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CRRT介入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术后行CRRT的Stanford A型AD合并AKI患者39例,其中生存组18例,死亡组21例.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早期(术后48h内)与晚期(术后48 h后)行CRRT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2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相关病史、血常规、血肌酐、心脏超声检查、体外循环数据、术中失血量、输红细胞悬液量、术后2次开胸止血、术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HR=1.115,P=0.01,95%CI:1.046~1.189)及血肌酐(HR=1.013,P=0.035,95%CI:1.006~1.067)是影响Stanford A型AD术后AKI行CRR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CRRT组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低于晚期CRRT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4).结论:年龄及血肌酐是影响Stanford A型AD术后AKI行CRR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早期行CRRT对患者3个月内预后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8-2022年中国大陆老年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群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老年人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我国"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收集2018-2022年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主动监测病例信息,采集粪便标本,开展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的检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老年人群急性胃肠炎病例粪便标本总体检出率为9.15%(7 218/78 904,95%CI:8.95%,9.35%),以沙门菌最高(3 860/78 699,4.90%,95%CI:4.75%,5.06%),其次为诺如病毒(1 517/73 173,2.07%,95%CI:1.97%,2.18%)、致泻大肠埃希菌(1.39%,1 015/72 763,95%CI:1.31%,1.48%)、副溶血性弧菌(1.00%,782/78 386,95%CI:0.93%,1.07%)和志贺菌(0.19%,147/78 611,95%CI:0.16%,0.22%).老年人群男性沙门菌检出率高于女性,而女性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于男性,且年龄越大,检出率越低.老年人群各监测病原检出率具有明显季节性,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在7、8月达到高峰,诺如病毒则在2、3月达到高峰,各地区监测病原检出率有所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6.85,P<0.001).可疑暴露食品类别主要为肉与肉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等大宗食品,家庭是最主要的进食场所.结论 我国2018-2022年间老年人群急性胃肠炎病例以沙门菌检出率最高,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监测病原流行病学特征有所不同,应根据对应特征分布制定针对性措施预防老年人食源性疾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每日症状指数的动态监测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背景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抗抑郁药物已成为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新兴疗法,但如何早期预测疗效仍是一大挑战.目的 探讨rTMS+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预测远期疗效的潜在因子.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首次诊断中重度单相或双相抑郁症的年龄<18 岁、始于住院时连续≥20 次的rTMS治疗且有每日症状指数(DI-5)的评分记录、有rTMS治疗前和第 20 次时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记录的儿童青少年为队列人群,以rTMS治疗最后 1次较基线HAMD评分减少≥50%分为应答组和未应答组,对20 次DI-5评估结果与HAMD评估行相关性分析,当存在较好的相关结果时,考察rTMS+抗抑郁药物治疗中的DI-5评估是否能更早预测应答结果.主要结局指标 DI-5与HAMD评分相关性.结果 符合本文纳入排除标准的中重度单相或双相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 228 例,平均年龄(14.0±3.0)岁,男 111例(48.6%),rTMS治疗前和后DI-5分数与HAMD分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 0.70 和 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TMS治疗 20 次后应答组 101 例,未应答组 127 例,两组在性别分布、年龄、单亲家庭比例、留守儿童比例、家族精神病史、症状始发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学习障碍、语言障碍、运动发育障碍、体重、身高、服药时长、心理咨询次数、甲状腺功能异常、入睡时长、经常做梦比例和饮食习惯-挑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I-5 和HAMD基线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 20 次rTMS治疗后DI-5 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MD最后 1 次评分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1 次rTMS治疗时DI-5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DI-5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答组较未应答组DI-5中位数分数减少2 分并以此作为分层依据,DI-5量表减少分数<2 分组 107 例(46.9%)在第 20 次rTMS治疗时有 98.1%的概率为未应答,DI-5 量表减少分数≥2 分组 64 例(87.4%)在第 20 次TMS治疗时有 89.2%的概率为应答.