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伴自杀意念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体验。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2年6—8月选取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就诊的18例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归纳分析资料并提炼主题。结果:最终归纳出负性感受、认知的累积促发自杀意念(难以承受的负面情绪、缺乏理解和关爱、对生死的片面认知)与有连结、被关注、有敬畏能减少自杀意念(有牵挂与羁绊、对死亡的恐惧和敬畏、他人的关注和即时反馈)2个主题。结论: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伴自杀意念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感受,为青少年患者心理康复构建有效管理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快感缺失、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快感缺失、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症状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快感缺失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7 431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杀意念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uicide Ideation Scale,PANS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和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TEPS)分别评估青少年自杀意念得分、抑郁症状、童年期虐待得分和快感缺失得分;根据自杀意念得分以36分为临界值,分为有自杀意念组( n=1 265)和无自杀意念组( n=6 166);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χ 2检验进行2组间差异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各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Hayes编制的PROCESS宏程序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采用Bootstrap法分析抑郁症状在童年期虐待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值及95%Bootstrap置信区间;采用简单斜率法进行抑郁症状和快感缺失交互效应的比较。 结果:青少年自杀意念者检出率为17.02%(1 265/7 431);童年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抑郁症状( β=0.56, P<0.001);抑郁症状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意念( β=0.59, P<0.001);抑郁症状和快感缺失的交互项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显著( β=-0.05, P<0.001)。简单斜率法结果显示低快感缺失者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 β=0.51, P<0.001)大于高快感缺失者( β=0.47, P<0.001)。 结论:抑郁症状在童年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快感缺失在童年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随着个体快感缺失水平的逐步增加,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呈逐渐降低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反刍思维和抑郁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意念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抑郁在非自杀性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对397名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处理和分析均采用SPSS 23.0,用相关分析、Bootstrap分析法等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非自杀性自伤评分为(29.192±11.281)分,反刍思维评分为(65.036±12.284)分,抑郁评分为(75.770±11.278)分,自杀意念评分为(40.681±11.626)分。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 r=0.403, P<0.01),与反刍思维、抑郁呈显著正相关( r=0.332、0.470,均 P< 0.01);反刍思维与抑郁、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 r=0.549、0.181,均 P<0.01);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 r=0.313, P<0.01)。非自杀性自伤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值为0.341(95% CI=0.238~0.444),非自杀性自伤通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自杀意念,抑郁的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57(95% CI=0.077~0.114),反刍思维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26(95% CI=0.004~0.057)。 结论:非自杀性自伤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反刍思维和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家庭矛盾与青少年自杀行为关系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家庭矛盾与青少年自杀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在山东省3个县(市)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共选取8所中学作为调查学校,选取7、8和10年级的学生进行基线和随访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自杀行为、家庭矛盾和抑郁等信息,研究共纳入7 072名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7 072名研究对象的基线年龄为(14.58±1.45)岁,有任何自杀行为的有750人(10.6%),其中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人数(报告率)分别为707人(10.0%)、258人(3.6%)和190人(2.7%)。有自杀行为者的家庭矛盾得分高于没有自杀行为者。调整其他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矛盾与自杀行为( OR=1.05,95% CI:1.01~1.10)、自杀意念( OR=1.05,95% CI:1.00~1.09)、自杀计划( OR=1.08,95% CI:1.01~1.16)和自杀未遂( OR=1.10,95% CI:1.02~1.19)的风险增加有关。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无统计学关联;男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有统计学关联,尤其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且男生家庭矛盾对于自杀计划的预测作用大于自杀意念。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对于男生稳定。 结论:家庭矛盾可能会增加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风险,尤其是男生。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皮质下灰质体积与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氯胺酮治疗前皮质下灰质体积与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关系。方法:纳入难治性或伴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45例,进行2周共6次氯胺酮静脉注射(0.5 mg/kg,3次/周)。