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文章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AU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CBCT: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前牙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相关性的数字化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用数字化方法探讨分析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和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美学修复及种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5至10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共纳入5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4例,年龄(25.8±4.5)岁。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种植导板软件进行口内扫描数据和锥形束CT数据的拟合配准,测量并记录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唇侧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以及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及牙槽骨厚度。结果:57例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42±0.21)、(1.19±0.17)和(1.23±0.20)mm( F=12.47, P<0.001);男性上颌前牙龈缘下2 mm和牙槽嵴顶下4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31±0.21)和(0.67±0.22)mm]分别显著大于女性相应测量项目[分别为(1.26±0.22)和(0.58±0.19)mm]( t=2.01和3.97, P<0.05);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均呈正相关( r=0.387和0.344, P均<0.05)。 结论:上颌中切牙牙龈厚度大于侧切牙和尖牙;男性牙龈厚度大于女性;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即牙龈越厚,牙槽骨也越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螺旋CT和锥形束CT影像学比较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并比较螺旋CT、锥形束CT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成像中的应用,探讨锥形束CT与螺旋CT检测准确性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38.6岁(21~7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螺旋CT和锥形束 CT检查,由2名口腔放射科医师及2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分别对每侧颞下颌关节的关节间隙、髁突的骨质病变进行测量评估。根据有无骨关节病将患者的104侧关节分为骨关节病侧(92侧)和正常侧(12侧),比较2组关节的间隙大小及病变检出率,采用 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螺旋 CT 组与锥形束CT 组在关节各间隙大小及关节位置测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关节病侧的前间隙大小及髁突后位比例均大于正常侧,髁突在关节窝内相对位置指数小于正常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髁突表面缺损破坏是最常见的类型,螺旋CT对髁突骨质病变[表面缺损破坏(85.6%,89/104)、磨平变短(82.7%,86/104)、髁突骨质硬化(40.4%,42/104)、骨赘(40.4%,42/104)及囊性变(11.5%,12/104)]的检出率与锥形束CT[表面缺损破坏(88.5%,92/104)、磨平变短(86.5%,90/104)、髁突骨质硬化(35.6%,37/104)、骨赘(41.3%,43/104)、囊性变(11.5%,12/1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螺旋 CT和锥形束CT 对显示颞下颌关节骨质改变均显示了良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两者重建的关节各间隙大小基本一致,均可作为临床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常规诊断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临床指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口腔颌面锥形束CT作为口腔医学领域最常用的三维成像方式,在国内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与之俱来的辐射安全、检查适应证等问题尚缺乏完善的条例及标准,可能带来不合理使用等问题。历年来,国际上陆续发布了合理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检查的临床指南、声明或共识,为当地的从业人员提供规范指导。本文对这些规范文件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国内相关指南的制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7双生牙的锥形束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诊断37双生牙1例,并对其鉴别诊断、发生机制及CBCT在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口腔医院2019年3月就诊的1例患者根据口腔临床检查、CBCT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对多生牙尖、融合牙、双生牙、结合牙等几种牙齿形态异常疾病的特点及鉴别要点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CBCT检查见下颌牙列牙齿数目正常,37 牙根周围存在大面积低密度透射区;三维重建后见疑似多生牙与37牙根相融合;矢状面显示疑似多生牙位于37颊侧;轴向位置显示髓室底可见有三个明显的根管口;两者的牙本质是连通的;该疑似多生牙内有独立的牙髓腔,有清晰的根管,且在根中段与37远中根管融合成一个根管,矢状面显示呈“Y”型。CBCT显示37牙是一个融合根。结合口腔临床检查,确诊为左下颌第二磨牙双生牙。结论:CBCT是口腔疾病辅助检查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诊断牙齿形态异常上有显著的优势,可帮助临床医师作出正确的诊断、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创新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颞下颌关节髁突囊样变的多模态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髁突囊样变的锥形束CT、螺旋CT、MRI及核素骨显像影像学特点,为其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锥形束CT影像检查发现髁突囊样变并进行螺旋CT、MRI检查和核素骨显像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33.9±12.5)岁(16~65岁)。分析髁突囊样变在锥形束CT、螺旋CT、MRI影像及核素骨显像的特点,根据囊样变表面骨质是否有缺损,分为A型和B型;根据囊样变是否伴髁突骨髓水肿样病变(bone marrow edema-like lesions,BML)分为Ⅰ型(有)和Ⅱ型(无)。分析BML、关节盘移位及骨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及与囊样变的关系。结果:32例患者的64侧关节影像中34侧有髁突囊样变,6侧为多发,共42处。囊样变最大径为(3.7±1.8)mm,范围为1.0~12.4 mm;A型囊样变24侧,B型囊样变10侧。锥形束CT检出率[95.2%(40/42)]与螺旋CT检出率[100%(42/4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51, P=0.474)。MRI检出率为80.1%(34/42),其中对2 mm以下的囊样变检出率为3/11。