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RNA-181a-5p介导Sirt1/PPARγ信号通路促进肾病综合征大鼠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旨在探究微RNA(miR)-181a-5p对肾病综合征大鼠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 该研究起止年限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使用阿霉素(ADR)构建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及体外肾病综合征损伤模型,转染miR-181a-5p inhibitor/NC至体外细胞模型.使用生化分析仪分析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清白蛋白和尿蛋白,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肾组织及大鼠肾足细胞miR-181a-5p表达水平,通过TargetScan(http://www.targetscan.org/vert_72/)预测miR-181a-5p的下游靶基因,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来验证miR-181a-5p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靶向结合关系.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irt1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水平.结果 肾病综合征大鼠miR-181a-5p相对表达水平为3.50±0.30,敲低miR-181a-5p,使得Sirt1蛋白表达水平从0.36±0.02上调至0.87±0.06,PPARγ蛋白表达水平从0.26±0.02上调至0.78±0.05.结论 miR-181a-5p通过抑制Sirt1/PPARγ信号通路活性促进肾足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六味地黄汤对阿霉素肾病小鼠尿蛋白及肾小球p-p38 MAPK、α-actinin-4、synaptopodin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汤对阿霉素肾病(adriamycin nephropaghy,ADRN)小鼠尿蛋白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0只SPF级雄性C57BL/6 小鼠随机选取 5 只为空白组,余下小鼠以单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0.01 g·kg-1)复制ADRN模型,2 周后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及低、中、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每组 5 只.空白组、模型组予等体积注射用水灌胃,贝那普利组予 0.0013 g·kg-1 贝那普利灌胃,低、中、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分别予 9.75、19.5、39 g·kg-1 六味地黄汤灌胃,每日 1 次,连续8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 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清钾;HE染色法、电镜观察小鼠肾脏病理改变及足突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olt检测小鼠肾脏磷酸化p38 MAPK(phosphorylated p38 MAPK,p-p38 MAPK)、α-辅肌动蛋白-4(α-actinin-4)、突触孔蛋白(synaptopodin)的表达;RT-PCR检测小鼠肾脏α-actinin-4、synaptopodin 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24 h尿量、血清白蛋白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升高(P<0.05);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部分系膜区扩大、肾小管蛋白管型,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足突广泛融合;α-actinin-4 蛋白及mRNA、p-p38 MAPK蛋白表达升高(P<0.05),synaptopodin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病理改变及足突融合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贝那普利组及中、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 24h 尿蛋白定量减少,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p-p38 MAPK蛋白表达降低(P<0.05),低、中、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synaptopodin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5).贝那普利组及低、中、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六味地黄汤可能通过抑制p38 MAPK通路活化和上调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及mRNA表达,改善肾脏病理及足突融合,减轻足细胞损伤,减少ADRN小鼠尿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粪菌移植对阿霉素肾病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改善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粪菌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小鼠模型的作用。方法:将27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阿霉素模型组(Dox组)、阿霉素+粪菌移植(FMT组),其中后两组使用阿霉素尾静脉注射构建肾病综合征小鼠模型,并分别给予PBS或粪菌溶液灌胃,最后分别收集粪便标本以及24 h尿液标本,考马斯亮蓝法-蛋白定量检测24 h尿蛋白,16 s微生物组学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ox组小鼠24 h尿蛋白定量(0.48±0.61 vs 1.71±0.63, P<0.001)明显升高,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7.15±0.29 vs 6.98±0.49)呈减少趋势,肠道菌群紊乱;与Dox组小鼠相比,FMT组24 h尿蛋白定量(1.71±0.63 vs 0.91±0.48, P<0.05)和血肌酐水平(12.47±4.16 vs 7.77±0.75, P<0.05)显著下降,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6.98±0.49 vs 7.09±0.28)呈现增加趋势,肠道菌群紊乱明显改善,产短链脂肪酸细菌富集增加。 