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方一枝蒿颗粒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及对先天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复方一枝蒿颗粒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作用及对病毒诱导激活先天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Viral ToxGlo法测定复方一枝蒿颗粒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先天免疫通路蛋白表达的水平;流式微球技术测定细胞因子表达的水平.结果 复方一枝蒿颗粒在体外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药物浓度与抗病毒作用呈量效关系;复方一枝蒿颗粒可促进先天免疫信号通路靶点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α、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TANK结合激酶1(TBK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表达水平,对RSV病毒诱导表达的炎症因子白介素-2(IL-2)、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有明显的干预作用,表现出下调趋势.结论 复方一枝蒿颗粒可通过作用于先天免疫信号通路TBK1/NF-κB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功能性口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断传染源,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重要举措,同时佩戴口罩还能阻挡空气中的颗粒物,减少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吸入.而功能性口罩是具有高效性、舒适性、可降解性、功能可再生与重复性以及个性化等特征的口罩统称.基于国内民众对功能性口罩的需求,汇总了国内外关于功能性口罩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活性炭口罩、中草药口罩、纳米纤维薄膜口罩、抗菌抗病毒型口罩、可生物降解型口罩、自清洁型口罩、智能口罩等7种功能性口罩的优越性和应用潜力,提出该类口罩在现实使用中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研发便捷、多功能并存、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型口罩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在中国27家三级甲等医院筛选流行性感冒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抗病毒颗粒试验组或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对照组,每组计划入组受试者200例。试验组给予抗病毒颗粒(每次18 g,每日3次)及磷酸奥司他韦模拟剂口服,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每次75 mg,每日2次)及抗病毒颗粒模拟剂口服,疗程均为5 d。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积分改变、其他重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抗病毒颗粒试验组和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疗效指标差异,同时监测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评估抗病毒颗粒的安全性。结果:共入组受试者393例,抗病毒颗粒试验组195例,完成试验191例(97.95%)。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198例,完成试验195例(98.48%),两组脱落率和剔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全分析数据集(FAS)中试验组年龄(34.9±14.4)岁,男性83例(42.78%);对照组年龄(33.3±13.5)岁,男性78例(39.59%)。两组受试者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病毒病原学检测、基线中医证候总分及各单项症状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FAS中试验组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 M( Q1, Q3)为3.0(3.0,4.0) d,对照组为3.0(3.0,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完全退热时间 M( Q1, Q3)试验组为34.0(20.3,49.0) h,对照组为36.5(19.6,48.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抗病毒颗粒在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疗效、多数重要临床症状消失率等方面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疗效相当( P>0.05),且抗病毒颗粒组第3天的头昏、胸闷症状消失率优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组( P<0.05)。 结论: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相当,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眼部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眼部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CMV感染患儿438例87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4例,女性184例;年龄3 d~11个月;出生孕周28~42周;出生体重1 120~8 900 g。足月、早产儿分别为384、54例。内科会诊后行眼底检查385例770只眼;早产儿常规眼底筛查53例106只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分为颗粒型、暴发型。合并有中-重度症状的CMV相关疾病者给予静脉滴注和(或)口服更昔洛韦治疗;眼底血管炎严重者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随访时间4~28个月,观察患儿眼部病变特征、全身合并疾病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眼底正常258例516只眼(58.9%,258/438);CMVR 180例291只眼(41.1%,180/438),其中双眼、单眼分别为111 (61.7%,111/180)、69 (38.3%,69/180)例。CMVR 291只眼中,颗粒型281只眼(96.6%,281/291),眼底表现为黄白色点片状混浊病灶和(或)视网膜片状出血;暴发型10只眼(3.4%,10/291),眼底呈典型"奶酪番茄酱样"及血管白鞘样改变。180例CMVR患儿中,给予全身静脉滴注和(或)口服更昔洛韦治疗72例118只眼;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5例10只眼,均为暴发型CMVR。末次随访时,眼底病变显著消退61例100只眼;存在陈旧性病灶或视网膜色素不均11例18只眼。未治疗108例。结论:婴儿CMV感染眼底表现最常见为颗粒型CMVR;暴发型CMVR病情较重,及时抗病毒治疗后病变可显著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K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NK细胞是一种由淋巴样祖细胞分化而来的大颗粒淋巴细胞,通过发挥细胞毒性功能和产生细胞因子,主要在抗病毒和抗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NK细胞功能的改变或调节的失衡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但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报道较少。此外,NK细胞作为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桥梁,在炎症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入探讨。该文对NK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协助进一步了解NK细胞与T、B细胞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0例。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APRI的变化。