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免疫炎症探析心血管疾病中医证候特点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免疫炎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机制,本质是由于机体炎症免疫相关细胞受内外刺激因素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异常系统反应,包括免疫紊乱与过度炎症反应.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包括气滞、血瘀、痰湿、热毒等.免疫功能与正气密切相关,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正气虚弱,不可抵御邪气,致使气虚、气滞,进而阳虚、火郁.免疫紊乱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火热之邪渐盛,蓄积成毒,毒损心脉,造成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类似变质性炎症;气阳亏虚,形成水湿痰饮之邪,积久化浊,阻碍津液代谢,水液不循常道,大量外渗,类似渗出性炎症;正虚日久成瘀,痰瘀互结,结久成积,阴盛成形,心肌纤维化进展加快,类似增生性炎症.因此,益气扶正、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等中医治法可以有效调节心血管疾病炎症免疫反应.本文从中医角度集中探索免疫炎症与心血管疾病证候的内在联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阴阳理论"探讨线粒体稳态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发展至中后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线粒体稳态失衡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机制之一.本文围绕中医"阴阳理论"及线粒体稳态阐释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基本病机为"阳虚阴盛",以心阳气亏虚为本,阴邪留滞为标,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而线粒体稳态失衡是阴阳失衡在细胞微观层面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线粒体动力学失调、线粒体自噬紊乱等,影响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并导致心肌能量代谢异常.故基于"阴阳理论",以"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为基本治法,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从而维持线粒体稳态,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对防治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从《伤寒论》少阴篇讨论阳虚阴盛证辨治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的差异,论述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的不同,治法、主方、配伍的变化,归纳在少阴篇中隐含的辨治规律.[结果]阳虚阴盛证的辨治原则是"保胃气、存津液",可将其细分为太阴湿土病、少阴君火病、厥阴风木病.细致的望闻问切,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能精确辨阳虚阴盛证.少阴为三阴枢机,少阴篇结构完整,能动态反映少阴发病、两阴合病或并病、三阴合病的相互变化过程.由条文可发现,病位由表入里,治法有灸焫、温经、温阳、通阳之别;病情由轻而重、痰饮有无,治法有散寒、散饮、利水之别;津液损伤程度不同,治法有救逆、救阴之别.[结论]从病理生理角度,能阐释中医主症的变化机制.辨治阳虚阴盛证时,应根据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择取方药,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对于其他证候的辨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从脉象探讨《难经》"阴阳盛虚汗下法"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阴阳盛虚汗下法"始见于《难经·五十八难》,"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后世医家对此理解执见不一.两者皆为外感疾病中的危重病证,文章提及从脉象把握"阴阳盛虚汗下法"更易于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即阳虚阴盛脉见浮取小弱或难以触及,沉取应指明显或推筋至骨方得,此时阴寒凝盛而阳虚不能透达,人体气机入多出少,治当温阳发汗,使阳气得助,阴邪得散,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之类;阳盛阴虚脉见浮取应指明显,沉取柔弱或难以动指,此时阳热炽盛而阴津竭乏,人体气机出多入少,治当滋阴攻下,折其阳热,急保阴津,如增液承气汤之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辨治回状头皮
编辑人员丨2024/2/3
