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病原体对器官移植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检测病原菌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器官移植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46例器官移植后肺炎/疑似肺炎患者的BALF,均进行了同步mNGS和常规微生物综合试验(CMT)检测,并以CMT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mNGS和CMT在器官移植患者肺部感染中诊断价值的差异,并分析mNGS对于混合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①肺炎病原体:在入组的35例患者中共检测出31种病原体,包括细菌(16种)、真菌(9种)、病毒(6种),其中mNGS和CMT共同检测到25种病原体,仅mNGS检测到19种病原体。采用mNGS方法分离出的微生物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1.4%(18/35)、42.9%(15/35)、31.4%(11/35)〕;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属和肺孢子菌属是最常检测出的真菌〔分别为31.4%(11/35)、22.9%(8/35)、22.9%(8/35)〕;有20例患者病毒检测呈阳性,最常检测到的病毒为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和EB病毒〔分别为28.6%(10/35)、20.0%(7/35)、17.1%(6/35)〕。此外mNGS还检测出1例布鲁氏菌。②诊断效能:就细菌检测而言,对纳入研究的35例患者样本进行CMT检测有20例阴性结果,对阴性样本采用mNGS方法检测共产生10例阳性结果;mNGS阳性样品的百分比显著高于CMT阳性样品〔优势比( OR)=5.5,95%可信区间(95% CI)为1.2~24.8, P=0.02〕;mNGS对于诊断细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50.0%,而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58.3%、91.1%。就真菌检测而言,两种检测方法阳性样品的百分比无明显差异( OR=1.5,95% CI为0.5~4.2, P=0.60);mNGS对于诊断真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2%、64.7%,PPV和NPV分别为68.4%、68.8%;对纳入35例样本进行CMT检测产生17例阴性结果,对检测阴性样本使用mNGS检测共产生6例阳性结果。共20例患者样本采用mNGS检测到病毒阳性。此外,23例患者(占65.7%)被确诊为肺部混合感染。 结论:使用mNGS检测BALF中的病原体提高了危重症器官移植患者肺部感染细菌鉴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mNGS在检测病毒和识别混合感染方面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部位急性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ICU 72 h腹水培养结果,ICU住院期间去甲肾上腺素(NE)使用最大剂量和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情况及需要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以及28 d预后等。以屈氏韧带为界,将胃、十二指肠穿孔者纳入上消化道组,将空肠、回肠、阑尾、结肠及直肠穿孔者纳入下消化道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结果: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3例,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0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消化道组腹水培养病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45.5%)、屎肠球菌(18.2%)及大肠埃希菌(18.2%);下消化道组大肠埃希菌(46.2%)及屎肠球菌(30.8%)为主要致病菌。上消化道组与下消化道组在PCT、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NE最大剂量及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T(μg/L):17.69(3.83,26.62)比32.82(4.21,100.00),ICU住院时间(h):149.0(102.5,302.0)比115.5(30.8,214.5),机械通气时间(h):106.0(41.5,183.0)比57.5(25.0,122.3),NE最大剂量(μg·kg -1·min -1):1.2(0.5,2.0)比0.7(0.5,1.2),NE总使用时间(h):72.0(21.0,145.0)比26.5(18.0,80.5),均 P<0.05〕,而APACHEⅡ和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30.0(24.5,35.0)比28.0(25.0,33.5),10.67±4.14比9.50±3.33,均 P>0.05〕。与下消化道组比较,上消化道组患者更易发生AKI(78.8%比53.3%, P<0.05)以及需要接受CRRT治疗(39.4%比16.7%, P<0.05),但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比43.3%, P>0.05)。 结论: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ICU住院时间等特征不尽相同。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更常见真菌感染,休克程度更重,更易发生AKI及需要CRRT治疗,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也更长;而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PCT升高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和耐药性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分离真菌种类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患儿所有无菌部位标本初次分离的真菌菌株进行分析,药敏试验采用ATB-FUNGUS 3酵母菌药敏试条,进行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检测,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2规则及标准进行。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自无菌部位标本共分离236株真菌,来源于血液标本占64.0%(151株),脑脊液22.9%(54株),骨髓3.8%(9株),腹水3.8%(9株),胸水3.4%(8株)和组织2.1%(5株)。236株真菌中,前3位检出的分别为念珠菌属[175株(74.2%)]、新型隐球菌属[31株(13.1%)]和酵母菌属[9株(3.8%)]。念珠菌属中,前3位分离菌分别为白色念珠菌[107株(61.1%)]、近平滑念珠菌[33株(18.9%)]、热带念珠菌[13株(7.4%)]。少见真菌马尔尼菲蓝状菌、根霉、外瓶霉均有检出。念珠菌对二性霉素B敏感率为100%。新型隐球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100%敏感。结论:儿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念珠菌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主要地位。新型隐球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播散性感染不容忽视。二性霉素B对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应加强儿科分离深部真菌感染种类和耐药性监测,以有效控制深部真菌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乳酒念珠菌)感染8例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罕见致病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乳酒念珠菌)临床感染状况和耐药趋势,为临床诊疗提供经验。