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虚、瘀、水、毒”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分期论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虚、瘀、水、毒在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发展和病理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虚、瘀、水、毒”探讨CHF发展过程中的病机演变及治疗,认为虚是起病之本,瘀、水、毒为疾病发展之标。其中,虚:心气亏虚、心阳不足;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也是加重疾病、造成恶性循环的重要机制;水:痰饮、水湿是根本病理产物;毒:热毒、水毒、瘀毒是病情进展、产物堆积的最终结果。治疗上,CHF可分为早、中、晚、末4期。早期补气调心治本、活血行水治标;中期益气养阴扶正、化瘀泄浊祛邪;晚期化瘀解毒为主、温阳利水为辅;末期救逆固脱敛阳、生津益气补阴。在分期论治的同时要注意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注重把握时机、灵活用药;采取中西并用、融会贯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三因四证"调整免疫炎症状态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述评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物质代谢异常和免疫炎症反应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由此导致的免疫炎症状态贯穿其病理始终.本文以"病"(心力衰竭)为切入点,结合心脉相关理论,总结气、血、水"三因"病机与免疫炎症状态的相关性.心气、心血、心水异常可出现在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持续的免疫炎症状态贯穿心力衰竭始终.同时,岭南地区常年湿热的气候环境因素及人群气虚、阳虚和湿热体质与免疫炎症状态发生密切相关,"积湿生热"及"湿自热生"的湿热相互转化机制使得岭南地区心血管疾病的病机以气虚痰浊夹瘀多见.在此基础上,痰、瘀、湿、热等伏匿机体的多种病理产物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累积,久酿而成内生伏毒,由此总结性归纳将痰、瘀、湿、毒"四证"与免疫炎症状态紧密联系.本文用"病—证—治"关联视角探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融合治未病思想,从理论到应用,从基础到临床,以期为进一步制定和实施中医药诊疗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陈康清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陈康清老师认为,脾肾虚致泄为慢性结肠炎主要病机.陈老师运用"态靶辨治"理论治疗慢性结肠炎,将慢性结肠炎分为炎症期、炎积癥瘕期、康复期三个阶段,将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分为"郁火态、湿热态、癌毒态、阴火态"四种状态,辨证分为八种证型:脾胃虚弱,湿浊下迫肠腑型;脾阳虚夹寒,寒湿阻滞肠道型;脾虚中气下陷,气虚失司大肠型;肝郁脾湿,湿热留滞胃肠型;肝郁脾虚,气滞瘀堵大肠型;脾虚痰阻,水湿痰阻肠腑型;肾脾阳虚毒滞,阳虚毒滞大肠型;脾肾阴阳两虚,毒痰湿瘀互结留滞大肠型(寒热错杂)等.炎症期以"湿热态""郁火态"为纲,辨证为脾胃虚弱,湿浊下迫肠腑型,治法为健脾利湿,通降谷道,以脏连丸为靶方;肝郁脾湿,湿热留滞胃肠型,治法为疏肝解郁,健脾利湿,通降谷道,以柴胡疏肝散为靶方;肝郁脾虚,气滞瘀堵大肠型,治法为疏肝化瘀,健脾化湿,通降肠腑,以大柴胡汤、大黄牡丹汤为靶方等.炎积癥瘕期以"癌毒态"为纲,如辨证为脾阳虚夹寒,寒湿阻滞肠道型,治法为温阳健脾,散寒祛浊,以附子理中丸为靶方;脾虚痰阻,水湿痰阻肠腑型,治法为健脾利湿,理气行滞,以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为靶方;脾肾阴阳两虚,毒痰湿瘀互结留滞大肠型,治法为平调阴阳,化瘀理气行滞,以乌梅丸或半夏泻心汤合蛰虫丸为靶方等.此阶段脏腑气机虚弱加之有形之邪的复合态,如遇蒹加毒痰癌态,可加"半边莲配伍七叶一枝花""蒲公英配伍山慈菇"药对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痰瘀毒积态,选用"三棱配伍莪术、胆南星""血竭配伍白附子"药对活血化瘀,化痰散郁.康复期以"阴火态"为纲,如辨证为肾脾阳虚毒滞,阳虚毒滞大肠型,治法为温肾健脾,散寒祛毒,利水消肿,以归脾汤、实脾饮为靶方;脾虚中气下陷,气虚失司大肠型,治法为补中益气,升阳祛毒,以补中益气汤、八珍汤为靶方等.此阶段脏腑功能虚弱,病邪渐除,根据临床症状及靶方加相应靶药,如遇蒹加气虚乏力,选用红参、西洋参等;如蒹加气滞食积选用调理气机之枳壳、陈皮、青皮等,消导开胃之薏苡仁、炒白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等.陈老师还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病因靶药、症靶药、标靶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气化理论"探讨细胞自噬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气化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气机是气化的基础,气化是气机的根本,二者的协调作用是维持脏腑功能正常的关键,气机、气化失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细胞自噬通过机体降解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及细胞器以防御外邪入侵,作为一种机体防御机制在代谢、免疫方面与中医"气"的功能类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中医中属于"髓毒劳""虚劳",以本虚标实为特点,肾虚为本,阳虚无以温煦推动,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痰浊、瘀血、邪毒形成,久居骨髓而发病.