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锥体束不交叉至同侧偏瘫的Trousseau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75岁.三年前咳嗽、咳痰一月余,CT显示左肺门占位,左肺上叶部分支气管闭塞伴肺组织缩小实变(图1),病理诊断为肺癌(图2),在靶向治疗过程出现左手无力就诊.查体:心率:57 次/min,血压:134/82 mmHg,手指伸、指屈肌2级,伸腕、腕屈肌 2 级,神志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不同分型颈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不同分型颈内动脉(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瘤颈发出的部位,将分叉部动脉瘤分为3个类型:ICA分叉上方动脉瘤,共5例;ICA分叉下方动脉瘤,共13例;夹角动脉瘤,共10例,其中位于ICA-大脑前动脉(ACA)夹角1例,ICA-大脑中动脉(MCA)夹角1例,ACA-MCA夹角8例。手术均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术中根据动脉瘤的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动脉瘤夹及夹闭方法。夹闭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明确动脉瘤、载瘤动脉和分支血管的显影情况。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9~12个月随访,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以及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动脉瘤有无残留或复发。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夹闭动脉瘤,术中发现1例脉络膜前动脉不显影(误夹),1例动脉瘤残留,均予以调整动脉瘤夹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未见异常。2例术后头颅CT显示术侧豆纹动脉供血区域梗死,临床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1例头颅CT显示脑肿胀,中线结构移位<1 cm,脑干无明显受压表现;3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随访期无一例出现新发脑梗死或脑积水,动脉瘤无残留或复发。至末次随访,GOS Ⅴ级25例,Ⅳ级2例,Ⅲ级1例。结论: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是治疗不同分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并发症少,患者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患侧感觉运动区在皮质下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患侧感觉运动区(SMC)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于发病1周内、1个月及3个月时行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患侧SMC激活情况。通过Xjview软件对BOLD-fMRI相应脑激活区进行激活并观察,并同标准脑激活区行动态比较。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UL)对入选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于发病1周内、发病1个月及发病3个月时在fMRI扫描前行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对照组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显示主要脑激活区位于对侧SMC及双侧辅助运动区。17例患者初次BOLD-fMRI均可见患侧SMC存在激活表现,但激活强度存在明显差别。根据患侧SMC激活时程及与标准脑激活区强度比较结果,将试验病例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患侧SMC激活强度即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2共5例患者,发病1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3共6例患者,发病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逐渐增强,但仍未超过标准脑激活区。组1患者初次、1个月及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体素值为3 570.2±1 125.9、1 205.8±328.2及1 121.5±407.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8, P=0.001);组2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56.2±171.7、648.6±177.3及993.2±182.9,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5, P=0.018);组3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20.0±375.9、573.5±375.0及680.9±359.8,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1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0±3.3)分、(52.3±4.6)分、(63.7±2.9)分,组2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6±5.7)分、(36.6±2.4)分、(59.2±3.1)分,组3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9.2±4.0)分、(12.5±3.0)分、(13.3±5.0)分,组1、组2 FM-UL评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分别为348.4、183.6,均 P<0.001),组3 FM-UL评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组间比较初次FM-U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个月及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分别为191.7、304.5,均 P<0.001)。 