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包机运送COVID-19潜在感染风险人群的经验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广东省人民医院等五家医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成功包机运送异地旅客的经验。方法:从传染病防控角度出发,在运行管理、机舱布局与隔离要求、人员防护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次包机任务中,共运送1千余名潜在感染风险的"健康"旅客回国,医疗运送团队及机组工作人员保持零感染,航空转运中旅客保持零聚集发病以及无突发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科学有序地做好人员转运工作是避免旅客和工作人员在航空运送期间发生COVID-19疫情传播和蔓延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室围拔管期禁食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的患儿经常接受气管插管提供呼吸支持。围拔管期是指在患儿病情好转决定脱机,拔除气管导管前后的一段特定时期。许多PICU在这一时段经常予以禁食,但目前围拔管期禁食的优、缺点尚存在争议。禁食主要的目的是降低胃食管反流和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1],然而有研究发现对误吸的担忧与实际风险不成比例,相较于营养不良的风险,对误吸的风险可能被过分强调 [2,3]。PICU中,拔管前后禁食是导致患儿营养中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4,5],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营养中断是可以避免的。由于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的患儿本身就存在营养不良的普遍问题,而在脱机前后较长时间禁食会严重干扰肠内营养输送,从而导致能量和蛋白质的供给量显著低于预期。不足的营养供给通常与不良的临床结果有关,如营养状态恶化、拔管失败、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ICU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6,7]。从肠道生物标志物角度肠内营养能有效地逆转肠细胞的的坏死,促进肠细胞功能的恢复,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肠道在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鉴于危重症患儿中营养支持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8],因此围拔管期常规禁食的做法面临着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综合商城内不同功能区域在差异化送风条件下的污染物分布情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中央空调送风条件下各功能区的污染物分布现状,为建筑差异化送风提供参考.方法 以某综合商城为例,在差异化送风条件下分别对其不同功能区内的污染物浓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 只开送风条件下室内污染物浓度较低,在送风和回风均开后,室内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此时甲醛、PM10、PM2.5、CO2、TVOC、CO浓度差异分别为0.028 mg/m3、0.018 mg/m3、0.036 mg/m3、0.017%、0.208 mg/m3、1.279 mg/m3.除 CO 浓度外,各个功能区内甲醛、PM10、PM2.5、CO2、TVOC浓度均超标.只开送风、送风+回风均开这两种模式下服装区污染最严重,此时空气质量指数为2.72和3.28;餐饮区次之,为2.28和2.98;电子和首饰区污染最轻,为1.82和2.52.结论 服装区污染最严重,餐饮区次之,电子和首饰区污染最轻.建议从污染物源头及送风策略角度出发,进行污染物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强型移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通风系统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加强型移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以下简称"移动P2+实验室")的通风系统,以对实验间内部的气溶胶扩散进行有效控制.方法:移动P2+实验室的通风系统采用全新风通风设计,送风为3级过滤,采用定风量控制;排风为1级高效过滤,采用变风量控制,其中缓冲间设有高效过滤排风口,实验间设有风口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缓冲间通风采用上送上排的布局,送、排风高效集成在吊顶内;实验间通风采用侧上送风、侧下排风的方式.为验证通风系统设计的可行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对0°、30°、45°、60°、90°送风角度下的气流组织、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分析,并模拟不同送风角度下的实验间气溶胶浓度分布情况,以确定最佳送风角度.结果:经气流组织、温度场、速度场及气溶胶扩散控制能力的综合比较,移动P2+实验室通风系统以60°送风最佳,且检测结果表明该送风角度下的换气次数、静压差、温湿度、洁净度以及气流方向等核心指标均满足GB 27421-2015《移动式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和T/CESC 662-2020《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准》的要求.结论:在进行移动P2+实验室通风系统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各送、排风口位置和设备设施布局因素,还应选择合适的送风角度,以提升防护区的生物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COVID-19流行期间非定点收治三级综合医院感染防控实践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非定点收治三级综合医院的感染防控策略与措施的探讨,探究其防控效果,进一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为非定点收治医院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诊疗及防控方案为基本依据,结合阜阳市疫情防控工作实际,从医院应急防控组织体系建立,人员、物资储备,多层次、多途径培训,制度、流程制定更新,多部门协作,分区管理等方面制定非定点收治综合医院感染防控策略.