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流产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1年停用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者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停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人工流产者1035例,均流产术后应用IUD避孕措施,随访1年,观察IUD使用情况并分为停用组(189例)、续用组(846例).调查IUD停用原因,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人工流产者术后落实避孕措施1年内停用危险因素.结果:随访1年,人工流产术后IUD停用189例(18.4%),原因包括不良反应83例、社会心理因素100例、其他原因6例.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低、无生育史、无重复流产、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为人工流产者术后放置IUD停用的危险因素(OR=1.657、1.669、2.442、1.790,P<0.05).结论: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者术后放置IUD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停用情况,影响因素较多,临床需加强术前咨询、术后管理,针对性采取干预对策以提高流产后长效避孕措施的落实使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自身免疫的关联:综述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小叶非干酪样肉芽肿.GLM发病率较低,多见于育龄妇女,尤其是怀孕和哺乳期间的妇女.GL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与多种因素有关,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吸烟、感染、妊娠、哺乳、高催乳素血症、口服避孕药和自身免疫异常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LM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自身免疫在GLM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近年来GLM的发病机制以及自身免疫在GLM研究中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知识-信念-行为"健康教育模式对妇女产后非意愿妊娠预防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知识-信念-行为"(简称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妇女产后发生非意愿妊娠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在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50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愿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50例,对照组开展医院常规产后健康宣教,观察组进行产后避孕咨询,并开展基于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避孕宣教.于产后42d及产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了解产妇恢复同房、避孕、非意愿妊娠及人工流产情况,比较两组避孕知识掌握情况、健康行为情况(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评估)及对产后服务的满意度.结果:除去失访病例,最终纳入观察组731人,对照组718人进行分析.健康宣教后观察组的产后避孕知识知晓情况得分及HPLP-Ⅱ总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42d及产后3、6个月观察组恢复同房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后避孕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12月观察组的非意愿妊娠率3.3%,低于对照组的8.5%,观察组的人工流产率1.8%,低于对照组5.4%(均P<0.05);观察组对产后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后开展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避孕宣教可以提升妇女对避孕知识的掌握度,提高产后避孕率,降低产后1年内的非意愿妊娠率及人工流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要重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为妇科常见病,对妇女健康及生育危害较大。因内异症常需手术治疗,而且术后易复发,因此,需要预防或减少其发病,阻止或延缓其进展,不做或推迟手术,即进行内异症的一级和二级预防。青春期内异症可能是进展性疾病,因此,对青春期有痛经或月经相关疼痛症状,或临床诊断为内异症无手术适应证者,推荐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物及孕激素进行治疗,既可缓解疼痛症状,又有避孕作用,还可降低内异症发病率或延缓内异症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避孕药具应用现状及其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避孕药具的应用与人口发展和健康密切相关,了解我国避孕药具应用现状及其在时间、空间和人间变化趋势是避孕政策制定和避孕技术服务的基础。本文对国家卫生健康年鉴以及国家权威多中心大样本计划生育调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综合避孕率在缓慢下降,其中以绝育术和宫内节育器为主的长效避孕措施使用率和构成比大幅下降,以避孕套为主的短效避孕措施比例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短效避孕药具构成比以及人工流产活产比均显著升高。半数以上产后和人工流产后妇女以及未婚女性以避孕套为首选。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和计划生育行业组织出台相关政策和服务指南,引导和推广长效避孕药具在我国的应用;建议由国家避孕药具管理中心与药具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谈判,为各省市避孕药具政府采购获取最优的价格和最佳的避孕产品;建议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中,将未婚育龄人群纳入国家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0—2019年云南省农村育龄人群孕前健康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农村育龄人群的疾病与健康状况,获得孕前人群健康风险的时间、空间及人群分布数据。方法:对2010—2019年10年间云南省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1 445 656对农村夫妇健康风险因素的三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9年间,云南省农村育龄人群中,妻子生育年龄风险逐年增高(线性检测值5 175.82, P<0.001),偏瘦率逐年降低(线性检测值503.43, P<0.001);丈夫和妻子超重率逐年上升(丈夫线性检测值6 358.09, P<0.001;妻子为4 947.09, P<0.001);生育间隔期避孕率逐年下降(线性检测值40 389.67, P<0.001)。云南省16个州市的地区分布方面,超重率、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患病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梅毒阳性率、糖尿病风险、地中海贫血风险、环境暴露、不孕症风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州市卡方检验均 P<0.05)。人群分布方面,备孕胎次越高,孕前健康风险越高;经济越落后,生育年龄风险越高,乙肝梅毒阳性率越高,地中海贫血、不孕症风险越高;经济越发达,超重率越高,环境暴露风险越高,男性吸烟饮酒率越高(线性检测均 P<0.05)。 