结论:粪菌移植可减少阿霉素诱导的肾病小鼠的尿蛋白,改善肠道菌群的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黄素联合泼尼松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大黄素联合泼尼松干预下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大鼠尿蛋白定量变化、肾组织病理改变及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改变,探讨大黄素联合泼尼松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TR组)、阿霉素肾病组(ADR组)、激素治疗组[GC组、泼尼松12 mg/(kg·d)]、大黄素联合泼尼松治疗组[EMD组、大黄素100 mg/(kg·d)+泼尼松12 mg/(kg·d)]。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 mg/kg)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造模前1 d,造模后第7、14、21、28天时24 h尿蛋白定量变化。造模后28 d处死大鼠,测血生化指标,取肾组织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水平。方差齐时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法和Brown-forsythe法。结果:造模前1 d,4组大鼠之间24 h尿蛋白定量无明显差异( F=0.016, P>0.05);14 d时24 h尿蛋白定量:ADR组[(87.82±20.83) mg]、GC组[(88.05±22.41) mg]和EMD组[(84.67±31.35) mg]均高于CTR组[(9.34±2.92)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200, P<0.05);造模后28 d时24 h尿蛋白定量:ADR组[(281.38±36.14) mg]、GC组[(182.39±45.85) mg]和EMD组[(141.26±35.72) mg]均高于14 d时,但GC组和EMD组均低于ADR组( F=108.699, P<0.05),EMD组又低于GC组( F=98.312, P<0.05)。造模后28 d血清白蛋白:GC组[(21.02±2.08) g/L]和EMD组[(20.46±2.24) g/L]均高于ADR组[(15.22±2.91) g/L, F=17.907, P<0.05];血总胆固醇:GC组[(3.57±0.31) mmol/L]和EMD组[(3.72±0.16) mmol/L]均低于ADR组[(5.07±0.19) mmol/L, F=4.124, P<0.05];EMD组与GC组血清白蛋白、血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59.166, P>0.05);4组间血尿素氮、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88, P>0.05)。大鼠肾脏病理改变:4组大鼠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ADR组可见肾组织系膜细胞增多,系膜基质扩张,部分球囊粘连;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可见空泡变性,管腔闭塞,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GC、EMD组大鼠系膜基质扩张,球囊粘连等肾组织病变较ADR组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大鼠肾组织TGF-β1的表达GC组(54.69±5.54)、EMD组(48.55±6.10)和ADR组(80.38±8.04)均较CTR组(23.23±7.03)增强,而GC、EMD组均低于A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1.066, P<0.05);EMD组又低于G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1.066, P<0.05)。 结论:大黄素和泼尼松联合应用能显著减少ADR诱导肾病大鼠尿蛋白的排泄量,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损伤程度亦较单用泼尼松明显改善。大黄素联合泼尼松对ADR诱导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下调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P 3R-Grp75-VDAC1-MCU钙轴分子高表达伴mTORC1过度活化参与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蛋白尿发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 3R)-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钙轴分子在肾病蛋白尿时表达变化,探讨其上游调控路径。 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6只)和阿霉素(ADR)组(10只)。通过尾静脉1次注射ADR法建立肾病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肾小球钙轴分子表达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活化标志物。体外培养小鼠足细胞,用ADR诱导足细胞损伤,分别予不同浓度依维莫司干预,分析钙轴分子和凋亡标志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R组大鼠蛋白尿时肾小球IP 3R(0.02±0比0)、Grp75(0.04±0比0)、VDAC1(0.04±0比0.01±0)、MCU(0.05±0.01比0.01±0)表达显著增强,mTORC1活化标志物增强(0.57±0.01比0.