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意识障碍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干预措施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高压氧科220例行PICC置管术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0例患者中42例发生PICC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率为19.1%。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在年龄、昏迷程度、基础病、卧床时间、单次置管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年龄≥60岁、意识障碍程度深、患糖尿病(基础病)、卧床时间>3个月、单次置管反复穿刺及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为发生PICC术后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中心静脉狭窄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首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in stenosis,CVS)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同侧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建立上肢动静脉内瘘且术前有中心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有、无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史患者CVS发生率及CVS组与无CVS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KD患者发生CVS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动静脉内瘘的初级通畅率;Cox回归法分析CVS对同侧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影响。结果:283例CKD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0.45±14.76)岁,男165例(58.3%),中位透析龄0.5(0,7.0)个月,55例(19.4%)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前存在CVS,其中狭窄程度<50% 39例,狭窄程度≥50% 16例。有右颈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史患者CVS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置管史患者[60.5%(26/43)比9.9%(15/151), χ2=51.274,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 OR=4.345,95% CI 1.540~12.263, P=0.006)是CKD患者发生CVS的独立影响因素。在268例CVS同侧肢体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中,中位随访34个月,中重度CVS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显著低于无CVS组(5/7比58/228, χ2=7.720, P=0.005),锁骨下静脉狭窄及上腔静脉狭窄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显著低于无名静脉狭窄组(4/5比8/27, χ 2=6.974, P=0.008;6/8比8/27, χ 2=6.908, P=0.00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CVS及合并糖尿病是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 HR=4.362,95% CI 1.644~11.574, P=0.003; HR=2.682,95% CI 1.624~4.431, P<0.001)。 结论:首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CKD患者CVS的发生率较高,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是CVS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CVS是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肠克罗恩病合并小肠腹内疝致肠梗阻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36岁,因"反复腹痛12年,腹痛、腹胀伴呕吐4 d"就诊。既往有克罗恩病病史,长期内科药物治疗。入院后体格检查示中下腹压痛,可触及下腹部包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大肠克罗恩病(活动期)、小肠梗阻、乙状结肠狭窄、重度营养不良。予留置经鼻肠梗阻导管,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择期行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回盲部切除+肠粘连松解+小肠排列术+回肠造口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后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克罗恩病合并腹内疝继发急性肠梗阻临床罕见,本文通过介绍此例患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情况,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提高临床医师对克罗恩病合并腹内疝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制双腔硅胶膀胱测压导管在尿动力检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用自制双腔硅胶膀胱测压导管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提高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测压导管插管成功率,缩短护理人员膀胱测压调试时间,降低目前临床常用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材料导管费用支出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将硅胶导尿管进行改良制作成双腔硅胶膀胱测压导管与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材料膀胱测压导管(传统导管)进行模拟膀胱压力容积测试进行对比测试;对80例前列腺增生并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分别采用双腔硅胶膀胱测压导管与传统导管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插管成功率、导管排气便捷率和费用有无差异,并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双腔硅胶膀胱测压导管和传统导管充盈性膀胱测压模拟测试对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和逼尿肌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2种导管对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时双腔硅胶膀胱测压导管插管一次成功率、导管排气便捷率分别为93.75%(75/80)、97.50%(78/80),优于传统导管的77.50%(62/80)、87.50%(70/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312、4.414,均 P<0.05);双腔硅胶膀胱测压导管费用(134.57 ± 23.58)元明显低于传统导管的(654.78 ± 56.87)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6.505, P<0.05)。 