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功能、活动和参与效益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适应性体育活动(APA)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IDD)儿童身体功能、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Google Scholar、Cochrane Library和PsycINFO等数据库收集2014年1月至2024年5月公开发表的APA对IDD儿童功能和活动效益的相关文献.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9篇英文文献,PEDro量表评分5~8分,质量中等至高.纳入文献来自中国、乌克兰、伊朗、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7个国家,涉及327例IDD儿童,主要来源于智力残疾研究、健康、运动与康复、适应性体育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2022年.研究对象年龄7~18岁,涵盖多种IDD类型,包括智力残疾、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PA干预涉及单一类和综合类,其中综合类包括多种类型的APA、运动行为管理、辅助技术应用等,活动由适应性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基于IDD儿童的兴趣与身体活动需求设计.具体干预方式包括适应性球类运动(足球、体操、篮球、网球、乒乓球等),适应性力量训练(站立举重、胸前传球等),执行功能训练(打鼹鼠、飞盘、击球和投掷等)以及适应性滑雪、步行、平衡训练等,干预频率为每次30~70 min,每周2~3次,干预强度为低~剧烈,干预持续8~36周.不同类型的APA对IDD儿童功能和健康效益体现在4个方面.在身体功能方面,能够提高IDD儿童的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心率恢复等),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握力、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提高动作灵活性(动作变化的迅速、准确和协调等)与柔韧性(坐位体前屈、肩关节活动度等),改善平衡与运动协调能力(静态/动态平衡测试、动作协调性评估等)与体成分(体质量指数、体脂率、腰臀比等).在运动技能与能力方面,能够发展IDD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如行走、跑步、跳跃、投掷、接球等)以及复杂运动技能(如球类运动、体操、舞蹈等),提高运动能力测试成绩.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助于降低IDD儿童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自尊水平,改善执行功能.在社会参与方面,有助于提高IDD儿童的身体活动参与度,社交互动频率与质量,提升生活质量.结论 本研究系统综述了APA对IDD儿童功能、活动和参与效益的证据.根据儿童的功能和发展水平设计的多样化APA及其课程,可以提升IDD儿童的身体功能、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学校环境下适应性体育课程促进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心理运动发展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分析学校环境下适应性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活动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心理运动发展的效益.方法 检索EBSCO,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收集建库至2023年5月公开发表的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适应性体育课程以及心理运动发展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纳入7篇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来自4个国家,涉及236例被试,年龄6~18岁.主要来源体育运动与心理运动、发展障碍、适应性体育、儿童心理运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时间集中在2016年之后.学校环境下适应性体育课程中的身体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肌肉和平衡训练、感知动作训练、上下楼梯、使用器材(如跑步机、步机、交叉训练机和固定自行车)的有氧运动、仰卧起坐、跳跃运动、律动性活动、专注于视觉输入的同时静态和动态平衡活动、以不同的节奏改变位置并在空间中移动、呼吸和伸展运动、适应性乒乓球运动技能训练、球的控制练习、手眼协调练习,干预强度为轻度至中等强度,每次45~60 min,每周1~5次,持续8~12周.促进心理运动发展的效益包括:加强节奏感知能力以及提高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能力;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和耐力、总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如精细运动整合、跑步速度和敏捷性、平衡性;改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如上肢协调能力、静态平衡、力量和灵活性;改善正确反应、持续反应和概念水平的反应能力,提高运动灵活性和敏捷性;显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自助饮食、自助穿衣、自我指导),仰卧起坐达到标准次数显著增多,跳跃拿球的成功率提高,运动技能熟练程度和执行功能都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本系统综述根据PRISMA指南构建了学校环境下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通过适应性体育课程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心理运动发展的PICO架构.适应性体育课程促进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心理运动发展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感知、运动控制、协调、反应时间、动作计划和执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ICF构建智力残疾儿童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功能特点进行分析,并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构建适用智力残疾儿童的功能定向和体育运动核心素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方法 运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1)和ICF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功能、活动和参与功能进行系统分析.依据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残疾和健康模式以及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参照美国《适应体育国家标准(第三版)》(APENS-3),构建适用于智力残疾儿童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发展要求的、功能定向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结果 智力残疾儿童可能表现出基本动作发展缓慢、体适能水平较差、运动能力弱、运动动机不足等问题.适应性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是促进儿童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发展,并且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运动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发展目标、动作发展目标、体育活动参与度目标、健康目标、适应与赋能目标.根据体育活动的类型,课程内容包括体适能类活动、运动技能训练类活动以及运动项目相关类活动.适应性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教材编写和教学建议.适应性体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可以从运动能力的发展、动作发展、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健康行为的养成、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进行,运用整体、多维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智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发展以及运动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开发适应性体育课程中,还应该确定无障碍环境与辅助技术的适用性.结论 运用ICD-11和ICF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健康状况、主要功能和运动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APENS-3,构建了智力残疾儿童适应性体育课程开发的理论架构,并且建立了功能导向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强调儿童体育运动核心素养的养成,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