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籽用美洲南瓜EMS诱变突变体库的构建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籽用美洲南瓜突变体库,加快籽用美洲南瓜种质资源创新进程,对南瓜品种选育、品种改良以及遗传基础的拓宽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利用1.8%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籽用美洲南瓜ZHL4种子15 h,然后对M1和M2代群体单株进行表型变异观察,同时对M2群体变异株系ZHL4-33进行显微组织结构观察.[结果](1)M2群体中共筛选到242个突变植株,45种表型变异,变异类型涵盖了突变株的各个生长时期以及各植物器官,总的突变频率达到25.17%.(2)突变体叶片栅栏组织厚度显著高于野生型,排列紧凑,维管形成层痕迹明显;突变体茎维管束多而密集,导管直径小于野生型,髓部发达,细胞间隙较小,细胞数目有所增加.[结论]初步构建了由425 个M2家系所组成的籽用美洲南瓜突变体库,为籽用美洲南瓜功能基因组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材料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3例;年龄31~65岁,平均46.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术后即刻依据Matta评分系统评估双柱及后壁骨折的复位情况,测量正常侧及术后患侧髋关节股骨头中心点的垂线与髋臼外侧边缘的夹角(CE角)及股骨头包容度变化情况,以评价骨折复位效果;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结果:13例患者术后获16~52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和髋臼骨折的复位固定,后壁骨折间接复位满意,髋臼包容度满意。手术时间为130~270 min,平均155.5 min;术中出血量为600~5 600 mL(平均1 150.5 mL);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平均6 U(2~12 U)。术后即刻根据X线片按Matta标准评估复位质量:髋臼后壁骨折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9例。根据术后即刻X线片,患侧髋关节CE角(43.53°±3.46°)与正常侧(43.19°±3.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侧股骨头包容度(76.56%±15.50%)与正常侧(75.32%±16.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为12~18分,平均16.5分;其中髋关节功能优9例,良3例,一般1例。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骨折复位均未丢失,骨折内固定牢固,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 结论:采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可达到骨折复位满意、髋关节包容性好的目的,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AVSD)的中长期外科治疗效果及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125例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79例;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72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rtial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VSD)34例,过渡型房室间隔缺损(intermedia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AVSD)19例;中位手术年龄为14个月。根据解剖分型分别采用房间隔缺损修补、房室瓣整形、改良单片法、双片法进行手术治疗。统计患儿的病死率、再手术率。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及Cox回归分析患儿病死率及再手术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房室瓣成形术,体外循环时间为(10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7±26)min,呼吸机辅助时间为(35±18)h,术后住院时间为(13.8±4.5)d。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8例,左房室瓣重度反流3例,左房室瓣反流伴狭窄1例,房间隔残余分流1例,左室流出道狭窄1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肺部感染7例(其中重症肺炎1例),脓毒症2例。术后总病死率为6.4%(8/125),近五年(2015~2019年)病死率为4.3%(2/46)。死亡病例的病理分型为C-AVSD5例,I-AVSD 1例,P-AVSD 2例;其中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脓毒症2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重症肺炎1例。再手术率为6.4%(8/125),其中早期手术(住院期间或出院后30 d内)6例,包括左侧房室瓣反流3例,左室流出道狭窄1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晚期手术(出院30 d后)2例,均为左侧房室瓣重度反流,其中1例合并左侧房室瓣狭窄。再次手术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左房室瓣发育不良的AVSD患儿再次手术的风险是不合并左房室瓣发育不良的5.212倍(95%置信区间:1.151~23.600)。结论:本中心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中长期外科治疗效果良好,左侧房室瓣发育不良是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并且是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膝关节后侧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锚钉治疗10例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后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1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改良膝关节后经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系统联合带线锚钉治疗10例PCL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后1月、3月和6月复查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收集并比较术前、术后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症状,随访时间3~12月,全部一期愈合,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25.08±7.60)、(95.32±1.08)分;Tegner评分分别为(3.42±0.78)、(8.60±0.32)分;术后分值均显著优于术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65、2.304, P<0.05)。 