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90例,年龄65~78岁,体重46~7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5):艾司氯胺酮PCIA组(E组)和舒芬太尼PCIA组(S组)。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和舒芬太尼行麻醉诱导,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术毕前10 min时连接镇痛泵行PCIA,E组配方:艾司氯胺酮2 mg/kg、酮咯酸氨丁三醇90 mg和托烷司琼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S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90 mg和托烷司琼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2组镇痛泵背景输注速率1.5 ml/h,PCA剂量1.5 ml,锁定时间15 min,镇痛至术后48 h。数字疼痛评分≥4分,若自控镇痛效果不佳,则静脉注射曲马多100 mg行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后4、8、24和48 h时记录Steward苏醒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晕、皮肤瘙痒和术后7 d内谵妄的发生情况。于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 结果:与S组比较,E组术后各时点40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升高,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降低( P<0.05),术后各时点Steward苏醒评分、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优于舒芬太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肺吸虫病误诊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现报道1例以咳嗽、咳痰、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无异常,但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示具有典型"隧道征"的肺吸虫病误诊病例,予吡喹酮治疗后症状好转,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2023年3月至12月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2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DR组)和对照组(R组),每组62例。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后分别行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DR组患者注射地塞米松5 mg+0.25%罗哌卡因10 ml,R组患者注射0.25%罗哌卡因10 ml。主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术后1和6 d时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吞咽功能,记录吞咽功能障碍(任意一个指标异常)发生情况。次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气管拔管即刻、气管拔管后4、8、12、24和48 h时,记录静态和吞咽状态下NRS评分。分别于术后1和6 d时采用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10)评价嗓音功能;记录术后酮咯酸氨丁三醇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最终DR组纳入61例,R组纳入60例。与R组比较,DR组术后1和6 d时SSA评分、术后1 d时吞咽障碍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后8和12 h时静态、气管拔管后4~24 h时吞咽状态下NRS评分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1 d时VHI-10评分降低,酮咯酸氨丁三醇使用例次减少( P<0.05)。 结论: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可改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在骨科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在骨科手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98例骨科手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予舒芬太尼减量+酮咯酸氨丁三醇镇痛,对照组予舒芬太尼镇痛。比较两组VAS疼痛评分、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水平、认知能力(MMSE量表),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手术时间(125.2±11.6)min,术中出血量(110.2±16.7)ml;观察组手术时间(127.1±13.4)min,术中出血量(107.2±13.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3、6 h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3/49),低于对照组的20.4%(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用于骨科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较好,且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司氯胺酮对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对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椎管内麻醉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BMI<35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S组)。S组于止血带充气前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3 mg/kg。术毕即刻2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收肌管阻滞(0.5%罗哌卡因15 ml),然后行PCIA,C组采用舒芬太尼1.5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S组采用舒芬太尼1.5 μg/kg +艾司氯胺酮0.75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2组背景输注速率1.5 ml/h,PCA剂量1.5 ml,锁定时间15 min。术后3 d内静态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30 mg补救镇痛。分别于止血带充气前30 min(T 0)、止血带充气后30 min(T 1)、松止血带后3 min(T 2)、30 min(T 3)和24 h(T 4)时采集桡动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记录PaO 2和PaCO 2,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氧合指数和呼吸指数。分别于T 0、T 3和T 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内皮素-1和MDA浓度。记录术后3 d内补救镇痛情况和头晕、幻觉、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S组T 1~3时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降低,T 2,3时呼吸指数降低,氧合指数升高T 3,4时血清内皮素-1和MDA浓度降低,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2组术后头晕、幻觉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可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理痛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理痛苦的影响。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行肺癌根治术患者121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BMI 18.5~24.9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 n=60)和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组(EK组, n=61)。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EK组切皮前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术中持续静脉泵注速率0.5 mg·kg -1·h -1,手术结束前30 min停药。EK组术后镇痛持续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速率为0.2 mg·kg -1·h -1,持续48 h。2组术后镇痛均采用舒芬太尼100 μg+酮咯酸氨丁三醇120 mg+氟哌利多2.5 mg共100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按压2 ml,锁定时间15 min。