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中心8 818例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脊柱畸形矫形术治疗8 8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发生深部感染。将初次手术后3个月之内发生的感染定义为早发性感染,初次手术3个月后发生的感染定义为迟发性感染。所有感染患者行清创灌洗、术后引流冲洗,并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若感染无法根除,如手术后时间不足2年,暂予伤口换药保留内固定;如手术后时间达到2年,评估融合情况满意后可在伤口清创的同时取出内固定。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评估取出内固定者矫正丢失情况。结果:共有60例(0.68%, 60/8 818)术后发生深部感染,早发性感染11例(发生率为0.12%, 11/8 818),迟发性感染49例(发生率为0.56%, 49/8 81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融合节段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5年是深部感染发生的高峰期。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最低,综合征性及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初次培养阴性率较高,早发性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居多;迟发性感染中痤疮丙酸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明显增高。经治疗后早发性感染组中9例保留内固定,2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迟发性感染组中5例保留内固定,10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34例手术时间超过2年直接取出内固定;其中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后1个月重新植入内固定;另有1例患者因矫正丢失在取出内固定3年后重新植入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取出内固定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冠状面矫正丢失。结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为0.68%,早发性感染发生率较低,迟发性感染较高;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与综合征性脊柱侧凸患者有着较高的感染风险。如果感染在反复清创后无法根除,推荐在术后2年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但仍存在矫正丢失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早中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外科治疗的早中期效果。方法:收集147例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CAVSD患儿,男85例,女62例;中位手术年龄5个月(1个月~10岁),中位体质量5.5 kg(2.4~20.9 kg)。所有患儿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CAVSD;术中行房室瓣成形,同期修补合并畸形。按计划门诊随访,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应用SPSS 2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47例CAVSD患儿均实施一期手术矫治。术后早期死亡7例(4.76%),其中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I)3例,术后恶性心律失常1例;余140例痊愈出院。3例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安装永久起搏器。随访1~10年。晚期死亡2例,1例因感染未及时就诊,1例原因不详。再次手术5例,因重度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MI/TI)4例,迟发的AVB 1例。中期随访结果显示重度MI 9例,重度TI 4例。手术年龄<3个月与≥3个月的患儿相比,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出院前重度MI及总死亡比例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期随访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与不合并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手术年龄、术后C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期随访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存在1~3 mm的VSD残余分流,随访中26例已闭合,3例残余分流较前缩小。 结论:改良单片法矫治CAVSD效果良好,手术死亡比例低,再手术率低。但年龄<3个月的患婴死亡比例明显增高,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延长,术后早期出现重度MI比例高。CAVSD术后易出现重度MI、TI,需长期随访,应及时给予处理。合并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除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延长外,其他与核型正常患儿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剑突下切口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胸腺肿瘤9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采用剑突下切口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9例胸腺肿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4~83岁,平均(54.8±15.2)岁。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胸部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了解胸腺肿物与周围组织、血管关系,术前均未行肿物穿刺活检。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输血、加用肋间切口和中转开胸。