结论:经膝关节后侧腓肠肌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带线锚钉治疗PCL撕脱骨折简单便捷,安全有效,暴露充分,无神经血管损伤风险,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多裂肌肌纤维变化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健侧和患侧腰椎椎旁多裂肌形态及纤维类型的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对腰椎多裂肌肌纤维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腰椎手术的单侧病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5例,于术中取其L 4~L 5、L 5~S 1水平双侧椎旁多裂肌,冷冻组织后切片,然后行改良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ATP)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中心和4个周边视野,共5个视野,计数5个视野内I、II型肌纤维的数目,并采用显微镜刻度尺随机测量20条I型肌纤维和20条II型肌纤维的直径,取其平均值为肌纤维的最小直径。 结果:5个视野下,患侧I型肌纤维个数为60个,健侧I型肌纤维个数57个,两侧的I型肌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侧II型肌纤维个数为39个,健侧II型肌纤维个数40个,2侧的II型肌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微镜刻度尺测量,患侧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的最小直径均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侧椎旁多裂肌的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的最小直径均显著低于健侧,即患侧与健侧多裂肌的组织学特性不同,均发生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司氯胺酮对老年人群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早期恢复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对老年人群乳腺癌术后早期恢复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老年女性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E组)50例,手术开始前给予0.25 mg/kg艾司氯胺酮单次推注并以0.125 kg/h的速度维持;对照组(C组)50例,给予同样容积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及术毕24 h、48 h内的阿片类药物需求量,术中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术后3 d、7 d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ale,HAMD-17)评分和术后恢复质量评分(quality of recovery-15 scale,QoR-15),术后3 d内的术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和简易智力状态(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计算神经认知恢复延迟(delayed neurocognitive recovery,DNR)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E组可降低术中(41.8±7.7 vs. 38.4±7.1, t=1.34, P=0.027)和术后24 h(35.9±4.5 vs. 33.4±4.1, t=2.09, P=0.005)的舒芬太尼用量,同时降低术中低血压[19(40.4%) vs. 9(18.7%), χ 2=3.42, P=0.025]和心动过速的发生[6(12.7%) vs. 0(0%), χ 2=4.17, P=0.012]。虽术后3 d内谵妄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组仍可降低HAMD-17及DNR的发生率[13(27.6%) vs. 2(4.1%), χ 2=6.02, P=0.001],同时提高术后3 d的QoR-15评分(78.7±9.2 vs. 82.7±6.2, t=7.52, P=0.01)。 结论: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术后认知恢复延迟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术后早期的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人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治疗: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米曲菌胰酶片治疗老年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与促胃肠动力药物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老年PDS患者用随机数表法抽样分为3组,莫沙必利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5 mg/次,3次/d,餐前服用,疗程2周),米曲菌胰酶片组采用米曲菌胰酶片治疗(244 mg/次,3次/d,餐中或餐后服用,疗程2周),联合治疗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和米曲菌胰酶片治疗(用法用量同前,疗程2周)。采用改良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SI)评分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停药4周后,对患者进行NDSI评分、不适强度评分和PDS评分,同时进行疗效分析和药物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全国16家三级甲等医院参加本研究,共有323例患者入组,其中,莫沙必利组105例,米曲菌胰酶片组109例,联合治疗组109例。研究对象中,男148例(45.8%),女175例(54.2%),年龄60~100(71.4±9.0)岁;3组的基线特征无差异。治疗后,3组的NDSI评分均明显下降( P<0.001);不论是米曲菌胰酶片组还是联合治疗组,治疗1周、2周的NDSI评分与莫沙必利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的不适强度评分和PDS评分在治疗后均下降( P<0.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评分下降最明显;米曲菌胰酶片组第1周和第2周的不适强度评分和PDS评分均低于莫沙必利组[不适强度评分:第1周,4.0(2.8,8.0)分比6.0(3.0,10.0)分;第2周,3.0(0.0,5.0)分比4.0(2.0,6.0)分; P值均<0.05。PDS评分:第1周,6.0(3.0,9.0)分比7.0(3.5,10.5)分;第2周,3.0(0.0,5.0)分比4.0(2.0,7.0)分; P值均<0.05]。莫沙必利组、米曲菌胰酶片组和联合治疗组在治疗1周时的总有效率均超过15.0%,治疗2周时总有效率分别为55.2%、68.8%和73.4%,其中米曲菌胰酶片组和联合治疗组的2周总有效率均高于莫沙必利组( P=0.041和 P=0.006)。停药后,莫沙必利组的复发率最高(9.5%),显著高于米曲菌胰酶片组(1.8%, P<0.05)和联合治疗组(1.8%, P<0.05)。3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米曲菌胰酶片可以安全、有效改善老年人PDS症状,其治疗老年人PDS的效果与莫沙必利相近,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米曲菌胰酶片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人PDS的效果优于单用一种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疆出血热病毒基因组抗原表位及其实验室检测价值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掌握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NP)和糖蛋白(GP)片段的精细抗原表位谱分布,明确优势抗原表位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实验室检测中的价值。