回状头皮是一种以头皮外观出现多条不规则褶皱形似脑回状为病变特征的罕见皮肤病,但缺乏相关的中医辨治报道.其病理特征可归属中医学中痰湿的范畴,是有形之阴邪停于皮肤的产物.笔者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提出"阳虚化气不足,阴盛成形太过"是其核心病机,以扶阳化气消阴为总则,温阳散寒为先,兼顾健脾化湿、调和气血,临床疗效满意.这为该病提供了宝贵的中医临证经验,为患者提供了无创的治疗手段,突破了目前仅靠手术治疗的诊治格局,丰富了回状头皮的治疗思路,为其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运用郑钦安阴火理论辨治脾肾阳虚失眠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脾肾阳虚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方法:脾肾阳虚失眠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郑钦安先生所谈的“阴火”,通过学习郑氏的医学著作,总结其诊治“阴火”的辨证思路和治疗特色,并将该治疗方法运用于脾肾阳虚失眠患者.结果:郑氏所说的“阴火”病机为阴盛格阳,表象为热而本质为寒.脾肾阳虚失眠的病机是阴寒内盛,阳不入阴,这与阴火的病机相一致,因此可将郑氏治疗阴火的方法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失眠患者.郑氏治疗阴火主要采取扶阳潜阳及以“土”伏火之法,通过拟定理中潜阳方治疗脾肾阳虚失眠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理中潜阳方治疗脾肾阳虚失眠患者具有理论依据,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匮要略》情志病治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金匮要略》中治疗情志病的方法有养阴清热法,主要运用于百合病及虚劳虚烦不得眠病证中;化痰解郁,顺气降逆法,主要用于梅核气的治疗;降逆平冲法,用于肝气不疏、气郁化火所致冲脉上逆和阳气受伤不固,冲气上逆而发奔豚;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法,适用于虚劳病脾胃阴阳两虚证;益气养血安神法,适用于心之气血亏虚证;温通心阳,镇静安神法,适用于心阳亏虚,神气浮越之证;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法,适用于脏躁脏阴不足,心脾两虚证;温肾补虚法,适用于肾阳虚弱,温煦失职,膀胱气化不利,浊阴上扰所致心烦诸证;温肾补阳救逆法,适用于肾阳虚衰,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所致戴阳郁冒证;行气散结法,适用于气血郁滞,气机不畅而化热证;活血破瘀法,适用于瘀血闭阻较甚,瘀血内结上扰心神所致神志异常;清热活血,调和少阳法,适用于邪热传经入里与瘀血互结于血室,扰于心神而所致谵语;温经活血,养阴清热法,适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虚内热所致咽干烦热证;清热祛湿法,适用于湿热之邪内蕴中焦,扰于心神所致各种情志异常;泻热通腑法,适用于实热结于胃肠之阳明腑实证;清热泻火法,适用于邪热之火上扰心神所致心烦懊恼不适之证,此虚烦非阴虚等虚证,而是指无形邪热未与有形之邪相结;祛痰化饮法,适用于痰饮之邪壅盛于内,闭阻气机,心神受扰所致烦躁不安、坐不得眠等症;安蛔杀虫止烦法,适用于因蛔上扰所致心烦之证,也可用于寒热错杂所致心烦不适.《金匮要略》对神志病的辨证准确详实,为后世情志病辨证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书中对情志病相关治疗的论述远不止上述所列,比如湿家诸烦的治疗,也比如针刺的治疗,也比如呕吐法的运用等,在情志异常相关疾病诊疗中需要因人而异,因病因病机不同而异,切忌千篇一律,离开辨证施治可能就会谬之千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田合禄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之"太阳之为病"本义及证候诠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明晰"太阳之为病"的本义,并对太阳伤寒证候进行全面诠释.[方法]从五运六气角度出发,通过对《伤寒论》太阳伤寒条文的文献梳理对"太阳之为病"证候进行诠释.[结果]"太阳之为病"是讲感受太阳本气寒水为主的病,是狭义的伤寒病.寒邪为病,首先伤表为麻黄汤证,寒邪闭塞于表,阳气不得外散则有阳气怫郁于表证(麻黄桂枝各半汤等),阳气郁甚则发热甚或高热而有大青龙汤证.阳虚不化水液则有寒湿证(麻黄加术汤)、水气证(小青龙汤等)、水饮证(苓桂术甘汤等)、奔豚证(桂枝加桂汤等)、蓄水证(五苓散).重则阳虚阴盛而有桂枝甘草汤证、桂枝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甘草干姜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四逆汤证等.寒邪以胜相加则伤心,所以伤寒最多心病.心主盛阳、主神明、主血脉、主火,故有"自冒心、心悸"等心阳虚证,损伤心神的"烦躁不安"症,"脚挛急"的筋病,"心中懊憹"的心火内郁证,"心动悸"的复脉汤证以及"如狂或发狂"的蓄血证等.伤寒失治误治而邪陷于表之里胸胁则有柴胡汤证,以及陷胸汤证.[结论]"太阳之为病"是狭义的伤寒病.太阳伤寒证候有寒证、寒湿证、水饮病(包括蓄水证)、阳虚证、火郁证(心火内郁证、热中及面热证)、复脉汤证、蓄血证、柴胡汤证和陷胸汤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郑钦安扶阳理论运用四逆汤之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四逆汤是《伤寒论》少阴病篇的主方,其主要功用为回阳救逆治疗寒厥证,这是目前中医界的主流观点.笔者通过学习火神派医家郑钦安思想,认为对该方的运用要注意阴寒内踞、隔阳于外而产生的虚阳浮火病机,不必非到纯阴无阳才可使用,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均可使用;对于该病机的辨识笔者重视脉象的诊察,提出“沉取不过尺”“撞关散”等辨识要点;在用药上,笔者通过实践以制附片30 9、干姜40 9、炙甘草50 9验之临床,多有良效.通过列举临床应用四逆汤治疗内寒隔拒所致虚阳证验案两则,希望以此引起更多对四逆汤脉证体系的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王邦才运用四逆散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王邦才教授是浙江省名中医,宁波市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30余载,熟谙经典,勤于临证,经验丰厚,对经方的应用更是信手拈来,灵活多变.笔者有幸侍诊案侧,受益颇丰,现将王师运用四逆散的经验介绍如下.1 认识原文四逆散是仲景《伤寒论》中之一首名方,出自《伤寒论》第318条,原文日:“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即四肢逆冷.少阴为水火之脏,机体感邪后,根据少阴水火两虚的偏重不同,病势向寒热两极从化.若少阴寒化,阳虚阴盛,如四逆汤证、附子汤证,阴盛格阳如通脉四逆汤证等.若少阴入热而化,形成少阴水亏火旺证,如黄连阿胶汤证.而四逆散证后世医家对其病机及功能上的认识颇多分歧,当今诸多医家将其归为调和肝脾,疏解少阳之剂,王师认为此并非仲景原意.本条的四逆散证主症仅“四逆”证,而或然证较多而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