方法:对上海长海医院皮肤科真菌实验室于1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的1株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体外微量稀释药物敏感性(简称药敏)试验,扫描电镜观察在不同药物作用下菌株超微结构的破坏情况。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2009—2021年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感染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分离到的菌株沙氏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光滑、柔软、奶酪样酵母菌落,镜下可见卵圆形至细长形孢子。经菌落形态、质谱分析和测序分析鉴定为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药敏试验显示两性霉素B最低抑菌浓度0.5 μg/ml,氟康唑0.5 μg/ml,伊曲康唑0.03 μg/ml,伏立康唑≤ 0.03 μg/ml,泊沙康唑0.06 μg/ml,氟胞嘧啶0.5 μg/ml,卡泊芬净≤ 0.016 μg/ml,米卡芬净0.06 μg/ml。扫描电镜观察到未经药物处理时该菌为卵圆形至细长形,大小(3.0 ~ 6.5) μm × (5.5 ~ 11.0) μm;在1 μg/ml药物作用24 h后,泊沙康唑较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该菌的破坏作用更强,细胞膜皱缩凹陷更明显。2009—2021年上海长海医院共收集8例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感染患者,男6例,女2例,菌株分离自腹水3株、肺泡灌洗液1株、痰液和中段尿各2株。结论:对于可疑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感染,应利用多种方法尽早确定致病菌种,并完善菌株收集和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反复发作期阴道分离菌株的同源性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反复发作期假丝酵母菌的核型同源性,了解假丝酵母菌菌株随临床进展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情况。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初次确诊的RVVC患者10例,收集其确诊RVVC时及在本院治疗后再发时的阴道分泌物,分离纯化并鉴定假丝酵母菌菌株,采用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方法(使用限制性内切酶 BssHⅡ)联合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分离自同一患者菌株的核型,同时检测临床分离的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及制霉菌素)的敏感性。 结果:(1)10例RVVC患者首诊及复发时分离的20株菌株均为白假丝酵母菌,其染色体DNA经内切酶 BssHⅡ酶切后电泳图谱极其相似,来自同一患者的前后(首诊及复发时)分离菌株的电泳条带完全一致。(2)10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复发时,临床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对除制霉菌素外的其他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普遍下降,制霉菌素(首诊和复发:100%敏感、100%敏感)>克霉唑(首诊和复发:100%敏感、90%敏感)>氟康唑(首诊和复发:80%敏感、70%敏感)>伊曲康唑(首诊和复发:60%敏感、50%敏感)>咪康唑(首诊和复发:30%敏感、20%敏感)。 结论:(1)阴道内同一定植菌株的潜伏可能是RVVC反复发作的原因。(2)抗真菌药物对真菌存在选择性诱导耐药作用,同时真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交叉耐药,RVVC患者反复发作时重复进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对正确选择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食管癌根治术后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555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44例,女211例;年龄为(64±8)岁。观察指标:(1)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2)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检验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前进法。 结果:(1)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555例患者中,9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6.40%(91/555)。9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培养细菌5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3株,革兰氏阳性菌 3株,真菌3株,包括多重耐药菌20株。53株革兰氏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18株(12株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18株(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6株(2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各2株(2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粘质沙雷菌、克氏柠檬酸杆菌、纹状棒杆菌、奇异变形菌、产酸克雷伯菌各1株。3株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肺炎链球菌1株。3株真菌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对亚胺培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或舒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分别为12、12、11、9、8、6、5株;18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上述指标分别为0、1、1、1、2、0、2株。(2)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学分期为Ⅱ期和Ⅲ期、术前住院时间≥6 d、手术时间≥240 min、手术方式为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5 d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肿瘤病理学分期为Ⅱ期和Ⅲ期、术前住院时间≥6 d、手术时间≥240 min、手术方式为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5 d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继发肺真菌感染患者外周血辅助型T细胞17/调节型T细胞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继发肺真菌感染患者外周血辅助型T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调节型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比值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南通大学附属海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AECOPD合并真菌感染27例患者(真菌感染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同期接受治疗的AECOPD未合并真菌感染58例患者(非真菌感染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外周血Th17、Treg水平、Th17/Treg比值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干扰素γ、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水平,同时比较真菌感染组不同感染严重程度患者外周血Th17、Treg水平、Th17/Treg比值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 结果:27例AECOPD合并真菌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5.52%(19/27),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0.34%(3/27),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10.34%(3/27),曲霉菌占6.90%(2/27)。