结论 第 11 次rTMS较治疗前DI-5减分≥2 分可能是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rTMS+抗抑郁药物疗效的早期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CK、Mb联合血乳酸预测多发伤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血清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联合血乳酸预测多发伤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 2019 年 9 月—2022 年 9 月收治的 78 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30d后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存活,共 68 例)及预后不良组(死亡,共 10 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受伤原因、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有无急诊插管、有无急诊心脏复苏术(CPR)、急诊输血次数,检测两组CK、Mb及血乳酸水平.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通过ROC分析CK、Mb及血乳酸预测多发伤短期预后不良的价值;以一致性分析CK、Mb及血乳酸联合预测多发伤短期预后不良的准确率;将两组有差异信息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明确多发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CK、Mb、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MAP≤90 mmHg、急诊插管、急诊CPR人数明显少于预后不良组(P<0.05).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受伤部位、受伤原因、心率、急诊输血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ROC分析证实CK、Mb及血乳酸能够预测多发伤短期预后不良,曲线下面积为 0.625、0.783、0.796,均有P<0.05.联合检测采用串联试验,经一致性分析,CK、Mb及血乳酸联合预测多发伤短期预后不良的灵敏度 0.800,特异度 0.985,准确率 96.20%,Kappa=0.820.将两组有差异信息纳入 Logistic 模型,行量化赋值,证实 MAP≤90 mmHg、急诊插管、急诊CPR、CK≥729.375 μg/L、Mb≥358.260 U/L、血乳酸≥2.955 mmol/L是多发伤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K、Mb、血乳酸均可预测多发伤患者短期预后不良,且三者联合能够更好预测多发伤患者短期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沈阳市大气O3与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寿命损失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沈阳市O3污染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寿命损失的影响,并探讨人口特征和季节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方法 收集沈阳市2014-2018年心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逐日死亡人数、O3逐日平均浓度及同期气象资料,并计算逐日寿命损失年(YLL),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探讨O3污染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ER及YLL效应值).结果 O3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在累积滞后3d(lag03)达到最大效应,O3每增加10 μg/m3,ER及YLL效应值分别为1.08%(95%CI:0.53%~1.62%)和3.97(0.54~7.40)人年.不同人口特征下,O3对女性、≥65岁和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死亡风险 ER 更高,分别为 1.23%(95%CI:0.48%~1.98%),1.33%(95%C/:0.73%~1.93%),1.17%(95%CI:0.08%~2.27%),但仅不同性别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LL效应值在男性、≥65岁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中表现出更高风险,但不同亚组人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暖季,O3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ER及YLL效应值的影响均明显增加.结论 沈阳市大气O3污染与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YLL有一定相关性,女性、≥65岁人群为O3健康损伤的脆弱人群,暖季可增加O3对人群死亡风险及YLL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CU脓毒血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ICU脓毒血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在 2018 年 4 月—2022 年 7 月期间重症医学科收治的 80 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调查,根据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分为有损伤组(n=40)和无损伤组(n=40),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平均心率、平均动脉压、体温、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主观整体评估定量表(PG-SGA)、皮肤护理频次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住院时间>12 d、APACHEⅡ>26 分、PG-SGA>10 分、皮肤护理频次>2h/次是ICU脓毒血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 ICU脓毒血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众多,责任护士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生命及机体体征变化情况,及时给予相应改善措施,制定科学膳食营养支持计划,强化日常皮肤护理行为,利于缩短患者ICU平均住院时间,维持机体营养均衡,加速患者早期恢复,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TC术后首次131I清甲的疗效反应与a-TgAb和TgAb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首次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患者的疗效反应及与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的相关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治疗的DTC患者98例纳入研究,分析术后首次131I清甲治疗效果,并根据治疗效果进行分组,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组间a-TgAb、TgAb水平差异,分析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98例DTC患者首次清甲后,清甲成功51例,成功率为52.04%.治疗前血清a-TgAb、TgAb水平比较,治疗有效组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a-TgAb、TgAb水平均较同组降低,且治疗有效组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在BMI、病灶最大径、术后是否存在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性别、年龄、清甲治疗时间、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TgAb、TgAb、病灶最大径、术后转移均会影响患者的疗效(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TgAb、TgAb及两者联合检测对患者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其AUC值分别为0.867、0.867、0.949(P<0.05).