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外伤所致视力障碍两种不同方式视神经减压术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经额和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所致视力障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手术的68例(68眼)颅脑外伤所致视力障碍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经额手术组35例,经鼻手术组33例。比较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经额手术组中有13例视力获得明显提高,14例稍有改善,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7.1%。经鼻手术组中有13例视力明显提高,13例稍有改善,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7, P=0.870)。 结论:经额和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所致视神经损伤效果肯定,二者疗效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10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43例TON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进行常规视神经管减压手术24例(对照组),应用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式19例(试验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长等,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变化以评估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估指标为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手术时长为56.3~103.5 min[(76.6±23.4)min],试验组为75.1~121.6 min[(93.2±1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5, P=0.009)。两组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的术前视力:无光感6例、光感10例、眼前手动6例、眼前指数2例;术后3个月,无光感5例、光感7例、眼前手动7例、眼前指数3例、LogMAR视力表≥0.02 2例,手术有效比例为9/24。试验组术前视力:无光感4例、光感7例、眼前手动6例、眼前指数2例;术后3个月,无光感3例、光感4例、眼前手动3例、眼前指数6例、LogMAR视力表≥0.02 3例,手术有效比例为13/19。两组间手术有效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6, P=0.036)。两组无一例发生脑脊液鼻漏、颈内动脉损伤及嗅觉丧失等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治疗TON在临床实践中安全、可行,并能提高对TON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ON)是颅脑外伤后直接或间接造成视神经损伤后以视力下降、失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随着内镜手术技术的普及,经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成为治疗TON的主要方式。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部分患者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即使经过积极治疗视力也难以完全恢复至受伤前水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本文对TON经鼻内镜手术,手术治疗时机、预后相关因素及手术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临床医师提高对该病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ETOCD)对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TON患者。按是否接受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将患者分为非手术治疗组(14例16只眼)与手术治疗组(33例33只眼),以患者视力级别的提高做为临床疗效判定。结果:在TON 47例(49只眼)中,非手术治疗组,有效3只眼,有效率18.8%;手术治疗组,有效25只眼,有效率75.8%,两组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P <0.05)。伤后<72小时手术治疗21只眼,有效16只眼,有效率为76.2%,伤后≥72小时手术治疗12只眼,有效9只眼,有效率为75.0%,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P >0.05)。 结论:ETOCD是治疗TON的有效手术方式,且具有微创、侵入性小、术区暴露充分及术野清晰等优势。对于伤后超过72小时且小于两周的患者,手术治疗也具有明显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额眶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计算机三维模拟设计切除额眶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病灶范围、术中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进行视神经管减压,以保护视神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额眶部稳定期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计算机三维模拟技术设计切除病灶范围,术中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对额眶部骨纤维组织进行保留外形的次全切除、按设计模型立体额眶部开窗,同时对视神经管内段和球内段进行术中减压,保留额眶带的外形重塑。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测量突眼度、患侧额部前凸点左右差值、患侧额部外侧点左右差值、眶额点左右差值、患侧视力,检查眼底情况,并对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6个月各左右差值使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2.5岁。7例患者均获6~39个月随访,平均11.4个月。术后6个月,两侧眼球突度的差异变化,由术前平均(6.7±1.6) mm,改善至(2.9±1.1)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患侧额部前凸点左右差值从术前(18.1±3.4) mm,改善到术后即刻(3.1±3.5) mm( P=0.001)、术后6个月(4.0±3.6) mm( P=0.001);额部外侧点左右差值从术前(21.4±4.1) mm,改善到术后即刻(1.8±1.9) mm( P<0.001)、术后6个月(2.5±2.1) mm( P<0.001);眶额点左右差值从术前(12.2±2.5) mm,改善到术后即刻(2.3±3.0) mm( P=0.004)、术后6个月(2.7±2.9) mm( P=0.006)。患侧视力检查术前平均裸眼视力4.5,术后6个月4.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计算机三维模拟设计切除病灶范围、术中导航技术辅助进行视神经管减压,可以安全、有效的保护视神经,精确改善稳定期额眶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患者额眶部外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创伤性视神经损伤诊治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是颅脑外伤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见于青年男性。伤后患者常遗留视力障碍,预后较差。