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MRT-HPV用于子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核酸分型定量法HPV检测(BMRT-HPV)用于子宫颈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巢式抽样法,在2016年9月—2018年1月中国子宫颈癌筛查多中心研究(CHIMUST)项目5个筛查点的8 856例妇女中,选取其中医生取样或自取样标本中任一检测方法HPV阳性或HPV阴性但细胞学结果≥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者共1 495例行BMRT-HPV检测,同时按照1∶2比例抽取年龄和参加筛查时间相匹配的HPV与细胞学结果均为阴性的2 990例为对照。CHIMUST项目中对任一HPV阳性妇女回叫行阴道镜下子宫颈病灶四象限定点活检+随机活检+子宫颈管搔刮术方案子宫颈活检,以医生取样标本的基于实时PCR技术的Cobas 4800 HPV检测(Cobas-HPV)、基于第2代基因测序技术的HPV分型检测(SEQ-HPV)为对照,以子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BMRT-HPV检测的高危型HPV(HR-HPV)亚型与Cobas-HPV、SEQ-HPV检测的一致性,并比较3种HPV检测方法对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级别病变(CIN Ⅱ +)、CIN Ⅲ及以上级别病变(CIN Ⅲ +)的筛查效率。 结果:(1)BMRT-HPV检测方法分别与Cobas-HPV、SEQ-HPV检测方法比较,检测HR-HPV亚型整体的一致性分别为94.8%、94.4%,Kappa值分别为0.827、0.814。(2)BMRT-HPV、Cobas-HPV、SEQ-HPV 3种方法对CINⅡ +筛查的敏感度分别为92.62%、94.26%、93.44%,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特异度分别为84.67%、83.25%、82.76%,BMRT-HPV检测对CINⅡ +筛查的特异度显著高于Cobas-HPV、SEQ-HPV检测( P<0.01)。3种HPV检测方法对CIN Ⅲ +筛查的敏感度均达到100.00%,BMRT-HPV检测对CIN Ⅲ +筛查的特异度也显著高于Cobas-HPV、SEQ-HPV检测(分别为83.40%、81.95%、81.50%, P<0.01)。检出1例CINⅡ +或CIN Ⅲ +所需要行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病理检查的患者数,BMRT-HPV检测显著少于Cobas-HPV和SEQ-HPV检测( P<0.01)。Cobas-HPV、SEQ-HPV、BMRT-HPV检测初筛阳性者分别以HPV 16和(或)18型(HPV 16/18型)阳性联合细胞学结果≥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即为方案一、二、三)进行二次分流,3种筛查方案对CIN Ⅱ +、CIN Ⅲ +筛查的敏感度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但方案三(即BMRT-HPV初筛阳性者)筛查CIN Ⅱ +、CIN Ⅲ +的特异度显著高于方案一(即Cobas-HPV初筛阳性者)和方案二(即SEQ-HPV初筛阳性者; P<0.05),而且阴道镜转诊率方案三也显著低于方案一、二( P<0.05)。 结论:BMRT-HPV检测筛查子宫颈癌具有与Cobas-HPV、SEQ-HPV检测相似的敏感度,但特异度更高,可作为子宫颈癌的初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热棒消融术治疗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电热棒消融术在治疗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中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的HSI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HSIL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消融组[73例,行子宫颈鳞柱交接(SCJ)区的电热棒消融术]和子宫颈环形电切(LEEP)组(77例,行子宫颈LEEP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消退、子宫颈病变残留或复发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细胞角蛋白7(CK7)蛋白阳性SCJ细胞的变化。结果:(1)消融组、LEEP组患者的年龄、孕次及术前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结果异常[≥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HR-HPV阳性率、阴道镜图像评估结果、转化区(TZ)类型(均为TZ完全可见的TZ-Ⅰ和TZ-Ⅱ型)、活检诊断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消融组、LEE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LEEP组术后,有9例(11.7%)显示手术切缘阳性,其中8例为子宫颈外切缘阳性,1例为子宫颈内切缘阳性且术后6个月复发而行二次LEEP术;消融组患者无切缘,无法评估。(3)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9.8,15.0个月)。术后复查TCT,消融组、LEEP组患者术后3、6、9、12、18个月随访时的TCT结果异常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复查HR-HPV,术后3个月随访时消融组HR-HPV阳性率显著高于LEEP组(分别为38.4%和18.2%; χ2=7.57, P=0.006);而在术后6、9、12、18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HR-HPV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活检两组共计3例患者子宫颈发生HSIL;随访期间,两组均无一例进展为子宫颈鳞癌。(4)消融组、LEEP组各有40例患者检测CK7蛋白的表达,两组术前CK7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0.0%(32/40)、75.0%(30/40),术后CK7蛋白阳性率均下降[分别为12.5%(5/40)、17.5%(7/40)],两组组内手术前、后CK7蛋白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而两组组间手术前、后CK7蛋白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电热棒消融术用于治疗TZ完全可见的子宫颈HSIL是安全、可行的,与LEEP术具有相同的疗效,均可以达到去除CK7蛋白阳性的SCJ细胞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检出高级别子宫颈病变的阴道镜活检程序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对高级别子宫颈病变[即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及以上病变(CIN Ⅱ +)]检出的价值,并通过基于不同风险条件组合的阴道镜检查实践,进一步优化阴道镜活检程序。 