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V型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1个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V型家系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筛查其致病基因。方法:收集1个2017年7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家系,完善体格检查、电生理检测,应用高通量靶向测序筛查其致病基因,并在家系内和正常人群中筛查候选突变。结果:该家系共有4例患者。先证者男性,25岁,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四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上肢远端较早受累且上肢受累严重,不伴有明显感觉异常。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改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伴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感觉神经未见异常。先证者外公、舅舅和表弟有类似临床表现和肌电图表现。靶向测序发现先证者存在GARS基因c.880G>A(p.G294R)突变,其母亲及患病舅舅和表弟存在此突变,家系内其他正常人及300名正常对照者均不携带此变异。该突变为新发突变,在dbSNP、ExAC和 1000G数据库中均未有报道。结论:首次在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V型家系中发现GARS基因c.880G>A(p.G294R)突变,扩大了GARS基因突变致病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人山梨醇脱氢酶基因相关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型-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中国人群中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相关腓骨肌萎缩症(CMT)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方法:从2009—201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集的CMT患者中选择57个未明确基因诊断的、散发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的轴索型CMT(CMT2)家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Sanger测序法进行SORD基因的突变检测,并总结SORD基因相关CMT患者的表型特点。结果:在4例无家族史患者中检测到SORD基因纯合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突变,约占该组患者总数的7%。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运动和感觉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CMT2;另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仅运动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dHMN)。患者发病年龄为5~16岁,CMT神经病变评分为2~9分。结论:首次在中国CMT患者中报道SORD基因纯合热点突变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及其对应的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神经功能轻度受损的CMT2和dHMN表型。SORD基因相关CMT可能是最常见的AR-CMT2基因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硫胺素缺乏导致的韦尼克脑病及类似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干性脚气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韦尼克脑病(Wernicke encephalopathy ,WE)是由于硫胺素(维生素B1 )缺乏导致的急性神经系统急症,最常见的病因是酗酒,其他因素包括长期处于饥饿、长时间禁食、营养不良、妊娠剧吐、慢性呕吐、硫胺素前静脉输注射葡萄糖或长期静脉输注葡萄糖、长期化疗(5-氟尿嘧啶、多氟尿嘧啶和异环磷酰胺)、慢性血液透析、艾滋病、神经性厌食症、慢性精神障碍、肠外营养、再喂养综合征、胃肠手术、胃肠道恶性肿瘤、急性胰腺炎、肝脏疾病、甲亢、消化功能不全和遗传性硫胺素转运障碍等[1-6].临床上还有哺乳期、发热、减肥手术、肥胖等可导致硫胺素缺乏.其它在严重烧伤、广泛手术、脓毒性休克、终末期肾病、心力衰竭的患者中,会增加硫胺素缺乏的风险[7].干性脚气病(Dry beriberi,DB)常因硫胺素缺乏引起,表现为对称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为肢体无力、伴或不伴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疼痛,主要影响肢体远端,最初从下肢开始,可逐渐发展至上肢.在大多数病例中,表现为逐渐的、隐匿的起病,但偶尔可以迅速出现类似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症状[8-9].本文报道的患者因长时间禁食、行胃肠道手术史导致硫胺素严重缺乏,并发 WE、干性脚气病.在临床上较少见.现将该例硫胺素缺乏导致 WE及类似GBS的干性脚气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该疾病的临床特征,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提高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8例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dHMN)是一组选择性累及运动神经及其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肢体远端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总结8例dHMN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及遗传学特点,丰富我国dHMN先证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资料,提高临床工作者对dH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例dHMN先证者并进而追踪其家系,回顾性分析先证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改变、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运用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所有先证者进行周围神经病相关基因检测,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并对可获得的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共分离分析.结果:先证者发病年龄11~64岁,中位数39.5岁,均为慢性起病,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远端肢体无力,并逐渐出现肌肉萎缩.神经电生理结果示选择性运动神经损害,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不受累,针刺肌电图符合神经源性损害表现.2例先证者肌肉活检显示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1例先证者腓肠神经活检提示感觉神经受累轻微.基因测序显示8例先证者携带了8种不同的已知dHMN致病基因,3例有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基因诊断率为37.5%,其余5例为临床意义未明的新发点突变,其中2例突变在家系内共分离.结论:dHMN是一组临床和基因均具有显著异质性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二代测序技术广泛运用于dHMN先证者的致病基因搜寻,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先证者不能得到明确的基因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利用果蝇模型研究人类Ⅱ型腓骨肌萎缩症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通常是由神经元中某些蛋白质缺陷引起的一种常见家族遗传性外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表现为远端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缺陷,行动能力不足,严重者可丧失行动能力.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主要分为原发性脱髓鞘病变CMT1、原发性轴突病变CMT2以及继发性脱髓鞘和轴突病变的DI-CMT.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果蝇模型来模拟人类疾病和人类健康相关过程的各个方面.果蝇没有被髓鞘包围的轴突,因此不适合建立脱髓鞘型的CMT模型,而比较适合轴突病变CMT2的研究.该文主要针对CMT2进行分析,总结了人类CMT2涉及的相关致病基因,以及如何利用果蝇模型进行CMT2模型构建和病理分析.这对于CMT2疾病的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