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在小鼠足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ADR组Grp75(1.89±1.17比0.16±0.08)、VDAC1(1.59±0.34比0.20±0.07)、MCU(1.56±0.38比0.46±0.35)表达显著增强,mTORC1活化标志物增强(2.12±0.08比0.39±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ADR组比较,ADR+依维莫司(1.0 nmol/L)组足细胞Grp75(0.26±0.20比1.89±1.17, P=0.001)、VDAC1(0.40±0.26比1.59±0.34, P=0.014)、MCU(0.60±0.32比1.56±0.38, P=0.029)表达显著减少,线粒体钙显著降低[(2 664.00±140.57) U比(3 025.16±180.92) U, P=0.023],凋亡标志物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显著减少(0.55±0.28比1.48±0.45, P=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IP 3R-Grp75-VDAC1-MCU钙轴分子高表达伴mTORC1过度活化参与ADR大鼠肾病模型蛋白尿发生,mTORC1抑制剂显著抑制足细胞钙轴分子表达,可能参与mTORC1抑制剂所致足细胞效应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五苓散与麻黄五苓散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功能保护效应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观察并比较五苓散与麻黄五苓散对阿霉素肾病(adriamycin nephropathy,AN)模型大鼠的干预效应,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50 只SD大鼠随机分成 5 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五苓散组、麻黄五苓散组.除空白对照组外,所有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方法复制大鼠肾病模型.各给药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给药期间监测大鼠每周体质量;5 周后检测 24h尿量和尿蛋白;检测血清中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肾病蛋白(nephrin)、足突蛋白(podocin)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平均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尿量减少(P<0.05),24 h尿蛋白显著增加(P<0.01),SCr、SUA及BUN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E染色显示肾组织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变形,染色质边集,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麻黄五苓散组大鼠平均体质量增加(P<0.01),尿量增加(P<0.05),24 h 尿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SUA和BUN水平显著下降(P<0.01),大鼠肾组织微观病理损伤明显减轻,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五苓散组比较,麻黄五苓散组大鼠尿量显著增加(P<0.01),24 h尿蛋白含量明显减少(P<0.05),neph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麻黄五苓散可有效抑制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损伤,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与五苓散比较,麻黄五苓散具有更明显的利尿和抑制尿蛋白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淫羊藿苷联合糖皮质激素对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ICA)联合醋酸泼尼松片(PAT)对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SRNS)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用2次注射阿霉素(ADR)法构建SRNS模型.待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PAT组、ICA组、联合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大鼠为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均给予0.9%NaCl;PAT 组给予 6.3 mg·kg-1·d-1 PAT;ICA 组给予 50 mg·kg-1·d-1 ICA;联合组给予6.3 mg·kg-1·d-1 PAT+50 mg·kg-1·d-1 ICA.5 组大鼠灌胃体积均为1 mL·100 g-1,每天给药1次,共给药6周.比较各组大鼠的肾功能、血脂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CaMK Ⅱ α)、丝切蛋白-1(Cofilin-1)和F-肌动蛋白(F-ac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空白组、模型组、PAT组、ICA组和联合组的第8周末尿蛋白定量分别为(6.66±1.48)、(178.38±8.96)、(161.56±5.49)、(157.13±8.32)和(96.90±5.05)mg·24 h-1,血清肌酸酐分别为(30.90±1.79)、(41.10±2.77)、(34.90±2.03)、(35.10±2.18)和(31.90±2.47)μmol·L-1,三酰甘油分别为(0.87±0.14)、(2.30±0.41)、(1.94±0.44)、(1.17±0.59)和(0.89±0.30)mmol·L-1,总胆固醇分别为(1.54±0.08)、(2.53±0.22)、(2.14±0.59)、(2.27±0.31)和(1.93±0.32)mmol·L-1,CaMK Ⅱ α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88±0.09、0.65±0.06、0.71±0.08、0.76±0.07 和 0.88±0.08,p-Cofilin-1/Cofilin-1 比值分别为 0.56±0.27、2.52±0.04、0.75±0.02、0.91±0.20 和 0.53±0.05,F-actin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93±0.01、0.64±0.01、0.75±0.02、0.80±0.01和0.85±0.00.模型组的上述指标与空白组和联合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CA联合PAT可通过调控CaMK Ⅱ α/Cofilin-1/F-actin通路改善SRNS大鼠的肾功能、血脂水平,改善肾组织病理结构,促进骨架蛋白重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非诺贝特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模型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模型大鼠血脂、肾脏功能和形态的改变以及氧化应激、炎症、凝血因子的影响,探讨非诺贝特的肾脏保护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于实验第1天、第7天尾静脉注射阿霉素4 mg/kg、2 mg/kg,制备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造模第8周后,治疗组大鼠给予非诺贝特(60 mg/kg)水溶液灌胃,其余2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观察3组大鼠的一般状态、饮食、尿量及体重等变化.