囊样变侧与无囊样变侧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盘移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80, P=0.005)。MRI显示囊样变侧[17.6%(6/34)]与无囊样变侧[3.3%(1/30)]伴有B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 =2.04, P=0.153);但A型囊样变中Ⅰ型占比[25.0%(6/24)]与B型囊样变中Ⅰ型占比(0/1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4)。核素骨显像显示髁突囊样变侧26侧骨代谢浓聚,无囊样变侧5侧骨代谢浓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2, P<0.001)。 结论:多排螺旋CT可早期发现颞下颌关节髁突囊样变,髁突囊样变的影像学表现与大关节有所不同,其形成机制可能并非单一的机制,根据其病变分型其形成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学表面监测系统容积漫游技术体表影像在胸部肿瘤调强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容积漫游技术(VRT)体表影像在胸部肿瘤调强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65例行调强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首次治疗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校正后利用OSMS获取VRT体表影像,后续治疗以VRT影像为基准,利用OSMS的六维床自动移动功能摆位,记录六维方向移床值,再行CBCT扫描并记录左右方向(X轴)、头脚方向(Y轴)和腹背方向(Z轴)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六维自动移床校正后,再记录此时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体表影像实时δ(RTD)值,并获取新的VRT影像。CBCT配准误差值为VRT影像引导摆位误差,CBCT配准误差值与移床移动值之和为体表标记线引导摆位误差,CBCT配准误差值与记录的DICOM影像的RTD值之和为DICOM影像引导摆位的理论误差。对比分析VRT影像与体表标记线、DICOM影像引导摆位的优劣。结果:65例患者包括男性42例,女性23例;年龄[ M( Q1, Q3)]58岁(51岁,64岁)。VRT影像引导摆位在X、Y、Z轴上的线性误差[ M( Q1, Q3)]分别为0.6 mm(0.3 mm,1.2 mm)、1.2 mm(0.5 mm,2.4 mm)、1.1 mm(0.5 mm,1.9 mm),旋转误差分别为0.4°(0.1°,0.7°)、0.4°(0.1°,0.6°)、0.4°(0.2°,0.6°);标记线引导摆位的线性误差分别为1.6 mm(0.9 mm,2.6 mm)、2.2 mm(1.1 mm,3.8 mm)、1.0 mm(0.4 mm,1.8 mm),旋转误差分别为0.7°(0.3°,1.2°)、0.5°(0.2°,0.8°)、0.5°(0.2°,0.8°);DICOM影像引导摆位的线性误差分别为1.1 mm(0.6 mm,1.9 mm)、2.1 mm(1.0 mm,3.4 mm)、1.3 mm(0.6 mm,3.1 mm),旋转误差分别为0.6°(0.2°,1.1°)、0.7°(0.3°,1.1°)、0.7°(0.2°,1.1°)。与标记线引导摆位相比,除Z轴线性误差( P=0.218)外,VRT影像引导摆位其余误差均低(均 P<0.001);与DICOM影像引导摆位比较,VRT影像引导摆位X、Y、Z轴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均低(均 P<0.01)。 结论:VRT影像引导摆位优于传统的体表标记摆位和DICOM影像摆位,OSMS VRT体表影像可有效提高胸部肿瘤调强放疗的摆位精度和稳定性,减少摆位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锥形束CT的下牙槽神经管走行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分析下牙槽神经在下颌后牙区的走向。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人民医院口腔科CBCT数据77例,对CBCT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将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后截取左右两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各牙根最低点的冠状面图像进行测量,包括下牙槽神经管中心点到下颌骨最下缘点的垂直距离,到处于同一水平线颊侧点的距离,到处于同一水平线舌侧点的距离,以及牙槽神经管最上缘点到根尖点的垂直距离,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同一位点下牙槽神经管与下颌骨各方向骨壁的距离。结果:(1)男性下牙槽神经管与下颌骨下缘间的距离大于女性。男性右下第二前磨牙位点(11.2 ± 1.7)mm、女性为(10.2 ± 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23,P = 0.003);男性右下第二磨牙远中根位点(10.8 ± 1.7)mm、女性为(10.1 ± 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33,P = 0.036)。(2)下牙槽神经管到下颌骨颊侧骨壁的距离在第一、第二磨牙上明显大于舌侧距离。男性右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位点,颊侧(6.6 ± 1.6)mm、舌侧(3.6 ± 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181,P<0.001),女性同一位点,颊侧(6.4 ± 1.2)mm、舌侧(3.8 ± 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950,P<0.001);男性右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位点颊侧(8.3 ± 1.4)mm、舌侧(3.4 ± 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8.57,P<0.001),女性同一位点,颊侧(7.8 ± 1.5)mm、舌侧(3.7 ± 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6.90,P<0.001);在第二前磨牙上两者差距不大。除了右侧第一磨牙远中根(Ⅲ区)、右侧第一磨牙近中根(Ⅳ区)观测点外,其余观测点均可见下牙槽神经管与根尖距离上男性大于女性。结论:下牙槽神经管在下颌骨内的走行,在垂直向呈现一定的曲线,在颊舌向较为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本期文章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编辑人员丨2024/7/6
AU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BCA:二喹啉甲酸(bicinchoninic acid) CBCT: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CBCT中牙髓和牙体体积的机器学习用于青少年儿童年龄推断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中左上颌中切牙与左上颌尖牙的牙髓体积和牙体体积,采用逐步回归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推断青少年儿童年龄,并对推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498例上海市汉族青少年儿童口腔颌面CBCT影像,测量左上颌中切牙与尖牙的牙髓体积和牙体体积并加以运算,运用K-最近邻、岭回归和决策树3种机器学习算法以及逐步回归法建立4个年龄推断模型,计算并比较决定系数、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等指标.绘制相关性热图,对参数间的单调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K-最近邻模型(R2=0.779)和岭回归模型(R2=0.729)相对于逐步回归法(R2=0.617)表现更为优越,而决策树模型(R2=0.494)的拟合效果较差.相关性热图显示,年龄和牙髓体积、牙髓与牙体硬组织的体积比以及牙髓与牙体的体积比之间呈单调负相关.结论 牙髓体积及牙髓体积占比与年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采用基于CBCT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年龄推断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基于CBCT的深度学习牙龄推断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