结论:脑梗死后患侧SMC的留存是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先决条件,其早期激活并不能预测临床预后,但患侧SMC激活强度动态增强同患肢康复速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急性期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干预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躯干控制测试(TCT)及机器人检测系统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骨盆运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TCT评分及骨盆运动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评分[(19.35±2.54)分]、FAC分级[(2.85±0.67)级]、TCT评分[(74.65±7.86)分]及骨盆侧向位移[(10.05±1.54)cm]、高度位移[(14.25±1.94)cm]、旋转角度[(9.15±1.72)°]、侧倾角度[(21.35±2.18)°]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显著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且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动脉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1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方式,通过儿童卒中预后量表(PSOM)评估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患儿有无卒中复发。结果:15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6.5岁(1.9~12.8岁);其中男7例,女8例。临床症状包括偏瘫12例,失语5例,头痛3例,癫痫1例。狭窄病变位于颈内动脉(ICA) C1~C7段5例,ICA C1~C7段+大脑前动脉(ACA)A1段+大脑中动脉(MCA)M1段1例,ICA C6~C7段+ACA A1段+MCA M1段7例,ACA A1段、MCA M1段各1例。15例患儿的梗死灶与动脉病变均位于同侧,其中左侧10例,右侧5例;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9例,额叶6例,颞叶5例,顶叶5例,岛叶1例,丘脑1例,其中8例患者的脑梗死范围包含≥2个脑叶。入院时儿童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PedNIHSS)评分中位数为4分(范围为0~10分)。15例患儿急性期均采用扩容治疗,恢复期4例患儿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1例行临床观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3.5~58.4个月)。13例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PSOM评分<1分),2例预后不良(PSOM评分为1分)。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动脉缺血性卒中复发。结论: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是一类非进展性疾病,偏瘫为该病所致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动脉病变常见于颈内动脉,经恰当地处理后患儿的临床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体脂肪面部填充致双侧脑梗死:1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体脂肪面部填充是较为常见的整容手术之一,其术后并发症的报道近年来逐渐增多,尤其是突发失明或脑梗死 [1,2,3,4],主要原因可能为脑动脉脂肪栓塞所致,以微血管病变最为常见 [5]。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通常认为是脂肪栓子通过栓塞血管引起脑缺血和脑水肿,激活凝血系统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 [6]。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例如头痛、癫痫发作、偏瘫和意识障碍等 [5],同时可伴有低氧血症及瘀斑等其他体征 [7,8]。CT通常难以辨别微血管脂肪栓塞,较大脂肪栓塞时动脉内可见低密度影(密度约60 HU) [9]。脑动脉脂肪栓塞的最佳成像方式是MRI,弥散加权成像可见典型的"星空"表现 [10]。目前脑动脉脂肪栓塞并无特效治疗,主要针对脑梗死及其并发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5]。脑动脉脂肪栓塞具有自限性,患者通常转归良好 [11,12],但也有死亡的报道 [13]。现报道1例自体脂肪面部填充导致急性双侧脑梗死的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桥脑小脑束扩散张量成像参数预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桥脑小脑束的扩散参数在发病3个月内和1年后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亚急性期(病程3周~3个月)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偏瘫患者30例,分别于发病3个月内(首次)和发病1年后(随访时)采用DTI在感兴趣区桥脑小脑束的小脑中脚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同时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并于随访时,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分别评定入选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首次扫描后发现,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FA值(0.499±0.053)和随访时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的FA值(0.490±0.094)明显低于同期受累侧。首次检测所得桥脑小脑束的rFA值与首次和随访时的下肢运动PG分值、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时,上肢、下肢和总运动结局是否良好与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首次桥脑小脑束的rFA值预测下肢运动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比值为0.84( P=0.002),最佳界值点为0.92(敏感度71.4%,特异度73.9%)。 结论: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桥脑小脑束的DTI参数(rFA值)可预测其长期运动能力的恢复情况,且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是预测下肢运动结局是重要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杂类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复杂类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病例特征及血管内支架治疗手术特点。方法:总结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36例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90%的复杂病例,其中狭窄程度95%~99%次全闭塞22例,狭窄对侧颈内动脉闭塞6例,主动脉弓及颈动脉严重扭曲高龄患者4例,狭窄远端颈内动脉成角扭曲距离过近4例。分析以上4种类型复杂病例的病变特点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脑血流代偿情况,总结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技巧,注重个体化手术计划及围手术期处理、患者的耐受情况和血运重建结构的变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年观察再狭窄及相关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次全闭塞患者全部采用近端血流保护装置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1例手术失败,2例二期支架植入;对侧闭塞患者采用术前镇静、适当升压以及缩短阻断时间的方法完成手术;路径扭曲支撑力不足患者采用同轴多导丝多次交换长鞘辅助技术操作;狭窄远端成角患者,支架近端释放2例,跨成角释放后血流无影响1例,跨成角释放后血流受影响而放弃手术1例。