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化学计量失衡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联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长期放牧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资源可利用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研究放牧荒漠草原土壤化学计量不平衡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的关系,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土壤碳动态.本研究依托2004年建立的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长期放牧实验平台,以围封禁牧为对照,设置重度、中度和轻度放牧处理,测定了 土壤有效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其获取的相关酶活性,并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法对土壤微生物CUE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放牧抑制了土壤微生物CUE,降幅为1.0%~10.3%;土壤C∶N不平衡在中度放牧处理下显著增加20.6%,C∶P不平衡和N∶P不平衡在重度放牧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0.7%和25.2%,这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更容易受N、P限制.土壤微生物群落通过调节元素阈值计量比和胞外酶的产生来维持自身化学计量平衡.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化学计量不平衡通过改变元素阈值计量比、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和酶化学计量间接影响微生物CU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长期视觉质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MIOL)植入术后中长期视觉质量,并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植入术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08例141眼,根据植入的IOL分为MIOL组55例76眼和SIOL组53例65眼。术后2年对2个组患者术眼裸眼远、中、近视力,矫正远视力,等效球镜进行检查;绘制术眼离焦曲线;采用i-Trace视觉质量分析仪测定术眼全眼高阶像差、Strehl比值、调制传递函数(MTF);采用CSV-1000对比敏感度仪评估术眼对比敏感度;采用美国《MIOL植入术后生活质量调查表》汉化版对2个组患者视觉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年MIOL组裸眼中、近视力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年平均离焦曲线结果显示MIOL组于0.0 D和-3.0 D处出现2个峰值,且在0.0~-3.0 D之间形成宽平台,下降趋势平缓。5 mm瞳孔直径下,MIOL组全眼总高阶像差、慧差、三叶草、二阶散光值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OL组Strehl比值小于S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m瞳孔直径下,MIOL组在5、10、15、20、25和30 c/d空间频率的MTF值稍小于SIO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3、6、12和18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在明视、暗视及有、无眩光状态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OL组55例患者中54例脱镜,占98.18%,SIOL组53例患者中28例脱镜,占5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37, P<0.01)。MIOL组55例患者中4例出现眩光、光晕等视觉干扰症状,占7.27%,SIOL组53例患者中1例出现视觉干扰症状,占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6, P=0.382)。MIOL组在近距离、中等距离视物及总体视力方面的满意度评分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SIOL植入术比较,区域折射型MIOL植入术可提供良好且稳定的全程视力和较好的对比敏感度,且光学干扰现象发生率低,术后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原发性喉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喉癌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2016年我国喉癌标化发病率为1.12/10万,标化死亡率为0.61/10万。虽然我国喉癌发病率较低,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空气污染和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喉癌造成的长期经济负担值得社会关注。全国不同地区喉癌诊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是制约我国喉癌患者生存进一步改善的关键因素之一。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成立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其目的是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促进全国范围内肿瘤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最终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推动喉癌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喉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依据《喉癌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专家共识》等国家级喉癌诊疗指南规范,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专家推荐、临床经验及我国国情,在符合科学性、规范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下,起草并制定了