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酸氨溴索联合甲泼尼龙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儿呼吸系统疑难重症病例解析》由尚云晓,蔡栩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ISBN:9787117331500.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发病率最高.据报道,我国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约为0.85%~4.76%,其中,学龄儿童占到了一半以上,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小儿肺炎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祛痰药和止咳药、退热镇痛药、氧疗治疗.小儿肺炎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病原体种类、药敏试验结果、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祛痰药和止咳药可用于减轻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如氨溴索,西替利嗪、可待因等;退热镇痛药用于对症状进行处理,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肺功能受损造成机体氧合的血氧饱和度下降,采用鼻导管氧疗、面罩氧疗等方法增加血氧饱和度.其他治疗措施,如补液、输氧、营养支持、祛痰护理等,对减轻症状和改善疗效有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胞因子作为重症登革热预警指征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普通登革热(DF)和重症登革热(SD)患者病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差异比较,筛选能作为SD早期预警指征的细胞因子,探讨免疫应答强度与SD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Luminex技术检测2014年6—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的120例登革热确诊患者(77例DF和43例SD患者)在急性期、退热期和恢复期的血浆中19种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水平,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选定的19种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6、IL-8、IL-10、IL-15、IL-17A、IFN-α2、IP-10、MCP-1、RANTES、GRO-α、PDGF-AA、PDGF-AB/BB、MIF、VEGF、sVCAM-1、sICAM-1、sFas及sFasL。应用荧光PCR法检测病毒载量并与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NF-α、IL-6、IL-8、IL-10、IL-15、IFN-α2、IP-10、MCP-1和sVCAM-1水平在登革热患者中升高,而RANTES、GRO-α和PDGF水平降低;IL-17A、MIF、VEGF、sICAM-1、sFas及sFasL水平无变化。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发病早期(第2~5天)的SD患者中显著高于DF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第6~10天,TNF-α、IL-6、IL-8、IL-10、IL-15、PDGF、RANTES、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DF和SD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毒载量与IL-15水平呈中等程度相关,与其他细胞因子水平仅弱相关或无相关。结论: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可作为SD早期预警指征;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改变与SD发病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尔立治疗幼儿急疹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特尔立[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治疗幼儿急疹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儿内科门/急诊确诊为幼儿急疹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患儿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3例。对照组未使用任何药物,仅使用物理降温;实验组应用特尔立皮下注射。对两组患儿连续进行外周血象分析,检测其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s,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退热、出疹时间明显缩短( t值分别为43.51和47.25, P值均<0.05);但皮疹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 t=0.88, P>0.05)。血常规显示实验组WBC、ANC在应用rhG-CSF后第3 d和5 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WBC: F值分别为17601.31和32040.11, P值均<0.05;ANC: F值分别为20526.57和31701.91, P值均<0.05)。 结论:特尔立通过快速提高外周血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值,达到缩短患儿病程的作用,且临床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亲情化干预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发热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亲情化干预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发热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发热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50例。参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接受亲情化干预联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就诊时间、退热时间、上呼吸道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患儿家属心理状态〔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急诊护理质量和急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就诊时间、退热时间、上呼吸道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均 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焦虑量表(S-AI)、特质焦虑量表(T-AI)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家属S-AI、T-AI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均 P<0.05);观察组急诊护理质量、急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均 P<0.05);观察组患儿相关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P<0.05)。 结论:亲情化干预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可促进急诊科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发热患儿症状改善,缓解患儿家属焦虑情绪,提高急诊护理质量,降低患儿相关风险事件发生率,且家属护理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疗程3周。比较2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脑血流指标。