术后无迟发出血、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胸腔或纵隔积气、重症肌无力等并发症。全组随访1~12个月,期间无肿瘤复发及特殊不适,疗效满意。经剑突下切口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胸腺肿瘤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下肢长骨骨折相关感染的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成人下肢长骨骨折相关感染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31例成人下肢长骨骨折相关感染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35.7±16.7)岁;急性感染9例,延迟感染3例,迟发感染19例;分别按照感染分期采用保留或取出内置物后行清创、植骨、骨延长等治疗;术后定期复查并至少完成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和血化验指标变化,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Paley骨折愈合评分。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0(13.0,31.0)个月;9例急性感染患者中6例保留了内置物,1例因无法耐受换药、2例因感染控制不满意取出内置物;3例延迟感染患者中1例保留了内置物,2例因感染控制不满意取出内置物;19例迟发感染患者中均取出内置物清创后5例行局部植骨,6例行Masqulet技术,8例行骨搬移治疗。所有患者均获愈合,无感染复发;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5例,良5例,可1例。结论:成人下肢骨折相关感染应按临床分期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急性和延迟感染争取保留内置物,慢性感染取出内置物并彻底清创后行骨与软组织重建,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可获得满意临床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蜂窝状抗生素骨水泥联合ALTF治疗手部复杂性感染19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蜂窝状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股前外侧皮瓣(ALTF)在手部复杂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对19例手部复杂性感染患者采用清创及蜂窝状抗生素骨水泥覆盖手部感染创面,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20~68岁。7例采用1次清创及蜂窝状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创面后感染控制;9例先后采用2次清创及蜂窝状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创面后感染控制,3例先后采用3次清创及蜂窝状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创面后感染控制。感染控制后取出骨水泥,用游离ALTF覆盖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5 cm×6 cm~10 cm×13 cm,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6例存在肌腱缺损,采用肌腱移植或转位修复。随访截止时间至2021年1月,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及皮瓣供区愈合情况,皮瓣及手指感觉、患者对皮瓣外观满意度以及手指屈、伸功能,了解皮瓣供区有无特殊不适以及是否影响行走等。结果:术后随访18~24(平均19)个月,感染均控制,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供区愈合良好,无迟发性感染发生。手功能按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5例,差2例。结论:蜂窝状抗生素骨水泥在手部复杂性感染中可覆盖保护外露的肌腱、骨质等组织,也减少抗生素全身用量及给药时间,减少抗生素不良反应及耐药性,感染控制后ALTF覆盖创面,重建局部血供及微环境,是治疗手部复杂性感染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治疗手部复杂性感染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痤疮角质杆菌性慢性眼内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痤疮角质杆菌性慢性眼内炎是内眼手术及穿孔性眼外伤后迟发性感染性眼内炎最常见的病因,具有迟发、慢性沉闷性、反复及嗜晶状体的特征。痤疮角质杆菌是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常规细菌培养检测时间长、阳性率低,现代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显著提高了病原体的检出率。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主要包括眼内注射抗生素,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囊袋部分或全部切除,及人工晶状体取出/置换术,大部分病例视力预后良好。痤疮角质杆菌性眼内炎早期易被误诊为非感染性虹膜睫状体炎、后发性白内障等,长时间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后囊切开会导致眼内炎症进行性恶化,因此本文就其致病原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吻合夹系统治疗急性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内镜吻合夹(over-the-scope-clip,OTSC)系统治疗医源性胃肠穿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2016年5月至2023年12月内镜下检查及治疗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患者基本信息、穿孔原因、穿孔直径大小、住院时间、治疗后转归、并发症、治疗成功率等,综合评估应用OTSC系统治疗医源性胃肠道穿孔的有效性,并分析可能与OTSC系统封闭失败相关的影响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21例急性医源性胃肠道穿孔患者,男12例,女9例;年龄(61.95±15.47)岁;4例十二指肠部位穿孔,10例胃穿孔,7例结肠穿孔;穿孔直径(1.18±0.56)cm;穿孔封闭时间(8.29±4.42)min。