与非真菌感染组比较,真菌感染组患者Th17[(16.18±3.15)%与(12.34±2.64)%, t=5.87, P<0.001]、Th17/Treg比值[(4.70±0.85)与(2.41±0.51), t=22.87, P<0.001]、IL-17[(85.67±21.51)μg/L与(53.64±14.36)μg/L, t=8.12, P<0.001]、IL-23[(61.38±16.58)μg/L与(38.29±12.60)μg/L, t=7.10, P<0.001]均升高,Treg[(3.42±0.42)%与(5.13±0.51)%, t=20.77, P<0.001]、干扰素γ[(47.75±17.72)μg/L与(62.37±19.06)μg/L, t=3.37, P=0.001]、TGF-β[(110.34±26.03)μg/L与(131.40±35.03)μg/L, t=2.87, P=0.007]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度、中度、重度真菌感染组患者Th17[(13.06±1.98)%、(15.94±2.11)%、(17.75±2.20)%, F=10.19, P<0.001]、Th17/Treg(5.01±0.60、5.66±0.69、6.52±0.65, F=10.77,P<0.001)、IL-17[(63.39±11.64)、(78.66±12.82)、(90.26±13.55)μg/L, F=9.01, P=0.001]、IL-23[(42.52±13.11)、(59.97±15.25)、(69.75±14.30)μg/L, F=7.41, P=0.003]随着感染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Treg[(4.33±0.39)%、(3.32±0.42)%、(2.50±0.35)%, F=44.42, P<0.001]、干扰素γ[(57.78±10.52)、(48.82±10.39)、(38.90±10.56)μg/L, F=6.50, P=0.006]、TGF-β[(126.62±18.94)、(115.34±13.66)、(102.52±17.73)μg/L, F=4.25, P=0.026]随着感染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Th17/Treg比值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失衡可能对AECOPD继发真菌感染存在影响,且其失衡与真菌感染严重程度需密切监测患者外周血Th17、Treg水平及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类型阴道感染微生态特点及合并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阴道感染情况、阴道微生态特点与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统计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6 056例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的患者,筛出阴道感染并进行HPV检测的患者,统计各类型阴道感染的检出率、合并HPV感染情况及不同年龄段的感染情况。结果:6 056例检查者中筛出2 737例阴道感染患者,占45.2%,检出7种阴道感染类型,检出率前3位的是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性阴道感染(AV);6 056例患者中有1 843例同时进行了HPV检测,其中HPV阳性的检出率前3位的分别是BV、混合性感染、VVC;阴道感染同时合并有高危型HPV感染者中前3位分别为BV、混合性感染、BV中间型;各类型阴道感染合并HPV感染在年龄分布上有差异性,好发年龄段为31~40岁,且随年龄变化趋势特点明显。结论:BV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建议有阴道感染尤其是年龄31~40岁的BV患者同时行HPV检测,对HPV筛查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于益生菌制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辅助治疗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指出,针对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但缺乏具体使用信息。益生菌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对不存在益生菌制剂使用禁忌证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结合现有证据,临床可酌情使用益生菌制剂,可优先考虑使用在其他研究中有一定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的益生菌,告知患者正确服用的方法和服用时间,避免抗菌药物等对益生菌作用的影响,并注意监护益生菌潜在的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病原菌所致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革兰阳性(G +)菌、革兰阴性(G -)菌和真菌所致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差异,为早产儿感染的识别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首次血培养病原菌构成,比较不同病原菌所致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共纳入371例败血症早产儿,G +菌组53例(14.3%),以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G -菌组235例(63.3%),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组83例(22.4%),以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3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G +组[6.0(1.0,13.0)d]比较,G -组[17.0(9.0,27.0)d]和真菌组[18.0(12.8,30.3)d]发病日龄较晚;G -组感染前机械通气时间[1.0(0.0,3.0)d]较G +组[0.8(0.0,1.0)d]和真菌组[0.0(0.0,1.0)d]长,更易合并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真菌组(15.7%,13/83)比较,G +组(56.6%,30/53)和G -组(34.0%,80/235)首发症状为呼吸困难比例较高,真菌组表现为腹胀的比例较高;真菌组起病时血小板计数[112.0(75.5,186.2)×10 9/L]较G -组[169.5(102.0,246.0)×10 9/L]和G +组[175.0(115.0,242.0)×10 9/L]低,感染前应用抗生素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更长,更易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产儿败血症病原菌以G -菌为主;不同病原菌所致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应结合临床特征推断可能病原菌,及早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