方法:前瞻性研究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转诊阴道镜检查的346例患者,在阴道镜下对每例患者的子宫颈实施4个点的定位活检(包括异常图像区域的靶向活检和正常区域的随机活检),用于评估靶向活检和随机活检对检出CIN Ⅱ +的价值、多点活检的增量效应。分析基于不同风险条件(包括子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高危型HPV检测结果和阴道镜诊断)的组合后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的效能。 结果:346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8岁(范围为22~61岁);活检后病理诊断为CIN Ⅱ + 190例,占54.9%(190/346)。(1)346例患者均进行了靶向活检,靶向活检检出CIN Ⅱ + 184例(96.8%,184/190),其中53例(27.9%,53/190)是在1级阴道镜异常表现(G1)的区域进行活检检出,131例(68.9%,131/190)是在2级阴道镜异常表现(G2)的区域进行活检检出。即以G2作为阴道镜下活检的阈值,阴道镜检出CIN Ⅱ +的敏感度为68.9%(131/190),而以G1为阈值时敏感度升至96.8%(184/190)。对每例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在阴道镜诊断为G1或G2时,分别增加2个或1个点的靶向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2)346例患者中,270例进行了随机活检,检出CIN Ⅱ + 6例(3.2%,6/190)。随着阴道镜下异常图像(包括G1、G2)累及象限数的增加,随机活检额外的CIN Ⅱ +检出率显著降低( P=0.010)。(3)子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HPV 16型阳性和阴道镜诊断为G2是检出CIN Ⅱ +的高风险因素( P<0.01)。这3项高风险因素中,仅存在1项高风险因素时,第1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为34.0%,第2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增加至51.0%(增加了17.0%),2个点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存在≥2项高风险因素时,第1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为90.7%,第2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增加至92.6%(增加了1.9%),2个点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不存在任何1项高风险因素时,第1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为8.8%,第2个点和第3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分别增加至17.6%和23.5%(分别增加了8.8%和5.9%),3个点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 结论:在阴道镜检查中,通过靶向活检的多点活检增量效应可提高CIN Ⅱ +的检出率,随机活检作为靶向活检的补充,其作用有限。阴道镜检查时可根据子宫颈癌筛查结果与阴道镜诊断的不同风险条件的组合,相应增减活检点数,以优化阴道镜下活检程序,实现个体化的阴道镜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胞溶解性阴道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是一种由阴道内乳杆菌过度繁殖、pH值过低、阴道鳞状上皮细胞溶解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阴道疾病。CV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且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需氧菌性阴道炎(AV)相似,容易误诊、漏诊。CV缺乏典型的病原体,起因是正常的乳杆菌过度繁殖,其诊断主要是排他性诊断,镜检排除VVC、AV、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而可见大量乳杆菌、溶解的鳞状上皮细胞、破碎的细胞质碎片、完整的上皮细胞裸核,无或少见白细胞。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采用碱性液体改善阴道内过低的pH值。有关其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绝经后妇女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阴道镜下活检诊断为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并行子宫颈锥切术的2 01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绝经组439例,未绝经组1 574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高危型HPV检测、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绝经组接触性出血的发生率与未绝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分别为4.3%(19/439)、6.4%(101/1 574); χ2=2.672, P=0.102]。绝经组有接触性出血症状的患者中锥切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颈癌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绝经组[分别为10/19、22.8%(23/101); χ2=7.157, P=0.007];绝经组无症状的患者中锥切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颈癌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未绝经组[分别为9.0%(38/420)、4.3%(63/1 473); χ2=14.726, P<0.01]。