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型移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通风系统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加强型移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以下简称"移动P2+实验室")的通风系统,以对实验间内部的气溶胶扩散进行有效控制.方法:移动P2+实验室的通风系统采用全新风通风设计,送风为3级过滤,采用定风量控制;排风为1级高效过滤,采用变风量控制,其中缓冲间设有高效过滤排风口,实验间设有风口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缓冲间通风采用上送上排的布局,送、排风高效集成在吊顶内;实验间通风采用侧上送风、侧下排风的方式.为验证通风系统设计的可行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对0°、30°、45°、60°、90°送风角度下的气流组织、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分析,并模拟不同送风角度下的实验间气溶胶浓度分布情况,以确定最佳送风角度.结果:经气流组织、温度场、速度场及气溶胶扩散控制能力的综合比较,移动P2+实验室通风系统以60°送风最佳,且检测结果表明该送风角度下的换气次数、静压差、温湿度、洁净度以及气流方向等核心指标均满足GB 27421-2015《移动式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和T/CESC 662-2020《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准》的要求.结论:在进行移动P2+实验室通风系统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各送、排风口位置和设备设施布局因素,还应选择合适的送风角度,以提升防护区的生物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测定方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独立通风笼盒内换气次数与压差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独立通风笼盒(IVC)使用过程中,在设定参数下,同一笼架内各个笼盒换气次数及内外压差之间的差异.方法 屏障环境内,以单面IVC为检测对象,设备参数设置:换气次数50次/h、40次/h,压差+20 Pa、+10 Pa,检测笼盒送风口的风速及笼盒内外压差.结果 设定换气次数与实测笼盒内换气次数存在差异,实测值在设定值的±30次/h范围内波动,并且同一笼架上笼盒与笼盒之间的换气次数实测值差异较大,在30次/h~60次/h;不同位置笼盒间内外压差的差异较小,实测值均在设定值的±10 Pa范围内波动.结论 为保证笼盒内微环境的一致性,减少环境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同一架IVC笼盒之间的换气次数和内外压差波动控制在较低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独立通风笼具两种送风方式的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针对实验动物设施建设中主流应用的两种独立通风笼具(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IVC)系统送风方式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其不同的适用性.方法 根据典型案例,从安全可靠性、空间利用率、运行能耗、监控调节、初投资这五方面对两种送风方式的具体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针对每一对比项,比较得出了两种送风方式各自的优缺点.结论 两种送风方式各具优势.送风方式A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设施,适用于对笼盒参数需要分散、灵活调控的项目;送风方式B适用于中大型的设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独立通风笼盒系统内传热传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了有效控制独立通风笼盒系统(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s,IVC)内环境的舒适性,保证笼盒内实验动物的生存和健康,对笼盒内的温度、湿度及氨浓度进行测试,并对笼盒内传热传质机理进行分析,同时为实验动物生存环境(密闭建筑空间、设备)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小鼠75只,按数量递增顺序随机分为5组,饲养于同一架IVC设备内,分别对笼盒内的温度、湿度和氨浓度进行连续7d的测试.结果 随着饲养天数的增加,笼盒内和房间内的温度差变化基本一致,相对湿度差和氨浓度差逐渐增大;同时笼盒内、外的氨浓度差同动物数量和时间均相关,有显著差异(P<0.05),即动物只数越多,时间越长,氨浓度差越大.结论 IVC笼盒内温度受设施内温度的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主要与送风空气相对湿度和换气次数有关;氨浓度与换气次数和动物只数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独立通风笼具(IVC)技术指标检测及参数稳定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IVC技术指标的检测方法并评价IVC参数的稳定性.方法 依据GB 14925-2010与DB32/T 972-2006标准规定的方法,对摆放在普通环境和屏障环境的IVC进行检测,分析IVC微环境对外环境技术指标的依赖程度,比较不同换气次数测定方法的差异,并计算各指标的相对偏差和笼盒泄漏率.结果 IVC微环境的温度、湿度与外环境参数正相关;依据GB14925-2010附录方法测定的笼盒内换气次数明显高于流量计法的测定值(t-test,P=0.0001);IVC笼架对角线上5个笼盒的换气次数、噪声、风速的相对偏差较小,但静压差的相对偏差较大;IVC笼盒泄漏率检测结果高达75%.结论 IVC的使用受制于外环境条件,笼架不同位置的笼盒内静压差的稳定性差,与较高的笼盒泄漏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IVC国家或行业准制(修)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实验动物房的换气次数与温度、湿度的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8/5
