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长宁区环境γ辐射水平与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调查上海市长宁区室内外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估算公众受照剂量及其健康影响.方法 2022年6-12月,以网格化布点方式,根据建成年代在长宁区10个街道(镇)中各抽选12户居室,每个居室设置15个检测点.同时段在每个抽样社区中心位置抽选2条道路和1块绿地作为室外监测点,共计设置30个室外检测点.对各抽样监测点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开展现场检测.计算环境γ辐射所致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并评估环境γ辐射超额终生癌症风险(excess lifetime cancer risk,ELCR).结果 长宁区室内、室外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各监测点平均值分别为(125.80±11.72)nGy/h和(76.63±16.15)nGy/h.居室内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高于室外(P<0.05),2000年以后建造的居室内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低于2000年以前建造的居室(P<0.05).室内、室外γ辐射所致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平均值分别为0.617 mSv/年和0.094 mSv/年.长宁区居民居室内超额终生癌症风险均值为2.56 × 10-3,室外ELCR均值为4.28 × 10-4.结论 长宁区不同区域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有所不同,所致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和ELCR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处于全国正常波动区间范围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级诊疗体系和谐共生机制的理论探索与研究路径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级诊疗制度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一项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制度,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挖掘分级诊疗体系供需侧多元主体和谐共生机制,促进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就医秩序形成,已成为亟须回答且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公共命题。作者围绕当前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现实问题并基于文献综述发现的学术议题,以和谐管理理论与共生理论为指导,遵循"利益相关主体界定→和谐共生要素分析→和谐共生机制梳理→和谐共生效应阐释→和谐共生理论模型构建与验证"的逻辑思路,提出分级诊疗体系和谐共生机制形成的理论构想与未来研究路径,以期为学界探索分级诊疗体系和谐共生机制铺设道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用太空资源助力解决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难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碳青霉烯类药物是目前治疗肺炎克雷伯菌的最后屏障药物,但是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现象愈演愈烈,若无有效的应对措施,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将会迈向后抗生素时代。尽管目前对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但解决其耐药难题的成效仍不容乐观。因而有必要将研究拓展至一些非常规环境,如太空环境。太空环境具有微重力、强辐射、超低温、高真空和弱磁场等特点,可使微生物的变异速率加大,变异类型也会更加多样化。一些在地面难以发生的现象,在空间特殊环境因素的诱导下可以出现放大效应。多项研究表明太空环境可影响细菌的耐药性,甚至可引起细菌耐药性逆转。当前我国的航天事业方兴未艾,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验平台,也为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推动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工作走中国道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工作已经在全国普及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我们从学习、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到使治疗工作逐渐规范化,这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标志性的文件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工作。这两个文件均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发布,分别是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14版)(简称2014版) [1]和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21版)(简称2021版) [2]。2014版指南的主要贡献是规范化了全国核医学医师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工作,在这部指南的指引下我国的甲状腺癌治疗工作有了迅速进展,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核医学治疗专家并丰富了他们的临床经验。但遗憾的是,其引用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国外的研究,内容也多受美国甲状腺学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2009版指南 [3]的影响。相较之下,2021版指南提出的观点融汇了我国核医学专家多年来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辅助治疗等新观点。这版指南不仅引用了大量国内研究,还在多个关键观点上与ATA 2015版指南 [4]有所区别,它是我们走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国道路的起点,是一部接地气的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措施的最佳证据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创伤是全球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1]。据WHO报道,2018年有13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创伤是5~29岁人群个体死亡的首要原因 [2]。预计到2030年,创伤将上升至全球第3位致残原因。致死性出血和失血性休克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是可救治性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创伤急救面临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挑战 [3,4]。创伤性活动性出血是指机体受创伤作用后,较大的血管破裂,血液不停地从损伤血管流出,若不及时采取止血措施,患者常因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 [5]。针对创伤活动性出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高效出血控制、允许性低压复苏、延迟黄金救治时间窗等新的理念和技术的提出可有效的控制出血,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6,7,8]。