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伤寒论》少阴篇讨论阳虚阴盛证辨治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的差异,论述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的不同,治法、主方、配伍的变化,归纳在少阴篇中隐含的辨治规律.[结果]阳虚阴盛证的辨治原则是"保胃气、存津液",可将其细分为太阴湿土病、少阴君火病、厥阴风木病.细致的望闻问切,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能精确辨阳虚阴盛证.少阴为三阴枢机,少阴篇结构完整,能动态反映少阴发病、两阴合病或并病、三阴合病的相互变化过程.由条文可发现,病位由表入里,治法有灸焫、温经、温阳、通阳之别;病情由轻而重、痰饮有无,治法有散寒、散饮、利水之别;津液损伤程度不同,治法有救逆、救阴之别.[结论]从病理生理角度,能阐释中医主症的变化机制.辨治阳虚阴盛证时,应根据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择取方药,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对于其他证候的辨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郑钦安扶阳理论运用四逆汤之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四逆汤是《伤寒论》少阴病篇的主方,其主要功用为回阳救逆治疗寒厥证,这是目前中医界的主流观点.笔者通过学习火神派医家郑钦安思想,认为对该方的运用要注意阴寒内踞、隔阳于外而产生的虚阳浮火病机,不必非到纯阴无阳才可使用,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均可使用;对于该病机的辨识笔者重视脉象的诊察,提出“沉取不过尺”“撞关散”等辨识要点;在用药上,笔者通过实践以制附片30 9、干姜40 9、炙甘草50 9验之临床,多有良效.通过列举临床应用四逆汤治疗内寒隔拒所致虚阳证验案两则,希望以此引起更多对四逆汤脉证体系的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附子临床应用及其用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经典名方、名老中医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附子具有以下特点.1)附子临床常用量范围为3~30 g,最大用量可至400 g(大剂量使用时配伍干姜、肉桂,且开水久煎3 h以上,不麻口为止).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温阳补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为6~60 g;回阳救逆,治疗危重疾病所导致的心肾阳衰欲脱之四肢厥逆、汗出湿冷、脉微欲绝者及阴盛格阳、元阳将脱危证者,为11.1~40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温阳补肾常配伍干姜、茯苓、白术,扶阳固表常配伍麻黄、桂枝、细辛等,回阳救逆常配伍干姜、人参、炙甘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伤寒论》厥之论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热厥可见轻证及重证,热厥轻证以清热、泻热之法下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期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厥重证用辛寒之品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阳虚阴盛厥用四逆汤加减以回阳救逆,少阴阴盛格阳时以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功.冷结关元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阳散寒.阳虚寒湿厥用附子汤温经散寒,除湿扶阳.痰厥病位在上,方用瓜蒂散涌吐实邪.水厥方用茯苓甘草汤温阳化水.脏厥应急温之,方用四逆汤,可加用灸法使回阳救逆之效增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气郁厥用四逆散疏畅肝气,透达郁结之阳.寒浊犯胃厥以吴茱萸汤加减温肝降胃,泄浊止呕.血虚厥治宜养血充脉,临床可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血虚寒凝厥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脉.寒热厥宜清上热而温下寒、散发郁遏之阳气,方以麻黄升麻汤.胆厥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伤寒论》生附子应用规律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研究《伤寒论》生附子应用条文和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探析其用量、方剂、脉证规律.《伤寒论》涉及应用生附子条文共20条,方剂8首.张仲景应用生附子用量谨慎,配伍严谨,脉为阴脉,证为阴证,阳虚阴盛为其应用的主要病机.生附子主要应用于太阳病误治后真阳不足证,少阴病、厥阴病阳虚阴寒内盛证,厥阴病真阳欲脱证或阴阳格拒证,霍乱病阴阳两伤上竭下脱证.探析《伤寒论》生附子应用特点、规律,对研究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有重要意义,对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有一定启发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