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神经套管阻止大鼠坐骨神经缝接口处再生轴突逃逸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神经套管在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作用,并进一步观察其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明胶作为载体构建载CSPGs神经套管,用于保护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2019年7月至9月,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直接缝合组、空白组(无CSPGs的明胶套管)和套管组(载CSPGs套管),每组8只。术后5周时,每组3只大鼠行荧光金注射以标志术侧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其余5只大鼠于术后6周行电生理学检测后分别取材,用于神经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镀银染色,同时取术侧腓肠肌行Masson染色,评估缝合口处坐骨神经的再生情况及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组织学结果表明,在坐骨神经端-端缝合口处,再生神经纤维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再生及逃逸现象,直接缝合组、空白组和套管组再生神经纤维的逃逸距离分别是(787.19±213.77)μm、(547.17±167.71)μm和(350.60±68.58)μm,通过缝合口进入远端基底膜管的再生轴突数目分别是(6 360±736.89)个/mm 2、(8 040±673.05)个/mm 2和(9 000±644.20)个/mm 2,术侧背根神经节中被荧光金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目分别是(124.35±25.88)个/mm 2、(165.36±30.74)个/mm 2和(208.98±20.51)个/mm 2,套管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生理检测及术侧腓肠肌的组织学切片均显示套管组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比另外两组更好( P<0.05)。 结论:载CSPGs神经套管可通过CSPGs对再生轴突的抑制作用,有效减少再生神经纤维在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逃逸及紊乱再生,从而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有效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净化后含氚废水高压微雾大气载带蒸发实效模拟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确认净化后含氚废水经高压微雾喷嘴喷射后,随载带气在水平蒸发室内的输运特性和蒸发实效。方法:基于设计工况和相似性准则搭建单喷嘴蒸发特性缩比实验台架,探究所产生的微雾在水平蒸发室内的设计蒸发情况;同时结合实验数据,采用Ansys Fluent软件中的离散相模型(DPM),构建描述微雾载带和蒸发的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拟分析设计水平蒸发室内多喷嘴工况条件下的蒸发进程和蒸发实效。结果:对于单喷嘴实验,喷嘴中心线处微雾的粒径分布在12~50 μm之间,近似于Rosin-Rammler粒径分布,且相对光照强度随距离增加呈指数减小,说明微雾粒径和浓度均快速减少,微雾的蒸发速度较快。对于水平蒸发室多喷嘴喷射模拟,即使对于最不利蒸发的设计工况,蒸发百分比也可高达99%,并且少量逃逸微雾也将在与其他工艺排气共同混合的过程中不断蒸发,直至在竖直烟囱段内实现完全蒸发。结论:在设计微雾粒径、典型运行工况和模拟区域来流的条件下,水平蒸发段基本可以实现微雾的完全蒸发,从而确保含氚废水经高压喷雾载带后,在离开烟囱出口处可以实现完全蒸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氧处理对孤独症幼鼠炎症反应、学习记忆功能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高压氧处理对孤独症幼鼠炎症反应、学习记忆功能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0只受孕成功的雌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和高压氧组(C组),每组10只。B组、C组雌鼠在妊娠12.5 d时腹腔注射600 mg/kg的丙戊酸钠溶液,A组同期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B、C组分别产下的幼鼠设定为孤独症幼鼠模型,A组产下的幼鼠为正常对照。然后每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再选取10只雄性幼鼠,C组幼鼠给予高压氧处理,A、B组幼鼠每天置于氧舱内,不加压,不吸氧,置入时长与C组相同。采用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幼鼠行为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幼鼠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幼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学形态;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幼鼠海马组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B组相比,C组幼鼠旷场中水平穿越格数、直立次数、中央区运动距离明显增多或延长( P<0.05);逃逸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及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 P<0.05);海马神经元结构明显改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与A组比较,B组幼鼠海马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GSK-3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P<0.01);与B组比较,C组幼鼠海马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GSK-3β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P<0.05)。 结论:高压氧处理孤独症幼鼠通过抑制大脑海马组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效抑制血清炎症反应,改善和保护神经功能,进一步提高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泌体及其在病毒感染下的双重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8/17
外泌体是1种由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微环境的胞外体,是 1 种远距离传输生物学信息的载体,可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双重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病毒可以挟持内体——外泌体途径进行传播.本文我们回顾了外泌体在病毒感染时发挥的作用,一方面外泌体可以传播抗病毒物质和引发免疫反应,对抗病毒的感染,另一方面外泌体可以作为传播病毒的潜在介质,已经被证明与多种病毒的传播和免疫逃逸息息相关.了解外泌体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对于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提高血液安全性,以及寻找和研发抗病毒的药物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近红外漫射光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及探测器排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为了研究漫反射光谱法在检测内部组织有效信息方面的径向最远探测距离和合适的探测器排布方式,构建了人体皮下组织模型,利用蒙特卡罗(MC)方法对760 nm近红外光在组织中的传输过程进行了模拟.根据不同组织的光学特性,建立了脂肪-肌肉双层MC模型.在模型中,通过调整脂肪和肌肉双层组织的垂直厚度模拟了双层组织的多种情况,分析了不同情况下、不同距离处逃逸光子的分布、数量和剩余权重.