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清甲的效果与其血清a-TgAb和TgAb水平、病灶最大径、术后转移有关,且血清a-TgAb和TgAb水平及其联合检测对患者治疗无效具有-定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ARD8基因rs2043211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发病年龄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胱天蛋白酶激活与募集结构域8(caspase ac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domain 8, CARD8)基因rs2043211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卒中发病年龄的相关性。 方法:利用南京卒中注册系统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LAA卒中患者并进行基因分型。按照不同遗传模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组间年龄分布差异,应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年龄相关的累计未发病频率。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738例LAA卒中患者,其中717例(97.15%)成功进行基因分型并纳入分析。各基因型组之间年龄、体重指数以及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饮酒患者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共显性模型分析显示,携带突变型T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病更早[AA基因型:61.68岁,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59.92~63.45岁;AT基因型:60.51岁,95% CI 59.41~61.60岁;TT基因型:60.44岁,95% CI 58.96~61.92岁]。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年龄相关的累计未发病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 P=0.041)。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在女性患者中得到相似的结论( P=0.001)。 结论:CARD8基因rs2043211突变型T等位基因可使中国汉族女性LAA卒中发病年龄提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TNMⅠ至Ⅲ期胃癌患者的预后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TNMⅠ至Ⅲ期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卡方检验分析PLR、NL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总体生存期,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的预后,ROC曲线比较NLR与PLR对胃癌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PLR和NLR的截断值分别为141.50和1.94。PLR与胃癌患者的性别、手术切除程度、肿瘤最大径、是否化学治疗、T分期、N分期、TNM分期、肿瘤部位、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和是否全胃切除均有关( χ2=9.224、10.577、28.825、6.831、29.059、28.637、30.748、18.023、24.320、77.274、9.021、10.745, P均<0.05);NLR与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程度、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均有关( χ2=14.563、12.092、22.697、44.735、34.151、7.949、9.611、7.498, 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除程度、是否化学治疗、T分期、N分期、PLR和是否全胃切除均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χ2=23.653、22.023、16.697、24.038、4.110、22.364, P均<0.05)。PLR<141.50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高于PLR≥141.50的患者(55.4%比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68, P<0.01)。PLR预测胃癌的AUC值为0.629,高于NLR的0.596( P<0.01)。 结论:PLR对胃癌患者生存结果的评估价值优于NL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含量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脏脂肪(VAT)含量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18~70岁初诊T2DM患者,按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8.0 kg/m 2)、超重组(24.0 kg/m 2≤BMI<28.0 kg/m 2)及正常体重组(18.5 kg/m 2≤BMI<24.0 kg/m 2)。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VAT质量、面积,采用心脏彩超测量右心室前壁脂肪、心尖脂肪及心功能[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等指标。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心功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共入组患者142例,其中男77例,女65例,年龄51(42,59)岁;失访3例。分为肥胖组(48例)、超重组(45例)及正常体重组(46例)。(1)三组间比较BMI、腰围、腰臀比、VAT质量、VAT面积、右室前壁、心尖脂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射血分数与BMI、腰围、VAT面积、右室前壁脂肪、心尖脂肪相关(β=-0.590~-0.023,均 P<0.05),EDV与VAT面积、心尖脂肪相关(β=0.196、4.357,均 P<0.05),ESV与VAT面积、心尖脂肪相关(β=0.113、2.675,均 P<0.05)。(3)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在模型Ⅰ(未调整)和模型Ⅱ(调整年龄和性别)中,心尖脂肪每增加1 mm,射血分数分别下降0.590%、0.645%,EDV依次增加4.357%、4.835%,ESV依次增加2.675%、2.931%。 结论:BMI、腰围、VAT质量、VAT面积、右室前壁脂肪、心尖脂肪是影响心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尤以心尖脂肪对心功能的影响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