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后疼痛、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收治的行PPS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PPSF,采取常规麻醉诱导、维持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其中42例患者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10 mg(观察组),43例患者不作该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应激反应[嗜酸性粒细胞(EOS)、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1(术毕)时观察组HR高,MAP低(P<0.05);术后2 h(T2)、术后6h(T3)时观察组VAS评分低,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观察组EOS水平高,PLT水平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4.65%,x2=0.206,P=0.433).结论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有利于缓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PPSF治疗术后近期疼痛,减轻应激反应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天灸"肺俞"穴对健康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天灸"肺俞"穴对健康大鼠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天灸组10只,天灸组38只.假天灸组大鼠将空白的穴位贴贴敷于双侧"肺俞"穴,天灸组大鼠将填有复方斑蝥膏的穴位贴贴敷于双侧"肺俞"穴,贴敷时间为8 h.8 h后天灸组大鼠成功发泡30只,再随机分为天灸1天组、天灸3天组、天灸7天组,每组10只.实验期间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天灸不同时间组在相应时间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贴敷区域皮肤的病理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表达,计算Th17/Treg值;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7A(IL-17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结果 与假天灸组比较,天灸1天组大鼠贴敷区域可见水泡,大鼠经常搔抓天灸区域皮肤,皮肤出现角质层松散,棘层、颗粒层增厚,基底层细胞缺失,炎性细胞浸润,外周血Treg及血清IL-17A、IL-6水平升高(P<0.01);天灸3天组天灸区域结痂并可见部分脱落,皮肤病理改变最明显,外周血Th17、Treg表达及血清IL-17A、IL-6、IL-10水平升高(P<0.01);天灸7天组天灸区域皮肤损伤及病理改变基本恢复.天灸1、3、7天组Th17/Treg值均较假天灸组降低(P<0.05或P<0.01).与天灸1天组比较,天灸3天组外周血Th17、Treg表达及血清IL-17A升高;天灸7天组外周血Treg表达及血清IL-17A、IL-6降低,Th17/Treg值升高(P<0.05或P<0.01).与天灸3天组比较,天灸7天组外周血Th17、Treg表达及血清IL-17A、IL-6、IL-10降低,Th17/Treg值升高(P<0.05或P<0.01).结论 天灸"肺俞"穴能使健康大鼠Th17/Treg平衡向Treg偏移,使其逐渐趋向免疫平衡,并调节血清中相关的炎症因子防止炎症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型高血压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之间的关系,为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随机收集CKD患者257例,体检科收集257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疾病史以及临床指标等数据.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CKD的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H型高血压与CKD的关系.构建交互作用模型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高血压对CKD发病的交互作用.通过亚组分析探索H型高血压与相关影响因素对CKD的影响.结果 CKD组和对照组之间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运动情况、睡眠时间、BMI、H型高血压史、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白蛋白(albumin,ALB)、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酸(Uric acid,UA)、Hcy、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1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存在差异(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调整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运动情况、睡眠时间、BMI、TG、HDL、ALB、GFR、BUN、UA、TBIL、DBIL、CRP等混杂因素后,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CKD的风险是非H型高血压的2.333倍(OR=2.333,95%CI:1.365~3.989,P=0.00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结果提示:HHcy与高血压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无相乘交互作用.H型高血压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均人收入、睡眠时间对CKD的发病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是CKD的危险因素,且HHcy和高血压对CKD的影响具有正向的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规范化疼痛管理模式在伽玛刀头架固定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时头架安装过程中减轻疼痛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行立体定向头部伽玛刀治疗的共261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30)采用传统的疼痛管理模式,包括手术当天告知伽玛刀治疗流程,头架安装时的配合,头架安装过程中的安慰等;观察组(n=131)采用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模式,包括术前访视及疼痛评估、头架安装前的预防性用药、改进局部麻醉程序、患者的指导配合等,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结果 通过疼痛数字评分法及两组患者心率、血压等比较,观察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心率、血压的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伽玛刀治疗头架安装过程中应用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病区药品储存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住院病区存放少量常用和急救药品可方便患者临时治疗,并可为危重患者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但病区药品储存环节存在用药错误的风险。为加强病区储存药品的管理,减少用药错误,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组织医学、药学、护理、医院管理等专业的专家,以《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为依据,制定《病区药品储存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病区药品储存环节有关的用药错误包括药品储存不当、药品品规错误、药品数量错误、药品放置错误。