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死亡和铁代谢紊乱在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post-cardiac arrest brain injury,PCABI)仍是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死亡和存活患者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1].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作用驱动的细胞死亡形式,涉及各种代谢过程,包括铁、脂质和谷胱甘肽的代谢[2].近些年,铁代谢紊乱诱发铁死亡的研究与日俱增,被证明与缺血缺氧性损伤密切相关[2-6].本文结合近年铁代谢紊乱和铁死亡领域的研究进展,对铁代谢紊乱和铁死亡与PCABI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病理机制和治疗靶点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骤停后高质量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全球成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年发病率在10万人中为30.0~97.1例[1].我国OHCA患者每年超过百万,但出院存活率和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比例极低[2].CA后脑损伤是导致患者死亡和长期残疾的关键因素[3].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是当前国际指南中唯一被推荐的具有神经保护效果的干预措施[4].尽管目标温度的选择在TTM治疗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但最新的证据表明,高质量的TTM治疗对于改善CA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氯胺酮上调谷氨酸能突触通路诱导斑马鱼成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氯胺酮是谷氨酸NMDA受体的拮抗剂,也是当下滥用较严重的一种精神活性物质,长期滥用会引起机体多个系统的损害,探讨氯胺酮的成瘾机制并筛选相关生物标志物对毒品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先对斑马鱼胚胎/幼鱼进行氯胺酮急性暴露实验,然后取6月龄的斑马鱼,通过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建立氯胺酮成瘾模型,RNA-seq检测斑马鱼脑转录组,q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其中关键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中斑马鱼胚胎的自主抽动、胚胎孵化率及幼鱼存活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移动距离更是大幅下降,由对照组的1 904.2 mm降到300 μmol/L氯胺酮组的319.0 mm;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显示对照组斑马鱼在鱼缸的活动没有明显变化,而氯胺酮组斑马鱼在鱼缸明区的活动时间从训练前的385.2 s提高到训练后的706.4 s,时间占比提高了 26.8%(***P<0.001),说明斑马鱼对对氯胺酮刺激产生了偏爱;KEGG分析显示氯胺酮处理的差异基因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中富集,GSEA分析进一步发现氯胺酮显著上调谷氨酸能突触通路(NES值为1.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的Grin2b和Gria2的mRNA水平分别升高至4.6倍、1.4倍,同时蛋白质水平分别升高至2.0倍和1.4倍.这说明氯胺酮能够诱导斑马鱼成瘾,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可能参与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儿双供肾整体移植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小儿双供肾整体移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肾移植科2011年7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6例小儿双供肾整体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移植肾存活率、移植肾丢失以及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还包括蛋白尿,出血等。随访3年,观察患者生存率及血清肌酐变化。结果:术后1年、3年的移植物存活率均为83%(30/36),移植受者存活率均为100%(36/36),移植物长期存活的30例受者中,术后3年血肌酐水平持续下降。移植肾丢失发生率为16.7%(6/36),其他并发症包括泌尿系统并发症16.7%(6/36)、出血11.1%(4/36)等。蛋白尿的发生比例逐步下降,大部分在随访期间消失。结论:小儿双供肾整体移植具有良好的长期移植肾功能和存活率,是一个增加供体库的可行、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射频消融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壶腹癌的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内镜射频消融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壶腹癌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9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内镜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壶腹癌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射频消融次数、胆管支架类型、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患者在内镜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分析射频消融次数、胆管支架类型与总体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为(73.0±9.7)岁。25例(50.0%)患者进行过1次射频消融治疗,25例(50.0%)患者进行过≥2次射频消融治疗;6例(12.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均为轻症。平均随访时间22.3个月,共有39例(78.0%)患者死亡,5例(10.0%)患者失访,6例(12.0%)患者存活。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16.9(95% CI:9.1~24.8)个月,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0%、38.5%、27.0%和12.6%。射频消融治疗≥2次的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较治疗1次的患者有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95% CI:9.7~43.7)个月比12.6(95% CI:4.9~20.3)个月, χ2=3.049, P=0.081]。32例(64.0%)患者采用塑料支架,18例(36.0%)采用金属支架,采用金属支架和采用塑料支架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95% CI:6.1~28.0)个月比15.9(95% CI:6.9~24.9)个月, χ2=0.029, P=0.865]。 结论:内镜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壶腹癌的一种安全疗法,多次连续治疗有可能增加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治疗方式对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常规化学药物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治疗的82例T-LBL患(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未移植组(49例)和移植组(33例),移植组又根据不同移植方式分为allo-HSCT组(22例)和auto-HSCT组(11例),未移植组绝大部分患者采用环磷酰胺+美司钠+阿霉素+地塞米松+长春新碱/甲氨蝶呤+阿糖胞苷(Hyper CAVD A/B)方案进行诱导缓解,6例使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CAT)、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泼尼松(EPOCH)、大剂量甲氨蝶呤+地塞米松,长春新碱+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培门冬酶+泼尼松(VDCLP)等方案为基础进行诱导缓解,移植组在接受多药联合强化诱导治疗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观察患(受)者的总存活率和无进展存活(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率等,对其进行疗效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82例患(受)者,男64例,女18例,年龄为23岁(11~74)岁。