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头痛呕吐消退时间、意识清醒时间、脑电图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收缩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快意识恢复状态,改善脑血流指标,从而使康复进程得到有效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护理路径对重症肺炎急救护理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肺炎急救护理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重症肺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临床护理路径,2组均进行1个月护理,比较2组症状改善时间、肺功能水平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1个月憋喘改善时间、退热改善时间、肺部啰音改善时间分别为(3.45 ± 1.06)、(3.48 ± 1.08)、(4.31 ± 0.49) d,均短于对照组的(7.01 ± 1.42)、(4.56 ± 1.32)、(6.62 ± 0.7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9.642、7.375、6.189, P<0.05);护理后1个月观察组最大自主分钟通气量(MVV)、肺活量(VC)及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均高于护理前( P<0.05);护理后1个月观察组MVV(71.42 ± 18.75) L,VC(72.41 ± 17.74)%和FEV 1(67.36 ± 18.48) L,均高于对照组的(62.38 ± 16.69) L,(60.18 ± 15.69)%和(59.15 ± 17.13)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393、5.544、7.491, P<0.05);观察组护理后护理方法、护理内容、护理形式、护理服务态度及护理效果满意度为97.78%(44/45)、95.56%(43/45)、97.78%(44/45)、93.33%(42/45)、95.56%(43/45),均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90.48%(38/45)、82.22%(37/45)、77.78%(35/45)、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412~9.581, P<0.05)。 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重症肺炎患者急救护理中效果理想,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患者肺功能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集束化康复治疗对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期集束化康复治疗对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集束化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变化,并统计两组患者呼吸困难和胸闷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嗽改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呼吸困难和胸闷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嗽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CRP、TNF-α、IL-6、IL-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CRP、TNF-α、IL-6、IL-1水平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CPIS、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CPIS、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28 d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早期集束化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CPIS、APACHEⅡ、SOFA评分,减少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在中国27家三级甲等医院筛选流行性感冒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抗病毒颗粒试验组或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对照组,每组计划入组受试者200例。试验组给予抗病毒颗粒(每次18 g,每日3次)及磷酸奥司他韦模拟剂口服,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每次75 mg,每日2次)及抗病毒颗粒模拟剂口服,疗程均为5 d。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积分改变、其他重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抗病毒颗粒试验组和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疗效指标差异,同时监测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评估抗病毒颗粒的安全性。结果:共入组受试者393例,抗病毒颗粒试验组195例,完成试验191例(97.95%)。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198例,完成试验195例(98.48%),两组脱落率和剔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全分析数据集(FAS)中试验组年龄(34.9±14.4)岁,男性83例(42.78%);对照组年龄(33.3±13.5)岁,男性78例(39.59%)。两组受试者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病毒病原学检测、基线中医证候总分及各单项症状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FAS中试验组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 M( Q1, Q3)为3.0(3.0,4.0) d,对照组为3.0(3.0,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完全退热时间 M( Q1, Q3)试验组为34.0(20.3,49.0) h,对照组为36.5(19.6,48.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抗病毒颗粒在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疗效、多数重要临床症状消失率等方面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疗效相当( P>0.05),且抗病毒颗粒组第3天的头昏、胸闷症状消失率优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组( P<0.05)。 结论: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相当,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位交换联合危重症专职管理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患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体位交换联合危重症专职管理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患儿192例,根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体位交换联合危重症专职管理。统计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干预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水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呼吸困难缓解时间、发绀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PaCO 2水平较干预前降低,pH、PaO 2、SaO 2水平较干预前增高;且研究组PaCO 2水平低于对照组,pH、PaO 2、SaO 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1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采取体位交换联合危重症专职管理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患儿实施干预,可调节其血气状态,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儿及早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皮肤红斑溃疡为首发表现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9岁,因双下肢红疹半月,咽喉部疼痛伴间断发热10 d于2018年4月25日就诊。患者就诊前半个月右胫前出现钱币大小类圆形红疹,局部有灼热疼痛感,后出现咽喉部间歇性疼痛,干咳,咳少量白痰。外院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缓解。10 d前出现间断发热,最高39 ℃,自行口服退热药物后体温可恢复正常,伴恶心、呕吐。外院行耳鼻咽喉镜检查提示破裂溃疡,予静脉滴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地塞米松治疗3 d,体温恢复正常,咽喉部疼痛无缓解。皮疹继续蔓延至双下肢,局部出现溃烂结痂。起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差,体力明显下降,近半月内体重下降7 kg。我科门诊以"血管炎?淋巴瘤?"收入院治疗。患者既往体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