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虚、瘀、水、毒”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分期论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虚、瘀、水、毒在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发展和病理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虚、瘀、水、毒”探讨CHF发展过程中的病机演变及治疗,认为虚是起病之本,瘀、水、毒为疾病发展之标。其中,虚:心气亏虚、心阳不足;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也是加重疾病、造成恶性循环的重要机制;水:痰饮、水湿是根本病理产物;毒:热毒、水毒、瘀毒是病情进展、产物堆积的最终结果。治疗上,CHF可分为早、中、晚、末4期。早期补气调心治本、活血行水治标;中期益气养阴扶正、化瘀泄浊祛邪;晚期化瘀解毒为主、温阳利水为辅;末期救逆固脱敛阳、生津益气补阴。在分期论治的同时要注意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注重把握时机、灵活用药;采取中西并用、融会贯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致新型冠状病毒免疫球蛋白M高效价阳性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老年男性患者既往有淋巴瘤病史,近期出现便血、头晕、乏力、发热,存在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间接胆红素升高、结合珠蛋白降低等溶血性贫血的证据,库姆斯试验强阳性,冷凝集抗体高效价阳性,故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诊断明确。患者新型冠状病毒免疫球蛋白(Ig)M高效价阳性,IgG阴性,多次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性,考虑IgM为假阳性。采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地塞米松方案进行化学治疗,疗效欠佳,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抗体需进行动态检测,结合病毒核酸检测可避免抗体假阳性的误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伏邪托透理论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机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免疫功能紊乱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目前诊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出血及感染,病情凶险.临床多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复发率高,多数患者仍需坚持规律输血;中医药通过益精填髓等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颇有成效,但多着眼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平台期,对其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药治疗经验不足.通过对"伏邪托透"理论溯源,阐述伏邪托透的内在规律与免疫学逻辑,通过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构建"平台期-发作期"的桥梁,针对伏邪托透的不同病位与疾病状态,采取相应的诊治思路,一则通过益精填髓、健运中焦等治法滋养骨髓、扶助正气;一则通过辨证运用具有辛散、托透功效的药物,将有形之邪从骨髓透散至肌表,形成痈肿疮疡,给邪以出路,可逐渐将邪气透尽,降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发作频率,减少甚至摆脱输血依赖.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在药物作用下"主动"将疾病从"平台期"过渡到"发作期",扶助正气与托透伏邪并施,打破免疫稳态,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重建机体的阴阳平衡,从根本上解决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复发作这一难题,对完善该病的理论和临证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叶勇教授救治重症肺炎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复杂,进展快速,死亡率较高.叶勇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重症肺炎,强调及时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中西医协同救治,做到大限度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亡率.临床上一般常规使用抗炎、平喘、祛痰、退热、抗感染等药物进行治疗,支气管镜下灌洗可清除气道内炎性分泌物,改善肺通气功能,减轻患者症状,促进肺功能恢复.叶勇教授结合临床治疗经验,总结重症肺炎中医核心病机特点为"热、湿、毒、瘀、虚",提出津液大伤是气脱亡阳和脏器衰竭的基础,故存津护阳应贯穿救治始终;强调毒邪犯肺,首顾肺气,重症急宜护脉固脱,救阴回阳同施,温阳通阳并用,遵"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BNP、CA125表达水平及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中医证型与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纳入的HFrEF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记录各证型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左心超声心功能指标、BNP及CA125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FrEF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BNP及CA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功能等级之间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CA125与HFrEF中医证型呈正相关.结论 HFrEF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分布在阳虚水泛证,BNP及CA125值基本随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痰饮阻肺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脱证顺序递增,对于辅助HFrEF的辨证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五法经典方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后转归.研究表明,众多临床常用中药经典方可有效控制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炎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纤维化,延缓心室重构,发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该文回顾了近年来临床慢性心力衰竭诊疗中常见的中医证型,在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归纳出补气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温阳利水、化痰除湿、回阳固脱5种主要治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对应经典方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建立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经典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特治疗体系,并为临床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提供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胱抑素C、糖类抗原125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研究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与胱抑素C(Cys-C)、糖类抗原 125(CA125)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山东淄博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5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时期在山东淄博市中医医院体检的健康人员50 例作为对照组.