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航期间任务人员晕船反应调查及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和平方舟医院船上任务人员在远航期间晕船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晕船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今后医院船合理配置任务人员及降低任务人员晕船反应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自愿原则,采用自制问卷对和平方舟医院船上260名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史等;第二部分影响晕船反应发生的因素调查,包括出海次数、人员类别、住舱所在甲板位置、登船前是否每日进行体育锻炼、登船后是否每日进行体育锻炼等信息。回收有效问卷251份。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及Empower Stat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晕船反应发生与性别、体质量、是否抽烟、既往是否执行过出海任务、住舱所在甲板位置、人员类别之间明显相关( 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女性及既往未执行过出海任务是晕船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阈值饱和效应分析显示,从第2个航段开始,每经历1个航段,任务人员晕船反应发生率降低0.51%。 结论:医院船在配置任务人员时应综合评估任务人员基本情况,在安排住舱位置时,应将晕船人员尽量安排在靠近船体中部底层。任务人员平时应注重身体锻炼,保持营养摄入平衡,增强抗晕船适应性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功能、活动和参与效益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适应性体育活动(APA)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IDD)儿童身体功能、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Google Scholar、Cochrane Library和PsycINFO等数据库收集2014年1月至2024年5月公开发表的APA对IDD儿童功能和活动效益的相关文献.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9篇英文文献,PEDro量表评分5~8分,质量中等至高.纳入文献来自中国、乌克兰、伊朗、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7个国家,涉及327例IDD儿童,主要来源于智力残疾研究、健康、运动与康复、适应性体育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2022年.研究对象年龄7~18岁,涵盖多种IDD类型,包括智力残疾、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PA干预涉及单一类和综合类,其中综合类包括多种类型的APA、运动行为管理、辅助技术应用等,活动由适应性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基于IDD儿童的兴趣与身体活动需求设计.具体干预方式包括适应性球类运动(足球、体操、篮球、网球、乒乓球等),适应性力量训练(站立举重、胸前传球等),执行功能训练(打鼹鼠、飞盘、击球和投掷等)以及适应性滑雪、步行、平衡训练等,干预频率为每次30~70 min,每周2~3次,干预强度为低~剧烈,干预持续8~36周.不同类型的APA对IDD儿童功能和健康效益体现在4个方面.在身体功能方面,能够提高IDD儿童的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心率恢复等),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握力、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提高动作灵活性(动作变化的迅速、准确和协调等)与柔韧性(坐位体前屈、肩关节活动度等),改善平衡与运动协调能力(静态/动态平衡测试、动作协调性评估等)与体成分(体质量指数、体脂率、腰臀比等).在运动技能与能力方面,能够发展IDD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如行走、跑步、跳跃、投掷、接球等)以及复杂运动技能(如球类运动、体操、舞蹈等),提高运动能力测试成绩.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助于降低IDD儿童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自尊水平,改善执行功能.在社会参与方面,有助于提高IDD儿童的身体活动参与度,社交互动频率与质量,提升生活质量.结论 本研究系统综述了APA对IDD儿童功能、活动和参与效益的证据.根据儿童的功能和发展水平设计的多样化APA及其课程,可以提升IDD儿童的身体功能、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横纹肌溶解症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男,30岁,长期进行高强度训练运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持续半月余,体力不能支撑体育运动.3个月后患者自觉身体恢复开始进行适应性训练,1周后出现胸闷、肌肉剧烈疼痛、乏力、尿液呈茶色等症状.入院查体:双上肢肌肉压痛,四肢活动正常,未见明显水肿;实验室检查:血浆中肌酸激酶31 007 U/L,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153 U/L,肌红蛋白2170 ng/mL.诊断:横纹肌溶解症.经过补液、碱化尿液等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下降至正常范围内,遂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长距离跑步着地模式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背景:近年来,随着长距离健身跑的热度持续上升,相关的科学问题也有了更多的研究进展,其中长距离跑的着地模式在跑步技术层面上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力学研究热点.目的:借助CiteSpace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近10年来足着地模式为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明晰足着地模式的现状、热点和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生物力学角度对足着地模式的主要研究热点进行进一步讨论.方法:以"Foot strike pattern,Rearfoot strike,non-Rearfoot strike,Forefoot strike,Midfoot strike"作为英文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中检索,对纳入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896篇相关文献.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Top 3 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和英国;Top 3 机构依次为哈佛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和马萨诸塞大学;Top 3 作者依次为Davis Irene S,Hamill Joseph和傅维杰教授.