结果表明,在该模型下,将探测器排布在距离光源大约3 cm或更近的位置,采集到的光子信号可以有效体现组织内部的信息.基于MC模拟的结果,分析设计了三种可应用于无创血流或血氧检测的探测器排布方式.通过比较发现,多光源-多探测器混合排布设计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收集组织的漫射光,提供更均匀的光子分布,而且相较于单光源-多探测器,该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探测器的数量实现对组织同一深度更大面积的检测.这为设计近红外血流或血氧无创检测光谱仪器提供了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阿片μ受体阻滞剂对习得性无助小鼠运动能力及抑郁、焦虑样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阿片μ受体(μ opioid recepters,μRs)阻滞剂对习得性无助小鼠运动能力及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学习-消退组、共轭组、对照组.在小鼠学习逃避电击刺激实验前进行μRs阻滞剂β-FNA或生理盐水(Sal)预处理.将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的运动距离进行 t检验以观察小鼠的运动能力,通过穿梭箱、强迫游泳、高架十字迷宫、旷场等实验探究阻滞μRs后小鼠无助行为的变化.结果 两组小鼠较对照组运动距离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小鼠在3 d学习期内的被电击时间无差异;两组小鼠第2天与第3天的鼻触器触碰总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阿片μ受体阻滞剂对习得性无助小鼠的运动能力无影响,μRs在对小鼠的逃避厌恶刺激的行为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笼舍和洞穴两种条件下出生的幼年华南虎警戒行为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分别在笼舍和洞穴环境条件下出生的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幼虎的警戒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幼虎的警戒行为多样;洞穴出生的幼虎警戒性整体高于笼舍出生的幼虎;在笼舍与半散放区连通的环境中,2组幼虎组内在每个测量时间点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警戒距离:df=18,F=5.690,P<0.001;逃逸距离:df=18,F=4.875,P<0.001),而2组幼虎之间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警戒距离:df=1,F=7.461,P=0.072;逃逸距离:df=1,F=3.288,P=0.167);2组幼虎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随时间增加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组幼虎的警戒距离与时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笼舍组:R2 =0.082 0,P=0.235,n=19;洞穴组:尺2=0.084 2,P=0.228,n=19),而逃逸距离与时间显著相关(笼舍组:R2 =0.318 5,P=0.012,n=19;洞穴组:R2 =0.304 9,P=0.014,n=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C-SIGN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的非整合素(DC-SIGN)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标本30例及对应的距离肝癌组织2 cm以上的癌旁肝组织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DC-SIGN蛋白表达,采用RT-PCR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DC-SIGN mRNA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DC-SIGN光密度值高于明显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DC-SIGN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肝癌组织DC-SIGN蛋白表达与肝癌包膜、TNM分期、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有关(P<0.05),与肝癌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分化、肿瘤大小、肝外转移、静脉侵犯无关(P>0.05).肝癌组织DC-SIGN mRNA水平与肝癌包膜、肝癌TNM分期、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有关(P<0.05),与肝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分化、肿瘤大小、静脉侵犯无关(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DC-SIGN表达量升高,DC-SIGN表达量和肝癌的包膜是否完整及肝癌TNM分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主要养殖区内逃逸尼罗罗非鱼线粒体D-loop控制区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研究广西主养区域逃逸罗非鱼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广西玉林、南宁、钦州、贵港、防城港、北海的六个地理群体的尼罗罗非鱼线粒体D-loop序列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测序,获得了广西玉林、南宁、钦州、贵港、防城港、北海等六个地理群体的尼罗罗非鱼线粒体D-loop序列,采用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地区尼罗罗非鱼线粒体D-loop的多样性.测序结果表明,在得到的线粒体D-loop区序列中,四种碱基A、G、T、C的平均比例分别为32.05%、20.79%、33.19%和13.97%,其中碱基C含量最低,碱基T含量最高.C+G(34.75%)的含量明显低于A+T(65.25%)的含量.共检测到140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为79个,颠换为42个,19个插入(缺失)位点.碱基替换与插入(缺失)的比为6.39.在所测得的罗非鱼D-loop序列中成功识别保守序列CSB-2,CSB-3和相似序列CSB-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南宁地区罗非鱼的遗传距离值相对其它地区的遗传距离值较小,序列与参考序列最为接近,说明该区域罗非鱼的遗传分化程度最低;钦州地区逃逸尼罗罗非鱼的遗传距离相对其它地区间遗传距离值较远,在系统发育树中钦州地区罗非鱼也聚为整一小枝,说明钦州地区罗非鱼较其它区域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繁殖期高体鳑鲏对化学预警信息的行为响应及其与生理状态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化学预警信息(Chemical alarm cues,CAC)的识别与应答体现了鱼类在特定生理状态和特定环境下的生态策略,与动物的生存适合度密切相关.由于化学预警通讯和繁殖均为高能耗的生命活动,繁殖期鱼类的CAC通讯是否表现出基于能量代价-收益(Cost-benefit)的权衡成为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具有特殊繁殖方式的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为实验对象,测定了繁殖Ⅳ期不同性别实验鱼对CAC的行为响应,并探究了实验鱼化学预警行为与其繁殖生理状态的关系.结果发现:(1)高体鳑鲏空间分布状态(底栖时间)和活跃状态(静止时间、运动距离、身体不重合度)均对CAC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应答(P<0.05),但逃逸行为(高速运动时间)不受CAC的影响(P>0.05);(2)高体鳑鲏对CAC的响应无性别差异;(3)高体鳑鲏预警行为的变化与繁殖生理状态(性腺指数、产卵管长度、肥满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繁殖期高体鳑鲏依然对CAC展现出一定程度的行为应答,然而其行为响应程度并不受繁殖生理状态以及性别的影响,这可能主要与该物种特殊的繁殖对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