绝经组子宫颈表面光滑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绝经组[分别为63.6%(279/439)、35.5%(558/1 574); χ2=111.601, P<0.01]。(2)高危型HPV检测:绝经组患者高危型HPV阳性率与未绝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分别为92.0%(404/439)、94.4%(1 486/1 574); χ2=3.394, P=0.065];两组均以HPV 16型阳性率最高[分别为65.8%(289/439)和68.0%(1 070/1 574)],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0.722, P=0.395)。(3)TCT检查:TCT检查结果包括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不除外高度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低级别鳞状上内病变(LSIL)、HSIL,两组TCT检查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4)阴道镜检查:与未绝经组比较,绝经组阴道镜检查不充分的比例[分别为32.5%(511/1 574)、87.5%(384/439)]、子宫颈Ⅲ型转化区的比例[分别为21.9%(344/1 574)、80.0%(351/439)]、行子宫颈管刮取术(ECC)的比例[分别为20.5%(322/1 574)、35.3%(155/439)]、ECC阳性率[分别为53.1%(171/322)、67.7%(105/155)]均显著增高( P<0.01);子宫颈病变累及阴道壁的比例也显著增高[分别为1.0%(16/1 574)、5.9%(26/439); χ2=40.443, P<0.01],且绝经组患者累及阴道壁的病变的程度与子宫颈病变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0.660, P<0.01)。(5)锥切术后病理升级情况:与未绝经组比较,绝经组患者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8%(75/1 574)、14.6%(64/439)]、病理升级的比例[分别为5.5%(86/1 574)、10.9%(48/439)]均显著增高( P<0.01)。 结论:绝经后妇女阴道镜检查常不充分,多为Ⅲ型转化区,病变更易累及子宫颈管及阴道壁,临床上应重视子宫颈管的搔刮及阴道壁的全面检查。绝经后妇女的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高,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高,常需进一步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对头颈部肿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肛门癌、阴茎癌、外阴癌、阴道癌和头颈部肿瘤等,其中头颈部肿瘤的疾病负担仅次于宫颈癌。头颈部肿瘤多源于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病变,主要包括口腔癌、咽癌(包括鼻咽癌、口咽癌和下咽癌)和喉癌。头颈部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频繁饮酒和HPV感染。近年来,全球HPV相关头颈部肿瘤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且在高收入国家中尤为显著。中国HPV相关头颈部肿瘤的疾病负担和变化趋势尚未明确,一些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提示了可能存在的高HPV感染率和上升趋势,但研究间存在HPV检测方法学的不同和地区差异性。头颈部肿瘤部位中已证实由HPV感染导致的是口咽癌,HPV与其他部位的关系尚未明确,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文章将从HPV感染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研究入手,比较全球研究和中国研究的头颈部肿瘤中HPV感染的差异,深入探讨HPV感染与不同类别头颈部肿瘤之间的关系,旨在总结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以期深入推进相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子宫颈癌阴道镜检查漏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子宫颈癌阴道镜检查漏诊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阴道镜检查并经组织病理诊断确诊为HSIL及子宫颈癌的9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镜检查漏诊HSIL及子宫颈癌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SIL及子宫颈癌阴道镜检查漏诊与是否绝经、有无同房出血、有无不规则出血、液基薄层细胞学(TCT)结果、子宫颈形态、醋酸白试验结果、碘试验结果、有无腺体白环、有无镶嵌、有无点状血管、转化区是否完全可见、转化区类型及病变是否累及腺体均有关(均 P<0.05),而与是否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否高危HPV多重感染及子宫颈管搔刮结果均无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规则出血( OR=4.279,95% CI 2.170~8.441, P<0.001)、TCT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意义不明确(ASC-US)( OR=0.415,95% CI 0.226~0.761, P=0.004)、TCT结果为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HSIL( OR=0.389,95% CI 0.206~0.735, P=0.004)、醋酸白试验结果为厚醋酸白上皮( OR=0.015,95% CI 0.004~0.055, P<0.001)及点状血管( OR=0.327,95% CI 0.173~0.616, P=0.001)是HSIL及子宫颈癌阴道镜检查漏诊HSIL及子宫颈癌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有不规则出血史是阴道镜检查漏诊子宫颈HSIL及子宫颈癌的危险因素,而TCT结果为ASC-US、ASC-H/HSIL及阴道镜下见厚醋酸白上皮、点状血管可降低漏诊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进展转归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在妊娠期的进展、转归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门诊建卡并分娩的合并HSIL的孕妇85例(病例组),并按1∶1配对选择无宫颈病变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HSIL的进展与转归情况及分娩方式对其的影响,比较2组妊娠结局和妊娠并发症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病例组转归率为29%(25/85),转归为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10例,转归为慢性炎15例;持续率为64%(54/85);进展率为7%(6/85),均活产分娩,产后进展为浸润癌1例,进展为HSIL伴微小浸润性癌5例。