②研究关键词以"裸足跑、跑者、损伤、足着地模式、运动学"出现频次较高,关键词聚类以"能量成本、负载率、足着地模式、危险因素、步态分析"研究至今仍持续火热.③详细分析上述数据后发现,近年来足着地模式整体研究热度保持稳定,热点主要集中于足着地模式的生物力学研究,此类研究趋势集中于不同着地模式(前足着地和后足着地)对于长距离跑者(裸足、穿鞋、距离、速度、损伤风险、跑步经济性和能量消耗等方面)的影响和适应性.④因此,目前研究提示,并无所谓"标准化最佳着地模式",但可能存在"个性化最佳着地模式",建议研究者未来要根据自己习惯方式、动作模式特征、运动水平以及任务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优的着地模式和跑步技术策略,切勿生搬硬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脊髓损伤患者适应性身体活动及其健康效益:基于ICF的Scoping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脊髓损伤患者的适应性身体活动方案及其健康效益进行Scoping综述.方法 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方式,在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和中国知网检索脊髓损伤患者参与适应性身体活动相关文献,检索时限2017年1月至2022年7月.对脊髓损伤患者身体活动及其健康效益的相关证据进行Scoping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8篇英文文献,来自澳大利亚、美国、爱沙尼亚、加拿大、荷兰和巴西,涉及150例脊髓损伤患者,研究类型涉及7项随机对照研究,1项非随机对照研究.主要来源于脊髓损伤、神经医学、肌肉神经学、身体活动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7年至2021年.纳入文献中研究对象均患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主要表现为截瘫、四肢瘫,损伤等级范围为A~D.主要功能障碍涉及ICF的身体功能方面有b710关节活动功能、b715关节稳定功能、b720骨骼活动功能、b730肌肉力量功能、b735肌张力功能、b750运动反射功能、b760随意运动控制功能、b770步态功能;涉及活动和参与功能有d410改变身体的基本姿势、d415保持一种身体姿势、d420移动自身、d445手和手臂的使用、d450步行、d455到处移动、d570照顾个人的健康、d610获得商品和服务、d910社区生活、d920娱乐和休闲;涉及环境因素有e1151个人日常生活中用的辅助用品和技术,e1401文化、娱乐和体育用的辅助用品和技术.身体活动干预场所主要包括居家、社区、医疗或康复机构.身体活动类型为预防类、健康促进类、治疗类、康复类.脊髓损伤患者均已经完成在医疗和康复机构的急性和亚急性康复治疗,回归家庭和社区,有的不定期到医疗康复机构接受服务.身体活动形式包括力量训练结合常规护理、短期抗阻力训练、水疗和机器人跑步机活动、功能性电刺激和治疗性运动、基于动力机器外骨骼的渐进式运动训练、电刺激辅助的腿部自行车结合手动自行车、不同强度的急性运动.活动频率为每次12~60 min,每周2~3次,持续3~16周,活动强度大多为中~高.身体活动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健康效益主要体现在身体与心理健康、活动与行为健康、环境因素、生活质量与福祉4个方面.在身体与心理健康方面,有助于改善肌肉功能(肌肉力量、力量感知)、步行功能(步行速度、步行距离)、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峰值摄氧量、有氧耐力、心肺功能、降低心肺疾病风险等)、免疫系统相关功能,改善心理社会功能(疲劳程度).在活动与行为健康方面,有助于提高活动技能和能力.在环境因素方面,证实一些辅助设备的可用性与有效性.在生活质量和福祉方面,能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结论 基于ICF,本研究构建了脊髓损伤患者身体活动及其健康效果的PICO架构.脊髓损伤患者的身体活动可以在家庭、社区或者医疗和康复机构等环境中进行,脊髓损伤患者的身体活动特点为基于轮椅的适应性身体活动,主要分为两类:基于轮椅完成的各种有氧运动、抗阻运动,以及基于辅助运动设备或者干预方法(如机器人跑步机、动力机器外骨骼、功能性电刺激等)完成的身体活动.脊髓损伤患者的身体活动频率为每次12~60 min,每周2~3次,持续3~16周,活动强度大多为中~高.治疗师、运动康复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线上或线下指导监督练习以及一对一指导等,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参与身体活动,脊髓损伤患者可以获得的健康效益包括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有氧耐力,改善心理社会功能,提高身体活动参与水平,减少久坐行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残奥运动员的损伤率、类别、风险因素以及干预策略:Scoping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分析近8年夏季和冬季残奥会期间残奥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造成运动损伤的风险因素以及可能的干预方法.方法 检索2013年1月至2022年7月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和中国知网有关残奥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文献,并进行Scoping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8篇英文文献,来自中国、瑞典、南非、波兰和美国5个国家,涉及4 769例运动员,研究类型涉及访谈研究(1篇)、调查研究(5篇)、回顾性研究(1篇)和前瞻性队列研究(1篇);主要来源于运动医学、适应性体育和体育运动科学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6年至2022年.残奥运动员的残疾类型主要涉及肢体残疾(上下肢截肢、脑瘫、脊髓损伤、脊髓灰质炎、发育不良和神经肌肉萎缩症、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脊髓脊膜膨出等)、智力残疾和视力残疾.残奥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率较高,且多数发生在比赛期间.运动损伤类型主要包括急性损伤、慢性过度使用损伤和慢性转急性损伤3种.运动损伤部位主要涉及头颈部、上肢(肩部、上臂/前臂、肘部、手腕、手指)、躯干(腹部、背部、腰部)、下肢(髋关节/腹股沟、大腿、膝盖、小腿、脚踝、脚趾).造成残奥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风险因素主要有既往损伤史、疾病、疲劳和体力下降、痉挛和肌肉无力;粗心或分心、过度焦虑或兴奋的情绪状态;运动训练方法不当、缺乏运动训练与损伤预防相关的知识、运动技能缺陷;天气、比赛场地、运动设施、器材与辅助器具使用以及年龄因素等.残奥运动员损伤可通过以下方式提供干预服务:为残奥运动员提供康复治疗服务、优化训练设计,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开展有关各类损伤知识的集体培训、进行残疾运动员运动损伤相关研究,制定预防方案与策略、提高残奥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提升运动技能、改善损伤的应急救治技术以及加强运动医学与康复治疗之间的协调和治理结构等.结论 残奥运动员运动损伤率较高.损伤类型以慢性过度使用损伤最为常见,损伤部位多为头颈部和上肢.造成残奥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风险因素主要涉及身体功能、心理、活动和参与、环境和其他因素.