手术成功34例(94.4%),狭窄程度由术前(93.1±3.2)%降至术后(21.5±4.8)%;术中3例出现一过性失语、对侧肢体偏瘫缺血症状。随访1年无脑出血、脑梗死事件发生,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CAS治疗复杂类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时需注意个体化细节管理及围手术期处理,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案,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侧脑感觉运动区在局灶性脑梗死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梗死后健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区在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纹状体内囊区脑梗死(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时选取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周内(初期)、1个月及3个月时,在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FE)任务下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健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SMC)区激活情况,再根据健侧大脑半球SMC区激活强度及时程将观察组分成3个亚组。通过Xjview软件对观察组健侧SMC区激活进行观察并同对照组行动态比较,同时对亚组感兴趣区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UL),分别于发病1周内及发病1、3个月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前,对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BOLD-fMRI显示:对照组受试者在一侧手指被动FE运动时,可见对侧大脑半球SMC、辅助运动区(SMA)、双侧下顶叶及同侧小脑激活。根据健侧大脑半球SMC区激活强度及时程将观察组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健侧SMC区即存在明显激活,发病后1、3个月,随着患肢的康复,健侧SMC区激活逐渐减低,其成像模式逐渐趋于对照组;组2共5例,发病初期健侧SMC区无明显激活,发病后1、3个月时健侧SMC区激活逐渐增强;组3共6例患者,于发病初期、1个月及3个月时均未见健侧SMC区明显激活表现。发病1周内FM-UL评分3个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发病1个月时患者FM-UL评分3个亚组间,以及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发病3个月时,观察组1与组2患者FM-U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均高于观察组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结论:健侧大脑半球SMC区参与了皮层下脑梗死后的运动功能重组,其激活时程同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卒中后失语患者脑电相位同步性改变对上肢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索卒中后失语患者脑电相位同步性的改变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6月入住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的卒中患者33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至入组时间)、卒中类型(脑出血、脑梗死)及偏瘫上肢功能评分情况;所有患者入院后1周内行波士顿诊断失语检查(BDAE),对于BADE<5级者行失语商(AQ)测试,将AQ<93.8分定义为失语,AQ≥93.8分为非失语;采用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香港版(FTHUE-HK)分级(将FTHUE-HK1~7级分别赋值为1~7分)评估患者偏瘫侧上肢功能;收集所有患者的脑电图数据并计算语言-运动区(C3F7、C3T5)、运动感觉区(C3P3)及运动区(C3C4)各5个频带(δ、θ、α、β、γ)的脑电相位同步指数(PSI)值,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卒中后失语组PSI与FTHUE-HK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3例患者中卒中后失语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50~75岁,平均(63±12)岁,平均AQ(22.5±18.2)分.卒中后非失语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7~74岁,平均(58±11)岁,平均AQ(99.1±0.3)分.(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后失语组FTHUE-HK评分低于卒中后非失语组[(1.6±1.1)分比(3.0±1.2)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卒中后失语组C3F7-PSI在δ及θ频带均高于卒中后非失语组(δ:t=3.869,P=0.001;θ:t=3.409,P=0.002);卒中后失语组C3T5-PSI在θ及δ频带高于卒中后非失语组(θ:t=2.376,P=0.024;δ:t=2.787,P=0.009).卒中后失语组C3P3-PSI在δ及θ频带均高于卒中后非失语组(δ:t=2.761,P=0.010;θ:t=2.834,P=0.008);卒中后失语组患者的 C3C4-PSI 在 α、θ、δ 频带均高于卒中后非失语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α:t=2.426,P=0.021;θ:t=3.263,P=0.003;δ:t=2.851,P=0.008).两组患者余语言-运动区、运动感觉区及运动区频带P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卒中后失语组患者C3F7-PSI在δ及θ频带与FTHUE-HK评分均呈中等负相关(δ:r=-0.540,P=0.041;θ:r=-0.425,P=0.035);卒中后失语组患者左侧运动感觉区C3P3-PSI在γ频带与FTHUE-HK评分呈正相关(r=0.5 19,P=0.033).卒中后失语组患者C3C4-PSI在δ频带与FTHUE-HK评分呈负相关(r=-0.510,P=0.036);余语言-运动区、运动感觉区及运动区频带PSI与FTHUE-HK评分无关(均P>0.05).结论 卒中后失语患者较卒中后非失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更重.卒中后失语患者左侧额顶叶δ和θ频带脑电相位同步性较卒中后非失语患者高,且与上肢功能的FTHUE-HK评分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