阴道分娩者与剖宫产者比较,进展率[7%(4/60)与8%(2/25)]、转归率[32%(19/60)与24%(6/25)]和持续率[62%(37/60)与68%(17/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509, P=0.775)。病例组早产率高于对照组[9%(8/85)与1%(1/85),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17],其他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如胎死宫内、未足月胎膜早破、低置胎盘、羊水Ⅱ~Ⅲ度胎粪污染、胎盘早剥、羊水过少和分娩期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妊娠期HSIL进展率低,在除外浸润癌的情况下,孕期可密切随访,产后根据病理结果处理。妊娠合并HSIL可增加早产风险,但并非剖宫产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具有内分泌异常表现的儿童卵巢肿瘤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具有内分泌功能异常表现的儿童卵巢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具有性早熟、不规则阴道出血、月经异常等内分泌功能异常表现的卵巢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15例患儿年龄范围为3岁11个月至16岁5个月,中位年龄为10岁1个月。因性早熟就诊发现卵巢肿瘤7例,月经异常8例(经期延长3例,月经不规律3例,停经2例)。共8例术前完善性激素检查,8例雌二醇均升高。15例患儿均行腹腔镜探查,其中2例行患侧附件切除术,余13例行卵巢肿瘤剥除术。结果:病理检查提示上皮细胞肿瘤5例,生殖细胞肿瘤4例,性索-间质肿瘤6例;其中3例恶性肿瘤(2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1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环状小管性索肿瘤为交界性肿瘤。术后1例未成熟畸胎瘤行化疗,余无特殊治疗。随访14例患儿均无复发,性早熟患儿症状消失,月经紊乱患儿月经恢复正常。结论:有内分泌功能异常表现的儿童卵巢肿瘤中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尤以性索-间质肿瘤多见,术前应予以完善性激素、抗米勒管激素、抑制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术中予以快速冰冻病理评估肿瘤的性质,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手术方式以及切除范围;并依据术后病理诊断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ncRNA AC119762.8-201在乙烯硫脲诱导大鼠胚胎肛门直肠畸形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验证lncRNA AC119762.8-201在乙烯硫脲(ethylene thiourea,ETU)诱导的大鼠胚胎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中的差异表达;研究干扰及过表达lncRNA AC119762.8-201后对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株(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line,IEC-6)的细胞增殖、迁移(上皮-间质转换)及Wnt5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体重250~300 g的健康成年未育的Wistar大鼠30只,其中雌鼠24只,雄鼠6只;雌雄大鼠按4∶1的比例于晚上合笼过夜,次日晨雌鼠做阴道涂片,在光镜下见到精子或阴道栓即确认已交配,当日为孕0 d(E0),选取明确受孕的18只雌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大鼠ETU-ARM致畸组(9只)和大鼠生理盐水对照组(9只)。孕10 d(E10)时,将大鼠ETU-ARM致畸组一次性灌胃注入1% ETU(125 mg/kg),大鼠生理盐水对照组灌入等量生理盐水。在孕16 d(E16)、17 d(E17)和19 d(E19),对两组孕鼠剖宫并取出胎鼠。无菌操作下,从大鼠ETU-ARM致畸组中共取得162只胎鼠,根据肉眼及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若胎鼠出现无尾或短尾畸形,且肛门与外界不相通,直肠末端与尿道之间有瘘管连通,则纳入胎鼠ARM组(简称ARM组),ARM组共122只致畸胎鼠,致畸率为75.31%(122/162);从大鼠生理盐水对照组取得141只胎鼠,胎鼠尾部均正常,无肛门直肠畸形,肛门与外界相通且直肠末端与尿道之间无瘘管连通,为胎鼠正常组(简称正常组)。解剖显微镜下,在无菌条件下取出ARM组和正常组胎鼠的直肠末端组织置于-80℃冰箱保存备用。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提取IEC-6细胞质和细胞核RNA,通过qRT-PCR检测lncRNA AC119762.8-201在细胞中的定位;采用siRNA序列或过表达质粒转染的方法下调或上调IEC-6细胞中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换及Wnt5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通过qRT-PCR验证lncRNA AC119762.8-201在ARM组及正常组胎鼠肛门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E16、E17及E19时,与正常组相比,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47±0.02比1.01±0.08,0.80±0.16比1.00±0.02,0.41±0.06比1.02±0.09),lncRNA