《中国原发性喉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具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血清白蛋白水平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病患者的预后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短期、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并诊断为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2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50例为首次诊断),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获取患者第1次住院时检测的血清白蛋白、人口学特征、外周血血红蛋白等数据(基线数据)与治疗方案,随访至2019年6月1日患者生存情况。259例患者基线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37.67 g/L,其中≤37.67 g/L者118例(低蛋白组),>37.67 g/L者141例(高蛋白组)。结果:259例患者年龄50.0(41.0,61.0)岁,其中男性64例;随访时间为627(61,1 426)d。低蛋白组男性占比[30.5%(36/118)与19.9%(28/141),χ 2=3.92, P=0.048],红细胞沉降率水平[45.0(27.0,69.0)与29.0(19.0,46.0)mm/1 h, Z=4.07, 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50(63.35,77.13)与65.60(59.50,72.50)%, Z=3.65, P<0.001]、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96(140,273)×10 9/L与172(126,240)×10 9/L, Z =1.99, P=0.046]、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3.85(2.53,5.28)与2.61(1.97,3.83), Z =4.57, P<0.001]、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149.0(112.0,216.8)与113.5(72.8,158.8), Z =4.98, P<0.001]、谷草转氨酶[27.0(21.0,39.0)与23.0(19.5,30.0)IU/L, Z =2.93, P=0.003]、球蛋白[31.2(26.9,36.8)与29.5(25.6,32.8)g/L, Z =2.28, P=0.023]、血清胱抑素C[1.14(0.98,1.33)与1.02(0.88,1.16)mg/L, Z =3.80, P<0.001]、IgA[2 710(1 965,3 505)与2 460(1 862,3 105)mg/L, Z =2.13, P=0.033]、IgG[15.05(12.83,21.08)与13.60(11.53,17.23)g/L, Z =3.24, P=0.001]、IgE[60.44(24.92,197.99)与34.82(14.72,85.04)kIU/L, Z =3.33, P=0.001]和循环免疫复合物[0.13(0.08,0.19)与0.10(0.08,0.13)O.D, Z =2.60, P=0.009]水平,均高于高蛋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红蛋白[121.5(101.8,132.0)与129.0(119.0,142.0)g/L, Z =5.05, P<0.001]、白蛋白[(33.28±3.49)与(41.34±2.95)g/L, t=20.17, P<0.001]和IgM[1 320(932,1 745)与1 560(1 170,2 030)mg/L, Z =2.63, P=0.009]水平较高蛋白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蛋白组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更高[60例(50.8%)与43例(30.5%),χ 2=11.10, P=0.001]。随访至1、5和10年的患者数分别为248、245和244例,Kaplan-Meier法计算低蛋白组与高蛋白组1、5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0%与98.4%、87.0%与97.1%和81.6%与9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23, P=0.013;χ 2=6.15, P=0.013;χ 2=7.00, P=0.008)。 结论: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病患者在血清白蛋白≤37.67 g/L时死亡风险增加,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管内延伸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椎管内延伸的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临床特征、复发风险和预后影响因素,并监测、随访其长期健康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诊治的22例椎管内延伸的NB患儿的性别、初诊年龄、临床分期和危险度分组等临床资料。将22例患儿分为非复发组(17例)和复发组(5例),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2组患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15例(68.2%)患儿以下肢疼痛、无力、活动受限等运动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其中10例(45.5%)患儿表现为中重度神经功能受压。2.非复发组绝大多数患儿神经元烯醇化酶(NSE)<200 μg/L、乳酸脱氢酶(LDH)≤500 U/L、尿香草基苦杏仁酸(VMA)多处于正常范围或累及单部位椎体。3.复发组绝大多数患儿肿瘤未能完全切除、NSE≥200 μg/ L、LDH>500 U/L、VMA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或存在多部位椎体转移。4.非复发组患儿中位生存期(MST)为119.4个月,复发组患儿中位MST仅25.3个月。非复发组3年总生存(OS)率为(95.5±6.4)%,复发组患儿3年OS率仅为(20.0±17.9)%( χ2=9.387, P=0.002)。非复发组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94.1±5.7)%,复发组患儿3年EFS率仅为(20.0±17.9)%( χ2=29.700, P<0.001)。5.22例椎管内延伸的NB患儿中有11例存在长期健康问题,其中运动神经功能缺陷和脊柱侧弯最为突出。 结论:椎管内延伸的NB患儿初次诊断时多表现为运动神经系统症状,且以中重度神经功能受压为主。