结果 2020年1月22日—5月31日全院门诊就诊467 165人次,发热门诊就诊8 346人次,16例患者经核酸检测阳性并送至定点收治医院.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就诊患者经过针对性筛查及接诊,医务人员经过科学防控培训与指导,陪护人员经过有效宣教与讲解,做到了零漏检、零漏报、零交叉感染.期间积累了54条工作制度及流程,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了经验.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峻的形势下,医疗机构通过压实责任,明确分工,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制定制度流程,落实可行性防控措施,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干预、多部门协作,可有效防止疫情的传播与扩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质量源于设计(QbD)在干粉吸入剂开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干粉吸入剂具有避免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给药方便等优点.但由于粉体的高度变异性,实现药物剂量的准确递送较为困难.而且,干粉吸入剂作为一种药械组合的剂型,处方和装置设计同样需要认真考量.应用包括风险分析、实验设计、过程分析技术、预测科学在内的质量源于设计(QbD)工具可有效降低干粉吸入剂的粉体学变异、提升肺部沉积率,最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时每个科研人员必须具备从统计学的角度去考量干粉肺部递送效率的能力.本文综述了QbD理论及工具在干粉吸入剂开发中应用的优势,以期为今后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正压生物防护头罩综合效能评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正压生物防护头罩是高等级个人生物防护装备之一,广泛应用于高危生物危害环境下作业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该文从防护性能和人体功效学角度分析了正压生物防护头罩在综合效能评估方面的研究与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标准要求提出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正压生物防护头罩的技术发展、科学评估和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应用HFMEA改造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转运流程进行改造,从而降低转运中意外发生的风险.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急诊所有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失效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价,寻找转运流程中需要完善的环节,对转运流程进行改造,避免失效情况出现.对改造前后失效风险指数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结果:主要从主诊医生评估能力、转运意外的处理、相关科室沟通、运送准备工作、交接内容等角度进行评估,流程改造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够使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转运流程得到改善,能够有效减少转运意外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MSCT及3D打印技术在左心耳封堵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治疗口服抗凝禁忌症患者卒中风险的一种替代方法,在技术上要求很高,要获得一个完整的左心耳封堵是具有挑战性的.在左心耳封堵术前,利用MSCT不仅可以客观评价左心耳大体形态、弯曲角度及位置、解剖及锚定区开口形状、内径及深度、房间隔及左心耳拐角到开口距离等重要参数指标,还可以较准确判断房间隔及穿刺送鞘管的位置,为封堵器的型号、种类、大小、锚定点的选择、释放部位估测提供重要参考.基于MSCT的3D打印技术可直观反映左心耳的解剖结构,为左心耳封堵术操作者术前提供更真实的立体观感,对手术方案的设计、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具有重要价值;并具有缩短操作者学习时间等优点,在左心耳封堵术中亦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就目前MSCT及3D打印技术在左心耳封堵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压力性损伤护理评估智能决策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发压力性损伤护理评估智能决策系统,探讨其在临床压力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研发小组,以参考预防和治疗压力性损伤:快速参考指南2019为指导蓝本,设置智能决策规则.以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系统的界面布局、分区、模块结构、内容和功能进行整体构架,多角度、多方位研发压力性损伤护理评估智能决策系统,实现智能决策、健康教育推送双路径、质量控制指标监测等,落实入院8 h内风险评估及时率、院内PI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应用压力性损伤护理评估智能决策的系统后,PI入院8 h内风险评估及时率由84.7%上升至95.7%,Braden评估漏评率由8.7%下降至3.7%,Braden评估准确率由75.5%上升84.4%,创面评估准确率由77.2%上升至87.3%,创面处理准确率由68.3%上升至79.3%,压力性损伤转归率由56.6%上升8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PI发生率由0.7‰降至0.3‰.结论 压力性损伤护理评估智能决策系统是一个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决策平台,能为护理人员提供准确、客观的决策依据,能智能决策压力性损伤患者的分期,提高护理质量及管理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