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医护人员对于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的急救存在止血药物使用时间、止血带使用绑定部位、止血带加压压力及时间等疑惑,影响患者的紧急处理。本研究以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本院自2022年3月至9月在急诊抢救室开展基于证据的质量审查项目,旨在促进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措施最佳证据的转化,建立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标准,提高急诊医护人员对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的评估和规范管理能力,提高止血效率及止血措施执行依从性,减少急诊停留时间,减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供电敷料重塑创面电场,加速创面修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的创面具有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等特点,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再上皮化是创面愈合的标志,而表皮迁移是创面再上皮化的限速步骤。影响表皮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创基条件和细胞自身的迁移能力。良好的创基条件为表皮迁移提供良好的"道路"基础,而细胞自身的迁移能力(包括迁移的方向性)则决定细胞在"道路"上的迁移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6个省份28个县(区)儿童动物伤害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中国6个省份28个县(区)儿童动物伤害流行特征及发生频次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动物伤害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6-2020年儿童伤害预防项目中0~17岁儿童伤害数据,描述儿童动物伤害发生基本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动物伤害发生频次影响因素。结果:中国6个省份28个县(区)204 628名0~17岁儿童,男童107 029名,女童97 599名,男女性别比为1.10。动物伤害人数发生率为0.70%,人次发生率为0.72%,男童高于女童。动物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以家中(73.20%)、公路/街道/道路(7.51%)和小区/村里空地(6.77%)为主。发生时活动主要为玩耍/娱乐(63.15%)。发生时段主要为12:01-18:00(45.03%)。损伤部位以上肢(47.89%)、下肢(35.31%)和头部(8.44%)最常见。主要处理方式为门诊或急诊治疗(85.19%)。负二项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级、监护人文化程度、城乡、监护人每天与儿童沟通时间是儿童动物伤害发生频次的影响因素。结论:儿童动物伤害防控工作应将男童作为重点人群,家庭作为主要场所。动物伤害发生频次影响因素较多,应积极向儿童及监护人普及动物伤害预防知识,综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开展针对性的综合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院前急救待援期公众应对措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创伤、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日益增多,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心脑血管急症与创伤已成为城市人群院前急救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2]。当严重伤害或急危重症发生时,最有效的"黄金救命时间"仅为最初的4 min,但由于"120"电话占用、急救车调度不及时、道路拥堵等各种因素,导致我国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为10~15 min(乡镇约30 min) [3],且我国公众常见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不足1% [4],绝大多数现场公众面对突发情况不知所措,导致许多患者耽误最佳抢救时机 [5],严重影响院前急救的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0—2019年我国颅脑创伤的发病率与患病率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000—2019年我国颅脑创伤(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课题组估算的最新TBI数据,评价2000—2019年我国不同性别、年龄段和致病原因人群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2019年相对于2000年的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相对变化百分比。采用 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差异。 结果:(1)排除2008年汶川地震所致TBI的影响,2000—2019年我国TB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0—2019年的TBI年龄标化发病率由152.5/10万升至207.8/10万(上升幅度为36.3%),年龄标化患病率由231.3/10万升至342.3/10万(上升幅度为48.0%);同期的TBI发病例数由203.2万增至331.0万(上升幅度为62.9%),患病例数由298.4万增至654.6万(上升幅度为119.4%)。(2)2000—2019年男性TB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高于女性(均 P<0.05),50~69岁和≥70岁年龄组的TBI发病率、患病率及其上升幅度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均 P<0.05)。(3)道路伤害是我国居民TBI发生和患病的最主要原因,2000—2019年道路伤害所致TBI分别占全部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43.2%~55.1%和56.9%~67.1%。(4)骑乘摩托车、自行车和步行是TBI发生和患病的最主要出行方式,合计占所有交通出行方式所致TBI发生和患病的80.4%~82.0%和83.1%~85.3%。 结论:2000—2019年我国居民TB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急救用血的配送提供新途径。方法: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在杭州完成,主要参与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构建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研制无人机专用血液储存箱。利用无人机系统从浙江省血液中心运送血制品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获取以下指标:(1)无人机送血的飞行时间;(2)血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温度;(3)利用百度地图软件测出道路交通的送血时间,并与无人机飞行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由智能物流无人机、低温血液储存箱、无人物流枢纽站、云端运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浙江省血液中心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无人机航线距离(2.36±0.06)km,地面距离5.8 km,从2019年4月12日到2021年1月29日共飞行27架/次,飞行时间为(6.37±0.35)min,小于人工取血来回双程所需道路行驶时间(17.00±1.94)min。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无人机送血可以节省15.98-4.28 min,平均节省(10.62±1.87)min。结论: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具有速度快、不受地面交通状况影响等优点,并能保证运输过程中血制品的安全,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