椎管内肿瘤残余,较高的NSE、LDH或VMA水平以及出现多部位椎体转移的椎管内延伸的NB患儿容易复发,一旦复发预后极差。椎管内延伸的NB患儿的预后与初始神经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肿瘤的压迫持续时间以及治疗方案相关;早期诊断与干预可降低患儿长期健康问题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Ⅲ型胆道闭锁Kasai手术后患儿自体肝中长期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Ⅲ型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Kasai手术后中长期生存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为Ⅲ型BA并行Kasai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术前肝功能及血常规、术前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手术时年龄及术后6个月内退黄情况。手术时年龄≤60 d定义为早期手术组,>60 d定义为晚期手术组;采用免疫酶联反应法检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IgM阳性组和IgM阴性组;谷草转氨酶和血小板比值(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正常值上限 -1×100×血小板数 -1(计量单位:10 9/L),谷草转氨酶和血小板均为Kasai手术前1周内同一次采血结果,分为APRi值<0.6组和APRi值≥0.6组;Kasai手术后6个月内总胆红素水平至少1次小于2 mg/dL定义为退黄组,其余定义为非退黄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BA患儿5年、10年自体肝生存率;BA患儿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 结果:本研究共获取234例Ⅲ型BA患儿资料;男118例,女116例;手术时日龄(72.7±23.0)d;Kasai手术后5年、10年自体肝生存率分别为41.2%和3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性别、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APRi值均不影响BA患儿Kasai手术后中长期生存情况( P>0.05);手术时年龄、术后6个月退黄率是BA患儿Kasai手术后中长期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退黄情况是Kasai手术后自体肝中长期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 HR=0.190,95% CI:0.125~0.291, P<0.05)。 结论:Kasai手术通过重建胆道来引流胆汁,是治疗BA的首选手术方式之一。BA患儿Kasai手术后6个月内退黄情况是自体肝中长期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蒙古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蒙古国是毗邻我国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卫生保健主要由国有医疗机构、私营诊所和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三部分构成,覆盖面广但资源不均。由于民风及气候原因,该国消化系统疾患较为常见,导致蒙古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肝癌等。蒙古国与中国地理相近、文化亲缘,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较其他国家更为民众所接受。蒙古国的传统医学与中医学长期相互交流与影响,互相促进发展,并受到蒙古国法律的保护。目前蒙医的传承、蒙药的研发与保护、非药物疗法的推广等问题是制约蒙中传统医药发展的因素。建议蒙中传统医学通过联合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加大草药研发与保护力度、扩大非药物疗法的应用,共同推进传统医学在世界的发展与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非糖尿病非高血糖为表现的酮症酸中毒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36岁,因“腹痛、呕吐伴胸闷、气促、心悸1 d”于2022年11月6日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患者既往长期大量饮酒15年,每天饮酒量约半斤,1年前因“乏力、纳差、皮肤黄染”就诊消化内科,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未规律治疗、未戒酒。1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部疼痛,呈持续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呕吐少许胃液,呕吐次数不详,无呕血、黑便,伴感心慌、胸闷、气促,稍活动后加重,休息时无缓解。偶有咳嗽、咳痰,呈阵发性单咳,咳少量白色黏液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伴头昏、头痛,呈持续性闷痛,伴感纳差、乏力、全身酸痛不适,后急诊送入我科。查血糖5.7 mmol/L;入科体检:体温36.4 ℃,心率150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149/88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极差,呼吸急促。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皮肤、口唇、甲床无苍白;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瞳正圆等大,双侧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存在,口唇发绀,咽部无红肿,扁桃体无肿大;颈软,右侧胸壁可见蜘蛛痣1枚,双肺呼吸音清,可闻及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浊音不大,心率15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氏征(-);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征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辅助检查:入院查随机末梢血糖5.7 mmol/L;上腹部CT示:脂肪肝或肝水肿;胸部CT回示:双肺感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50次/分;肺型P波;肝功能:谷草转氨酶170.0 U/L,谷氨酰转肽酶3 055.0 U/L,总胆汁酸38.9 μmol/L,总胆红素202.3 μmol/L,直接胆红素119.2 μmol/L,间接胆红素83.1 μmol/L,血葡萄糖6.