62例(75.61%)临床分期为Ⅲ~Ⅳ期,43例(53.44%)起病时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全身症状(B症状),其中骨髓受累50例(61.00%),Ann Arbor分期Ⅲ期及以上33例(80.5%);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的共65例(79.27%),>2分的共17例(20.73%);国际预后指数(IPI)≤3分的共63例(76.83%),>3分的共19例(23.17%)。全部82例患(受)者的随访时间为27.5个月(5~118)个月,3年总存活率、无进展存活(PFS)率分别为53.64%(95% CI:42.35%~64.62%)和47.56%(95% CI:36.53%~58.82%)。未移植组、移植组3年总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95% CI:29.12%~57.71%)比69.70%(95% CI:51.13%~83.79%), P=0.014],3年PFS率分别为38.76%(95% CI:25.54%~53.76%)和60.61%(95% CI:42.24%~7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 结论:T-LBL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相较于单纯化疗可改善长期预后,但auto-HSCT和allo-HSCT的疗效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心系统子宫静脉平滑肌瘤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右心系统子宫静脉平滑肌瘤患者的发病特点、诊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2009年1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长期随访评价预后。结果:2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8.1±6.3)岁。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14例既往有子宫肌瘤病史,12例已行子宫切除,5例既往流产史。20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一期手术15例,分期手术5例,心脏停跳下切除肿瘤10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例。术后早期无死亡,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2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中-大量胸腔积液1例和切口感染1例;术后3年死亡1例,死于肿瘤复发导致的循环衰竭,其余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均为Ⅰ~Ⅱ级,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右心系统子宫静脉平滑肌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是诊疗的关键,手术切除疗效确切,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和中远期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腹膜透析管理现状白皮书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我国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发病率逐年增长并且增幅加快,每年约有2%的患者进入ESKD。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以其简便、安全、有效和居家治疗,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ESKD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自197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将持续性不卧床PD(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的概念和技术引入中国后,我国肾科专业医护人员经过数十年的共同努力,PD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客观了解现阶段我国PD中心关键质量指标现状、中心建设情况、PD处方及调整、并发症诊疗、充分性评估、患者长期随访现状以及疾病负担和慢性肾脏病风险认知情况,《中国PD管理现状白皮书》项目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轮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并组织专家编写形成了这部《中国PD管理现状白皮书》。该白皮书清晰地回顾了目前中国PD的建设及管理现状,并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PD中心的人员配备,加强对PD专业人员的培养,扩大专职医护人员队伍,注重质量管理,降低PD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提高PD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程序性活检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及其新认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程序性活检(protocol biopsy,PB)是通过有计划的对移植肾进行穿刺活检及病理学观察,从而及时诊断移植肾内潜在的并发症,并在其导致移植肾功能减退前,指导临床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以及免疫抑制方案调整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PB提供的信息,不仅可以掌握移植肾的组织病理学基线资料,而且可以早期、及时的发现移植肾是否存在亚临床排斥反应或病毒感染等所导致的、隐匿的、持续性的炎症损伤,或者隐匿的免疫抑制剂毒性损伤、复发性肾病等多种并发症,指导临床及时予以干预性治疗和协助临床判断移植肾的预后。但PB由于存在有创性,故会增加受者不适及其医疗成本。本文将对PB的利弊及临床应用价值予以综述,并结合目前国际上最新的临床研究,重新认识PB的独特优势,以期能在临床实际中更好地合理应用PB保障移植肾的长期有功能存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Utstein标准与院内心脏骤停前变量构建预测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30天死亡列线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是住院患者出现心脏的血液循环停止、需要胸外心脏按压或心脏电除颤危急重症 [1-2],发生率1‰~10‰ [3-4],meta分析报道IHCA出院存活率17.6%、1年存活率13.4% [5],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根据2015更新的院内心脏骤停Utstein标准,研究IHCA预后的时间点包括出院时间、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30 d及1年 [6]。部分IHCA患者住院时间过长,可能因为多种原因放弃某些关键性治疗措施或者终止治疗从而影响IHCA长期预后的研究,因此ROSC 30 d仍然是研究IHCA不可忽视的重要时间点。IHCA预后评价工具有助于帮助临床医生或患者家属做出临床决策,目前常用的IHCA评价工具包括复苏后良好结局评分(good outcome following attempted resuscitation,GOFAR)与GOFAR2评分 [7-9],然而这些预测工具均以出院时临床状况作为终点指标,目前尚未见预测院内心脏骤停ROSC 30 d死亡的相关预测模型报道。因此,研究团队通过双中心回顾性研究构建院内心脏骤停ROSC 30 d死亡的列线图,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预测IHCA结局指导临床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