能,并降低培训辐射危险。方法:运用Unity 3D扩展现实(XR)技术制作虚拟现实交互软件,基于放疗技术以及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质量控制内容搭建培训系统,开发多终端使用平台,并搭建远程控制模块。采用多角度评价体系,并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系统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系统还原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治疗室现场环境和实物,可实现对加速器5G远程控制,进行非现场的QA演示与指导。截至2022年3月1日,系统累计培训133人次,收回系统应用有效问卷76份,其中90.79%(69/76)的调查对象对系统显示的实验结果表示信任,并有88.16%(67/76)的调查对象认为该培训系统是必要的。结论:本培训系统培训效果反映良好,从根本上降低了培训辐射危险,可为加速器QA培训模式的改革和进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2020)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主要用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诊断、监测和治疗。对已接受CIED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是CIED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随访可了解CIED治疗的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及CIED本身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故障,了解CIED是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使患者得到最优治疗获益。因患者植入CIED类型不同,其随访目的、频度、方式和内容均有所不同。随访方式包括诊室随访和远程随访,但远程随访的患者,仍建议每年至少1次诊室随访。常规起搏器患者建议选择合适的起搏方式并优化参数,以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建议程控合适的心动过速识别参数和治疗参数,以减少ICD电击治疗。对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则需要优化再同步参数,保证高比例的再同步起搏,以提高CRT反应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参与的CIED患者的随访和程控,需要专门人员经过培训合格后方能胜任。而对于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CM)患者的随访,建议设置合理的感知和监测参数,并根据随访检出事件结果来决定其后续的诊疗措施。所有开展CIED治疗的医院均应建立规范的CIED资料的登记和管理制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紧急远程程控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不恰当电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遭受电击时,程控医师应对其设备进行及时有效的询问及参数修改。本文报道1例远程程控在ICD不恰当电击患者中的成功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张力障碍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远程程控与传统程控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肌张力障碍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行远程程控与传统程控方式的疗效差异及远程程控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接受DBS手术治疗肌张力障碍且术后行远程程控的29例患者(远程程控组)与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接受DBS手术治疗且术后行线下门诊传统程控的20例患者(传统程控组)的临床资料。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远程和(或)门诊程控次数,估算程控费用;术前、术后1年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BFMDRS-M)和功能障碍评分量表(BFMDRS-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改善率以评估肌功能障碍改善程度的差异。根据电极植入靶点情况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苍白球内侧部(GPi)亚组和丘脑底核(STN)亚组,比较不同亚组和同一亚组中不同程控组的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程控次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年龄、性别、病程、电极植入靶点、居住地至医院距离、术前BFMDRS-M及BFMDRS-D评分基线数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与传统程控组相比,远程程控组每例的程控费用[ M( Q1 , Q3)]明显减少[3 344(1 541,5 183)元对比5 313(2 953,10 773)元, Z=-2.16, P=0.031]。两组患者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远程程控组和传统程控组中,GPi与STN两亚组的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远程程控次数(仅远程程控组数据比较),总程控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GPi亚组和STN亚组中,远程程控组的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与传统程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总程控次数均多于传统程控组(均 P<0.05)。 结论:远程程控对肌张力障碍行DBS治疗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程控策略,能够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远程程控与传统门诊程控效果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应用传统面对面程控与远程程控方式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进行DBS手术的30例PD患者。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于门诊开机进行首次程控,之后每3个月程控1次,根据不同的程控方式分为远程程控组(15例)与传统门诊程控组(15例)。于术前、开机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术后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统一帕金森病运动量表第三部分(MDS-UPDRS Ⅲ)评分、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不良反应、治疗相关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手术年龄、病程、术前MDS-UPDRS Ⅲ评分(多巴胺能药物未起效状态)、术前LEDD、术前药物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基本具有可比性。