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4.7%,血淀粉酶110.0 U/L,C反应蛋白11.5 mg/L,血清总二氧化碳3.5 mmol/L。立即检查(2022年11月6日16∶25)血气分析:pH 7.04,二氧化碳分压(PCO 2)11 mmHg,氧分压(PO 2)135 mmHg,钾离子(K)3.9 mmol/L,乳酸(Lac)> 15 mmol/L;碳酸氢根离子(HCO 2)3.0 mmol/L;剩余碱(BE-)25.6 mmol/L;同时检查血酮:5.56 mmol/L;尿常规:葡萄糖(-)、胆红素(+)、酮体(++)。初步诊断:(1)酮症酸中毒(重度);(2)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不全;(3)乳酸酸中毒;(4)肺部感染;(5)电解质紊乱。治疗: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监测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变化情况,立即予双通道补液、鼓励患者饮水、予5%碳酸氢钠125 mL静脉滴注纠正酸中毒,在纠正酮症酸中毒同时予头孢曲松钠注射液2.0 g静脉滴注,每天2次抗感染治疗;经上述治疗后于2022年11月7日4∶00复查血气分析回示:pH 7.21,PCO 2 13 mmHg,PO 2 102 mmHg,K 3.6 mmol/L,Lac 10.2 mmol/L,HCO 3 5.2 mmol/L,BE-20.4 mmol/L;2022年11月7日8∶00复查血清总二氧化碳11.2 mmol/L,2022年11月7日复查尿常规:葡萄糖(-)、胆红素(+)、酮体(+-);2022年11月7日复查血酮:3.12 mmol/L;2022年11月7日复查肝功能回示:谷草转氨酶62.0 U/L,谷酰转肽酶2 274.0 U/L,总胆汁酸47.9 μmol/L,总胆红素186 μmol/L,直接胆红素112.4 μmol/L,间接胆红素78.3 μmol/L;2022年11月8日复查血气分析回示:pH 7.46,PCO 2 20 mmHg,PO 2 92 mmHg,K 3.3 mmol/L,Lac 2.3 mmol/L,HCO 2 14.2 mmol/L,BE-8.1 mmol/L;2022年11月8日复查血酮:0.78 mmol/L;2022年11月8日复查血清总二氧化碳18.9 mmol/L,2022年11月9日查血气分析回示:pH 7.49,PCO 2 27 mmHg,PO 2 86 mmHg,K 3.2 mmol/L,Lac 1.0 mmol/L,HCO 2 20.6 mmol/L,BE-2.3 mmol/L;2022年11月9日复查血酮正常;2022年11月11日尿酮阴性;2022年11月11日复查肝功能:谷草转氨酶59.0 U/L,谷酰转肽酶1 681.0 U/L,总胆汁酸220.4 μmol/L,总胆红素256.7 μmol/L,直接胆红素150.7 μmol/L,间接胆红素106.0 μmol/L;入院后监测血糖波动于:5.7~11.0 mmol/l;经纠正酸中毒、抗感染、补液及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敌草快相关中毒性脑病7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高对敌草快致中毒性脑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整理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例急性敌草快中毒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诊疗过程,并以"敌草快""中毒","Diquat""Poisoning"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英文数据库,查阅既往病例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31岁(14~57岁),平均服毒量为23.14 g[(10~40) g],在救治过程中3例出现烦躁、抽搐,3例出现昏迷,1例出现全身强直性阵挛发作;死亡4例,存活3例,其中2例恢复正常生活学习,1例遗留精神行为异常(现长期随访中)。3例存活病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时间均较晚,患者清醒时间在服药后30 d左右。结论:敌草快相关中毒性脑病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极高。本研究发现首次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间>48 h出院存活率远高于≤48 h患者,而性别、年龄、估计口服量、首次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类型对出院存活率的影响不大。但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间越早,提示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角膜缝线相关感染性眼内炎5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角膜缝线相关感染性眼内炎患眼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角膜缝线相关感染性眼内炎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30.80±21.98)岁。晶状体相关手术角膜切口缝线4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缝线1只眼。角膜缝线眼表存留时间(20.00±7.41)个月。5只眼中,因眼红、眼痛于外院给予角膜缝线拆除1只眼;其余4只眼中,缝线松动3只眼。给予患眼感染性眼内炎标准治疗,包括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角膜缝线拆除、眼内注药、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PPV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硅油填充。治疗后随访时间(11.00±7.38)个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B型超声及微生物培养结果等资料。结果:患眼角膜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B型超声检查可见患眼全段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前机化条索、球壁水肿。玻璃体液培养结果阳性3只眼,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表皮葡萄球菌。治疗后所有患眼眼内感染均成功控制,无眼内容物剜除或眼球摘除者。治疗前,患眼BCVA为无光感~数指;治疗后,BCVA> 0.3者2只眼。结论:角膜缝线相关感染性眼内炎患眼角膜均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其与缝线长期存留于眼部有关;大部分患眼就诊时存在缝线松脱;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