AC119762.8-201在ARM组中的表达水平下降,并且在E16和E19,ARM组及正常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通过qRT-PCR验证lncRNA AC119762.8-201在IEC-6细胞质及细胞核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提示lncRNA AC119762.8-201在IEC-6细胞中有表达,且在细胞质(1.01±0.08)及细胞核(1.01±0.05)中均存在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转染干扰si-RNA(si-NC和si-lnc)和过表达质粒(over-NC质粒和over-lnc质粒)对lncRNA AC119762.8-20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面,转染si-RNA的结果显示,与转染si-NC的细胞(1.01±0.18)相比,转染si-lnc后,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为(0.43±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染过表达质粒的结果显示,与转染over-NC质粒的细胞(0.98±0.02)相比,转染over-lnc质粒后,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为(2 960.31±167.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lncRNA AC119762.8-20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面,结果提示当干扰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时,细胞增殖能力呈下降趋势,6 h时的si-NC比si-lnc为(3.17±0.01比3.15±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 h为(3.40±0.01比3.26±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18 h为(3.55±0.01比3.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24 h为(4.02±0.01比4.04±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反,当过表达lncRNA AC119762.8-201时,细胞增殖能力呈升高趋势,6 h时的over-NC比over-lnc为(3.21±0.04比3.30±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 h为(3.39±0.01比3.57±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18 h为(3.59±0.01比3.69±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24 h为(3.76±0.01比3.79±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ncRNA AC119762.8-201在干扰或过表达状态下对E-cadherin、β-catenin、N-cadherin及Vimentin表达水平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提示,当干扰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时,转染si-NC后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转染si-lnc后的表达水平,转染si-NC与转染si-lnc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相比为(0.32±0.01比0.57±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染si-NC与转染si-lnc后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相比为(0.89±0.03比1.4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转染si-NC后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转染si-lnc后的表达水平,转染si-NC与转染si-lnc后N-cadherin的表达水平相比为(1.47±0.01比0.90±0.0 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转染si-NC与转染si-lnc后Vimentin的表达水平相比为(2.02±0.03比1.02±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相反,当过表达lncRNA AC119762.8-201时,转染over-NC后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转染over-lnc后的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染over-NC后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转染over-lnc后的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lncRNA AC119762.8-201在干扰或过表达状态下对Wnt5a表达水平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提示,当干扰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时,转染si-NC后Wnt5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转染si-lnc后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相反,当过表达lncRNA AC119762.8-201时,转染over-NC后Wnt5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转染over-lnc后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验证了lncRNA AC119762.8-201在ARM组大鼠肛门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降低,其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会抑制细胞增殖、细胞上皮-间质转换及Wnt5a的表达,从而影响ARM的发生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