方法:2014—2021年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将CCHFV YL04057株采用改良生物肽合成方法分段表达出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最小合成短肽,以CCHFV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14B7(IgM)或CCHFV阳性羊血清为抗体,用免疫印迹方法鉴定出NP和GP片段上具有抗原活性的最小抗原表位(BCE),并采用邻接法将获得的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与不同地区的CCHFV进行空间聚类,确定BCE组合方式与地理区域分布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建立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原核表达质粒(pET-32a、pGEX-KG)和带有不完整谷胱甘肽(GST188)标签的原核表达质粒(pXXGST-ST-1)构建和表达NP片段上6个不同肽段长度的优势抗原表位,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方法,以经免疫荧光法(IFA)鉴定的CCHF羊血清为对照,统计分析不同肽段长度的抗原表位重组蛋白与IFA检测结果的特异度、敏感度和总符合率。结果:CCHFV NP和GP片段共有30个具有抗原活性的BCE,其中NP片段抗原表位集中的核心中间片段NP 2(aa 170~305)有6个BCE,两端的NP 1(aa 1~200)和NP 3(aa 286~482)有9个BCE;GP片段的Gc(aa 1~558)和Gn(aa 533~708)片段有14个BCE和1个包含15个氨基酸的长抗原肽(AP),NP片段BCE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1%,GP片段对应的同源性为89.1%。在GP片段9个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中,由GnEc1、GnE2、GnE4、GcE3、GcE6和GcAP-4(Ap)6个组合BCE可将15株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CCHFV聚类成亚洲Ⅰ、亚洲Ⅱ、非洲Ⅰ、非洲Ⅱ和欧洲 5个地理类群。构建表达的PET-32a-NP(全长)、PGEX-KG-NP 2(aa 170~305)、pGEX-KG-NP 2-1(aa 235~275)、PGEX-KG-NP 2-1-1(aa 237~256)、pXXGST-1-NP 2-1-2(aa 250~265)和PGEX-KG-NP 2-1-3(aa 260~276)6个重组蛋白CCHFV NP兔多克隆抗血清(pAb)免疫印迹反应阳性,以33份经IFA CCHF检测的羊血清为参照,以NP 2和NP 2-1 2个片段构建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最好,敏感度分别为73.4%(11/15)和66.7%(10/15),特异度分别为100%(18/18)和94.4%(17/18),总符合率分别为87.9%(29/33)和81.8%(27/33)。 结论:CCHFV NP和GP上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具有抗原免疫活性的BCE,其中,优势抗原表位在CCHF实验室血清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早中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外科治疗的早中期效果。方法:收集147例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CAVSD患儿,男85例,女62例;中位手术年龄5个月(1个月~10岁),中位体质量5.5 kg(2.4~20.9 kg)。所有患儿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CAVSD;术中行房室瓣成形,同期修补合并畸形。按计划门诊随访,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应用SPSS 2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47例CAVSD患儿均实施一期手术矫治。术后早期死亡7例(4.76%),其中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I)3例,术后恶性心律失常1例;余140例痊愈出院。3例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安装永久起搏器。随访1~10年。晚期死亡2例,1例因感染未及时就诊,1例原因不详。再次手术5例,因重度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MI/TI)4例,迟发的AVB 1例。中期随访结果显示重度MI 9例,重度TI 4例。手术年龄<3个月与≥3个月的患儿相比,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出院前重度MI及总死亡比例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期随访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与不合并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手术年龄、术后C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期随访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存在1~3 mm的VSD残余分流,随访中26例已闭合,3例残余分流较前缩小。 结论:改良单片法矫治CAVSD效果良好,手术死亡比例低,再手术率低。但年龄<3个月的患婴死亡比例明显增高,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延长,术后早期出现重度MI比例高。CAVSD术后易出现重度MI、TI,需长期随访,应及时给予处理。合并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除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延长外,其他与核型正常患儿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胸神经阻滞-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TTPB)-胸神经阻滞(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90例,年龄4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单纯全麻组(C组)、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L组)和罗哌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R组)。采用喉罩全凭静脉麻醉,L组和R组喉罩置入后依次进行PECSⅠ、PECS Ⅱ和TTPB,在上述3点分别注射0.4%复方利多卡因15、15、10 ml(L组)和0.375%罗哌卡因15、15、10 ml(R组)。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PCA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μ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记录拔除喉罩后10 min时Ramsay评分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实际按压次数比值(D 1/D 2比值)、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R组和L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缩短,Ramsay镇静评分降低,术后VAS评分降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D 1/D 2比值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 P<0.05);与R组比较,L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D 1/D 2比值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 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抑制术后痛敏反应和促进术后早期恢复,且其优化效果较罗哌卡因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