收集大鼠24 h尿液,利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实验结束后留取肾组织及血液标本,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生化分析仪检测3组大鼠血清肌酐(CRE)、血尿素氮(BUN)、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试剂盒检测3组大鼠肾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差、体重逐渐减轻、24 h尿蛋白水平、血清CRE、BUN、TC、TG水平显著升高,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态异常,表明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制备成功;非诺贝特可显著改善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的肾脏病理改变,治疗组大鼠体重较同期模型组普遍偏高,第8周时,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尿蛋白水平较同期模型组明显降低,第8周末更为显著(P<0.01),血清CRE、BUN、TC、TG水平显著降低,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肾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GSH-Px、SOD活性显著升高,血清CRP和血浆FG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非诺贝特可能通过降低肾病综合征大鼠血脂及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和凝血因子的表达水平,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模型大鼠起到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当归芍药散对肾病综合征大鼠水肿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究当归芍药散对肾病综合征大鼠水肿的改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当归芍药散组(17.2 g·kg-1·d-1)、氯沙坦组(30 mg·kg-1·d-1)、托伐普坦组(3 mg·kg-1·d-1).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给药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肾功能指标及24 h尿蛋白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 2,AQP2)和pS256-AQP2的分布;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和血管紧张素 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水平;Western blot 和 RT-PCR 法分别检测肾脏 AQP2、pS256-AQP2、血管紧张素 1 型受体(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AT1R)、精氨酸加压素受体 2(arginine vasopressin receptor 2,V2R)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3种药物均可改善肾病综合征大鼠肾功能,减轻蛋白尿,降低血浆AVP及Ang Ⅱ水平,下调AQP2、pS256-AQP2蛋白和mRNA表达.当归芍药散与托伐普坦对于降低血浆AVP水平的效果优于氯沙坦.结论 当归芍药散可能通过降低AVP及Ang Ⅱ水平,进而调节AQP2的表达,改善肾病综合征大鼠水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2010-2021年上海市某三甲中医医院尿液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三甲中医医院12年间尿液标本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一2021年12月尿路感染患者资料及其尿液标本临床分离菌的种类和耐药性.结果 本组资料共收集非重复临床分离菌5 231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占52.8%,肠球菌属占19.1%,克雷伯菌属占11.1%.各年龄段患者尿液分离菌以60~89岁老年人最多见(76.0%),44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少(3.1%);细菌多数分离自女性患者(75.8%),但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男性多于女性(55.3%对44.7%和67.7%对32.3%).肾病科分离的菌株数较其他科室多见(占13.7%),其中大肠埃希菌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分布最低,而肠球菌属在ICU分布最高.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阿米卡星、头孢吡肟、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耐药率低,具有较高的敏感率;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耐药率低,其敏感率均高于鲍曼不动杆菌(≥54.6%对≤39.8%).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低,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2.7%.主要临床分离耐药菌株在60~89岁的老年患者中分布最高;ICU和急诊科分离出较多的耐药菌株.结论 该中医医院相比综合性医院的特点是老年患者占比很高,在治疗尿路感染患者时需更加谨慎.尿液标本临床分离菌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经验性用药治疗应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原菌种类的分布特点进行综合考量,积极送检尿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加强耐药性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