于术后7 d及1个月采用心理痛苦温度计对患者进行评估,刻度≥4为心理痛苦,记录患者疼痛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3 d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EK组术后7 d和1个月患者心理痛苦发生率和疼痛发生率降低( P<0.05)。2组患者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可降低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理痛苦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a 4C 3-PVP纳米片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修饰的碳化钽(Ta 4C 3)纳米片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合成并表征Ta 4C 3-PVP纳米片。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MDA-MB-231细胞对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Ta 4C 3-PVP纳米片的摄取情况。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a 4C 3-PVP纳米片对MDA-MB-231细胞的毒性。将MDA-MB-2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Ta 4C 3-PVP组、单纯照射组和Ta 4C 3-PVP+照射组,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改变,酶标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和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DNA双链断裂(DSBs)分子标志物γH2AX焦点形成及有丝分裂灾难形成。 结果:成功合成Ta 4C 3-PVP纳米片,呈薄片形貌,水动力直径和厚度分别约为143.93和1.35 nm。FITC标记的Ta 4C 3-PVP被MDA-MB-231细胞摄取后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Ta 4C 3-PVP纳米片在浓度高达400 μg/ml时,对MDA-MB-231细胞无明显毒性。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50和100 μg/ml Ta 4C 3-PVP预处理使受照MDA-MB-231细胞的存活曲线分别较单纯照射组下移,且呈浓度依赖性,低、高浓度Ta 4C 3-PVP预处理的放射增敏比(SER D0 )分别为1.21和1.45。Ta 4C 3-PVP+照射组于照射后2和12 h细胞内ROS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 q=20.01、7.193, P< 0.05),于照射后1、4和8 h Ta 4C 3-PVP+照射组含≥5个γH2AX焦点的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 q=36.78、14.87、8.217, P< 0.05),Ta 4C 3-PVP+照射组于照射后24和48 h的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 q=14.02、7.015, P< 0.05),Ta 4C 3-PVP+照射组于照射后72 h的有丝分裂灾难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 q=16.33, P< 0.05)。 结论:Ta 4C 3-PVP纳米片通过提高辐射诱导的ROS水平增强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夜间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夜间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96例,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65~78岁,BMI 18~27 kg/m 2,术前匹兹堡睡眠指数≤16分和简易认知状态评价量表评分≥27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 n=32):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0.2 μg·kg -1·h -1组(D1组)和右美托咪定0.3 μg·kg -1·h -1(D2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毕采用地佐辛和酮咯酸氨丁三醇行PCIA,背景剂量2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30 min,维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补救镇痛。D1组和D2组分别于术日晚9:00和术后第1天晚9:00开始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和0.3 μg·kg -1·h -1至次日晨6:00;C组于相应时段静脉输注生理盐水3 ml/h。分别于术后第1天晨8点和第2天晨8点,采用利兹睡眠评价量表(LSEQ)评价睡眠质量,采用久乐手环监测睡眠时间。分别于术日晨8点和术后第2天晨8点时空腹采集2 ml外周静脉血标本,检测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 +和CD8 +细胞百分比、NK细胞百分比,计算CD4 +/CD8 +比值。记录术后24 h内和24~48 h的补救镇痛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D1组和D2组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 +/CD8 +比值和NK细胞百分比升高,睡眠时间延长( P<0.05);D1组和D2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间LSEQ评分和补救镇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夜间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可改善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可能与改善术后睡眠质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酮咯酸氨丁三醇致幼儿血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2岁精索鞘膜积液患儿行腹腔镜双侧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后接受单次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7 mg静脉滴注镇痛。用药后约17 h,患儿出现肉眼血尿,超声检查示膀胱内血块,尿常规检查示尿潜血(++),镜检红细胞>50个/高倍视野(HP),尿蛋白(+++)。患儿同期未使用其他药物,考虑患儿的血尿与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有关。先后给予酚磺乙胺注射液0.5 g静脉滴注、1次/d和注射用头孢曲松钠0.5 g静脉滴注、1次/d。治疗6 d后,患儿肉眼血尿消失,尿常规示尿潜血(+++),镜检红细胞3个/HP,尿蛋白(+++)。11 d后复查,尿潜血(+),镜检红细胞0个/HP,尿蛋白(++)。1个月后复查,尿潜血( -)、尿蛋白(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48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大陆地区11家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20日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的48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诊治过程,记录患者职业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和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57.1±10.3)岁,30例有明确禽类接触史;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为(6.5±3.2)d,住院时间为(12.4±4.8)d。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48/48)、相对缓脉(71%,34/48)、咳嗽(54.2%,26/48)、咯痰(27.1%,13/48)、乏力(16.7%,8/48)、头痛和谵妄(20.8%,9/48)、消化道症状(16.7%,8/48)。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总数(8.0±3.8)×10 9/L,44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155.3±74.1)mg/L,59.5%患者PCT>0.5 μg/L,分别有82.9%和45.2%患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增高。胸部CT表现中单侧34例(70.8%)、单叶27例(56.3%),最常见的影像改变是实变,其中大叶性实变影38例(79.2%)。治疗情况中,单用氟喹诺酮类药物25例,单用多西环素6例,联合用药组13例,联合用药组与单用多西环素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相当,均优于单用氟喹诺酮类。入住ICU者11例,出现休克5例,给予呼吸支持治疗11例,仅有1例死亡。 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种动物源性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合适的治疗能明显缩短病程及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