主要干预策略包括:提供应急治疗干预及监护服务,提供运动医学治疗和康复治疗,提供预防训练和比赛损伤的指导和专业化支持,提供预防运动损伤的健康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学校环境下适应性体育课程促进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心理运动发展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分析学校环境下适应性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活动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心理运动发展的效益.方法 检索EBSCO,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收集建库至2023年5月公开发表的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适应性体育课程以及心理运动发展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纳入7篇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来自4个国家,涉及236例被试,年龄6~18岁.主要来源体育运动与心理运动、发展障碍、适应性体育、儿童心理运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时间集中在2016年之后.学校环境下适应性体育课程中的身体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肌肉和平衡训练、感知动作训练、上下楼梯、使用器材(如跑步机、步机、交叉训练机和固定自行车)的有氧运动、仰卧起坐、跳跃运动、律动性活动、专注于视觉输入的同时静态和动态平衡活动、以不同的节奏改变位置并在空间中移动、呼吸和伸展运动、适应性乒乓球运动技能训练、球的控制练习、手眼协调练习,干预强度为轻度至中等强度,每次45~60 min,每周1~5次,持续8~12周.促进心理运动发展的效益包括:加强节奏感知能力以及提高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能力;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和耐力、总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如精细运动整合、跑步速度和敏捷性、平衡性;改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如上肢协调能力、静态平衡、力量和灵活性;改善正确反应、持续反应和概念水平的反应能力,提高运动灵活性和敏捷性;显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自助饮食、自助穿衣、自我指导),仰卧起坐达到标准次数显著增多,跳跃拿球的成功率提高,运动技能熟练程度和执行功能都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本系统综述根据PRISMA指南构建了学校环境下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通过适应性体育课程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心理运动发展的PICO架构.适应性体育课程促进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心理运动发展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感知、运动控制、协调、反应时间、动作计划和执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体育领域"正念"研究的热点、演化和展望——基于Web of Science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库收集了2001~2022年体育领域内"正念"相关的251篇文献,并以此为数据源,采用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目前研究的热点话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领域"正念"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调节负性情绪、提升运动表现和测量工具的编制上;从演化脉络的4个方面得出该领域的研究正向着多元化发展.基于系统化的分析,本文认为体育领域"正念"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为:1)关注"正念"与不同运动项目相结合的适应性问题;2)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方法多样化;3)面向大众,拓宽"正念"在体育领域的研究和应用;4)探讨不同条件下正念干预效应的差异;5)加强不同干预手段之间的对比性研究;6)改编、检验与本土文化相适应的正念训练方式和测量工具.本文通过知识图谱厘清了体育领域"正念"研究的热点、演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C/EBPβ在预防心源性运动猝死中的潜在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长期规律适宜强度的运动可引起运动性心肌肥厚,并伴随着心脏功能的增强,目前认为是对心脏起保护作用的适应性变化[1,2].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民众运动热情的高涨,体育赛事的增多,除了专业运动员,业余马拉松选手运动性猝死也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5].其中,肥厚性心肌病是年轻运动员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筛查病理性心肌肥厚是减少运动性猝死的重要途径[6-8].由于运动性和病理性心肌肥厚的诸多形态学指标相似,并存在两者可能重合的形态学改变,从现有的技术上进行区别鉴定尚有一定难度[9].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深入了解运动性和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发生机制,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目前,心肌肥厚相关的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研究多集中在病理学方面,而生理性心肌肥厚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移动终端教育联合体育锻炼对适应性障碍中学生干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终端APP教育联合体育锻炼对适应性障碍中学生的干预效果,为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方便抽取郑州市4所中学,选取42名适应性障碍并且具有一定运动能力的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1人,进行4个月的移动终端APP教育联合课外体育锻炼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青少年人格量表进行测试.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各项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提高,在外向性、人际关系、情绪性方面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4,4.14,18.30,P值均<0.01).干预后,干预组各维度得分普遍提高,在外向性、人际关系、情绪性方面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2,-4.15,-18.29,P值均<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移动终端APP教育联合体育锻炼干预对适应性障碍中学生从人格角度分析起到较好的干预效果,可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