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痰逐瘀健脾方联合火针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皮肤屏障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囊肿型痤疮患者应用化痰逐瘀健脾方联合火针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对皮肤屏障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美容科 2021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收治的 122例囊肿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和研究组各61 例.2 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基础组给予化痰逐瘀健脾方(药物组成:海藻 25 g、陈皮 20 g、茯苓 20 g、半夏 15 g、昆布 15 g、皂角刺 15 g、金银花 20 g、连翘 20 g、玄参15 g、浙贝母 15 g、当归 15 g、赤芍 15 g、三棱 10g和莪术 10 g),水煎 300 mL,温服,每日 2 次,每次 150 mL.研究组增加火针,1 次/周,于周一进行.2 组均治疗 4 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96.72%)高于基础组有效率(8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皮损情况、皮损数量、皮损颜色及肿硬程度分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低于基础组(P<0.05);经皮水分散失(TEWL)、皮肤红斑情况(α值)和黏脱蛋白质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低于基础组(P<0.05);角质层含水量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基础组(P<0.05).白细胞介素-1(IL-1)、IL-4、IL-6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低于基础组(P<0.05);干扰素-γ(IFN-γ)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基础组(P<0.05).2 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化痰逐瘀健脾方联合火针能够有效地减轻囊肿型痤疮患者症状,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复方专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国家专利中药复方治疗PCOS的用药及配伍规律,为治疗PCOS的中药新方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建库至2023年4月20日发布的治疗PCOS的中药复方专利,采用SPSS 25.0、IBM SPSS Modeler 18.0及Cytoscape 3.8.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构建中药核心复杂网络,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复方专利126项,涉及中药392味,总频次为1 709次,用药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高频药物有当归(46次)、菟丝子(44次)、香附(42次)、熟地黄(41次)、丹参(37次)等;常用药对有茯苓-苍术(支持度16.67%,置信度76.19%)、当归-白芍(支持度15.87%,置信度80.00%)等,常用角药有香附-半夏-茯苓(支持度12.70,置信度81.25%)等;核心处方有“茯苓、半夏、陈皮、香附、丹参、淫羊藿、白术、巴戟天、皂角刺、石菖蒲”等;潜在处方有“麦芽、谷芽、大血藤、葛根、茺蔚子”等。结论:中药复方专利治疗PCOS以燥湿健脾、补肾阳并滋肾阴、活血化瘀消癥等治法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普济方》乳痈治疗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普济方》中治疗乳痈方剂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乳痈提供参考。方法:筛选《普济方?妇人诸疾门》“乳痈”“妒乳”两部分中治疗乳痈的处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处方数据进行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对高频用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41首,涉及中药201种,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芍药、大黄、当归、黄芪、乳香、瓜蒌、人参、黄芩、皂角刺。用药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脾经为主,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得3类,分别为人参-黄芪-当归-大黄、黄芩-芍药-甘草、瓜蒌-乳香-皂角刺。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发现黄芪与芍药、当归、甘草、人参之间的关联性较大。结论:《普济方》中乳痈的病机以湿热毒瘀、气血亏虚为主,治疗扶正重在补益肝脾气血,祛邪重在除湿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消瘀,另据病情,随症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芥子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穴位贴敷法属于中医外治法,通过穴位刺激和药物透皮吸收起到治疗作用,具有安全性高、起效快、使用便捷等优点,其中临床使用频次最高的贴敷药物为白芥子.本文通过对CNKI、万方数据库 1995 年至 2023 年穴位贴敷的相关文献包括主要应用剂型、处方类型、联合用药方式、常用穴位、适用病症、不良反应及作用机制等进行总结,以此归纳白芥子穴位贴敷在临床的应用现状.目前,白芥子穴位贴敷临床以传统剂型药饼为主,多与细辛、甘遂、延胡索、麻黄、葶苈子、紫苏子、皂角等搭配复方配伍,常与口服化药、口服中药复方、推拿及耳穴压豆等联合应用,常用贴敷穴位为肺俞、神阙、大椎、肾俞、定喘、天突、膻中穴,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疾病中应用广泛,不良反应主要为对皮肤的刺激性.但白芥子穴位贴敷目前仍以整体药效评价为主,单一活性成分药效分析较少,作用机制、起效路径等仍不清晰.今后,白芥子穴位贴敷研究方向主要在优势病种筛选、药效成分作用机制探、剂型改良等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炮制方法对大皂角和猪牙皂中油类成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考察炒制、酥制、炒炭对大皂角和猪牙皂中油类成分的影响.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索氏提取法提取脂肪油,测定提取率.GC-MS法分析油类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炮制后,2种药材中脂肪油提取率升高,挥发油提取率(除酥制外)降低;大皂角中油类成分提取率高于猪牙皂;有毒烯烃苯类成分相对含量降低.