开机后6个月,远程程控组与门诊程控组比较,MDS-UPDRS Ⅲ评分及其改善率、不良反应发生比例、LEDD减少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远程程控组较门诊程控组患者的程控耗时少[ M( Q1, Q3)分别为38(27,62)、120(72,216)h, U=25.50, P=0.001]、支出的程控费用少[ M( Q1, Q3)分别为900(900,1 200)、8 000(1 800,12 500)元, U=11.00, P=0.001]。远程程控组患者开机后6个月对症状控制的总体满意度、家属及护理人员对程控治疗过程的满意度、患者及家属对与程控医生沟通的有效程度评分均高于门诊程控组(均 P<0.05)。 结论:PD患者DBS术后采用远程程控与门诊程控可获得相似的治疗效果,远程程控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且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基于微电极记录结果远程程控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远程程控与传统门诊程控的疗效,并探讨微电极记录(MER)在术后程控刺激触点选择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122例PD患者,术后1个月开机,开机后1年进行随访。根据术后程控方式和首次程控刺激触点的选择策略分为门诊常规程控组(39例)、远程常规程控组(41例)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42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开机用时,以及开机时出现不适感的次数、开机后1年药物关期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的改善率、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LEDD)减少率、开机后1年的程控次数、随访期间的程控需求比例。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Hoehn-Yahr分期(H-Y分期)、术前LEDD、术前药物关期UPDRS-Ⅲ评分、术前药物关期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术前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开机后1年,3组患者药物关期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60, P>0.05),而在LEDD减少率[ M( Q1, Q3)]方面,远程常规程控组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均显著高于门诊程控组[分别为46.7%(30%,50%)、46.6%(30%,60%)、33.3%(0%,50%), H=6.05, P=0.049];程控次数[ M( Q1, Q3)]方面,远程常规程控组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均高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分别为6(5,7)次、6(5,8)次、5(4,7)次, H=8.35, P=0.015],而随访期间程控需求比例均低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分别为31.7%(13/41)、31.0%(13/42)、56.4%(22/39), χ2=7.00, P=0.030]。MER指导远程程控组的开机用时[ M( Q1, Q3)]显著短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和远程常规程控组[分别为43.5(36.0,54.0)min、125.0(106.0,134.0)min、124.0(104.5,150.0)min, H=79.72, P<0.001],开机时出现不适感的次数[ M( Q1, Q3)]显著少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和远程常规程控组[分别为1(0,1)次、3(3,3)次、3(3,3)次, H=86.17, P<0.001]。 结论:PD患者DBS术后远程程控可获得与门诊程控相当的疗效,而应用MER能够提高远程程控的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通过5G远程随访系统处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植入术后膈肌刺激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患者男性,68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伴晕厥,经静脉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2个月出现明显的膈肌刺激,因当地专业工程师外地出差,无法赶到现场,遂通过5G云远程随访系统进行远程随访和程控.通过远程程控测量发现,CRTD工作正常,左室四个点位均存在膈神经刺激,遂进行左室电极多点位阈值测量及膈神经刺激实验,当测试近端4点至除颤线圈时发现,7.5 V无膈肌刺激,起搏阈值1.75 V,随即将左室向量改为近端4点至除颤线圈,随后优化调整有关参数,患者膈神经刺激现象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医疗联合体内远程心电诊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构建科学、系统的医疗联合体内远程心电诊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远程心电诊断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修改和完善医疗联合体内远程心电诊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条目;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指标权重,构建完整的医疗联合体内远程心电诊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21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位于武汉市经济开发区医疗联合体单位的六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预调查对象对医疗联合体内远程心电诊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和条目进行预调查及信效度检验.结果 第1、2轮专家函询回收率分别为100.0%、86.2%;专家积极系数为0.86,专家积极性高.第1、2轮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分别为0.84、0.85,专家函询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最终建立7个一级指标(组织与环境、领导作用、核心流程、人员支持、过程控制、绩效评价、持续改进)和24个二级指标的医疗联合体内远程心电诊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且指标权重设置合理.量表总的内容效度指数是0.912,Cronbach's α系数为0.783.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医疗联合体内远程心电诊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远程心电诊断的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