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附2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镜像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至2021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MCA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8个动脉瘤(包括29对MCA镜像动脉瘤和10个非镜像动脉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早期或择期、一期或分期、单侧或双侧入路手术的方法处理动脉瘤。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及出院后6个月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行临床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术中手术夹闭镜像动脉瘤的成功率为96.3%(52/54)。围手术期因术后重度脑水肿死亡1例,其余2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2±38)个月(3~180个月)。28例患者中,12例患者采用一期单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随访期10例为GOS Ⅴ级,1例为Ⅳ级,1例为Ⅰ级;4例患者采用一期冠状开颅双侧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随访期均为GOS Ⅴ级;8例患者采用分期双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随访期5例为GOS Ⅴ级,1例为Ⅳ级,1例为Ⅱ级,1例为Ⅰ级;1例患者予栓塞责任动脉瘤后夹闭对侧动脉瘤,随访期为GOS Ⅴ级;3例患者仅处理单侧责任动脉瘤,随访期2例为GOS Ⅴ级,1例为Ⅳ级。结论:一期单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是治疗MCA镜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手术效果及临床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侧开颅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单侧开颅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可行性与神经内镜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每个病例是否应用内镜、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时对侧瘤颈有无残留、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 单侧开颅一期成功夹闭对侧动脉瘤9例,其中单纯显微镜下夹闭成功4例,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夹闭成功5例;一期手术失败需二期手术4例.在单侧开颅一期成功夹闭对侧动脉瘤中,术后3个月CTA提示对侧瘤颈无残留6例(其中单纯显微镜下夹闭2例、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夹闭4例),瘤颈残留3例(其中单纯显微镜下夹闭2例、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夹闭1例).单纯显微镜手术时间为(171.0±9.2)min,内镜辅助显微镜为(179.3±6.6)min,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时间无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GOS:5分11例,4分2例.结论 单侧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手术具有可行性,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有助于提升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颅内镜像动脉瘤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预测破裂风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颅内镜像动脉瘤是位于双侧载瘤动脉相同或相似的位置、成双或成对的动脉瘤,属于多发动脉瘤的特殊类型,发病率在8‰~12‰,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其次为海绵窦段以外的颈内动脉,再次为后交通动脉及其他动脉[1-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颅内镜像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颅内镜像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多发动脉瘤,其治疗有其特殊性.镜像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术者的经验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式.术前准确地判断责任动脉瘤至关重要,总的原则是破裂的或者有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应采取一期治疗全部动脉瘤,术前病情重,应一期先处理责任动脉瘤,二期再治疗对侧;如果不能判断哪个是责任动脉瘤,就应一期治疗所有的动脉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手术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颅内多发动脉瘤,该部位的动脉瘤破裂后出血量常较大,其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治疗有其特殊性,开颅夹闭手术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前应根据影像学中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是否有脑内血肿及临床表现等准确地判断责任动脉瘤,优先处理责任动脉瘤一侧,并寻找适合的病例采取一期治疗全部动脉瘤.在开颅夹闭动脉瘤中,运用术中监测技术,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治疗结果.作者从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责任动脉瘤的判断、手术治疗策略及术后缺血事件的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综述,以期为临床上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及影像组学特征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破裂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及影像组学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20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8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一侧破裂,一侧未破裂).在破裂和未破裂的镜像动脉瘤的配对中,使用头颅CT血管造影(CTA)测量了7个形态学参数,并使用Pyradiomics提取了12个影像组学衍生形态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特征构建形态学、影像组学及混合模型以预测大脑中动脉瘤是否破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后,筛选出7个形态学参数(动脉瘤大小、垂直高度、动脉瘤高度、瘤颈、AR、SR及形状)及6个影像组学参数(Maximum3DDiameter、Maxium2DDiameterSlice、Maximum2DDiameterColumn、Maximun2DDiameterRow、SurfaceArea及SurfaceVolumeRatio).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的AUC为0.85,高于形态学模型(AUC=0.83)及影像组学模型(AUC=0.71).