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蛤蚧净制与火制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蛤蚧的净制,古人有去眼、去口、去头、去足、去鳞的经验,亦有头足全用或仅用蛤尾者.由于古人对于蛤蚧的用药部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仅宜保留"去眼"的经验.火炙法的目的一是易于粉碎,二是去除腥气,包括酒炙法、酥炙法、醋炙法、皂角水炙法等,以酥炙法为最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炙甘草历代炮制方法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章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文献及相关法典,对炙甘草的历代炮制方法进行探讨.自宋代《金匮玉函经》出现炙甘草火炙,之后相继出现炒制、酒酥制、蜜炙、炭制、醋炙、浆水制、盐制、胆汁制、油制、爁制、煨制、酥制、姜制等一系列不同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其中蜜炙法沿用至今并广泛使用.因此,是否现今炙甘草就统一为蜜炙甘草使用,应以历代方书本草所使用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使用为依据.相关法规对炙甘草蜜炙品质量标准还有待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鬼箭羽药材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鬼箭羽用药历史悠久,其古时主要用于治疗女子妇科经血疾病与驱邪杀虫,但现今对其研究较少.研究以鬼箭羽药材为基础,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文献,与现代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结合对比,对鬼箭羽进行名称考证、基原考证、用药部位考证、采收加工考证以及药材产区与分布考证.结果表明,鬼箭羽古时多以"卫矛"之名收载,亦存在众多别名,其名称多以植物形态而得来.历代本草书籍中收录其基原现今认为是卫矛科植物卫矛[Euonymus alatus(Thunb.)Sieb.],古时鬼箭羽常于春、夏、冬三季取其带翅状物的枝条或仅取其枝条上的翅状物,再经酥炙或直接阴干而得.鬼箭羽药用功效古今差异不大,主要为活血通经、祛风止痛、解毒消肿、杀虫.研究通过对鬼箭羽药材的药用历史考证可进一步探究影响鬼箭羽药材质量评价标准的诸多因素,为鬼箭羽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研究提供本草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肉苁蓉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查阅13部古代本草、10个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16部全国和地方炮制规范,对古代及现代肉苁蓉的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归纳.结果表明肉苁蓉的炮制工艺有净制、切制、酒制、蒸制、炒制、焙制、酥炙、漂等方法.现代的炮制品主要是肉苁蓉生品和酒制肉苁蓉,但肉苁蓉仍有不同地区炮制方法不同的现象,特别是辅料的用量差异较大,这就导致市面上同种规格药材质量和疗效差异较大,影响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系统梳理肉苁蓉炮制历史沿革,以期为进一步规范肉苁蓉炮制工艺,提高药材质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生熟鹿角粉碎法与现代研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生鹿角粉碎,在刀具的选择方面,片刀、斧这些暴力性强的工具难以发挥作用.而用锉刀、木工刨慢慢地锉削,甚至用乳钵研磨,反倒有很好的效果.熟鹿角粉碎,用火力最强的闷煅法,反而使鹿角炭化失去药效.用火力较小的炭烧酒淬法质量明显提高.而用火力最为温和的酥炙法在粉碎与存性程度方面均达到了最优.总之,生鹿角粉碎以木工刨为优,熟鹿角粉碎以酥炙法为佳.在研究中应注意,现代工艺粉碎鹿角并非越细越好,要与药效相对应.临床用药应将生熟鹿角作为两种药物.注意中成药配方中的鹿角在制备过程中有的成为鹿角胶与霜的混合物,有的成为鹿角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皂角传统炮制工艺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运用文献考证与古法重现相结合的方法,对皂角与皂角子的传统炮制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皂角去皮的目的是去除非药用部位,刮皮的方法以水浸后刮为优,无粉末飞起,对操作者刺激性小.皂角炙后再去皮的方法容易伤及果肉,损耗大.酥炙法规定了皂角与酥油的比例为2∶1.皂角去皮后煎膏可作为赋型剂.皂角子去除种皮需小火慢煮,手工剥皮效率低,用铁筛网搓揉较好.皂角子炒黄指将种子炒爆,胚芽爆出呈黄色.古人用皂角子煎胶作为赋型剂的经验值得重视.现行2020年版《中国药典》及地方炮制规范中皂角的炮制仅涉及切制,限制了皂角的应用,应重视皂荚丸及皂角子胶的开发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鹿茸(酥油炙)炮制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优化鹿茸(酥油炙)炮制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炒制时间,炒制温度以及翻炒频率为考察因素,《中国药典》鹿茸项下性状、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薄层鉴别为综合评分指标,优化出最佳的鹿茸(酥油炙)炮制工艺.结果 响应面法优化后鹿茸酥油炙炮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45℃,炒制时间14 min,翻炒频率50次/min,综合评分预测值为95.41.结论 优化的炮制工艺科学简便,为鹿茸(酥油炙)的炮制工艺建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皂角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汉《金匮要略》记载以单味中药皂荚酥炙为丸的皂荚丸方,其皂荚即大皂角.为挖掘传承大皂角炮制技术,指导临床合理运用炮制品,利用可视化思维,通过查阅180部中医古籍(包括方论46部,杂著40部,本草23部,妇儿20部,伤寒、金匮15部,诊断3部,医案3部等),以及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48部各省市炮制规范,直观分析大皂角名称、炮制方法、性味功效的沿革趋势.经考证,历史上大皂角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有去皮子、捣、锉、锤、烧、研末、炙、炮、炒、煨、焙、锻、熬膏等;加辅料的炮制方法有酥制、酒制、盐制(含盐水浸和盐炒)、醋制、蜜炙、童便制、谷糠炒、油制等.而现代则以生品为主,个别地方炮制规范中记载皂角炭、炒大皂角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大皂角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的功效与历代本草所载基本一致.从可视化角度分析大皂角炮制的历史脉络,整理并总结古今大皂角的性味与功效演变情况,可为大皂角后续炮制研究及其炮制品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