首先对105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型情况进行判定,然后检测2 组的Cys-C及CA125 水平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Cys-C与CA125 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证型与Cys-C、CA125 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05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气虚血瘀证患者最多,共24 例,其次是气阴两亏证20 例、心肺气虚证17 例、心肾阳虚证15 例、痰饮阻肺证14 例、阳虚水泛证10 例、阴竭阳脱证5例.观察组各中医证型患者Cys-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中医证型组间比较,阴竭阳脱证患者Cys-C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中医证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中医证型患者CA125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中医证型组间比较,阴竭阳脱证患者CA125 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中医证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ys-C与CA125 之间经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显示,Cys-C与CA12 之间呈正相关(r =0.602,P =0.00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Cys-C、CA125 之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中医证型与Cys-C、CA125 水平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ys-C、CA125 水平普遍升高,且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证型判定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冠心病合并中风不同分期治则治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寻冠心病合并中风各阶段每一证型的主要治法、遣方、用药,筛选并制定有效的基础诊疗方案及证候层面的诊疗方案,为冠心病合并中风的中医规范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冠心痛合并中风治则治法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使用R3.1.2统计分析平台及Microsoft Office 2007办公软件,以列联表、堆叠条形图形式汇总统计,并应用组合分析、排序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冠心痛合并中风的不同分期分期治则治法.急性期热毒炽盛、阴竭阳脱证,应用清热解毒、回阳救阴治法,方选犀角地黄汤等,用药优选清营解毒、温阳固脱、大补元气药;急性期风阳痰火、蒙蔽清窍证,应用潜阳熄风、泻火豁痰开窍治法,方选清热导痰汤等,用药优选清热化痰、化浊开窍、泻肝熄风药.恢复期气虚痰瘀证应用益气化痰、活血化瘀治法,益气类方选四君子汤等,用药优选补益元气、健脾化痰、养血活血药(祛痰类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用药优选健脾化痰药;祛瘀类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用药优选养血活血、活血化瘀药);恢复期气虚络滞证应用益气理血通络治法,方选补阳还五汤等,用药优选益气通络、养血活血、活血化瘀药.后遗症期气虚瘀阻证应用益气、活血化瘀治法,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等,用药优选健脾益气、补益元气、活血化瘀、活血养血药.后遗症期肝肾亏虚证应用补益肝肾、燮理阴阳治法,方选大定风珠等,用药优选滋阴潜阳、补肾填精药.结论:冠心病合并中风不同分期治则治法研究得出了专家共识,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冠心病合并中风的中医规范化诊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衰病人中心静脉压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入住重症医学科(ICU)心衰病人中心静脉压(CVP)和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方法 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心衰病人 25例,测量并记录其 CVP,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同一病人可进行多次测量和辨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tudent-Newman Keuls(SNK)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心肺气虚、痰饮阻肺、阴竭阳脱 3种证型心衰病人 71例次.3种证型的 CVP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94,P<0.0001),心肺气虚证型 CVP值分别与痰饮阻肺和阴竭阳脱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饮阻肺证和阴竭阳脱证的 CV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 ICU心肺气虚、痰饮阻肺和阴竭阳脱3种证型的心衰病人中,CVP对心肺气虚证有提示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性脑病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脏疾病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肝性脑病导致急性大量肝细胞坏死,称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由慢性肝病引起、病程长、发展慢、昏迷反复发作者,称为慢性复发型肝性脑病.由肝硬化引发的肝性脑病者达70%.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癫狂”“痴呆”等病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肝性脑病以风邪扰神为主要发病因素,由于痰浊蒙蔽清窍、邪热上扰心神、阴虚阳亢、阴阳两竭等导致昏迷.本病病位在肝、心、脑,病性可分虚、实两种,虚为气血阴阳不足,实属热火痰浊过盛.中医根据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可分闭证、脱证.痰浊、邪热、风阳、瘀血等蒙蔽清窍者,属闭证范畴;气血耗散,阴阳衰竭致神明失守者为脱证.闭证宜醒脑开窍,脱证宜回阳固脱.本文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对症用药的理论,从用药原则、用药方案、用药提示等方面,就肝性脑病中成药的合理应用进行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