结论 大皂角和猪牙皂中油类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药用品质更优,其减缓燥烈之性的炮制机理可能是降低有毒烯烃苯类成分相对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朱镇华治疗慢性鼻窦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朱镇华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朱镇华门诊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中药处方,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和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处方176份,包含59种药物,累计药物频数2 267,用药频数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石菖蒲、桔梗、党参、皂角刺.药性多平、温,药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肺、脾两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36个药物组合,2、3、4、5味药物关联组合代表分别为石菖蒲-甘草,桔梗-石菖蒲-甘草,党参-桔梗-石菖蒲-甘草,茯苓-白术-桔梗-甘草-党参;聚类分析得到7类,包括3个处方组合及4味核心中药.结论:朱镇华基于"培土生金"理论从肺、脾论治慢性鼻窦炎,强调补脾气以益肺气,兼顾温阳通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薛晓红教授辨治粉刺性乳痈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薛晓红教授治疗粉刺性乳痈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乳腺病科门诊粉刺性乳痈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采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对中药的应用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6.0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处方4 962首,涉及患者2 327例.纳入处方共使用中药257味,使用总频次为40 631次,使用频次>1 000的中药有15味,包括陈皮、鹿角、白芥子、熟地黄、麻黄、青皮、丝瓜络、肉桂、麦芽、山楂、当归、炮姜、白芷、稻芽、皂角刺,累积频率为53.82%.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置信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陈皮-丝瓜络、3味中药组合为陈皮-青皮-鹿角.通过聚类分析,主要得到3类药物组合:第1类包括青皮、丝瓜络、陈皮、熟地黄、麻黄、白芥子、鹿角、肉桂、炮姜、麦芽、稻芽、山楂、茶树根,第2类包括茵陈、大黄、焦栀子,第3类包括当归、黄芪、皂角刺.结论: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手段,客观归纳了薛晓红教授治疗粉刺性乳痈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其治疗粉刺性乳痈重视调和阴阳,以温阳化痰、行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要治法治则,并辅以清热利湿、托毒生肌等药物,为指导临床用药及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大皂角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建立大皂角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显微鉴别、TLC进行定性鉴别,HPLC法测定刺囊酸含量,2020 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检查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结果 显微鉴别特征明显,可见石细胞、纤维束、厚壁细胞,偶见草酸钙方晶及簇晶.TLC特征斑点分离清晰.30 批样品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平均含量分别为 7.83%、4.04%、0.56%、44.67%.刺囊酸在 11.875~118.75 μ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100.67%,RSD为 1.86%,平均含量为 0.45%.结论 大皂角质量标准为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 14%、5%、0.67%,浸出物不得少于 41.0%.刺囊酸含量不得少于 0.3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田淑霄应用"通管五味"治疗不孕症经验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管五味",即穿山甲、白芥子、皂角刺、路路通、王不留行五味药的组合,为田淑霄教授妇科临床常用经验组药."通管五味"对不孕症治疗的意义极大,因其具有通透之性,田教授常将其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及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辨证治疗,可起到通畅输卵管和通透卵泡壁的作用.附验案2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灌肠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75例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联合超声聚焦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超声聚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瘤灌肠方灌肠治疗,消瘤灌肠方:由毛冬青、忍冬藤、大黄、夏枯草、皂角刺、路路通、三棱、莪术、丹参组成,由郑州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按照制剂标准浓煎过滤,每袋100 mL.治疗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肌瘤体积大小和超声影像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有效率为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和肌瘤消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联合超声聚焦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超声聚焦热消融使肌瘤发生凝固性坏死,配合中药灌肠可加快机体对凝固性坏死组织的吸收,促进肌瘤体积缩小,并可预防肌瘤的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