结论:需高度重视超重、肥胖发展趋势,加强避孕节育宣传指导。乡村振兴应关注落后地区的乙肝、梅毒传播;地中海贫血综合防控资源的分配需要向滇南高风险地区倾斜;需精准防控孕前生殖健康风险,推进项目向及时、连续、完整、系统的服务转型,阻断疾病代际传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3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抗磷脂综合征分类标准》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是反复动脉、静脉或微血管血栓形成、病态妊娠或持续的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阳性。目前针对APS的研究和试验,应用的分类标准多为2006年于悉尼(Sydney)修订的札幌(Sapporo)标准,但其并未纳入基于证据的对分类标准的定义(如aPL阳性、微血管疾病或病态妊娠),导致研究包含了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异质性"aPL阳性"患者群体。基于此,为开发新的高特异性APS分类标准,EULAR和ACR采用分级聚类、加权和风险分层等多种方法制定出了新的APS分类标准,并于2023年8月在 Arthritis Rheumatol上发布。新的分类标准如图1所示,与2006年悉尼分类标准相比,除了明确各临床标准的定义,一个重要更新是确定了血栓事件的危险分层:(1)静脉血栓栓塞高危分层(≥1个主要危险因素或≥2个次要危险因素):①主要危险因素:a:活动性恶性肿瘤:未接受治疗/根治性治疗,正在进行根治性治疗包括激素治疗,或在血栓发生时尽管已接受根治性治疗,但仍有复发/进展。b:住院: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因急性疾病入院,并被限制卧床(仅允许如厕)至少3 d。c:手术: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全身/脊髓/硬膜外麻醉>30 min。d:重大创伤:血栓发生前1个月内出现骨折或脊髓损伤。②次要危险因素:a:活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或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根据当前指导建议评估疾病活动度。b:急性/活动性严重感染:根据相关指南,如脓毒症、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c:中央静脉置管:在同一血管床。d:激素替代治疗、含雌激素口服避孕药或正在进行体外受精。e:长途旅行:≥8 h。f:肥胖:体质指数≥30 kg/m 2。g:怀孕或产后:分娩后6周内。h:长期制动:如与活动能力降低相关的腿部损伤或在医院外卧床至少3 d。i:手术: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全身/脊髓/硬膜外麻醉<30 min。(2)心血管疾病高危分层(≥1个高危因素或≥3个中危因素):①高危因素:a:严重动脉高压: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b:慢性肾脏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超过3个月。c:糖尿病:伴器官受损或长病程(1型≥20年或2型≥10年)。d:高脂血症:总胆固醇≥3 100 mg/L(8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900 mg/L(4.9 mmol/L)。②中危因素:a:动脉高血压:治疗中,或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b:吸烟。c:糖尿病:无器官受损或短病程(1型<20年或2型<10年)。d:高脂血症:治疗中,或总胆固醇<3 100 mg/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900 mg/L。e:肥胖:体质指数≥30 kg/m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对提高产后避孕落实率和生殖健康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对提高产后避孕落实率和生殖健康的作用。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分娩的产妇4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避孕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避孕知识、产后避孕落实率以及生殖健康情况。结论:干预后观察组避孕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产后避孕落实率高于对照组,生殖健康问题子宫穿孔、生殖系统感染、宫腔粘连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干预可显著提升产妇产后避孕知识掌握度,提高产妇产后避孕落实率,对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妇女产后2年内避孕措施使用及意外妊娠率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妇女产后2年内避孕措施及意外妊娠风险影响因素。方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5个省区市60家医院,通过电话各随机调查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300名分娩产妇,内容包括产后母乳喂养、月经和性生活恢复、避孕措施以及是否意外妊娠等情况。分析其产后2年内避孕措施及意外妊娠风险因素。结果:共调查18 045名产妇,其中有15 328名(84.9%)产妇产后2年内使用了避孕措施。使用避孕措施的产妇2年内意外妊娠率为7.16%,71.88%发生于产后7~18个月,产后不同时间段发生意外妊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除体外排精/安全期避孕措施外,避孕套、长效避孕方法、短效口服避孕药和其他(紧急避孕/杀精剂)4种避孕措施在不同地区的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 P=0.01, 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年龄、民族、教育程度、地域、分娩方式、产次、孕次、产后避孕方式、产后避孕启动时间、产后性生活恢复时间、产后月经恢复时间、母乳喂养时间与产后2年内意外妊娠率有关( P均<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域( P<0.001)、产妇年龄( P<0.001)、教育程度( P<0.001)、民族( P=0.01)、孕次( P=0.04)、产次( P=0.02)、母乳喂养时间( P<0.001)、分娩方式( P=0.01)、产后避孕方法( P<0.001)、产后月经恢复时间( P=0.01)和产后避孕启动时间( P=0.02)是产后2年内意外妊娠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我国妇女产后2年内意外妊娠较高,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易受产妇个人特征的影响。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产后避孕宣教和服务制度,推广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避孕咨询方法和个体化避孕方案,切实降低意外妊娠对母婴健康的伤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青少年避孕服务指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国15~24岁青少年占总人口的17.1%,由于初次性行为的年龄提前,而结婚、生育的年龄后移,使青少年人群一旦发生非意愿妊娠,多以人工流产为结局。为避免人工流产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特制定《青少年避孕服务指南》,以促进青少年知情选择和持续使用高效避孕方法,有效避免非意愿妊娠。本指南建议由专门的医疗机构和接受过培训的服务提供者,遵循不歧视、保密和知情同意的原则,按照本指南建议的服务流程向青少年服务对象提供友好和规范的避孕服务。服务提供者应依据青少年选择避孕方法的原则,指导青少年优先选择并落实长效可逆避孕方法(宫内避孕或皮下埋植),特别是在人工流产后、产后和寻求紧急避孕等现场服务的时机。对选择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或临时避孕方法(避孕套、外用避孕药等)的青少年,应指导坚持和正确使用,以降低使用失败率。本指南强调选择任何其他避孕方法的青少年均应同时坚持使用避孕套,以减少包括HIV在内的性传播感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