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前各项指标基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门静脉内径(diameter of portal vein,Dpv)、脾静脉内径(diameter of splenic vein,Dsv)、内皮素1、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A)、APRI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ALT(51.60±15.97)U/L、AST(62.65±26.28)U/L、尿素氮(10.25±1.65)mmol/L、肌酐(78.54±14.09)μmol/L、Dpv(10.20±1.10)mm、Dsv(8.08±0.68)mm、内皮素1(31.93±6.35)ng/L、一氧化氮(41.38±8.06)μg/L、GLA(69.54±12.14)mg/L、APRI 3.14±1.35明显低于对照组[(97.49±30.87)U/L、(96.03±25.63)U/L、(17.49±2.55)mmol/L、(116.43±22.77)μmol/L、(13.42±1.26)mm、(10.44±0.83)mm、(44.34±11.88)ng/L、(63.47±15.50)μg/L、(107.11±25.29)mg/L、5.91±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1.43、7.87、20.64、12.26、16.62、18.99、7.98、10.96、11.60、10.23,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门静脉血流速度(portal vein velocity,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elocity of splenic vein blood flow,Vsv)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1, P=0.613);组间比较,观察组白蛋白(39.42±7.35)/L、Vpv(25.72±4.06)cm/s、Vsv(24.22±6.15)cm/s明显高于对照组[(34.66±7.95)g/L、(19.38±3.46)cm/s、(19.54±5.88)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81、10.28、4.76,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72/75)与86.67%(65/75), χ2=4.13, P=0.042]、HBV DNA转阴率[76.00%(57/75)与58.67%(44/75), χ2=5.12, P=0.024]、HBeAg转阴率[50.67%(38/75)与30.67%(23/75), χ2=6.22, P=0.013]、HBeAg/HBeAb血清转换[28.00%(21/75)与13.33%(10/75), χ2=4.92, P=0.027]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转阴率[8.00%(6/75)与5.33%(4/75), χ2=0.43, P=0.513]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改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增加血管活性功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载量、HBV复制,降低APRI、TLR-4、TGF-β1水平,提高机体免疫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5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数据和经验。方法:2021年12月18日至2022年1月28日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了5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疫苗接种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嗜酸粒细胞计数(EO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新冠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IgG和IgM)〕、胸部CT表现、治疗经过及疾病转归情况等。结果:5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37岁。其中4例接种过新冠疫苗的患者(1例接种第3针加强针,3例仅接种前2针疫苗)胸部CT检查均未见感染灶;实验室检查显示WBC、LYM、EOS和hs-CRP水平均为正常,仅表现为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例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的患者胸部CT检查可见病毒性肺炎征象;实验室检查显示WBC、hs-CRP水平升高,提示细菌感染;患者发热及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明显,且治疗时间长。5例患者均在常规西药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连花清瘟颗粒和白虎银翘汤,治疗效果明显。结论:接种新冠疫苗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更轻,胸部CT表现不明显,患者恢复较快;中药连花清瘟颗粒和白虎银翘汤对此类患者治疗效果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假病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冠病毒等高致病性病原体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进行研究,并且毒株获取困难,给科研和防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限制。假病毒是一种嵌合型病毒颗粒,结构与野生病毒相似,具有类似活病毒的生物特性,但没有活病毒的致病性,可以在BSL-2实验室进行研究,并且可通过插入报告基因,实现假病毒的定量和定性检测。假病毒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中和抗体检测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病毒受体研究、动物模型建立、抗病毒药物筛选和核酸诊断试剂的质控等研究。为了更好的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等新发、突发、烈性传染病病原体中和抗体检测、疫苗的研发与评价和药物筛选等研究,本文就假病毒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D8 +T细胞功能的影响,评估其与HBeAg血清学阴转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就诊的HLA-A02限制性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3例,予以TDF(300 mg/d)抗病毒治疗,分选基线和治疗48周时外周血CD8 +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计数,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和γ干扰素(IFN-γ)的HBV特异性CD8 +T细胞频数,建立HBV特异性CD8 +T细胞与HepG2.2.15细胞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水平计算靶细胞死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因子表达,评估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的细胞杀伤和非细胞杀伤功能。2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或配对 t检验。 结果:TDF治疗48周时病毒学应答率为100%,生化学应答率为90.48%(57/63),HBeAg阴转率为25.40%(16/63)。外周血T细胞计数在TDF治疗48周时与基线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TDF治疗48周时,CHB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和IFN-γ的HBV特异性CD8 +T细胞频数较基线显著升高( P < 0.001),HBeAg阴转的CHB患者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和IFN-γ的频数亦显著高于HBeAg未阴转的患者( P < 0.05)。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TDF治疗48周时HBV特异性CD8 +T细胞均可诱导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显著下降( P < 0.001),分泌IFN-γ和白细胞介素-2的水平显著升高( P < 0.05),但仅在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诱导HepG2.2.15细胞死亡的比例升高(21.7%±6.18%比16.1%±4.15%, P < 0.001)。HBeAg阴转的CHB患者HBV特异性CD8 +T细胞较HBeAg未阴转患者诱导HBV DNA下降水平更显著( P < 0.001)、IFN-γ分泌水平升高( P < 0.05),但靶细胞死亡比例在HBeAg阴转和未阴转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TDF治疗过程中,伴随病毒载量下降,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的细胞杀伤和非细胞杀伤功能均显著增强,且与HBeAg阴转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寨卡病毒感染人肝癌细胞HepG2后外泌体中差异miRN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人肝癌细胞HepG2感染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后的外泌体miRNA的表达差异,对其靶基因进行预测、分析。方法:以感染复数0.5的ZIKV(ZJ03株)感染HepG2,以超速离心法提取、纯化感染2 d与未感染细胞的外泌体(Exo-ZIKV与Exo-NC)。以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粒径分析检测外泌体粒径分布,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质等方法鉴定。提取纯化外泌体小RNA,进行miRNA测序与分析,对部分差异表达miRNA采用实时定量PCR验证。生物信息方法分析差异miRNA靶基因。结果:在透射电镜下呈杯托状双层膜小囊泡结构;粒径大小分布几乎一致但Exo-ZIKV浓度(5.24×10 8颗粒/ml )较Exo-NC(3.06×10 8 paritcle/ml)增多。Western blot检测出Hsp70、CD63和CD9蛋白表达,测序分析显示共20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12个miRNA表达上调8个miRNA表达下调,上调miRNA多与抗病毒通路相关,差异表达miRNA对应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嘧啶与嘌呤代谢等途径中。 结论:ZIKV感染能刺激HepG2细胞外泌体分泌增加,且引起外泌体miRNA表达变化,这为深入了解ZIKV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机制提供新基础,为ZIKV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