动物房通风换气的目的为送入清洁空气,供给动物必要的氧,并达到排除饲养室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氨等有害气体.但换气次数又密切影响到室内温度及相对湿度(以下简称湿度).文献报导的实验动物房的换气次数:日本(实验动物,15:17-41,1966)采用每小时10-12次,美国(Poiley,1974)主张10-15次,英国(Lane-Petter,1972)为 15次.但对换气次数与温度、湿度之间的关系,尚无具体的测定报告.为此,作者用鹿儿岛大学医学部附属实验动物科学研究所的动物房,就换气次数与温、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在实验动物室试用简易中效过滤装置的效果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规定,实验动物应当按照相应的微生物学控制标准进行管理.清洁动物饲育室的新鲜空气,须经一定程度的除菌、除尘,但尚无统一标准.《空气调节设计手册》指出,某些空调系统有一定的洁净度要求,但未提出确切的洁净度指标.在这类系统中设置两道过滤,即一道粗效过滤器和一道中效过滤器,便可满足要求[1,2].我们对原有粗效过滤器的全新风空调系统加装了简易中效过滤装置,既经济又方便,降低了实验动物饲育室空气中落菌数,提高了饲育室空气清洁度,又降低了饲育室噪声及气流速度.对通风量影响不大,能满足饲育室换气次数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2家核电企业氨化装置加注设施改进前后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2家核电厂(X与Y)氨化装置设施改进前后氨接触岗位劳动者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风险等级的变化开展评估.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了解氨化装置加注设施改进前(2015年)后(2017年)的更新变化,识别氨接触岗位及工作内容、收集防护措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等信息.对涉及场所开展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并计算10种氨接触岗位的8 h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CTWA;测定场所的事故通风量(m3/h)及通风换气次数(次/h);根据GBZ/T 298-2017中的半定量综合指数风险评估模型和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模型对装置改进前后液氨接触岗位的风险等级进行评定.结果 改进设施后发现如下改变:(1)由原来的钢罐堆积存放方式改为金属加压密封罐常态化备存,减少人员接触频次;(2)加注自动一体化,装置顶部增设事故通风口,附近安置联动氨报警装置并设定预报值;(3)开启加药间侧门维持自然通风.由此,设施改进前X厂化学分析工程师、化学采样工程师、3#机中核维修工;Y厂1#机常规岛现操工、2#及运行现操工所在场所的CSTE已超限值水平的结果在改进后均得到改善,10种岗位所在场所CSTE和岗位CTWA均符合限值要求.改进后各岗位接触场所中氨的CSTE显著低于改进前水平(Z=10.856,P<0.001);改进后10种岗位所在现场作业场所内的通风换气次数在13~30.9次/h,符合标准要求且相比于改进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1.670,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改进前CSTE与场所通风换气次数间具有一般程度的负相关性(r=-0.39,P<0.05),改进后二者无显著相关性(r=-0.051,P>0.05);10种氨接触岗位在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应用时,化学分析工程师等大多数岗位在改进设施后呈现出风险等级下调(Z=1.345,P<0.05),3#机中核维修工、4#机运行现操工等岗位在设施改进后出现风险等级上调或维持不变,这可能与改进后个别岗位劳动者累计接触时间延长有关.相比之下,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模型的风险等级在改进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7,P>0.05).结论 2家核电企业氨化装置设施改进举措切实降低了场所空气中氨浓度水平并使大多数氨接触岗位劳动者的风险等级发生了变化;半定量综合指数风险评估模型相比于定量非癌症风险评估模型更适合应用于对该类改进设施前后开展自身对照风险评估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儋州市某医院新建核医学科放射防护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儋州市某医院新建核医学科进行放射防护评价,了解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诊断、甲功测定、甲亢治疗的放射防护水平.方法 2021年8-10月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对儋州市某医院新建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进行放射防护检测、表面污染检测、设备性能检测、通风换气检测及放射防护评价.结果 SPECT-CT工作区注射台窗口(开)、分装柜观察窗、分装柜操作口(开)、废物室防护门和留观室防护门、SPECT-CT机房防护门处的剂量率较高.SPECT-CT中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13~0.19 μSv/h,处于环境本底水平.核医学科放射工作场所的表面污染检测结果均小于探测下限,即<0.09 Bq/cm2.SPECT-CT中的SPECT和CT的设备性能检测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通风橱截面风速未达到1 m/s,部分放射工作场所通风换气次数<4次/h.结论 建议院方针对关注点剂量率较高的区域,加强放射防护管理,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医护人员与受检者短暂停留,规定过程完成后不得在以上区域逗留.通风橱更换大功率风机,增大截面风速.在每个功能房间增设气流单向电动阀,避免各房间通风管道气流互通.在通风橱排风口、各功能用房排风口处增设可更换滤芯的活性炭过滤装置,并定期更换活性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