结论: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能有助于独立于患者个体特征而评估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分析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指标以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39对破裂的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将以下参数纳入条件Logistic回归:动脉瘤高度、宽度、颈宽、尺寸比、纵横比、宽/颈比、高/宽比、颈内动脉直径、是否有子瘤及动脉瘤高度>宽度.将单因素分析中与破裂有显著相关(P<0.05)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在本中心的434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使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检验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动脉瘤有子瘤(OR=8.852,P=0.024)、动脉瘤高度>宽度(OR=18.250,P=0.011)和动脉瘤宽度(OR=1.645,P=0.024)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AUC值分别为0.737、0.761及0.686.结论:动脉瘤宽度、动脉瘤高度>宽度和有子瘤可能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子瘤形成是评估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最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流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分流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颅夹闭术治疗的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夹闭动脉瘤前,先行STA-MCA分流术.结果 1例破裂动脉瘤,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巨大动脉瘤(责任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镜像动脉瘤,伴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先行STA-MCA分流术,再行动脉瘤孤立术.1例未破裂动脉瘤,DSA显示MCA分叉部大型动脉瘤位,MCA M2段下干粗大,上干纤细,上干起始部均成为瘤颈的一部分,先行STA-MCA分流术,再行动脉瘤夹闭术.2例术后均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CTA示动脉瘤不显影、吻合口通畅,CTP显示脑灌注良好;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例,1分1例.结论 STA-MCA分流术能够延长安全临时阻断的时间,在动脉瘤孤立和载瘤动脉闭塞后提供保护性血流,在理想情况下双支STA分流术还可以提供高流量血流,替代复杂的桡动脉或大隐静脉分流术,简化手术操作.这项技术有利于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破裂的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破裂的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研究中心影像储存和传输系统确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镜像动脉瘤病人24例,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动脉瘤直接夹闭24例.动脉瘤夹闭术病人中,行一期手术21例,单侧开颅夹闭一侧动脉瘤12例、夹闭双侧动脉瘤8例,双侧开颅夹闭动脉瘤1例;行二期手术3例,其中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3个,二期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3个.行一侧动脉瘤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有12例病人.病人术后均行头颅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复查,通过显微外科夹闭的24例动脉瘤病人中有2例病人动脉瘤瘤颈残留,其余病人动脉瘤均消失,载瘤动脉通畅.通过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显示恢复优良17例,轻残5例,重残2例.结论 PCoA镜像动脉瘤应积极治疗,根据病人出血部位、Hunt-Hess临床分级、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大小和形态,本组均行显微外科治疗,采用早期与晚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镜像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分析及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DSA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参数,分析颅内镜像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32例破裂镜像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一侧破裂,一侧未破裂)的临床资料和三维DSA影像学资料,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进行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获得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32例患者的64个动脉瘤分为破裂组(32个)与未破裂组(32个),比较两组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动脉瘤高度、长径和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纵横比、尺寸比及子瘤)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壁面剪应力(WSS)、低壁面剪应力面积(LSA)、均一化壁面剪应力(NWSS)、均一化压力(NP)和流场模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计算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且计算其截断值.结果 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高度[5.83(3.73,6.63)mm比3.14(1.97,4.69)mm]、动脉瘤长径[5.98(4.14,7.47)mm比3.64(2.71,4.94)mm]、纵横比[1.01(0.78,1.36)比0.64(0.54,0.94)]、尺寸比[1.56(1.18,1.91)比0.89(0.63,1.24)]、载瘤动脉直径[(3.7±0.6)mm比(3.9±0.6)mm]以及子瘤[65.62%(21/32)比9.38%(3/32)]6个形态学参数和WSS最小值[0.44(0.11,0.62)Pa比0.70(0.39,1.14)Pa]、WSS均值[(18.08(11.05,26.75)Pa比26.12(15.53,30.50)Pa]、LSA[11(2,29)%比4(0,9)%]、NWSS[0.69(0.53,0.86)比0.88(0.64,1.18)]和流场模式[复杂且不稳定流场:56.25%(18/32)比31.25%(10/32)]5个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尺寸比是镜像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368,95%CI:1.665~107.348,P=0.01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尺寸比的AUC为0.808(95%CI:0.697~0.919),其截断值为1.090,敏感度为0.906,特异度为0.687.结论 尺寸比(>1.090)是镜像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