结论:双腔硅胶膀胱测压导管材料来源广,制作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临床置管操作简单方便,代替传统尿动力膀胱测压导管进行测量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满足临床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提高了前列腺增生患者插管成功率且减低了患者耗材费用支出,可方便护士及时排除导管内气泡,缩短检测调试时间,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华法林在预防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血栓形成中的获益与风险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因抗凝血酶Ⅲ活性下降、纤维溶解不足、动静脉造瘘、静脉导管留置、透析过程中的超滤率增高以及出现高血红蛋白变异性等原因都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若患者同时合并房颤、糖尿病等易诱发血栓形成的疾病时,其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将会进一步增高。因此长期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为降低血栓栓塞风险需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作为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血药物,其高效的抗凝作用已被临床研究所证实,但华法林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出血、血管钙化等不良反应。终末期肾病患者多合并血小板功能障碍等原因,可能增加华法林使用过程中的出血风险。现就华法林在预防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血栓形成中的获益与风险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导丝联合球囊导管破鞘技术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原位换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血液透析导管长期留置血管内会形成纤维蛋白鞘,纤维蛋白鞘是引起导管功能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研究旨在探索一种突破纤维蛋白鞘束缚的原位换管新技术,纳入右颈内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功能不良患者7例,采用双导丝联合球囊导管破鞘技术原位换管,再次置入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7例患者术中均成功突破纤维蛋白鞘束缚,术后导管透析顺利。随访6个月导管均未出现功能不良。提示双导丝联合球囊导管破鞘技术在原位换管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2018年3月29日至2020年1月19日共50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予植入上臂型输液港,记录患者置管信息及随访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结果:1例合并有重度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置管失败,余499例均置入成功,置入成功率为99.8%(499/500)。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13/499),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0.029‰(4/139 614),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0.057‰(8/139 614),港体翻转、正中神经损伤、局部组织坏死、淋巴漏各1例。15例患者计划内拔管,6例因并发症非计划性拔管。结论: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并发症较少,适用于肿瘤化疗及长期需要输液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鼻肠管延期使用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鼻肠管的留置时间及延期使用的安全性,并分析堵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设计调查表格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中医院重症监护室留置鼻肠管的216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生堵管的留置时间阈值。结果:216例患者留置时间7~120 d,堵管发生率为6.02%(13/216),误吸发生率为2.78%(6/216),意外拔管发生率为1.39%(3/216)。对13例堵管患者统计分析发现,堵管发生率与留置时间长短、泵注速度快慢有关(χ 2=46.056,36.564, P<0.05)。此外,鼻肠管使用时间长短,除影响患者发生堵管外,与患者误吸发生率也有关,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误吸发生率显著增加(χ 2=13.190, P<0.05)。ROC曲线分析鼻肠管留置时间与堵管发生的相关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95% CI:0.886~0.981, P<0.001),约登指数为0.829,最佳留置时间的截断值为52.5 d,其判断堵管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2.3%、90.6%。 结论:适当延长鼻肠管留置时间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减少长期肠内营养患者频繁更换鼻肠管带来的不适,同时可以降低医疗成本。但是,当留置时间超过阈值时其发生堵管概率显著增加,我们应该做好导管维护或及时进行更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致大疱性出血性皮肤病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70岁女性患者因终末期肾病、肾性贫血、导管相关性感染,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左卡尼汀、重组人促红素、头孢他啶。因疑似导管局部细菌荚膜形成、长期留置导管堵塞,同时应用头孢他啶+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泵入导管解除堵塞。用药第4天,患者出现全身轻度瘙痒,第5天左上肢及下腹部皮肤出现张力性血疱,暗红色,直径0.01~2 cm,形状近似半球状或不规则状,血疱边界清楚,触摸有轻微疼痛感;Nikolsky征阴性。诊断为大疱性出血性皮肤病(BHD),考虑由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引起。当天停用2药,予无肝素血液透析。皮肤症状逐渐缓解,停药9 d后,血疱均干涸、结痂。2周后随访,全部血痂均已自行脱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ICC尖端定位方法及异位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长期留置、避免反复穿刺和有效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PICC尖端位置正确是导管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若发生异位则会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本文总结了PICC尖端定位方法及异位相关因素,提出除了常规定位方法外还可以采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VasoNova血管定位系统(VPS)等与心电图(ECG)相结合的新型定位技术,指出血管因素、呼吸运动和胸腔内压力改变等因素都会导致PICC尖端位置发生改变,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确定导管尖端位置、预防导管尖端异位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