不良预后因素可能包括受伤后无光感、接受治疗时间延迟、视神经管骨折及蝶窦和(或)筛窦内出血等。目前,该病以类固醇激素和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为主,但对于手术时机、疗效及围手术期激素使用等问题尚无共识。本文就近年对创伤性视神经损伤预后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对儿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对儿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的47例视神经损伤儿童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视力情况。并将临床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治疗后视力有无好转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观察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47例患者,男35例,女12例,年龄3.0~12.0(7.2±2.3)岁。经手术以及激素治疗后,28例(59.6%)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伤后残存视力者术后视力好转率高于伤后无视力者[85.0%(17/20)比40.7%(11/27), P=0.002],视神经管移位骨折者术后视力好转率低于无移位骨折者[42.1%(8/19)比71.4%(20/28), P=0.044],手术时间间隔≤7 d者视力好转率高于>7 d者[80.8%(21/26)比33.3%(7/21), P=0.001]。伤后残存视力( HR=3.805,95% CI:1.087~13.318, P=0.037)和手术时间间隔≤7 d( HR=2.883,95% CI:1.084~7.662, P=0.034)是术后视力的保护因素。 结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能够有效提高儿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视力,伤后残存视力和手术时间间隔≤7d是儿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后视力预后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预塑形聚醚醚酮在额眶鼻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预塑形聚醚醚酮在额眶鼻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额眶鼻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手术切除病变骨质,同时使用预塑形聚醚醚酮修补颅骨缺损。3例视神经受压导致视力下降的患者同时行视神经管开放减压。术中鼻窦开放的患者行鼻窦修补重建。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眼眶及头颅CT,并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门诊及电话问询的方式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外观恢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1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鼻窦开放行重建者8例,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出院时,患者术前的额部骨质畸形(12/12)及眼球突出(11/11)症状均消失;所有患者的双侧眉弓均对称,外观恢复良好。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 M( Q1, Q3)]为12(6,12)个月。至末次随访,无一例患者发生植入物移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额眶鼻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应用预塑形聚醚醚酮修补病变切除术后的骨质缺损,可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患者的外观,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经视神经管减压术后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患者经视神经管减压术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经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 52例(52眼)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32例经颅行视神经管减压术,20例经鼻内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经视神经管减压术后患者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经鼻手术有效率为65.00%(13/20)略高于经颅手术的59.37%(1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9, P=0.165)。受伤与手术治疗时间间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视力为光感及以上21例,视力改善17例,有效率为80.95%;术前无光感31例,视力改善15例,有效率为4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8)。 结论:视神经管减压术可有效改善TON患者视力,且两种减压手术术后6个月效果相似。术前无光感患者经手术治疗,视力恢复有效率低于术前有光感患者,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提升术后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额底侧方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观察及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额底侧方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21年11月采用额底侧方入路手术治疗的41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14例,经额外侧入路手术27例。对于小型偏侧生长的肿瘤,经对侧入路手术。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切除程度。术后1周评估患者的视力、视野。出院后3个月及以后每年复查头颅MRI判断肿瘤有无复发。结果:39例术前有视力障碍的患者中,31例术中仅切开镰状韧带即可切除视神经管内残余肿瘤,2例需磨除视神经管上壁骨质,1例需进行前床突磨除,5例仅切开镰状韧带进行视神经减压。4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39例(Simpson分级Ⅰ级10例,Ⅱ级29例),部分切除(Simpson分级Ⅳ级)2例。术前视敏度和(或)视野异常的39例患者(63只眼)中,术后31例(50只眼)改善,5例(8只眼)无变化,3例(5只眼)恶化。27例经额外侧入路手术的患者中,1例术中颈内动脉破裂,术后出现尾状核和下丘脑部分梗死;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4例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的患者中,1例术后鞍区渗血致梗阻性脑积水;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意识障碍;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4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8±5)个月(2~73)个月。至末次随访,复发3例。结论:采用额底侧方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肿瘤全切除率较高,多数患者术中仅通过切开镰状韧带即可切除视神经管内残余肿瘤,手术安全性较好,患者术后视力、视野的总体改善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