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钱激励延迟任务中抑郁症动机行为损害的计算建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金钱激励延迟任务(MID)和计算行为建模方法,探索首发未服药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在奖赏和惩罚条件下动机行为的心理机制.方法:55名MDD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进行临床量表评估和金钱激励延迟任务,运用漂移扩散模型对两组被试不同条件下的漂移率进行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MDD组反应时显著长于HC组.漂移扩散模型分析显示,MDD组在奖赏条件下的加工速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在惩罚和中性条件下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创新性地提供了计算建模的实证依据,支持MDD患者在奖赏条件下动机行为学习损害的存在,并提示在不同效价目标下MDD动机行为的损害可能存在分离.计算行为建模的方法探索到了普通行为学难以观察到的细微差异,对临床实践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金钱激励延迟任务下抑郁症自杀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与心理痛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心理痛苦,特别是痛苦逃避预测重性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潜在神经电生理指标.方法:选取被试62人,包括抑郁自杀未遂组(MDD-SA,N=9)、抑郁自杀意念组(MDD-SI,N=24)和健康控制组(HC,N=29).所有被试填写BDI-Ⅱ(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TDPPS(三维心理痛苦量表)、BSI-W(贝克自杀意念量表-最严重时)和BSI-C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最近一周),并采用金钱激励延迟(Monetary Incentive Delay,MID)范式对被试进行ERP检测,关注结果反馈阶段所诱发的FRN和LPP波幅.结果:MDD-SA组的BSI-W、BSI-C、TDPPS总分和痛苦逃避维度分显著高于MDD-SI和HC组.奖励条件下接受负反馈时所诱发的FRN波幅值与痛苦体验得分显著负相关,接受正反馈所诱发的LPP与BDI-Ⅱ得分显著负相关.中性条件下接受正反馈所诱发的LPP与BDI-Ⅱ、TDPPS总分、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得分显著负相关.接受正反馈时:MDD-SA组惩罚条件所诱发的LPP波幅>中性条件;MDD-SI组奖励条件所诱发的LPP波幅>惩罚和中性条件,但惩罚和中性条件之间差异不显著;HC组奖励条件诱发的LPP波幅>中性>惩罚条件.结论:痛苦逃避得分可作为区分高自杀风险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行为学指标.惩罚条件下的LPP的波幅可能是与痛苦加工过程密切相关的神经电生理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学生冷酷无情特质与奖赏加工相关性的f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大学生冷酷无情特质(CU)与大脑奖赏加工过程的关系.方法:招募在校大学生35例,采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评估其冷酷无情特质倾向,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和金钱激励延迟任务,通过对CU量表得分、奖赏幅度、奖赏效价效应量进行相关分析以及三因素方差分析,分析CU量表得分与奖赏加工过程的关系.结果:在预期阶段右侧伏隔核区域奖赏幅度效应量与CU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5,P<0.05),CU得分×奖赏效价×奖赏幅度三重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 =2.36,P<0.05).在相同幅度的刺激下,CU量表得分越高右侧伏隔核激活水平越低;在奖赏条件下,随着奖赏幅度的增大CU量表得分越高右侧伏隔核激活水平变化越大,而在惩罚条件下,CU量表得分越高对惩罚幅度变化越不敏感.结论:冷酷无情特质得分与个体对于奖赏幅度的感知密切相关,且在奖赏过程中比惩罚过程中更显著,同时这一差别主要在奖赏的预期阶段,而不是反馈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社会排斥对青少年金钱和社会奖赏加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考察社会排斥对青少年金钱与社会奖赏加工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少年被试60名,随机分为社会排斥组(N=30)和社会接纳组(N=30),并采用金钱激励延迟任务(MID)和社会激励延迟任务(SID)探讨其对金钱和社会奖赏加工的影响.结果:(1)两组被试均对MID任务反应速度显著快于SID,并且相较于社会接纳组,排斥组对金钱反馈反应显著更快,表明青少年更喜欢金钱奖赏,当处于社会排斥状态时则更是偏好金钱反馈.(2)社会排斥组在惩罚线索条件下反应最快,而社会接纳组在奖励线索条件下反应最快,表明被排斥个体更偏向对惩罚结果的回避,而被接纳个体更偏向于奖励寻求.结论:社会排斥会影响青少年的奖赏加工,该影响不仅作用于奖赏加工的预期阶段,且作用于对奖赏的反馈体验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