风险因素包括管理因素(管理制度不健全、未指定专人或专岗管理、未实施定期检查督导)、流程因素(未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或操作流程不完善或不合理)、环境因素(药品存放空间和设备不符合要求、未提供专门的标签)、人员因素(未对药品使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人员安排不合理)和药品因素(病区存储的药品种类和数量过多)。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性管理策略、实施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制定标准化的标识和流程、建立规范目录清单和审核项目清单)和管理策略(建立管理体系和制度、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加强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M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通过北京市麻疹实验室网络收集2015—2019年麻疹病毒阳性咽拭子标本,提取病毒核酸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获得基因序列同WHO麻疹病毒基因型代表株、中国和其他国家D8基因型参考株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对D8和B3基因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5—2019年全市麻疹病毒基因型鉴定株546株,其中H1a基因型531株,疫苗株5株,B3基因型1株,D8基因型9株,其中8株为2019年流行株。本土株H1a基因型MV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1.5%~100.0%和73.6%~100.0%。2019年8例D8基因型麻疹病例均为成人,其中2例为一起暴发疫情,其余6例为散发病例。结论:输入性D8基因型成为2019年北京市MV主要流行基因型;2015—2019年随着麻疹发病下降,本土基因型H1a已经不占优势,而其他不同基因型输入,形成混合流行的趋势,建议在消除麻疹工作中,不仅要努力阻断本土麻疹病毒传播,更要防控非本土基因型病毒输入和持续传播,避免其逐渐演化为优势毒株而建立本土传播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Uniprot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复元醒脑汤的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应用GeneCards、OMIM、TTD、DrugBank和PharmGKB数据库筛选脑梗死疾病靶点,将复元醒脑汤中药物靶基因与脑梗死疾病靶基因相交集,将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对复元醒脑汤-脑梗死疾病共同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相关信号通路,运用AutoDock与Pymol软件对预测靶标与其对应的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成分80个,复元醒脑汤-脑梗死共同靶点214个,核心靶点MAPK1、RELA、TP53、JUN、AKT1、HSP90AA1等与脑梗死疾病的关键靶点相互关联,参与调控对药物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对含氧量的反应等生物过程,细胞组成涉及膜筏、膜微区、神经元胞体等;分子功能主要集中于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并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HSP90AA1(-9.4 kJ/mol)、山柰酚与HSP90AA1(-9.4 kJ/mol)、异鼠李素与HSP90AA1(-9.1 kJ/mol)、槲皮素与JUN(-8.6 kJ/mol)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复元醒脑汤通过调控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修复及改善神经功能、保护血脑屏障、减少细胞凋亡及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机制防治脑梗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飞行模拟器病研究进展及防护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综述有关飞行模拟器病(flight simulator sickness,FSS)的症状表现、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措施,旨在为模拟飞行训练涉及的疾病预防与医学临时停飞等问题提供参考。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资料引用: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40篇。资料综合:回顾了外军和我军在飞行模拟器训练中发生的FSS流行病学调查、机制探索与预防措施等研究进展。FSS属于模拟器诱发综合征之一,是由飞行模拟器训练引起类似运动病的生理功能紊乱症候群。FS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晕动病的感觉冲突理论、躯体不稳定理论有关。外军重视FSS的发病调查、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我军对于FSS的系统调查较少,医学预防意识和措施与外军有一定差距。结论:初次使用模拟器者无论是否发生FSS,24 h内均不应参加飞行;对于严重或反复发生FSS者,可以在不影响实际飞行的基础上考虑适当用药。应在我军航空兵部队中开展FSS调查和相关研究工作,提高飞行员、训练人员、航卫保障人员和工业设计者的整体认知水平。通过制定相应的医学预防措施和提高模拟器人体感知觉仿真设计,加强对FSS的控制与预防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新发传染病,SARS-CoV-2的暴发、流行和变异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恐慌,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研制特异性和灵敏性高的实时、快速和可用于床旁检测的设备及方法对于COVID-19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准确掌握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气溶胶的行为学特征,对于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政策也至关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将生物分子反应信号转换成可检测的物理化学信号的分析装置,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与分析领域,基于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的生物传感器,存在耗费时间和人力、操作复杂等缺点,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其应用更加便携,并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本文拟就生物传感器检测的病原种类、检测方法、最新进展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多中心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 t=9.51, 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 t=13.79, 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 2=17.21, 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 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