本文通过气化理论分析MDS的自噬机制,将中医"气化理论"与MDS中细胞自噬相结合,寻找其中的关系及内在联系,认为气化失常是MDS发病的主要病机,提出以补虚扶正、化痰解毒、填精益髓、温阳化气为治则,调畅气机,协调阴阳,延缓MDS进程,改善MDS患者临床症状,为MDS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探讨五味子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医药防治肾脏病历史源远流长,慢性肾脏病于古代文献中并无确切的病名,据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等特点,可将其命名为"水肿" "慢肾风" "肾劳" "溺毒"等,但任一病名均不可与之完全对应,只能反应疾病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方面的规律,因此治疗过程中也不应只拘泥于对于病名的诊断,而更应注重其根本的病因病机[1]. 历代医家基于多年的临证经验将慢性肾脏病的病机已总结的非常全面,其中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提出"肾虚血瘀论" "补肾活血法"[2]等理论,使中医治疗肾脏疾病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张勉之教授是张大宁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提出五味子于补肾活血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味药物,临床也进行了诸多研究加以验证[3-7]. 本文意在详细探讨五味子于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一气周流"理论论治脑鸣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脑鸣发病的核心为中气斡旋失司,脾虚湿盛;木郁金滞,风痰瘀化生是脑鸣进展的关键;肾虚水寒,寒水侮土,浊毒阻窍是脑鸣最终的发展形态.脑鸣的治疗强调健脾祛湿,复中土斡旋之枢,方用术甘苓泽汤合黄芽汤加减一以贯之;进展期宜健脾为先,以上方为基础,同时疏肝肃肺,运金木升降之轴,针对风痰瘀予疏肝清风、化痰降浊、理气行滞之法;脑鸣的终期予天魂汤加减温肾补脾,同时化痰逐瘀解毒.如此方可把握脏腑气机变化,使一气周流循环有序,脑鸣即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阳化气,阴成形"探讨慢性咳嗽之因机证治
编辑人员丨2024/7/6
慢性咳嗽是以咳嗽为主症或唯一症状、病程持续8周以上的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病因复杂,病程较长,病势缠绵,且极易复发.西医诊断该病过程繁琐,治疗手段有限,而中医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在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复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文以"阳化气,阴成形"为抓手,分析阴阳在慢性咳嗽因机证治全周期的重要意义,认为慢性咳嗽之病机关键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衡,以肺之气血失和、阴阳虚损为本,阳化而气行不畅、周流有碍,阴变而凝结停滞、壅塞肺络为标.治疗上,需要补肺、脾、肾阴阳之不足,泄气滞、水湿、痰饮、瘀血、热毒之有余,以恢复"阳化气,阴成形"之平衡.具体用药方面,主张以偏纠偏,以药物气味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之偏颇.另附典型医案二例,加以验证说明,以期为中医药防治慢性咳嗽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上燥治气、下燥治血"理论探讨干燥综合征的病机和辨治
编辑人员丨2024/5/11
干燥综合征属于燥痹范畴,清代叶天士提出"上燥治气,下燥治血"的治疗原则,认为上燥耗气,肺又主呼吸之气,伤肺阴,下燥入血,损及肝肾之阴,治疗上二者金水互调,使阴液复.本病病程较长,病情缠绵焦灼,现以"上燥治气,下燥治血"为理论指导探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辨治,提出阴虚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起因,肝肾阴虚是病情进展之必然,瘀毒是疾病发展之因果,其病机多以感受外邪、伤及肺胃之阴,燥邪日久、肝肾阴虚,燥邪日盛、蕴久成毒为主,治疗上分而治之,包括益气养阴、补益肝肾、活血解毒法,用药上初期多以辛凉甘润为主,中期多以甘咸柔润为主,后期多以苦咸寒润下为主,以期为干燥综合征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上燥治气,下燥治血"的理论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癌毒病机理论辨治甲状腺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程海波教授团队在传承国医大师周仲瑛癌毒学说基础上提出中医癌毒病机理论.癌毒病机理论认为,甲状腺癌是由水土失宜、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致气滞、痰凝、血瘀、癌毒聚于颈部而发病.甲状腺癌的主要病理因素为"气、痰、瘀、毒";病位在颈前,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肝气郁滞、痰瘀蕴毒"为其核心病机;病性多为虚实夹杂,疾病后期多为气阴虚损;临证以"抗癌解毒、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针对癌毒盛衰及疾病不同分期特点灵活运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祛瘀解毒、益气养阴等治法.本文以癌毒病机理论为基础探讨甲状腺癌病机演变及相应治法,以期为甲状腺癌辨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玄府理论探讨风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23
根据玄府理论,因玄府密闭,瘀血、痰浊、水饮相互胶结,导致心气心阳亏虚,进而气血津液输布异常,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玄府阳虚、气郁、痰浊、水饮、瘀毒方面阐述心力衰竭发病与玄府的相关性,再基于风药"升、行、散、化、通"等特性,提出补虚开玄、解郁开玄、涤痰化饮开玄、解毒化瘀开玄的治法,完善"风药开玄"治法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理论体系,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