采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MADRS)及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第一部分(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part one,SSI-Ⅰ)评估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患者治疗前进行3.0T MRI扫描,采集得到的3DT 1数据采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自动化处理,计算皮质下灰质结构(海马、杏仁核、丘脑、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体积,并与4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皮质下灰质体积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治疗前皮质下灰质体积与氯胺酮治疗后MADRS分数改变值及SSI-Ⅰ改变值的关系(改变值=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双侧海马体积减小[左侧:(2 993±276) mm 3比(2 785±263) mm 3, F=12.928, P=0.001;右侧:(3 117±254)mm 3比(2 949±270)mm 3, F=8.217, P=0.005]。难治性患者治疗前右侧丘脑体积与6次氯胺酮治疗后MADRS分数改变值呈正相关( B=0.009, t=3.434, P=0.002)。 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右侧丘脑体积越大,氯胺酮抗抑郁效果越好;治疗前丘脑体积可能是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残留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残留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残留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氟西汀治疗,观察组给予氟西汀+认知行为疗法+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症状、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自杀倾向,记录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后抑郁症残留症状及类型。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的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4.00%,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无残留症状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残留症状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其抑郁残留症状,提高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自杀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显著且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以抑郁心境、兴趣减退、失眠、食欲下降、体质量变化及自杀意念等为临床表现。对于抑郁障碍,目前多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该类药物的副作用及患者的低耐受性,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电刺激疗法,在目前国内外广泛开展的抑郁障碍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疗效较好、患者易于耐受、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笔者现从疗效、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安全性等方面,全面综述tDCS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其临床上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住院患者自杀意念现状、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自杀意念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贝克抑郁量表、自杀意念测量条目、心理扭力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便利抽样对373名住院患者进行测评。结果:调查对象中7%(26人)具有自杀意念。根据有无自杀意念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及各量表的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有无疾病史、是否并存疾病等方面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单身、使用激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理扭力量表中,期望扭力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抑郁情绪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在社会支持角度上来看,病例组的3个维度分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杀意念和社会支持程度、家庭功能状态之间呈负相关,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05)。家庭功能等级和婚姻状况与自杀意念存在关联。 结论:护理人员应当重视对患者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评估,建立自杀预警系统,对住院患者经过相关条目的评测,筛选出具有自杀风险的高危患者,积极实施早期心理干预、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等措施,以减少住院患者自杀现象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女性护士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意念间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福建省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女性护士群体的自杀意念发生率,探讨冲动性人格、社会支持对护士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10月在福建省4所公立三级甲等医院的女性护士1 000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自杀意念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女性护士群体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74%。社会支持与冲动性人格、自杀意念负相关,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意念正相关( r值为-0.329、-0.449、0.291, P<0.01)。社会支持在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提升护士社会支持水平,降低自杀意念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知悉朋友非自杀性自伤对青少年自伤和自杀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知悉朋友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与青少年自伤和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随机整群抽取厦门市1所中学1 683名学生,采用自我伤害的想法和行为访谈问卷(self-injuriou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interview,SITBT)的自伤条目评定学生是否知悉朋友的自伤史和自身的自伤行为,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儿童青少年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INI-KID)的自杀条目评定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知悉朋友的NSSI病史与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自伤和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共1 683名初、高中学生完成调查,其中知悉朋友NSSI史有412名(24.4%),未知悉朋友NSSI史1 271名(75.6%)。知悉朋友NSSI史与未知悉朋友NSSI史青少年在年龄、性别、是否留守儿童、精神障碍以及自身NSSI、自杀尝试、自杀意念等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知悉朋友NSSI病史对青少年自身的NSSI行为( β=0.558, OR=2.01,95% CI=1.58~3.88)、自杀意念( β=0.238, OR=3.03,95% CI=2.08~5.55)和自杀尝试( β=0.233, OR=2.88,95% CI=1.55~5.45)有正向预测作用( P<0.05)。 结论:知悉朋友的NSSI史可能会对青少年自身的自伤和自杀行为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