21例患者中5例封闭穿孔失败,其中2例乙状结肠穿孔因OTSC封闭不全及时转外科手术,3例为十二指肠结肠及结肠脾区穿孔,OTSC系统封闭术后3例迟发腹腔感染;16例OTSC系统封闭穿孔后无迟发穿孔等并发症。封闭成功组患者住院时间[(11.56±6.53)d]短于封闭失败组[(38.00±21.34)d],封闭失败组被动穿孔的比例(100%,5/5)大于封闭成功组(31%,5/16),OTSC系统对被动穿孔的的封闭成功率(50%,5/10)低于主动穿孔(100%,11/11),封闭失败组穿孔直径[(1.72±0.80)cm]大于封闭成功组[(1.06±0.49)cm],封闭失败组穿孔直径≥2.0 cm比例(80%,4/5)高于成功组(12.5%,2/16),封闭失败组十二指肠-结肠穿孔比例(100%,5/5)大于封闭成功组(37.5%,6/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49、0.012、0.012、0.037、0.011、0.035)。 结论:OTSC系统封闭急性医源性消化道穿孔具有显著疗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穿孔转外科的手术概率,值得推广应用,穿孔直径(≥2 cm)、穿孔方式(被动穿孔)、穿孔部位(十二指肠-结肠操作困难部位)可能是导致OTSC系统封闭穿孔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开颅术后额窦感染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额窦感染的病因以及采用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开颅术后额窦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分析开颅术后额窦感染的可能病因、术中情况及疗效。结果:20例患者术中均可见额窦引流通路堵塞,其中人工材料堵塞12例,骨质畸形愈合6例,瘢痕形成堵塞2例。术中留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者13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星座链球菌3例、阴沟肠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20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6个月至5年),患者头皮切口及皮肤窦道伤口均愈合,颅内、鼻腔均未见迟发性感染征象。结论:开颅术后额窦感染多见于鼻窦内人工异物残留及引流通路不畅;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有利于彻底清除感染灶并使鼻窦引流通畅,有助于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2月— 2019年6月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医院收治的23例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7~51岁[(34.3±2.2)岁]。视力受损程度:4例指数,4例手动,9例光感,6例无光感。术前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15例:5例P100波幅完全消失,10例波幅低于正常值下限且潜伏期延长。受伤至手术时间3 h~14 d[(3.3±0.6)d]。均行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其中11例有硬脑膜裂口,同时行硬脑膜修补术。记录术中所见骨折及硬脑膜撕裂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结合经典视力改善评估方法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低视力及盲目分级标准,比较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3个月视力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出院时患者意识状态,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周[(13.5±2.4)周]。术中显微镜下探查发现所有患者视神经管骨折,3例在额部骨折处伴硬脑膜破裂口,8例筛板碎骨片处伴前颅底硬脑膜破裂口。手术时间108.5~224.3 min[(151.8±30.2)min],其中开颅时间(32.5±8.4)min;术中出血量90.5~165.3 ml[(121.3±15.5)ml];住院时间14~26 d[(19.7±3.4)d]。术后10 d,13例视力改善(57%),5例脱盲(2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17例视力改善(74%),9例脱盲(39%),与术后1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6例无效,其中4例术前无光感且VEP检查波幅完全消失。所有患者出院时GCS 15分,术后3个月GOS 5分,预后良好。术后1例脑脊液鼻漏,平卧7 d后愈合。余未出现迟发血肿、癫痫、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可早期改善视力,提高脱盲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2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激素耐药型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分析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儿童激素耐药型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年1月至 2020年 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儿科接受RTX治疗的激素耐药型原发性FSG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 12例患儿,初始激素耐药 10例,迟发激素耐药 2例,首次接受RTX治疗的年龄为 8.00(5.15,15.25)岁.随访第六个月,3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末次随访时,1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接受治疗次数≥3次的患儿的缓解率高于<3次的患儿(随访第六个月,66.7%比 25.0%;末次随访,66.7%比 12.5%).迟发激素耐药患儿的缓解率高于初始激素耐药型患儿(随访第六个月,100%比 20.0%;末次随访,100%比 10.0%).伴有非肾病范围尿蛋白的患儿的缓解率高于伴有肾病范围尿蛋白的患儿(随访第六个月,50.0%比 16.7%;末次随访,33.3%比 16.7%).治疗随访过程中1例患儿出现输液反应,3例出现重症肺炎.结论 RTX对部分儿童激素耐药型原发性FSGS有效,但对初始激素耐药型或伴有肾病范围尿蛋白的患儿疗效不佳.治疗次数的增加可能有利于稳定临床缓解率.RTX治疗后需密切随访,预防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